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共5则)

时间:2022-05-27 01:0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学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5.314162…..5.745547…..(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3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二篇: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单元教学建议: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2、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3、重视发展学生数感。

4、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圈一圈,数一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

2、拨一拨。

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

四、学生反馈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

2、看谁数得快。

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

3、接力赛。34、36、38、()40、42、44 20、30、40、()、()、(); 45、50、55、()、()、(); 22、32、42、()、()、();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全班汇报。师生,生生。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六、教学反思:

刚过完春节,第一课的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课堂作业,正确率非常的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下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第二课时: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重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

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

二、新知学习。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课?

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

(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36、40、100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

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

2、填空。

()个十和()个一是()。()个十和()个一是()。学生自己观察图,在独立写出数。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

3、写数

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23、50、71、80

4、小熊写出门牌号。

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学生核对。

四、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创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长。在教学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时,学生的练习量最好要加大,可以让学生自己同桌合作一人编题,一人说出答案。

第三课时

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

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

2、学生回答。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师生核对。

三、巩固反馈,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

78O76

62O62

80O79 58O91

100O89

15<()

()>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

3、(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行核对。

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苹果、香蕉、苹果、香蕉、()、()、()、()。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

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猜数。

同桌合作,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一(P、10)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

写数、读数、比较 课前准备: 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第三篇: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P28/做一做、P31/

4、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 155+(145+207)=(155+145)+207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王建建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单位,会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服务。“数学好玩”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会用所学的图形的知识来完成生活中的设计问题;运用计算的知识来完成租车的问题和运用数学思维来完成生活中的简单逻辑推理等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在其观念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和铭记单位的概念。面积、面积单位、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图形的空间观念学生只是对图形的周长观念比较清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刻意分清。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运用感性思维,通过触摸和比较来感知面积,并认识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操作来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单元教学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5.1面积的含义………………………………1课时 5.2面积单位 ………………………………2课时 5.3长方形的面积……………………………2课时 5.4面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 5.5练习四 ………………………………1课时 5.6小小设计师……………………………1课时 5.7我们一起去游玩………………………1课时 5.8有趣的推理……………………………1课时

5.1 面积的含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9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探索新知(22分钟)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播放幻灯2)

(1)指出怎么比两本书的大小?用手摸摸数学书的表面。(2)比比两个硬币的大小,用手眼感受他们的表面。(3)比较树叶的大小,用手眼感受他们的表面。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播放幻灯3)

(1)理解面积定义中的关键词,表面、封闭。(播放幻灯4)(2)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有面积?(播放幻灯5)(3)区别面积和周长(播放幻灯6、7、8、9)(4)记忆面积与周长的特点。(播放幻灯10)

小结:面积是要首尾连接的封闭图形的大小,指一片的表面。........................周长:首尾连接的边长总和,指四周的外边线条。......................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用手摸出教室桌子的周长和面积,黑板的面积和周长等物体)4.游戏观察下图,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你们选这哪个图形,为什么?(播放幻灯11)

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播放幻灯12、13)

师:观察两个图形先猜猜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答案不一,有争论。

师: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想,然后小组内讨论方法。

生:回答每组的方法。(叫不同方案的小组说)师:按顺序播放不同方案,体会每种方案的过程。(播放幻灯14、15、16、17、18、19)

小结:通过刚才图形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用摆硬币、数格.......................子、剪拼法、观测法、重叠法等方法来比。(播放幻灯20).....................6.动手操作:按书上要求在书上画出3个不同的图形,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然后展示所画图形。(播放幻灯21)

三、拓展应用。(15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播放幻灯22)

2.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播放幻灯23、24、25)

(二)提升练习

1.这两个图案比较面积大小的说法对吗?(播放幻灯26、27)

(三)拓展延伸

1.判断对错(播放幻灯28)2.先数再画。(播放花灯29)

四、作业:

1.点名学生做书上50页2、3、4。2.其他学生做练习册。板书 :

什么是面积(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5.2 面积单位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0—52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教学用具: 课件、尺子、1平方米的报纸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同学们,回顾我们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有哪些?(观察法、拼剪法、平铺硬币法、数格子)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25分钟)

1.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如果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2.先小组讨论你们选择什么方法?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来。(2)集体交流不同的方法。

(3)如果老师选择数格子的方法,先数数量幅图的格子各是多少?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播放幻灯2)生答:第一幅图是6格,第二幅图是24格。这样量不对,因为他们测量的格子大小不同。3.认识面积单位。

