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本课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3.4.1中的“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日、地、月系统,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
教科书探索板块中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学生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日、地、月系统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太阳及太阳系。所以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证据意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提取关键材料来构建太阳系的概念。由于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程度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充足的资料辅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科学探究目标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
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会更深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难点:学会从收集、处理、完善信息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认识太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太阳系的基本资料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教师出示日、地、月系统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日、地、月系统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
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导入问题。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
预设: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天体……
设计意图:通过日、地、月系统的回顾抛出问题,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
二、探索
1.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
(1)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
(2)说一说我们要怎样记录,要注意些什么。例如:天体应该如何来表示?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3)完成记录后,与其他同学交流。
2.了解太阳。
(1)出示太阳资料单,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单上可包含太阳的质量、大小、构造、演化、太阳活动等基本资料。
(2)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提取相关数据信息,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教师根据学生提取的信息,归纳总结并板书太阳的基本信息。
3.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学生根据记录汇报自己所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并对这些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有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如月球、木星、金星等;有些天体比较小或者距离地球比较远,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教师可以出示它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第二个活动,学生可以经历对太阳系的信息收集、筛选、提取、加工过程,能充分了解太阳系;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肉眼观察看得见的天体以及借用工具观察距离很远的天体,启发学生对天体的相对大小、与地球的相对距离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三、研讨
1.交流和分享自己所画的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
2.说说这些天体的相对大小、形状、轨道、颜色等特征。
预设: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天体,它们都是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矮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有些行星也有卫星环绕它们运行;太阳系中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小天体。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的两个问题,学生将会认识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与同伴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将更加全面了解这些天体的各种特征。
四、拓展
1.出示彗星的相关资料,展示彗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
2.介绍太阳系的边界和范畴,让学生认识到太阳系整个系统的空间概念。
设计意图:彗星是一种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认识彗星的运转轨道旨在让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有一个大概的感知。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个记录要求:一是让学生画一画他所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二是经过全班研讨后,对太阳系天体图进行修正和补充。
活动手册上标注太阳和地球两个天体,在添加其他天体时,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只需要让学生用圆点表示天体,并写出名称,天体间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不是本课的重点研究范畴。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汇总表汇总各小组汇报的信息,从而得到一张相对比较完整的太阳系天体图。学生可以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在活动手册上记录经过全班研讨后的新收获,将太阳系天体图补充完整。此环节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与同伴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继续研究太阳系,第1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
教科书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第二个活动是八颗行星排序,第三个活动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学生最终建立起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对八颗行星的位置有充分的了解。
【学生分析】
让学生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在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一定比例对八颗行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应排序。
难点:利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太阳系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
3.学生简单回答,教师板书行星名称。
4.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引发学生对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
二、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1)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2)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2.给八颗行星排序。
预设: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
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
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给每个小组准备材料: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
(2)学生将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3)教师引导: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应该排列在哪一个折痕处?
预设:此环节各行星均可用圆圈或圆点表示,再写上名称,虽然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表中有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但是行星直径大小相差巨大,无法在纸带上呈现,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无须处理。
(4)学生对照折痕的数量,将处理后的数据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排序、建模三个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排序活动只是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比较,为后面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时处理数据建立基础,降低难度。
三、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好的纸带模型,以太阳为中心,按照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八个不同的方向粘贴在班级黑板上。
2.教师将各小组相同的行星以弧线相连,绘制出八颗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
3.组织学生交流:你们是如何处理数据的?
预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因为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各小组处理数据的方法。
4.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真正地去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并将全班的模型放在一起观察。学生会发现,这些图片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得太远,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实在差异太大。根据数据来建模,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建模过程的客观性。
四、拓展
布置课后观察活动:观察木星,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双筒望远镜来观察。
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探索宇宙带来了哪些便利?
