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地被刺》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特点:真实(本质)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二)新闻结构
1.关于导语
现在我们用这些新闻的知识来看我们的课文《甘地被刺》,请同学们翻到51页。
用三分钟时间通读全文。
提示:想象你是在印度的一名记者,印度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记者,你怎样对这一事件作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报道?(教师巡视课堂)
三分钟完毕。
师:好!记者们,回过头来,~~~同学,你来作一个现场报道?
生:~~~
师:~~~,你来评一下,他报道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说他报道得不好,如果让你来报道,你打算怎样报道?
生:~~~~
师:其实对这一事件最简短最直接的报道出现在文中第几自然段?
生:(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
师:它在新闻中称作什么?
生:(导语)
师:对,导语展示了新闻的核心信息,它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大家想一想,你看报纸与看小说的心理是不同的,看小说往往是慢慢来,高潮在后;而看报纸,我们最希望获得最关心和最重要的事实,所以消息的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把新闻的要点突出来。
师:这些新闻要点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导语中的5个W和1个H,现在我请同学来分解一下导语。
~~~同学,你来。
生:~~~
师:明确:人物(甘地),时间(今天,即1948年1月30日),地点(印度新德里)、,事件经过(行刺身死),结果(悲恸不安、惊恐欲绝、孟买骚乱)
注意一下,这篇消息中的导语部分还缺少“何故”,其实,无风不起浪,新闻的发生总有原因,必须交代,有时原因过于复杂,如果在导语中加一大长段加一大段背景材料,把新闻的事实压在最后边,这好比一个人,别人想很快见到他的面容,而记者却用一层厚厚的布把他的面貌遮住,这不是太令人失望了吗?这叫做“埋没了导语”,为了使导语开门见山,所以有时候以独立的“新闻背景”加以配合,在导语中可能不出现。
板书:导语:(1)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欲绝,孟买骚乱。揭示主题,开门见山。
导语的作用:1.反应新闻的要点。2确定新闻的基调。3.唤起受众的注意。
2关于主体:
师:我们说消息的导语可以成为一条简讯,但是读者我还不满意导语中的信息,还进一步的了解,想了解事情的具体方面,作为记者,你能在哪一方面给我提供信息呢?也就是说你可以详细些什么?主体要做的就是把每个分句扩展为几个句子或一个复句,哪一部分不能扩展,也许就是你采访工作薄弱的地方,那么就从这个地方再去深入。(提问几个学生)
生:~~~
师:板书:主体:(2~15)甘地被刺的来龙去脉。时间、地点、凶手具体情况的叙述和补充
师:好,同学们都是不错的记者,其实呢,我们的主体是对导语六要素作一个叙述和补充就行了。
3关于结尾:
师:主体叙述补充完了,如果你还想作一个结尾,那么你想这个结尾达到什么效果?
大家思考一下,它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学生。
生:??????????????(引导学生解答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结尾?)
师:大家谈了一些结尾的作用,现在我来明确一下
1.只有当结尾能够加深读者对新闻的感觉和理解;
2.能够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3.能够恰当地“旁人它事”、增加消息的信息量;
4.或者是为“后续报道”作伏笔的情况下,消息才有必要写结尾,并尽力写好它。
深化主题,后续伏笔。
板书:结尾(第16段)噩耗使印度上下惊恐不安。深化主题,后续伏笔。
(三)走进甘地
导入:《甘地被刺》是一篇新闻消息的经典之作,除了它拥有比较规范的新闻结构之外,它还是历史的真实记载。我们学过的《史记》中有一句话“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历史即昨天的新闻,新闻即今天的历史。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听说过甘地,了解他吗?