(1)请同学们用手比划学过的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

(2)生:拿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报纸。再分别剪下这两个正方形。重合比较他们的大小。(播放幻灯3)

(3)分别用这两个正方形比比身上的部位大约和哪些地方一样大?在1平方米的报纸上站人。(播放幻灯4)(4)再次体会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听口令拿相应图形。听口令指出身体相应部位。闭眼体会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听口令指出。

4.考眼力做数图形的面积有多少。(播放幻灯6)

三、拓展应用。

(一)基本练习(播放幻灯7)做书上52页第1题。

(二)提升练习(播放幻灯8、9、10)

1.做书上52页第2题,动手画一画。区别长度和面积。2.做书上52页第3题。

3.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²,dm²或m²)填空。(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三)延伸练习

动脑筋:下面每个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请在下图中画出12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各边长是整厘米数)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做练习册部分题。2.其他学生做练习册全部题。板书

面积单位

从小到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cm² dm² m²

5.2 面积单位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P52—53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面积单位,并感知这个常见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2.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体会1㎡的实际大小。体会在面积测量中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在面积测量中统一单位的必要。体会1㎡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直尺,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边长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边长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请大家说说面积有哪些?

学生指出:m、dm、cm

2.用手比划出1 m、1dm、1cm 大约各有多大? 学生指出:一个大方桌的面积、一半脸的面积、一个大拇指甲盖的面积

二、面积单位练习

1.填空练习。(播放幻灯2)

2.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单位。(播放幻灯3)

3.数数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播放幻灯3)

4.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播放幻灯4)

5.请在大家结合自己的身边,给出哪些物体可以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作单位。

三、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16厘米,它们的面积和周长一样大,对吗?(播放幻灯6)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不同图形,使它们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的,再算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32

3三、作业反馈,订正错题。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复习下一节课的知识。

5.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3—54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若干个1厘米²的小正方形。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5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引导探索(25分钟)

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播放幻灯2)

2.如果用1cm²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数这个长方形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可以用算式怎么写? 3.观察下面两个图形摆正方形,怎么列算式计算?(播放幻灯3)

4.观察刚才的三幅图,根据摆出正方形的数字填表。(播放幻灯4)然后观察表格,你发现他们的面积都是怎么算出来的?

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 × 宽 ................长...5.练习:用1cm²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播放幻灯5)

6.小组讨论正方形周长公式。

观察用小正方形摆出下面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

总结正方形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7.记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拓展应用(12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草地、花坛的占地面积。(单位:m)

2.做书上55页3题。

(二)提升练习

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三)延伸练习看图求面积。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应练习。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4-55页。教学目标:

1.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能对公式灵活应用,会变式练习。

教学重点:.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公式灵活应用,会变式练习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0厘米,求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二、基本练习

1.做54页试一试第1题,先估测每个图形的面积,在测量计算。分小组做题。再集体交流反馈。(播放幻灯2)提示:学生可以参照旁边1平方厘米的面积,来估其他图形的面积。

生1:估测图一有平方厘米 生2:估测图二3平方厘米 生3:估测图三4平方厘米 生4 :估测图四有16平方厘米。2.出示书上试一试2题,先估测教室地面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如果要计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么测量呢? 生:需要知道地面的长和宽,可以用米尺或皮尺测量。直接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播放幻灯3)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55页第4题,按书上表格填写。(播放幻灯4)2.做书上55页第5题。要先读题理解题意,明白是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边为准。得到大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播放幻灯5)

四、提升练习

1.实际应用: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 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²的方砖才能修补好?(播放幻灯6)

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公式灵活的应用。做书上55页第6题。(播放幻灯7)让学生学会公式的变形使用。长方形面积=长×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3.根据正方形周长求边长、求面积。做书上55页第7题(播放幻灯8)

知道:正方形周长=边长×4 =周长÷4 ..........正方形边长..........4.做55页第8题。根据算式画图。先让学生理解每个乘法算是的意义,然后在画图。(播放幻灯9)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

长方形面积

(二)长方形面积=长×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长=长方形面积÷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边长=周长÷4

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5.4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6-57页。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说说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22分钟)

1.用1平厘米的小正方形平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需要多少个呢?(幻灯2)

(1)看书上56页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组实验,提示:可以摆小正方形纸、也可以画出格子、还可以直接数数。看哪组最快得出结论

