第一篇:浅谈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从课前就已开始,并延续到课后。实际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包含三个要素;
1、教学设计(课前)2、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3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课后)。由此看来,教学设计好比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蓝图”。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整体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好和必要保证。运用物理新课程理念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是物理课程对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物理新课程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才能被学习者接受,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物理课程改革涉及到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组织形式。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思考,理解和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掌握新课程的内容体系,特点,积极地运作实践,认真地体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学设计与实施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影响教学实施过程的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等。其中教师的作用最重要,所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只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才能构建好充满活力的课堂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一、如何进行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论,在把握住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起点和终点。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基本课程理念,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要充分体现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构成有自己教学特色风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
要充分体现能力的培养,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体现多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如报纸、杂志、书刊、现代传媒等,打破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工具。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整合优化组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真分析好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包括学习的对策分析和学习的内容两个方面,学习对策分析应考虑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生活概念分析,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着重解决学习内容的知识类型,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教材知识的价值。
2、巧妙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教学策略的任务就是解决如何实现学习目标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无疑成为了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3、认真搞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设计,在此过程中以学习目标的形成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设计应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在评价时教师不要把评价设计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上,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虑。
二、如何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实施活动中,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形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因此,教师要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各方面的潜质,创造性地组织和实施好物理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为情景,不仅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完整、真实、具体的问题背景和心理因素,而且也指学生所获得学习结果的具体形式和气氛。创设背景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趣入景。利用有趣的实验、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及物理史的许多有趣故事激发学生兴趣。(2)以疑入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迪与活跃学生的思维。(3)以异入景。以学生异议,争论或讨论,进入探索情景。(4)以实入景。利用亲临其境的实验、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2、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为科学方
法指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和使用手段,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抽象、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调查、统计方法等。科学方法的学习比知识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直接参与科学实践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作为学生,要快速、有效地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重复过去的科学历史,更多地则需要利用课堂学习来完成科学方法的学习。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相互交流和讨论,发展能力,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和原理,是物理学的主要途径。物理新课程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新理念,特别是重视科学探究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实施好物理实验的教学。(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事物的变化情况,从而把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2)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分组实验就体现了这种学习的方式,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自己可通过充分动脑、动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3)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由于个性的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验,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提供学生施展身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践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能极大的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演示功能,为物理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在学习分子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时,我就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播放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分子热运动的影像,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4、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物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解决当前面临的能源危机,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物理知识与经验。比如在学习比热这一节时,我就从夏天为什么脚踩沙滩较热而脚踩海水较凉入手引入新授。又如学完光和热后,我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夏天人们大多穿浅色衣服而冬天穿深色衣服。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应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着眼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努力构建符合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确定课堂组织形式,应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采用合作探究、讨论、开放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二篇: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回顾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回顾与展望 作者:黄晓标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6期
2008年9月,江西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中新课程实验给我省高中学校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精神和顶层设计者的思路,高中物理教师认真进行课改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回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展望高中物理教学前景。
第三篇: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教研工作总结