生: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宗教,绝食……
师:有一位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讲到过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首领的伟大,一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这三种伟大一个比一个高,后者比前者高,最后者最高。甘地就是一位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引导学生学习甘地精神)
(四)赏析评价文本表现手法。
师:这则消息被评为百年新闻佳作,它的成功“细节”起到了重要作用。细节真实、运用细节是新闻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这样文章就丰富、生动。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课文与平时我们做的一些压缩的简明新闻有什么不同,找出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给学生5分钟时间,老师巡视课堂)
生: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等细节描写。
师:对,大家找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更深入地讨论一下,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及出色之处。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齐读,并分小组讨论(在文中找出依据)
生:第三段“子弹射进了他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变得衰弱不堪的身躯”。
师:细节描写主要表现在何处,有什么作用呢?
生:“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变得衰弱不堪的”是细节描写,以此表现甘地为和平事业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凸现其执着、坚韧的人格魅力。
师:对,分析的很好,如果按照新闻简明的特点,作者只要写:“子弹射进了身躯”就可以了,但那样就不足以表现出甘地伟大的品格。在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描写吗?最好自己能够分析一下作用?
生:第五段“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这一穿着细节,表现了甘地生活的朴素。
师:回答的好。还可以表现出什么呢?为什么特地强调是印度袍呢?
生:是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
师:对,因为当时英国在印度倾销商品,摧毁印度的经济,甘地主张自己纺纱缝衣,抵抗英国的剥削。
生:第六段“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作者抓住了甘地在被子弹击中后的动作细节,来表现出甘地宽大的胸怀以及坚定的信念。
师:(提示)可以找一下场景中的一些细节描写。
生:第六段“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写出了凶手的残暴。
师:这个细节描写也充分体现出新闻客观真实的特点,它不仅写出了凶手的残暴,还把血淋淋的真实暴露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触目惊心,为之动容。
师:请大家留意一下第七段的语言描写“你来晚了”。甘地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说明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师:对,当时甘地已经为自己的信仰,为印度的解放奋斗了几十年的时间,他对自己的奋斗抱有这样的信心:“我”的精神已经影响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即使“我”此刻死了,“我”的精神也不会死,还有许多人会沿着“我”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所以这个语言细节表现出了甘地的自信,表现出他对未来印度最终将走向和平和团结的乐观态度。
师:再看第十段:“过了一会,她对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总理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巴普(父亲)死了!’”她的孙女为什么说父亲死了?
生:~~~~~(较难回答)
师:大家不太了解印度的习俗,在印度,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从血缘关系来说,甘地是玛妮的祖父,那么,她这里称呼“父亲死了!”是一个血缘关系的称呼吗?
生:不是。
师:对,显然不是,那是从什么角度称呼呢?
生:是从精神领袖的角度来说的,甘地是印度民众的精神导师,自然也是玛妮尊敬的导师。师:对,这句话其实也表现出作者写作新闻的真实性,如果作者只凭自己的生活常识,就可能把这句话写成“祖父死了”,那就违背了客观事实。
师:下面,我们来对课文做一个小结:这则消息成功地运用大量的细节,将圣雄甘地遇刺前后的真实景象报道出来,使人得以洞见“印度的伟大灵魂”。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甘地的崇敬,感受到他也在为甘地之死的痛惜之情。作者的感情隐含在客观描述之中,对公众起到导引的作用。
(五)比较阅读。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新闻中消息与通讯的不同,请大家快速浏览《喜看稻菽前重浪》,分析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参考点击链接。(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明确:
板书:
消息通讯
报道对象:侧重写事情侧重典型事件或者典型人物
内容:高度概括,简洁细节的生动描绘,详细而完整
表达:记叙为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灵活
时效性: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六)作业设计:
学习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如校运会,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精短简要,不多于800字。
第二篇:高中语文甘地被刺课后训练粤教讲解
甘地被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噩耗(â)
厮打(sī)..悲恸欲绝(dòng)忧心忡忡(chōng)..B.刹那(chà)笼络(lǒnɡ)..否极泰来(ɡǒu)顶礼膜拜(mó)..C.拯救(zhěng)泫然(xuǎn)..心广体胖(pàng)摩肩接踵(zhǒnɡ)..D.号啕(háo)骚乱(sāo)..血迹斑斑(jì)引吭高歌(háng)..2.下面语段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对于一些事情,众人莫衷一是,他处理起来往往雷厉风行,看起来好像是不容置疑,其............实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不管什么身份的人,也不管和他是什么关系,只要是犯错,他都能够一视同仁,决不偏袒谁。而他又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对贫苦的乡亲们从不吝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A.莫衷一是 B.雷厉风行 C.不容置疑 D.一视同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B.唐代古文运动打破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和柳宗元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典范,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淘宝网要做的就是打造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势在必行,让这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展,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分享电子商务带来的繁荣。
D.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 152份。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2: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作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要包含: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是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中护网》,有删改)
4.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的内容。5.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1)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2)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6.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7.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作何理解?