(2)汇报实验结果。横着铺多少个,竖着铺多少个。横着:10个。竖着;10个。

(3)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少个1平厘米。因为:10cm×10cm=100cm ..................所以:1平方米=()平方厘米 ..............2.根据上面1分米=10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推测出1平方米=()平方分米。先自学看书56页第二个内容。再讲解交流。(幻灯3)3.手势记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发现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与长度单位不同。...............100............4.1公顷有多大?简单介绍公顷、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00公亩=10000平方米

5.讲解单位换算的具体方法,乘进率末尾添0,除以进率末尾去0的方法。(幻灯4)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学生回顾刚才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播放幻灯5)

(二)提升练习

1.做书上练一练2题,先做再教方法。(播放幻灯6)2米²=()分米² 3分米²=()厘米² 500厘米²=()分米² 400分米²=()米 2.做书上57页第3题。(播放幻灯7)3.做大屏上的选择题。(播放幻灯8)

(三)拓展练习(播放幻灯9)1.判断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我的身高是135平方厘米。()文具盒的表面的面积是80dm2。()爸爸手掌面积大约是1.5dm2()2.辨别书上谁说的对。(播放幻灯10)

四、全课总结

单位换算要记住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也就是乘进率末尾添,除以进率末尾去..............0.........0.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1.点名学生做部分练习册作业。2.其他学生做全部练习册作业。

板书: 面积单位的换算

1米² =(100)分米² 1分米² =(100)厘米

5.5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58—60“练习四”中的第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能根据两个公式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难点:

能根据两个公式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本复习

1.复习面积的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2)2.复习面积的单位有哪些?(播放幻灯3、4)3.复习长度单位进率和面积单位进率各是多少?

二、基本练习

1.做58页第1题,动手画一画。加深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与区别。学生先画,再看大屏订正。(幻灯5)2.数一数,做58页第2题。做完后对题。(幻灯6)3.比较图形面积大小,说出自己的比较过程。先指名说说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面积时,所得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计算周长时,所得的结果要用周长单位。做58页第3题(播放幻灯7)

4.填空,先让学生读题后先想清楚事物的样子,明确题中选择的该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填合适单位。做58页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播放幻灯8)

5.单位换算,先想清楚单位之间进率和方法在计算,再填得数。做58页5题。(幻灯9)

6.运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做58页6题,做59页第7题。(幻灯10、11)

三、提高练习

1.做59页第8题,先读清题意,已知正方形的周长,要求正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边长。第一步先求边长,在求面积。(播放幻灯12)

2.做59页9题,要回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区别周长和面积,再根据需要的条件进行计算,要强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这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对学生的不同拼摆法,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不同方法比较,优化最方便的拼摆法(幻灯13)

3.做59页第10题。是对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综合应用。要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图理解两小题。第一题已知每块的边长和块数,求地面总面积用乘法,第二题是已知总面积和一块的长、宽,求数量用除法。第三题是求每种砖的总价格。分析题意上有难度,结合画图和数量关系式的理解进行分析。(播放幻灯14)

4.做59页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反馈时,教师提醒:如果把问题改为“可剪成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该如何算,让学生再次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幻灯15)

四、拓张延伸练习

做60第12题,这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用16分米的铁丝围一围,再把围的长,宽和面积记录下来,再填表。(幻灯16、17、18)

五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做部分练习册作业。2.其他学生做全部练习册作业。板书设计: 练习四

10.(1)2×2×180 =4×180 =720(平方分米

答:厨房面积是720平方分米(2)720÷(2×3)

=720÷6 =120(块)

答:用第二种地砖需要120块。

(3)5×180=900(元)7×120=840(元)答:用第二种地砖便宜。

数学好玩 5.6小小设计师

教学内容:P61-P62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团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图案。教学准备:图案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近平移、轴对称的现象。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对折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体会这两个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观看一张海报(播放幻灯2)

二、探究新知

(一)设计艺术节微标。

1.观察发现下面的徽标都有哪些特点?(播放幻灯3)生1:图一中五个圆环式对称的。生2:图二总的字母A是对称的。生3:图三中圆形是对称的。

师:再解释每个徽标的代表意义。图一:形似现代“京”字,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图二: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你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艺术节微标呢? 全班讨论。(幻灯4)(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学校自己的特点。(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设计,创造美图(播放幻灯5)1.想象设计好的图案。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三)根据自己设定的徽标,结合大屏上的几个问题,说一说你设计的微辉?再给 自己合适的评价(播放幻灯6、7)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五、作业布置:给咱们班设计一个班徽。板书设计: 5.6小小设计师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2)要体现我们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5.7我们一起去游园

教学内容:P63—P64内容 教学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租车、用餐选着合理省钱的方案。教学重点: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租车、用餐选着合理省钱的方案。

教学难点:感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过数学问题吗?