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孟令娟
2005年秋,我县初中物理开始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两年来,作为研训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和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在全县物理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新课改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一、以课改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我县是我省第三期进入课改的县区,而且农村学校多,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给课改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为了使课改顺利实施,课改前后,我县物理学科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
课改前,组织全县初中物理教师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并举行了全县范围的“初中物理新课标知识竞赛”;组织任课教师观摩课改区优秀课,使全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实施过程,课改前就能逐渐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改前后的过渡。
实施新课程后,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工作的进行,又做了大量工作。
1、对全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物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全员培训。
每学期初,都召开全县八九年级任课教师培训会,会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新《课标》与旧《大纲》对比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论、规律、原理是不会改变的,但《物理课程标准》对一些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与旧《大纲》中的要求有明显不同,教研员在认真研究准备之后,进行统一辅导,以免在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新旧教材的对比
对新旧教材的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方面的一些变化,进行辅导。
(3)新旧教学方式的对比
实施新课程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式及教师角色的转变,针对这一问题,在培训会上,让与会教师观摩优秀课改区的优质课。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给出大家课题,让大家围绕该课题完成简单的教学设计。然后观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摩后,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设计与观摩课的设计,谈自己设计中的不足,体会观摩课的优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实践。
2、组织各校骨干教师赴优秀课改实施区本溪观摩、学习。
2006年,为了培养物理学科骨干力量,组织各校骨干教师去本溪观摩、学习,在观摩后,组织大家与课改区教师座谈、研讨,使骨干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3、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由于全员培训受时间限制,全面辅导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对各校骨干教师定期培训后,使他们在各自学校发挥积极作用,以点带面,进而带动全县课改的发展。
4、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时间深入学校,通过听课、座谈,了解各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答疑解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5、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
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课改期间,指导并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建构主义理念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工作,服务于课改。
6、开展“走进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调动了全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校教师踊跃参加,通过几天的比赛,评选出学科教学优胜得,并发现了一些新秀,对课改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全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初中物理课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两年多的课改实践,给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各级教研活动及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指导教师参加市、省、国家级优秀课评选,为我县争得荣誉。
在课改中涌现的优秀教师,积极推荐到市里参加评选,一些优秀教师如印文旭、刘邦库、迟凤娇等又被市里推荐代表我市参加省优秀课评选,获一等奖;迟凤娇老师又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课评选并获二等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为我县初中物理课改又增添了一靓丽的风景。
2、备战中考,全面辅导,取得优异成绩,创历史新高。
2007年是我县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一个中考,学生、老师及家长都非常关注,高度重视,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学期初,除《课标》、教材辅导外,进行了2006年课改区中考物理试卷的分析研讨。
2006年中考后,组织了骨干教师参加了外地中考评卷工作,并布置评卷教师写好反思材料。2006年秋季学期初,召开全县九年级物理教师研讨会,颁发2006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并请参加过中考评卷工作的老师发言,谈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前备战中考。使任课教师有目的、有方向性地进行教学。
(2)中考前,召开中考物理复习研讨会。
2007年4月,为有利于备战中考,召开了中考物理复习交流研讨会,全县九年级任课教师全员参加,会议主要内容有:
①解读2007年《辽宁省十二市物理学科初中升学考试说明》。
②近年来课改区中考试题典例精析。
③2007年辽宁省十二市中考命题最新信息发布及热点题型预测。
④各校交流中考复习计划及方法。
⑤教研员向各校提出中考专项复习—科学探究专项复习建议及策略。
会议深受与会教师的欢迎,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备战充分,2007年中考中,我县中考物理成绩喜人,110分以上成绩占10%,100分占30%。
三、新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两年多的课改实践中,通过听课、调研及一些研训活动,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纲领,教材只是一个教学的材料,在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用活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很多种版本,就内容而言,有些知识在这种教材上呈现的深一些,面宽一些,而在另一种教材上则不然。所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也不是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就不能涉及,关键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信息窗”是为了丰富资源、培养兴趣、提高素养、拓宽视野而设置的,并不是所有“信息窗”介绍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但是,也不是说不能涉及。像球面镜,完全可以让学生知道它是面镜还是透镜?它对于光有什么作用?在实际中有些什么用途?等等。
其次,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上的所有资源。教材的编写不能背离《课程标准》,教材上每部分内容的呈现、没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个事例的选择、每一个实验的选取,甚至每一个图片、每一个习题,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是新课程理念的全面体现,更是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深入挖掘、认真领会、科学处理。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试也要本着依据《课程标准》、贴近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则来命题。
2.正确处理好进行科学探究与提高学业水平的关系。
首先,这是一个知识观的问题。由于多年的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认为只要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就达到了学习目标,新课程则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事实上,依据原《教学大纲》实施的教学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己大大超过了现行《标准》的要求,但是恰恰缺少了科学的发展观,忽略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重束缚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其次,是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科学探究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目标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注重观察、体验和感悟,必须注重过程,注重探究。学习过程越接近于真实的研究过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就越大,就越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
3.在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观摩老师授课和跟老师的交流,结合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认为目前老师们进行的探究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很有必要在此提出来。
(1)科学探究不能搞成“程序化”。科学探究不一定非要遵循“提