三、语言运用 8.(2012·浙江高考)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四、片段作文
9.请你模仿本文倒金字塔式的结构特点,报道林肯被刺杀的新闻。可以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参考答案
1.答案:D 点拨:A项,“恸”应读“tòng”;B项,“否”应读“pǐ”;C项,“泫”应读“xuàn”,“胖”应读“pán”。
2.答案:C 点拨:A项,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B项,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C项,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与语境不符。D项,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答案:A 点拨:B项,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C项,句式杂糅,删去“势在必行”。D项,“弘扬”少了宾语,应在“中华民族”后加“精神”。
答案:
4.开头两段交代调查的背景、原因及问题;结尾两段依据调查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1)运用谐音,诙谐幽默,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2)使用“一定”和“唯有如此”等词语,态度明确,语气强烈,行文严谨。6.(1)半数药店非法出售抗生素,而有关部门对此缺乏必要的监管;(2)百姓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不足,使用上随意性很大。
7.(1)据结论1来看,虽然认可错误观念的人较少,认可正确观念的人多,但有很多认可正确观念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基于某种原因执行的却是错误的观念。
(2)结论2中,虽然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但还有8%的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且有50%的人知道规定,也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实际不遵守规定的人所占比例很高。
(3)药店无视规定,导致很多人不凭处方仍能买到抗生素。
综上所述,两个结论仍能证明“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8.答案:(1)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点拨:本段文字有三句话,由新闻材料的组成可知,第一句是次要信息,可选取第二、三句作为关键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提炼时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句思考“有代沟”“很远”“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2)示例: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点拨: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紧扣新闻反映的中心问题来进行议论即可。切忌偏离中心话题。
9.写作提示:①开头介绍时间、被刺杀的情形。②报道林肯被刺杀的具体经过。③林肯被刺杀的反响。
第三篇: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中语文 甘地被刺教学设计2 粤教版必修5
甘地被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新闻常识回顾;倒金字塔结构;提高阅读新闻,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体会和教师点拨,把握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运用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赏析《甘地遇刺》的细节的过程中,感受甘地的伟大人格、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巩固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两个重点:1.文体特点;2.主要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及如何评判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特点或优势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 【课时设想】一课时
课前设计:
1.早读时间自行阅读课文; 2.做完学案《预习导读篇》。
教学设计:
一、正课前5分钟,播放贾旭明、张康相声《新闻晚播报》。
二、导入: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关于新闻的相声,相声里有调侃有讽刺,也有我们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其实新闻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新闻的消费者、传播者,还有可能是制造者。新闻里面有快乐和欢笑,当然也肯定会有悲伤和泪水,比如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甘地被刺》。
三、各位已经进行了预习,那么现在请各位用最快的速度再浏览一下全文,解决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看《学案》“要点导学”第1小题。
找一同学说,教师板书。提问:是否还有补充?