设计意图:持续而有效的课外观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宇宙的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木星巨大而又明亮,很容易辨认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借助双筒望远镜等工具来观察木星及其卫星,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化。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处需要记录:一是让学生给八颗行星排序,二是将整理后的数据记录下来。给八颗行星排序有两种方法,学生只需要根据排序要求把数据进行比较,很快就能完成排序。虽然排序的难度不大,但给八颗行星排序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与自身大小没有关系,也为学生进一步处理数据建立基础,降低难度。
学生在建立纸带模型时,长纸带会有40多个折痕,利用长纸带的折痕数量作为参考,40多个折痕的长度与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的距离数据449600(万千米)做比较,就能给学生在处理数据时一些启发。从远处着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八颗行星进行布局,避免出现画不下的情况。
3.《日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或大球)模拟地球,用乒乓球(或小球)模拟月球。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第三个活动是汇总观察结果。本课通过这三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进的探究学习。
【学生分析】
日食是学生已知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日食现象说明了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难点: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画日食现象的圆片纸、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出示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道图。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
预设:学生对日食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3.学生对日食现象进行简单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调查学生前概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探索
1.模拟三球运动。
(1)出示手电筒、大球、小球。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物品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在模拟三球运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自由分享,相互交流。
(4)通过交流,提取信息。
总结: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2.模拟日食。
(1)提出问题:月球真的能挡住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2)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等等。
(3)出示模拟实验器材:三个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支架。
(4)讲解模拟实验方法: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汇总观察结果。
(1)教师张贴班级汇总表,给每组学生提供两张圆片纸。
(2)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片纸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三球运动为模拟日食做铺垫,然后学生汇报观察总结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对日食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研讨
1.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月球处于远近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班级汇总表,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小结:当月球位置距离地球较近时,月球能够挡住整个太阳;当月球位置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挡住整个太阳。
2.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描述太阳系是怎样的天体系统。
教师总结: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天体系统,这些天体都在不停地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学生能够从汇总表中得出“近大远小”的道理。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对太阳系这个天体系统的理解。
四、拓展
1.出示“金星凌日”的图片(或视频),介绍“金星凌日”是如何发生的。
2.提出问题: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为什么金星看上去那么小?
3.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对“金星凌日”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设计意图:借助“金星凌日”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天体的相对大小、相对距离、相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宇宙的空间观念意识。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三个内容需要填写:一是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日食现象;二是根据模拟实验,画出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三是对模拟日食实验进行解释。
因为学生在“地球”纸片上的观察孔进行观察,所以看到的现象会比较直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只眼观察。画日食现象时,太阳没有被挡住的部分留白,被挡住的部分涂黑。
画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模拟实验中三个纸片所摆放的位置来画,这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
“我的解释”部分学生可以对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现象不一样进行解释,也可通过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对日食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进行解释。
4.《认识星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4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开展对星座的学习和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利用星座找方向,第四部分认识夏季星空,第五部分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本课主要对前两部分开展教学。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但是对于星座的含义及特征,可能会知之甚少。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将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课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难点:学会用各种材料建立北斗七星模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语:夜晚,我们能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天空中众多的恒星组成了不同的星座,你知道哪些有关星座的知识?你是如何知道它们的?
学生自由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的前概念和原认知。
二、探索
1.初步了解星座。
(1)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出示统一的星座图。
(2)学生初步浏览统一的星座图,找一找常见的星座名称,认一认它们的星座图形。
2.建一个星座模型。
(1)出示制作星座模型的材料:正方形纸板、细线、橡皮泥。
(2)制作方法。
①
按要求在纸上打小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预设: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和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橡皮泥小球挂在纸板上的位置不同,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打成这样小孔?线为什么这样长?
②
把模型放到投影机的光束中(或用手电筒照射),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角度照射模型,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预设:学生可能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因为光只有从模型的某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星座,树立正确的星座观。第二个活动,建造一个星座模型。建造星座模型与前面的建模活动侧重点有所不同,本课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明白模型所传递的意思。
三、研讨
1.教师展示班级汇总表,各小组把从四个角度照射的投影图形分别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2.学生观察各小组所画的图像,并讨论交流。
3.提出问题:我们画下来的星座图像相同吗?为什么会不同呢?哪一个图像和北斗七星的形状相同?
4.教师小结学生的交流情况。
引发思考:建立星座模型的活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对星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总结:组成北斗七星的星体离我们有远有近,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但实际上,一个星座是由远近不同、没有关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组成的视觉图像。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记录下来的橡皮泥的影子图形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模型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交流。
四、拓展
1.出示北斗七星的详细资料。
2.阅读资料,学生进一步认识星座,并尝试描述、总结北斗七星的大小、远近等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北斗七星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星座。带有具体数据的拓展资料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震撼,学生对宇宙空间将会有新的认识,明白原来这样遥远距离的星空,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表示。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需要学生画出不同方向北斗七星的投影图,填写模型带来的启示。
学生使用投影机(或手电筒)照射星座模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投下来的影子会比较大,可以引导学生先用一张白纸放在屏幕上,在白纸上先画出七个橡皮泥小球的影子,然后再抄到学生活动手册上。
5.《夏季星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星座相当于夜空中星星的平面坐标。由于本课教学时间临近我国的夏季,选择夏季星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好的实践意义。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便夜间确定方向。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北极星始终在北方,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夜晚观察活动,北斗七星和北极星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
制作活动观星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星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星座的位置关系来认识星座。由此,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中认识到星座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因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因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星座逐渐西移现象。这里的活动观星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提前制作。
【学生分析】
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能说出几个星座,但对认识星座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太清楚,而且缺少实际观察星座的方法。但是学生对有关星座的神话传说非常感兴趣,对星星的研究的兴趣也非常大,这些都是有利于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因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北极星辨认方向,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意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更好地认识宇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观星方法。
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能利用它在夜晚进行观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活动观星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观星软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教师出示几张星座图,提问:“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星座吗?”