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个程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去探究,也不是都必须进行完全探究。可以有所选择,可以只进行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即部分探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节课把握好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环节就行,对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认识要逐步进行。
(2)不要把科学探究作为惟一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去探究。提倡科学探究并不是要抛弃原来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更多的提倡探究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所以,原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仍然要用好。
(3)科学探究并不是创造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场面,要更加注重
实质性的思维含量。从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到评估、交流,都要关
注深层次的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仅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就连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如。
(4)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充足的条件,不要为了赶进度
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相反,为了让学生
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
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体现探究的真正价值。
(5)要注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目前学生探究能力的薄弱所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要靠教师平日注意引导,逐步提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必须提供真实的情景,并注意引导和启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有问题可提,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非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能是瞎猜。
(6)科学探究并不是做实验,不要认为只要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再让学生多动手就是科学探究。其实这仅仅是启发式教学,科学探究的实质特点远非如此。另外,科学探究除了有实验探究之外,还有理论探究,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推理验证的过程也是探究,应该好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
4.正确处理好实验器材很难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的问题,广泛开发实验资源。
用好新教材,开好物理实验,紧紧依靠现有的实验器材是不够的,面对这种现状,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广泛开发实验资源,增加趣味性、生活化的实验。要大力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身边”,意义重大。
从当今世界的物理教学改革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低成本实验非常感兴趣。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已成为一种共识。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材料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做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益之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类实验。“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物理实验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它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物理实验,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科学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用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但永远代替不了物理实验。因为物理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实验中蕴藏着研究物理问题的典型方法,是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的必要手段。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可以验证、探究一些物理规律,是实实在在的观察的触摸、真真切切的经历和感悟,同时也是获得能力和价值观提升的过程,这是靠观看模拟动画所不及的。
可以借助计算机重现物理实验过程。对于一些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不够详细和明了的现象和过程;一些细微变化(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形成、固液气三态结构、原子的结构等);对于一些自然、生产和社会中的一些场景、现
象等信息的增加;对于一些音响、色彩的渲染;等等,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有些实验,可以先做实验,再播放模拟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的表现出来,以利于学生抓住本质、总结规律。绝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看成是万能的手段。
义务教育新课程虽然已经在我县全面展开,并已实施两年多,但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看,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改进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有些教师关注的仍然是知识的储存、再现和运用。虽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一蹴而就。但是,教育的发展不等人,课改的形势不等人。全县教师都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善于反思,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四篇: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评价施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统研究规划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及方法。
2、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主题。主题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能否达成课程目标。因此,确定的主题应当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2)选择学习内容。分析这些运动素材是否突出了主题,对实现课程目标的贡献有多大,是否具有典型性的学习意义;然后根据学习条件判断其实施的可能性,最后确定了学习内容。
(3)学习内容设计。用于教学的运动素材往往是松散的,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经过设计后的学习内容,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出它的学习价值。
(4)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 耐力跑
(1)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发展耐力素质,形成相互鼓励的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耐力跑的信心。
(2)教学内容:途中跑(3)教学步骤:
★自定2分钟的慢速节奏跑,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
★2人一组自定慢速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学生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交谈体会。
★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速度的控制、耐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等)
本案例以“耐力跑“为载体,设计多目标的达成,努力使学生不但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坚强的毅力、信心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
二、教学计划的制订
课程标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按水平划分学习阶段和按学习领域设置目标。
1、如何指定水平教学计划
(1)水平教学计划不是传统学年教学计划的简单合并
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学年为阶段划分的,现在以水平阶段划分,是否简单地将过去两年或三年的教学计划合并起来就行了呢?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制订的核心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围绕各种技能动作,以难度来设计教学安排的。比如说,急行跳远安排在短跑教学之后,跳箱上的滚翻安排在技巧中的前滚翻之后。
现在的课程标准既然是以水平划分学段的,那么在同一个水平中各个学年之间就存在了一种有机联系,在制订水平阶段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对整个水平阶段有一个整体的考虑,而不是针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考虑。按照水平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于制订教学计划。
(2)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按照季节划分教学周期的教学计划
我们必须考虑地区之间季节差异,选择适宜的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东北的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可以选择滑冰、滑雪等冬季运动内容;南部地区在夏季的时候非常炎热,则可以选择游戏等学生喜爱的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在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的因素,并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这样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三、课时教学计划的制订