教师明确:其实,刚才我们一起概括出来的信息基本上概括了一则新闻的所有重要因素:
5W+1H(幻灯片展示)
这些因素整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每个人最想一睹为快的新闻要点,记者们自然就把这个东西放在一则新闻的最前面,我们后来也叫做“导语”(幻灯片展示)
下一个问题:大家看我们总结出的新闻要点和作者写出的导语是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课文的导语其实未强调地点,而是着意强调了该新闻的后果/社会影响)明确:一个伟人在哪里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死了。这个事件本身就存在重大的社会价值,自然也构成了这个消息的重大的新闻价值。)
提示:看新闻的主体部分,是不是与导语又密切相关?(学生在读主体部分,总结出两部分:事件经过+事件影响)
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导语其实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整篇消息的主要内容,解决了这个问题,《学案》“整体感知”部分两个小题也可以顺手完成了。
四、刚才我们阅读并概括了本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各位有没有发现,与语言简洁精练、高度概括的导语相比,主体部分的语言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
(是不是形象生动,如在目前?)
为什么 是这样呢?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或:作者是以怎样的表达方式做到这一点的呢?)【即,完成《学案》“难点突破”第1小题】 回顾:
关于描写(展示幻灯片)
内容的不同:语言,动作,肖像,衣着,心理……; 方式的不同:白描,细节描写
很自然,主体部分,主要应用的表达方式是:细节描写
五、那么,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感受(好处)【即,完成《学案》“难点突破”第2小题】
提示角度: 塑造人物形象…… 展示现场场景…… 营造气场氛围…… 表现作者情感……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 “瘦弱不堪的身体” “三颗子弹” “双手加额”
以上是表现凶手的暴行和甘地的宽恕,正面塑造人物形象。(幻灯片展示圣雄形象)
“你来晚了”“巴普死了” “发了疯”“潮水一般” “有的……有的……有的……” 以上是表现人们的反应,即该事件的社会影响,侧面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的重大价值、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幻灯片展示人们对圣雄的高度崇敬)
提示:给我们的感觉:
塑造了甘地伟大高尚慈悲崇高的“圣雄”形象;
展示了真实的如在目前的现场场景,画面感、现场感强烈; 营造了震撼人心的冲击力极强的现场氛围
不动声色地、冷静客观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褒贬。(无立场、有倾向)(幻灯片展示)
六、这篇文章选自《世界著名通讯社百年好文章——合众社百年新闻佳作》,可见这是一篇公认的好文章,那么它好在哪里呢?(具有新闻的哪些优秀的特点?)
【即,完成《学案》“难点突破”第3小题】 明确:
准确真实:真实性 迅速及时:时效性; 客观平实:客观性
现场感、画面感,生动形象:可读性
七、自查达标情况。
八、延伸导练部分。
第四篇:高中语文8甘地被刺自我小测粤教版必修5(新)
8甘地被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发霉 懊悔 欺侮 风雨如晦 诲人不倦 .....B.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 .....C.犄角 绮丽 崎岖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弹劾 刻薄 隔阂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骚乱 悲恸欲绝 恶耗 衰弱不堪 B.晚祷 忧心仲仲 长袍 别出心裁 C.刹那 摩肩接踵 哀悼 惊惶失措 D.瞻仰 怙恶不悛 皈依 委屈求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国有大型企业,三年来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D.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4.填入下面这则新闻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 程某在一份交通旅游图上发现某医院把自己治疗脸部斑痕的照片做成了广告,她认为这侵害了肖像权,于是把医院、出版社和广告公司一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认为,______________。故对原告请求不予支持。
A.广告上只出现了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肖像,根本不能反映人的神情面貌
B.广告上出现的是只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哪能算是什么肖像?要求赔钱不合理 C.广告上只出现了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它不能算是肖像。驳回了程某的诉讼请求 D.广告上出现的只是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它不能反映人的神情面貌,根本不是法律意 1 义上的肖像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原文中的“枪声很像爆竹声响„„被人用一块布遮盖起来”部分,完成5—7题。5.体会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
(2)明亮的探照灯光,照射着甘地满布皱纹的宁静的褐色面容。他那血迹斑斑的长袍,被人用一块白布遮盖起来。
6.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巴普(父亲)死了”? 7.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节文字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悼念乔治·桑
①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②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③我祝贺她,因为她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④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⑤不。
