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开会啦》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开会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下《开会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评论:
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开会啦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过程:
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结合图片,大家能发现什么信息?(有11人开会,才7把椅子)根据你看到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下面老师带大家去看看班干部开会的情景。引入新课----开会啦
1、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你会这个解决问题吗?并说出你的方法。
2、动手操作。
请你用准备好的图形来摆一摆。用○表示开会的人数,用△表示椅子的把数。
一一对应,观察一下所摆的图形够吗?还缺几把椅子?
指名回答
3、谁能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1-7=4
指名说一说11、7、4各表示什么
1、课本第9页第1、2题。
(考查孩子发现信息的能力,先让孩子们观察说一说,然后再列算式。)
2、课本第9页第3、4、5题。(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加深印象,并提高孩子们的计算水平。)
3、小活动
同伴互相说一说,有关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小组比赛。
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开会啦
有11人开会,才7把椅子,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第二篇:开会啦教学设计
《开会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去的麦鲁小城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麦鲁比,今天吴老师也想让大家通过学习获得学习币,只要你认真听课,都能获得老师学习币,通过这些学习币,你可以在课下购买吴老师今天所带来的礼物。(展示礼物和学习币),现在吴老师想让大家先热热身,为更好的学习准备准备,愿意吗?(出示口算卡)9+()=16()+8=12 8+()=17()+9=19()+6=14 6+()=15 全班同学判断对错。
师:同学们,植树节快你们知道是多少号?(3月12日),淘气他们班正筹备 植树节的活动呢,快来看呀,他们召开了植树节动员大会,仔细观察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11个小朋友开会,只有7把椅子。
师:椅子够用吗? 生:不够。
师:还缺几把呢?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有11个小朋友开会,但只有7把椅子,还缺几把椅子?
那今天我们就来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让我能快速的看出还差几把椅子呢?
生:画图,我可以用画圆代表小朋友,画三角形代表椅子,(老师板书学生画法)○ ○ ○
○ ○ ○ ○ ○ ○ ○ ○
△ △ △ △ △ △ △
师:还可以怎么表示呢?请你用不同的表示方法画在课本第8页。
生:我用正方形表示小朋友,再用三角形表示椅子,□ □ □ □ □ □ □ □ □ □ □
△ △ △ △ △ △ △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们除了用以上的图形,还可以用别的图形来表示。那你能用算式解决问题吗?如何列式呢?
生:11-7=4, 师:你们同意吗?那怎么计算这个算式呢?你有什么方法?请你打开书本第8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来,请同学汇报交流。
生1:我可以拆分被减数,(教师板书)11-7=4 ∧ 1 10 生2:我可以拆分减数 11-7=4 ∧ 1 6 生3:我可以想加法算减法 7+(4)=11 11-7 =4 师:还缺多少,还差多少,就是求这两个数相差几,只需要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开展植树,摘取果实
师:小朋友们开完会,制定了详细的方案,现在他们准备出发去植树了,快看,他们有几个小朋友去植树呢?有几把植树的铲子,如果每个人一把铲子,够吗? 生齐答:不够。
师:那请你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有15个小朋友去植树,只有7把铲子,还差几把铲子?
师:谁会解答?
生:15-7=8 师: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种的是什么树吗?苹果树,快看,小朋友们把苹果分给小动物们吃,来了多少小动物呢?每个小动物1个苹果,够吗?
生:不够,还差5个苹果,12-7=5 师: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仔细观察下,看看还能提出一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吗?
生:每个小动物一个盘子,还差几个盘子?12-9=3 师:不仅仅有苹果哦,还收获了梨子,请同学们看看一共有多少个梨子(8个梨子),这些小动物够分吗? 12-8=4
2、基础巩固,刚才小朋友们能解决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不简单啊,那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算的速度快吧。
(1)完成数学书第9页练习4,引导孩子独立练习,体会想加求减的计算方法。
(2)完成数学书第9页练习5,独立完成,并让学生找出规律,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越大。
3、兑换礼物,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展示本节课中的礼物,并标注价格,请问同学们你想买哪些礼物,你的学习币够吗?还差多少?多了多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知识能力训练第7页
板书设计:
开会啦
11-7=4 11-7=4 7+(4)=11 ∧ ∧ 11-7 =4 1 10 1 6篇二:2015春一年级数学下册《开会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开会啦 1 2 3 篇三:《开会啦》教学设计
《开会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本,小黑板,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结合图片,大家能发现什么信息?
生:有11人开会,才7把椅子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下面老师带大家去看看班干部开会的情景。引入新课----开会啦
二、新课讲授
1、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你会这个解决问题吗?并说出你的方法。
2、动手操作。
学生用准备好的图形来摆一摆。用○表示开会的人数,用△表示椅子的把数。一一对应,观察一下所摆的图形够吗?还缺几把椅子?