最典型的传统课时教学计划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们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刚刚冲破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这时比较先进的苏联中小学教育制度和方法传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加选择地采取了拿来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甚至许多游戏都是照搬苏联的,当然也包括教案,而且苏联式的教案在我们的学校体育中几乎不变地应用了几十年。(体育案例)
这是公开课的教案。可以看出这张教案的排列很整齐、很合理。但是这是一种很传统、很陈旧的格式,它沿袭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四段式格式,对每一部分时间的限制和对活动次数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由于这种这种格式的固定化以及对时间和活动次数的严格次数,学生不可能在课中真正体会到乐趣。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充满了想象力,渴望无拘无束的活动,而教师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教案的撰写方式中僵化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削弱了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体育课,学生真正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多,有些课学生活动的时间还不到30%,这表明学生上一节体育课只能有12——15分钟的活动时间。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学校里取消了体育课,学生的体质也不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一周两节体育课,学生参与有效活动的时间总共只有半小时左右。
(1)要确定本次课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
(2)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达成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3)重视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各项活动的时间不要安排得过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5)要力求简单明了,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创造性的教学。(6)要给学生布置课外体育活动的作业,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7)教案可以采用电脑备课的方式,这不仅便于修改,更便于网上交流。
总之,新的教案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个性化。教案的好坏主要不是体现在格式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四、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健身性
根据以前体育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我们体育老师一般都选择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来实施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然而,竞技运动是以挖掘人的最大潜力为目的的,它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技术的完美和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以健身和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甚至要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例如:许多学校在小学低年级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其理由在于这一阶段是学生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然而,这是竞技运动的理论,它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健康的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运动器官和系统中发育得最迟的就是心血管系统,过早地让儿童的心脏承受巨大的负担,对心脏的发育显然是有害无益的。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认真考虑其是否有利于提高相应水平学段学生的健康水平。
2、科学性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育。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一些教学内容不但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甚至还可能损害学生的健康。那么传统教学中1—2年级采用30米快速跑,并且还作为考核项目。在跳跃的教学中,1年级就有了立定跳远的练习,这些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表明,短跑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超过积极作用,而在硬地上立定跳远又会影响小学生小腿跟骨的发育。我们昨天也说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应该表现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即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受益。例如,学生在学习篮球的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体能和技能上的差异,可以同时采用大小篮球进行课堂教学,让体能和技能较差的学生使用小篮球,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3、兴趣性
课程标准是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性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我们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也注意到了兴趣性的问题,但是有些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一个体育老师原来可能是一名短跑运动员,那么他自然对短跑情有独钟,上课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用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生跑步。也许这位体育老师对短跑的讲解和示范都很规范,练习方法也很正规,但大多数学生可能对此毫无兴趣。其实学生也喜欢跑,但他们特别是小学生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情的跑,而不是竞技味道浓、索然无味的跑。因此,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性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当然,这不是说竞技性的项目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们就不去选择它们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些内容教活,使学生喜欢和参与这些运动项目。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的。
(4)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有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好,有些就较差。例如,推铅球是一项发展力量的教学内容,然而,无论从组织教学、练习密度还是场地器材来看,推铅球这一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力量效果是很差的。发展学生力量的方法很多,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实效性强、学生有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学生的力量。
当然,并不是说上述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点也不能教,由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兴趣性和健康性相对较差,加之体育课的时间本来就很少,体育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介绍性内容进行教学,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但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生或掌握这些技术。
(5)简易性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各校差异很大,许多边远地区、农村无力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尽量考虑那些简单易行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在体育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例如:有一个教师在一整节课中仅用绳子作为道具进行教学。他安排了绳操练习、接力游戏、组字比赛、打绳结、跳短绳、跳绳拾物、花样跳绳等内容,最后用一个集体跳长绳练习使体育课达到高潮。学生不仅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一些跳绳技术,增强了体能,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是一节具有兴趣性和健康性的体育课,又是一节简便易行的体育课。
实际上,只要我们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开展大胆创新的教学活动,几乎所以的器材都能开发出许多功能。其实,单杠并不是只用来做引体向上的,垫子不是只用来仰卧起坐的。那么有一位老师把肋木、体操凳、垫子、跳箱组合成被称为“体操山”的联合器械,让学生在上面爬、滚、翻、走,使这些没有生命的器材变得生机勃勃,把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变得趣味十足,整节课并没有增添任何的设施。所以说,教学内容的简易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
(6)地域性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特色,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体育传统文化可以取其为我们所用。有些在民间、少数民族盛行的体育游戏项目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五、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国家在中小学课程总时数上给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时数比例。水平一每周4课时,水平二、三、四每周3课时,水平5每周5课时。
1、实践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体育课时数的增加绝对不是用来多上体育理论课或室内课的,过多利用体育课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只会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当然,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课的基础上,或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下雨天等),可以适当安排室内课讲授体育于健康知识。