⑥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⑦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⑧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⑨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⑩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它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它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①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②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③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④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说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词。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8.第①段中作者称乔治·桑是“不朽者”,联系全文看,“不朽”具体指哪几个方面? 9.乔治·桑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然而雨果在这篇悼文中并没有列举她在文学上的杰作佳品,为什么?先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原因,然后再简要分析。10.第么? 11.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两句话。不能再用埃德加·基内和米谢莱的例子;句式要大致相同,前后构成排比句;内容要和谐一致。
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 天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运用
12.根据所给的材料,按要求写一段开场白。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离海岸几公里处的海底,发生强烈地震,继而引发巨大的海啸并引起连锁反应,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海啸重创。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印度洋地震海啸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为灾区的人民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如果你是学校募捐大会的主持人,你的开场白应该如何设计呢?请写出来。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有一定的鼓舞性,不少于100字。段中说“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前后两个“事物”分别指的是什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加点字读音依次为:méi,huǐ,wǔ,huì,huì。B项,加点字读音依次为:jùn,cūn,qūn,suō,quān。C项,加点字读音依次为:jī,qǐ,qí,yǐ,yǐ。D项,加点字读音依次为:hé,kè,hé,gāi,gāi。答案:B 2解析:A项,“恶”应为“噩”;B项,“仲仲”应为“忡忡”;D项,“屈”应为“曲”。答案:C 3解析:A项“提不出„„灵丹妙药”搭配不当;B项“给予很高的评价”缺主语;D项对“最高点”的表述不合逻辑,应删去“以上”。答案:C 4解析:A项二、三分句语意不连贯;B项语言不得体,不像法院说的话;C项用语不简明,“驳回了程某的诉讼请求”与“对原告请求不予支持”重复。
答案:D 5解析:这段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主要集中在“悲愤”两个字上,围绕这两个字作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突出表达了甘地的追随者们意识到甘地被刺时无比悲痛的心情,侧面表现对甘地的爱戴。
(2)用肖像描写表现甘地长期以来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而奔波操劳,痛恨极端分子的暴行。6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玛妮说话的角度,她不是站在自己是甘地的孙女的角度上,而是站在印度人民的角度上,宣告国父的死亡。这样说更能表达甘地的死亡给印度带来的损失和国家遭受的不幸。
参考答案:甘地是印度的国父,玛妮是站在民众的角度称呼甘地的,体现了甘地被刺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文段写了甘地被刺和甘地去世对印度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参考答案:写了甘地去世以及对印度的影响。
8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乔治·桑的伟大,据此,可以概括为四点。
参考答案:①女性的典范。②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③公开的行善者。④先驱者的英灵精神(伟大的思想)。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在这里世人皆知乔治·桑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列举她的作品显然是不必要的,而就她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来说,远远大于她在文学方面的成绩。关于这一点,文章中有相关的论述:“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
参考答案:①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②乔治·桑在文学上的成就众人皆知,不必列举;较之文学成就,乔治·桑的伟大品格和伟大思想对人类的光明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10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根据前后文的意思不难推断出这两个“事物”含义的不同。
参考答案:前一个“事物”指已经逝世的乔治·桑;后一个“事物”指乔治·桑留下来的思想和精神。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和句式的仿写。只要能与所给的句式一致、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示例:甘地虽然遇刺身亡,但他留给印度摆脱殖民统治的希望,充分表现出一个爱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陈省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世人一个走向数学王国的路标,充分展示了—个数学家为科学而献身的不朽的风采
12解析: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语言运用题目,只要能围绕主题,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答案示例:同学们,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印度洋海啸的灾难使得人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许多人失去了生命,许多人失去了亲人,许多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这些时,爱心会让我们升腾起援助的欲望。自然无情,人有情。让我们伸出援助的双手,托起爱心的朝阳,温暖那需要关怀的人们吧!
第五篇:甘地影评
Gandihi,the title character, the prophet of non-violence who was central to liberating India from its British overlords.I was impressed by Gandhi’s belief deeply and he devoted his life and soul to the
non-violence campaigns.The stubborn old interpreted the sentence,my life is my message through his life.I admire his universal love and great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