学生自由分享回答。
2.提出问题。
教师:白天,我们可以利用天空中的太阳来辨认方位;夜晚,我们也可以利用星座辨认方位。
提问:这些星座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天空中的星座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星座探究的兴趣,同时给出本课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
活动一:利用星座找方向
1.导入。
北极星是一颗不太亮的星,但它始终在北方,所以能帮助我们在夜间辨别方向。
2.过程。
(1)教师出示北斗七星和大熊星座的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大熊星座。
提问:你能在大熊座上找到北斗七星吗?
学生回答。
(2)继续追问:如何根据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位置?
预设: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学生思考。
3.小结。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在北半球,人们通常使用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从而确定方向。北斗七星的勺子前端(勺口)两颗星连线向外延长5倍处便能找到北极星。
设计意图:夜间人们对于方向的判断是比较难的,所以,通过观察星空中北极星的位置,人们就能够很好地辨认方向。
活动二:认识夏季星座
1.出示夏季星空图,教师提供认识星座的一些方法。
(1)定方向。
(2)找明显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星座有何明显的标志?
(3)找亮星,定星座。
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了天琴座、天鹅座、天鹰座三个星座。
2.教师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提出问题:天琴座和天鹰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延伸拓展:教师介绍其他星座的主要特征。
预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来帮助学生认识星座的主要特征。织女星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这些可以形象地说明星座的特征,也可以激发学生观星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对夜晚星空的观察缺少经验,教师介绍三种观星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星座的方法,便于学生实践,激发学生观星兴趣。
活动三: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
1.学生准备事先制作好的活动观星盘。
2.教师讲解活动观星盘的使用方法。
(1)将活动观星盘举过头顶,并转动观星盘。
(2)让盘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根据盘中的星座来认识天上的星座。
3.根据学生情况成立班级观星课外小组,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几次观星活动。
4.教师强调有关课外观星的安全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观星盘进行实地观星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星空的魅力,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研讨
1.提出问题: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
预设: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星座的作用,比如星座在很久以前就被水手、旅行者当作识别方向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星座用于方向识别的作用逐渐减弱,但是航天器还是通过识别亮星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航向。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2.提出问题:我们有哪些辨识星座的方法?
3.学生回顾认识星座的主要方法。
预设:我们可以通过找星座的明显特征、找亮星的方法辨识一些常见的星座。我们还可以利用活动观星盘,将盘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对照辨识其他的星座。
4.教师小结学生的交流情况。
四、拓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安装有关识别星座的软件,利用手机软件辨认星座,让夜间观星更加方便。
【板书设计】
6.《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6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了解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银河系是比太阳系层次更高的天体系统。它是由恒星和其他各种天体组成的巨大天体集团,其中包括太阳在内的上千亿颗恒星和各种类似的星云以及星际物质。但是人们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银河系以外更广阔的宇宙空间里,还有许许多多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这种河外星系,目前已发现约10亿个。
本课学生将通过制作银河系模型了解银河系的结构,并通过观察、评价自己制作的银河系模型,提出一些对于宇宙有价值的问题。探索宇宙的结构及其运动是天文学家们的主要课题之一,教科书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2.宇宙还在不断地膨胀;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知识,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如宇宙是浩大深邃的,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星系奇异亮丽,恒星多彩变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总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宇宙有着无穷的魅力。
【学生分析】
学生上节课学习了星座的相关知识,接着会思考天空中还有什么,这使得他们对于宇宙充满了探索欲望。可能有些学生已经通过阅读课外科技类书籍或是观看网络视频资料,了解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宇宙的探索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银河系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
2.根据模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和变化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难点:制作银河系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陀螺、纸片、米粒、胶水、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语: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很多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那么,银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星系呢?
学生自由分享。
2.提出问题:宇宙中还有类似的星系吗?宇宙有多大?