2、灵活性
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每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灵活安排教学时数,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例如,我们准备采用一系列跑的游戏手段,并安排8课时,使学生达成某一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学生在6节课后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那么剩下的2节课就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没有必要再进行一样的内容。再如,原先安排了10课时让学生学习某一舞蹈组合动作,但绝大多数学生经过10课时的学习仍未掌握好动作,且学习舞蹈的热情丝毫未减,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延长学生学习舞蹈的课时,直至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动作为止。
3、综合性
我们昨天已经讲了,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一堂体育课的学习中,既提高了体育,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室内课的教学或安排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活动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第五篇: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反思与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反思与体会:创新 民主 兴趣 发展
作者:姜杰
文章来源: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时间:2007-5-1 17:57:03 阅读次数:252
创新 民主 兴趣 发展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反思与体会 吉林省临江市第六中学 姜杰
新课程在我市实施已经整三年了,我们初中物理学科也实施了二年,两年前,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我们亲身体验了新课程,现在应当是我们开始反思新课程的时候了,我相信,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下面是我对物理新课程教学情况的反思: 反思之一:新课程带给了我们什么?
物理新课程实施在我市已有两年,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我们的物理教学时,我们深切体会到,两年来的课改,使学生变了,教师变了,课堂也变了。
(一)学生变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课改最大的受益是学生!这是许多亲历课改的人的共同体会,那么学生们变在哪里呢? 首先,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如果说我们过去教育的一个很大不足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的话,新课改通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按照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注重从自然、生活中的“神奇”现象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最后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自我发现,乐在其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更爱学习了!
其次,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和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激烈辩论场景,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的画面。再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了,突出表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逐步形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与技能,还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果说在过去,我们的学生是把教师传授的东西当作真理全盘接受的话,现在的学生则敢于对老师和书本大胆提出质疑,并且越来越敢于向老师提出新问题;过去很多知识是通过教师“教”会的,现在则是由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的。
总之,学生的变化,切切实实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在校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教师变了——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程改革呼唤与时俱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两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每一天参与其中的物理教师切实感受到紧迫感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观念更新了,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观念革命,教师观念实现革命性转变——课程意识明显增强。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更多的是教教材,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新一轮课改实验使教师们参与到改革中来,不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根据学生特点,按照课改的新理念,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具有主动性。其次,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突出表现在:
第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一言堂现象明显改观,突出来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服务于“学”,正在逐步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
第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三,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变了——交流、发展、探究的场所
新课程课堂中,教师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创设自主、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彻底摒弃了“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学生并没有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经常有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消除了他们在课堂上“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了创新的基本素质。
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关注了学生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注重了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得到允许,学生的尊严得到尊重,强调了人文性,重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新课改的探究教学中,立足于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了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了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反思之二:正视新课程带来的困惑。
(一)课改中教师的一些“不当关注”。
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师的课堂关注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存在着一些“不当关注”比如: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学科成绩”,关注所教学科在平行班级中的排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全校业绩考核中是否影响了自己考核成绩等,表现出教育关注的狭隘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非考试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技能比较冷漠,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少甚至不予理会,这样就严重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偏离了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不当关注,还表现为仅仅关注选拔性“考试关”的通过,这样,只关注“考前”的一个时间差,急功近利,搞假期补课,买大量练习题册,搞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近期发展,尚不能完全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更是难以顾及,可以说这种选拔性“考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牺牲了长期发展为代价的。
而教师的不当关注中,有些合理的、应当的、个体化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造成了“强压牛头喝水”的被动学习局面,这样不但学生在成长中的优势不能发挥,而且会在整个身心上受到压抑,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将学习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知识采取一种“知识灌输”的方式,甚至进行某种学习方式的强制执行,新课程承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能尽情地去发挥。
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一些教师往往见“物”不见“人”,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进而降低了学校教育中的“育人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师监控下的“机器人”,他们不能乱动,不举手不能回答问题,那些跃跃欲试的表现自己的学生,被教师视为不守本分者会受到声色俱厉的训斥,久而久之,课堂纪律变得有章无序,课堂气氛安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可以听见落地的声音,老师满意了,但一个个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的少年儿童却被训练成了胆小怯懦,精神抑郁,情感淡漠,顺从乖巧的“小绵羊”,人格和尊严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一点一点的被销蚀掉。
(二)新课程实施后还缺什么?