二、组织活动(25分钟)

1、活动一:租车。(幻灯2)

(1)出示63页第一幅图,看一看课本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2)分析、解决问题

审题,明确图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一共有48人,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限坐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坐12人每辆120元。

独立思考,探索策略,想:既要刚好坐完48人,钱还要花的最少,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思考的过程:(幻灯2,投影几种方案)生1:可以租3辆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 18×3=54(人)160×3=480(元); 生2:12×4=48(人)120×4=480(元)

生:18×2=36(人)36+12=48(人)160×2=320(元).3...................................320+120=440(元)..............生4:12×3=36(人)36+18=54(人)120×3=360(元)360+180=540(元)

(4)比较上面几种方案

明确:既省钱又刚好坐满不浪费,不留空位。....................对比上面几个同学的做法,可以看出第三种方案最合适。(5)教师补充强调:

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②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③在选择最佳方法时,要多用几种方案对比后才能选出最合适的。

(6)如果旅游人数改成40人,哪种方法最合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先说说自己的方案,然后快速计算并选择出最佳方案来。(投影选定最好方案)2.活动二:购买纪念品。(播放幻灯4)(1)出示64页玩偶图。知道已知信息和问题。(2)分析理解条件和问题。明确:买够30个花钱最少。(3)结合书上的表格,独立完成。(幻灯5)(4)集体反馈个人的作业情况,并比较最佳方案。(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三、巩固练习

用同样的思路解决64页第3题。分男女生各完成一题。四|全课总结:谈谈自己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我们一起去游园

明确:既省钱又刚好坐满不浪费,不留空位。

(一)18×3=54(人)160×3=480(元);

(二)12×4=48(人)120×4=480(元)

(三)18×2=36(人)36+12=48(人)

160×2=320(元)320+120=440(元)

(四)12×3=36(人)36+18=54(人)

120×3=360(元)360+180=540(元)答:选择第三种方案最合适。两辆大车和一辆小车的方法最省钱。

5.8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判断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做好玩儿的数学游戏,想参加吗?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哦,我看见了!大家都想参加,仔细观察,精彩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师出示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这是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贾老师要把它藏在贾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看好了啊!(师把手藏在桌子后面,然后把玻璃球放入一只手里)来,猜猜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有的小朋友猜会在左手中,也有小朋友猜会在右手中。能不能确定在哪只手里? 大家都说不能确定!为什么?

小朋友一定会说:因为刚才右手打开了,那它肯定藏在左手里。

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

哦,因为贾老师只有两只手。现在排除了一只手,就只剩另一只手。

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当我们排除了一种可能,它就可以确定是另一种可能。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5页情景图,推理每个人是哪个小组的。(1)读题理解题意。(幻灯2)

(2)自学提示:根据统计表来推断,他们分别在哪一个组。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3)教师集体订正答案。(幻灯3)

分析: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就可能是电脑和航模。淘气不是电脑,就可能是足球和航模。奇思喜欢航模,只能是航模。

再次理解表格法,按照上面分析填表。(点击幻灯3)结论:由此看出,排除奇思是航模,淘气只能是足球,笑笑只能是电脑。

这是我们就运用了推理方法,把很多线索连续起来思考,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数学中推理的一种方法排除法。

2.出示66页推理飞机模型该放在哪个位置?(幻灯4)(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可以用表格法排除。(3)小组交流反馈后,集体交流。(幻灯5)

三、总结与反思。其实排除法就是先把已经知道的条件逐一排除,一层一层得出答案。

四、作业布置。练习册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有趣的推理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 ×

笑笑× × √

奇思× √ ×

第五篇: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 1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第二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等。

教学重点:

立体图形的动手操作拼组,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动手操作,图形拼组。

1、正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先看正方体带来了什么挑战问题。

师:请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师:请拿出三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师:请拿出八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2、长方体的拼组

拿2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拿3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拿4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三、观察图形。

出示几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说一共有几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数出来的?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猜。

同桌俩个一人说一人猜。

2、搭积木。同桌俩合作,比比搭的又高又稳。

3、接着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下载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历史发展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不断地深入,从关注教学五环节到作业设计品质的提升,从绿色指标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五篇

    二、观察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共五则)

    教学设计 (参考模版)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共5则)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凉州区蔡庄小学李世燕 电话 *** ) 一、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60-103页(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产;2.分数与......

    小学三年级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重叠》教学设计 育红小学蒋小娟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第九单元教学广角“集合、重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