预设:宇宙的结构浩大而有序,第一级是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第二级是包含太阳系在内的银河系;第三级是银河系外和银河系一样大的星系集合——河外星系;最后一级是宇宙,包含已知和未知的星系。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从广阔无垠的宇宙聚焦到银河系,使探究问题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二、探索
1.认识银河系。
(1)教师介绍银河系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出示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标记出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大致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银河系像什么?你能描述银河系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2.建立银河系模型。
(1)出示制作银河系模型的材料:陀螺、纸片、米粒、胶水。
(2)讲解银河系模型的制作方法。
①在纸片上模拟画出银河系的“核球”和几条“旋臂”,画好后剪下来。
②把一些米粒粘在纸片上,模拟银河系的“恒星”。
③最后把纸片固定在陀螺上旋转。
(3)学生制作并观察旋转的“银河系”模型。
预设:学生会发现高速旋转过程中的“银河系”比静止状态下的“银河系”更接近银河系的“侧视图”。
(4)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银河系的“侧视图”,对我们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银河系”模型,将银河系可视化,直观探究与银河系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关银河系的问题。
3.河外星系。
教师讲解: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很多,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同时,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河外星系的资料和图片。
提问:我们宇宙空间有多大?
预设:不论对于地球、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来说,银河系都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巨大天体系统。但是,通过空间望远镜,人类发现了银河系以外的星系,例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等,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都在高速运动着。
预设:宇宙还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
设计意图:通过对河外星系的了解,学生认识到银河系并非宇宙的边界,银河系外还有广阔的宇宙空间,体会到宇宙的浩瀚及无穷魅力。
三、研讨
1.提问:银河系是怎样的一个星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银河系。
预设:引导学生参照银河系模型,说出“巨大”“运动”等关键词。
2.思考:宇宙有多大?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学生自由分享他们知道的宇宙。
预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1光年到底等于多少千米,当学生不能顺利读出那一长串零的时候,可能就会领悟到这个数字代表的距离之大,也可能会领悟到宇宙之大。
3.设置情境,布置任务: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和河外星系的“外星人”有了联系,你能用中文格式写下我们的通信地址的吗?
预设:在书写具体的通信地址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中国等之间的层级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给外星人写信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宇宙探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宇宙探究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四、拓展
组织学生观看恒星变化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师总结:宇宙充满着活力,组成宇宙的主要天体在不断地高速运动着,恒星还在发生着变化。
【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需要学生根据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对自己制作的银河系模型进行评价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制作模型是“地球与宇宙领域”的重要学习方法,本课的模型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照着示意图模仿即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如外观是否与教科书中给出的“侧视图”相符合;米粒分布是否符合事实形状;米粒粘贴情况以及能否快速转动,等等。学生根据评价及建议可对模型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这里的制作模型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模型进行推理和想象,从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去思考并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去解决所有问题。通过问题的交流和分享,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深层次激起学生探求宇宙的欲望。
7.《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7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科书用丰富的资料展示了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从中感受到科学家对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展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激励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
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解,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到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分析】
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现象,并不是完整的,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探索宇宙中更多的天体,也没有系统地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探索宇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难度不太大。所以,就学生已知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搜集材料的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月球、地球等天体的了解),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所得信息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的宇宙。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科学态度目标
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如何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
难点:通过多途径收集与宇宙有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纸质、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师准备:宇宙知识相关网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语:自从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我们身处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我们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宇宙的?
学生自由分享。
教师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对科技进步与宇宙探索之间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此话题的积极讨论,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探索
1.教师出示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或提供拓展资料及相关的网站)。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教师提示学生,梳理资料时应着重提取以下两方面的信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
教师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信息。
(1)人类在探索宇宙各阶段中,我们应该提炼哪些信息?
(2)提炼出来的信息应该怎样进行梳理?
(3)你能用时间线的方法大致排序吗?
第一阶段:古人用肉眼观测天体。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第三阶段:航天时代。
(4)神舟、天宫、嫦娥、玉兔分别对应了我国哪项太空探索工程?
预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宇航员在太空首次出舱活动。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顺利升空,随后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两次,“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等项目顺利实施等,未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学生将提炼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进行分享交流。
4.师生归纳总结提炼的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过程的思考,建立时间轴,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宇宙空间探索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研讨
1.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丰富的资料,实际上是人类不停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那么,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你获得了哪些太空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研讨分享。
预设:比如说,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日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但是那时候的人们不能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于是赋予了日食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后来人类通过观测逐渐解开了这个谜题。
2.根据资料,教师组织学生研讨:我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进行分享交流。
预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以时间线的形式阐述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大事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我国航天员还要开展登月考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创造轻松活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拓展
学生互相分享交流自己参加过的天文类实践活动,再说说以后还可以参加哪些活动。
预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加课外天文类实践活动的建议,比如参加学校的天文社团活动、留意近期会出现的天文现象、附近的天文台信息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