1、缺乏内因和动力
学校绞尽脑汁组织各种培训,有新课程的理念解读,新课标的学习讨论,集中备课,教学创新课等,管理者用心良苦,“把十八般武艺”样样用上,可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什么?是这突击集中学习,理论培训只是一种外因,是一阵风,风停树静;二是教师们对传统的教育方法根深蒂固,在新课程面前教师显得呆板、迟钝和迷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理性思维,要设法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要力戒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心态,课改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教师教研、读书”活动,持之以恒打造自己的内功,激发内在动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是最佳选择。
2、缺乏创新思维,不“越雷池半步”。
教师思维定势在原来教育教学方法上,习惯于“上课我讲你听,我灌输你吸取,课后我考你做题”的单调乏味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要求师生互相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和主体,我们的教师缺少激情,冲动和灵感,也就缺少了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在轰轰烈烈的课堂场景下,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钻,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3、缺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开发
教学器材及教具比较缺少,每节课都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准备器材,或制作教具,有一些实验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做,造成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特别在我们农村中学,连一些基本的器材还很匮乏,如“研究电磁铁”实验,学校只有一个电磁铁能用,学生只得一个个上前做,试问这样的一节课效率何谈提高,能力何谈培养;“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我校只有一个压强计,还得年年用,年年修,做碘升华实验时缺碘,学校因太贵没有购进,这个实验只能“光讲不练”;农村没多媒体不用说,新教材应配备新挂图,教师还是在用旧挂图,有的根本不配套,投影仪不少,但一个投影片也没有,就连看一次光牒VCD还得将一台彩电搬来搬去,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场所。难道农村中学就只能靠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来搞新课程改革吗?
再者,教学理念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教师、学生去查阅资料、查报纸、杂志、图书、网络。教师可以上网查查,可让学生上哪里去找这样内容图书呢?哪有几个有条件天天上网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呢?这些实现不了,在实施新课改中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只靠教师一个忙,学生不忙,学生就不再是学习的主体了。
4、新人教版物理教材编排内容与顺序缺乏考虑学生实际。
①、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谈化了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一些知识讲的不完整。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知识不能详细的讲,或者不能讲,使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彻底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知识讲授的程度和深度。②、新教材更多强调趣味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淡化讲授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个性得到发展,这使一些学生过多班级和纪律较差班级在教学开展上受到制约,一方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③、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我个人认为将电学内容安排在初中八年级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上册最开始先接触电学,只学习一章《电流和电路》,而后经过一个寒假再继续学习,不利于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的掌握;而整个上册中没有安排公式计算内容,而八年级下册学习《欧姆定律》继而学习《电功率》,很快进入利用多个公式,多个电学物理量,多种电路状态下的复杂计算,学生一时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有部分学生数学计算、分析理解能力一般者,必然对利用公式计算分析题畏而远之,丧失兴趣,而八年级如果没有了学习物理的劲头,对下面内容的学习一定受到影响。
学习电能转化中,反复要提到“能量、动能、机械能、内能”,而这些学生还都不能理解,教师需多加解释;有更多学生反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这两章放在八年级学习中感到学得很困难。如果还像旧人教版物理教材内容顺序安排,学生可先学习较为简单的力学计算后再学习电学计算,加之分析能力也随之加强,学起来就会轻松了。现在的力学内容放在九年级学生学起来却很容易,八年级学习电学却大多都感到困难,像这种只有弊端而少有好处的内容安排法,为什么还要一直安排呢?难道这也是为了一个“新”吗?