指名回答
3、谁能列出算式?说明理由。11-7=4 指名说一说11、7、4各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p9第1、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列算式。
2、p9第3、4、5题。
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加深印象,并提高孩子们的计算水平。
3、小活动
同伴互相说一说,有关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小组比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三篇:《开会啦》说课稿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
(一)”P8-9
《开会啦》说课稿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实验学校 李神章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20以内数减法计算中“比较意义下的减法”的学习,即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这类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的学习过程。
在本单元“加与减
(一)”中,此课正好是在前几节课认识“从总数中去掉部分”的减法计算后的另一种用减法解决的数量关系的学习。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过程和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使用各种直观感受的方法,将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这种减法,过渡到今天学习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也用减法计算的认识上来,同时也巩固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会用减法解决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突破方法是通过直观的方法,画一画、摆一摆、比一比等帮助学生形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下,达到知识的探究发现,并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二、说学情:
一(2)班学生48人。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开学初前几节课,学生对“从总体中去掉部分”的减法已基本掌握,不过运算速度和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发现问题中的信息出发,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及讨论探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应用。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法我采用情景引导、问题引导和活动评价。学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引导转化学习。同时也尝试四人小组的形式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安排的是一(2)班的班干部们要开会了,出示完情景图后,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如有11位同学要开会,现在只有7把椅子。(板书课题:开会啦)
接着出示问题:
“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请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发现有11个人,才7把椅子,不够坐。
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些学过的知识内容,如数量大小的比较:11>7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请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接着,我继续提出问题: “还缺几把椅子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同时提供部分学具供学生使用,如小棒,图形等。
待学生讨论完毕后,请学生代表进行回答或上台演示,说一说小组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案,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用摆小棒或者图形,也可能会列式计算。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说得合理,都给与肯定和表扬鼓励。
在用图形表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这个内容是在上一学期中有学习过的,这样既回顾了已学过的知识,也为列式计算打下基础。
在讲列式计算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各个数量表示的是什么,接着我会提问:这种想法是计算“从一个总体中减去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的方法吗?
继而再让学生讨论,通过比较和图形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列式是计算“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的减法算式,从而突破重点。
如果学生还是不够很好的理解,那我会安排一个让学生现场体验的环节。请11位同学来示范,先全部起立,然后拿7把椅子请其中的的7位同学坐下,看剩下还有几位同学是没有椅子的。这样就把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从总数中去掉部分”的数量关系,接着提问:那我们只要再添上几把椅子就够呢?
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会先产生“7+?=11”的概念,这时引导学生,我们现在要算的是“其中的一部分”,那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得数?(用减法)这样学生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楚的理解这几个量之间的联系,对比后发现这个减法计算是“两个数量的多少比较”的结果,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在观察数量时,我还会像前几节课一样,提问学生,11-7这个减法算式是一个怎样的减法算式?让学生对比被减数和减数后,能正确的说出这是一个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在发现和掌握以上新授知识后,我马上安排两道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同时在第2小题让学生提一个数学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即在小组内交流,也在班级内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紧接着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计算比赛,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要求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数,算完后还要和同小组的同学交流结果,看那个小组又快又对。
第5小题还让个别学生说一说,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丰富学生的认识,也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从这个学期起,我还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下课前说一说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这节课你的收获,目的也为提高课堂的学生专注度,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总结能力。如果时间还有,我还设计了一道拓展的题目,《知识能力训练》上的“蜗牛爬井”的问题。这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加强学生对今天所学“比较两个数多少”这类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效果预测: 对于本班的学生,在效果预测方面我当然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由于学生对减法意义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对于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已经基本掌握,但计算的方法有个别学生还停留在掰手指算等速度较慢的现象,另外从智力开发及能力发展方面,我的教学设计也从务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生的发现与理解,逐步形成本节课数学计算的逻辑思维以及计算能力的养成。同时在设计上,务求做到承上启下,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容易吸收消化的语言和方法去学习新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觉得还是挺成功的,时间把握和重难点解决方面,都在我的控制和设想范围内。学生表达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上,通过之后的练习课,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要求正确的完成练习。不足之处我觉得还是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上的设计和引导,因为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内容都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于部分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来说,课堂会显得单调乏味,所以我想以后还是需要更加多的思考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来开展教学。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下课啦》教学设计
《下课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品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厚薄的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
PPT、长短不一的跳绳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校新的内容《下课啦》。老师先问一个问题:你们下课了一般都在玩什么啊?
生:跳绳、画画、追逐打闹······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他学校的小朋友下课了都玩些什么吧。(出示ppt)大家看黑板,哪个同学愿意告诉老师,这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啊?
生:跳绳,逛花园,踢毽子。。。
师:对了,他们也喜欢跳绳,还有两个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比身高呢。今天啊,我们也在教室里一起玩一个游戏吧,但是你们必须听老师的指挥好不好。今天我们玩一个闯关的游戏,等一下有三个难关需要我们闯过,全部答对闯过了就会有奖品哦。
2)新课
1、好,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关:刚刚我们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身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关的问题是这两个小朋友哪一个高一点,哪一个矮一点?
生:两个人一样高,女生更高一点。。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觉得这两个一样高的举手,好,哪个同学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认为两个人一样高?
生:看他们的头顶是一样高的,所以他们的身高是一样的。
师:好。那不同的看法觉得他们一样高的举手。哪个同学可以讲一下为什么你觉得女生高一点?
生:因为男生垫脚了,男生垫脚后和女生一样高,所以只要男生站好就会比女生矮一点。所以我觉得女生高一点。
师:现在我宣布,认为女生高一点的小朋友闯关成功。因为男生垫脚了,所以他们没有从一个起点比身高,所以男生应该站好,然后我们再看两个人的头顶,所以男生矮一点,女生高一点。现在我们就现场来比一下两个同学的身高。(让同学比身高)你们都希望自己长高一点还是矮一点?
生:高一点。
师:所以你们吃饭的时候就要多吃一点,坐的时候背坐直,只有这样就会长高哦,所以我们坐端正,看着黑板!
2、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关:有两个小朋友在跳绳,我们单独把绳子拿出来看一下。大家一起来猜一下,拿一根绳长,拿一根短?
生:红色的,绿色的
师:好,答案就是,老师也不知道诶。所以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比两根绳子的长短。(随机抽取学生的跳绳)有没有同学有办法可以比出绳子的长短呢?
生:(提供自己的方法,老师根据具体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提供两个绳,直接用学的方法来比长短)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有两个小朋友在花园边边上逛,他们两个哪一个走的路长,哪一个走的路短?
生:上面的男生,下面的男生
师:为什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以及告诉学生正确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下课啦
比高矮:从同一起点开始比
比长短:一头对齐
第五篇:一年级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3人。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6.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课前备课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当堂检测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个别学困生当面辅导。
2.重视课堂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结合教学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6.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创造一些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具和学具。7.常到教室做课外辅导,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准备课、认识图形
(二)5 2~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分类与整理
5~9
100以内数的认识
摆一摆,想一想
10~12
期中考试认识人民币
13~1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5 16
找规律
17~19
总复习20
期末考试
《认识图形
(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准备: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进行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三、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图形
(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出示几个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让学生说出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的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2.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5)小结: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能可以会拼成正方形。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三、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
(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4题,1.出示第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4.学生汇报。
四、总结归纳。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联系生活:欣赏拼组成的图形。
1.课件出示一些由平面图形拼组的美丽图案。
2.呈现一幅由七巧板拼组的图案。
《认识图形
(二)》第三课时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学具: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
(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
(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
(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挂图、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强调分气球的过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指出谜语图)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五、游戏“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六、课堂作业
1、做一做第1、2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好又快。
3、练习二的第3题
七、思维训练
有16个同学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还差几个同学没有到? 有20条字谜,小朋友们已经猜中了15条,没猜中有几条?
八、课学小结
这节课学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十几减8、7、6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针对“风车和金鱼”的情景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十几间8、7、6。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同学们会计算了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出示口算题,生抢答,师适时鼓励)
1、口算比赛: 15-9= 17-9= 12-9= 13-9= 8+6= 8+3= 8+7= 7+6= 12=10+()=8+()15=10+()=8+()
2、你们真是太棒了,算得又对又快。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十几减8.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看!熊猫老板在卖风车。(出示例2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并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熊猫老板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学生列式:12—8.2、操作交流,理解算理
你能将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出来或画出来吗?小组同学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演示,教师观察巡视,适时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教师用课件演示“破十法”计算过程。
5、让学生根据“先算„„再算„„”填出下面算式中方框里所缺的数。
6、回顾算理,总结算法。
刚才我们计算十几减8和上节课所学的十几减9都是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都是先算10—8或9,这样的方法你还记得吗?------“破十法”;还有一种方法,因为8+()=12,所以12—8=(),叫“想加法算减法”。破十法、和想加法算减法,都有它的优势,小朋友觉得哪种方法更快就用哪种。
7、小练习
教学十几减7、6
1、出示能写一道加法两道减法的图。你能从这幅图中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8+6=14 14-8=6 14-6=8
2、同学们做题这么出色,老师继续带大家逛游乐园,瞧,那里有两个小朋友在鱼池边观赏金鱼.(出示14页例3)鱼池里有13条金鱼,菲菲发现黑色的有7条,红色的有几条?你能帮菲菲列式吗? 13-7 明明发现红色的有6条,黑色的有几条?你能帮明明列式吗? 13-6 想一想,如何帮助他们二人求出得数呢;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充分回答,体现算法多样化)
3、习题对十几减7、6.加以巩固。
三、巩固加深练习
1、找座位游戏。
2、我来考考你。把题写在卡片上,男女生随意指名互考,答对了给自己组加分,答错的给对方加分)
3、找朋友。(播放儿歌《找朋友》,教材16页第6题适当改改,找7男7女,学生每人拿一张卡片,找到朋友)
4、教材17页7题、8题
5、智力冲浪
一个数加上7,它的得数比15小比11大,请问这个数可能是几?
十几减5、4、3、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2、()里应填几? 5+()=11 4+()=12 5+()=14 4+()=11 2+()=11 3+()=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1: 12-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2)出示例1:11-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3)出示例1:11-3,11-2。
①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
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十几减5、4、3、2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三、拓展练习。
小明家买了12只小鸡,有5只小鸡在吃虫子,还有几只小鸡在草丛里呢?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1。
2、“做一做”思考题。
五、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