4、缺乏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
新课程推进的“瓶颈”,可以说是考核评价机制,“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考试评价制度不作深层次的改革,新课程就难以向纵深的方向推进,评价体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建立多元化、立体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工作业绩;在考核学生时,要全面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在考核学校时,要全方位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绩。坚决废除“一张试卷定终身”、“单纯学科成绩评教师”、“一次考试评学校”的片面的以升学为唯一的政策,否则新课程必然只能是在口头上、教研课上或是低年级得以更好开展,而在更多时间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学生、学校会更多的为考试这一指挥棒服务,如:题海战术、机械机练等等。扼杀的是新理念提倡的自由学习,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建立的考评体系能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助推器”和“润滑剂”。
反思之三: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活动,使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
一、注重学生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剂。本人于2005年6月——2007年6月和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孙曼利老师联合开展省级教改实验项目《新课程初中物理学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研究》,2005年12月,对临江市六中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90人参加调查问卷,有 60%非常喜欢,40%一般喜欢物理学科,有86%的同学非常喜欢这个物理教师,而喜欢物理教师的原因有我的幽默教学法和营造的融洽的课堂气氛及平等待人、知识渊博等。
其实,这种“幽默教学法”所反映的绝不仅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个教师的教育风格,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民主开朗的工作作风,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不凡的教育机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这样教师在学生中往往会比其他教师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博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和亲近。
媒体上也曾经公布过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有近90%的人喜欢“幽默风趣、平等待人、知识渊博”的老师。幽默作为一种教育风格和教学方法(或称教学辅助手段),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市场”。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幽默不仅可以消融师生间的消极的戒备防范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它还是一种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催化剂”。
记得我在讲述《焦耳定律》一节后,我让学生复述焦耳定律的内容,而这个学生只答出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二次方和电阻的关系,没有答与通电时间的关系,然后另一同学补充上后,我却对这个学生说:“如果你只有电流、电阻那你的电饭锅做米饭就不需要时间是吧,焦耳10年作了400多次实验才得到这样一个定律,你就这样轻易去掉一条,你能对得起焦耳吗?”结果全班大笑,这一学生也笑了。
“幽默教学法”之所以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听课热情,从而提高听课质量,课堂上适当的来点幽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独到的功用。正因为幽默的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心境下摄取教学信息,兴奋愉悦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鱼”“渔”兼得,其效果自然远在那种枯燥刻板、毫无趣味可言的授课方式之上,无怪乎著名教育家斯特洛夫作此评价:“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
(二)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与趣。
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首先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故事等,再现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其次,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再次实施了游戏情景,通过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关注学生意味着尊重和关心学生,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丰富的潜能,都有自己的智能的优势,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学物理教学中内容中充满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的优良品德,同时,可以结合教学,介绍一些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以及坚持真理的事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
(一)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等;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
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让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媒体通信工具搜集各种科技信息,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现在的我校八年级的四个班,已经3――5人一个小组,开展了小制作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多个作品已经初见雏形,如:指南针、潜望镜,还有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还举办各种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次撰写小论文活动,学生将自已的小发明、小制作及参观、实践活动写成小论文,很多同学写的很有创意,其中有30篇优秀论文选送临江市教育进修学校参评,4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
二、注重科学探究
在2005年12月的问卷调查中,其中有一问题“是什么吸引你喜欢物理?”有45%的同学喜欢实验,20%的同学说它有趣,而在最喜欢的物理教学环节中有78%的同学喜欢探究实验,22%的同学喜欢演示实验,而喜欢定义、规律、解题的同学寥寥无几,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新课程特别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意愿,科学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教师要花大力气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重视过程的同时也要重视结论,还要注重探究形式的多样化。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得到提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新课改的坚冰正在敲碎,冰山已经露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有行动,就有希望”,让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坚定信念,注重教师自身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新课改的“艳阳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