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

2022-01-08 16: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

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观察过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水的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并整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其次是学生设计和进行“在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情况下,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的实验。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表关于“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停止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作为《热》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热量在传递,完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知道温度慢慢变高时,水会逐渐变热、沸腾。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

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

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

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

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

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温度计夹子、热水、护目镜、湿布、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水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情景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

提问一:图片中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

提问二:水的这些形态会发生变化吗?

2.师生交流后进行小结:自然界的水是以不同的形态在循环运动着,很多生物依靠环境而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着的。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在自然界里运动着,水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用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中有不同形态的水。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形态是否会变化,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后变成冰”等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这些变化跟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提出“给水加热”“让水变冷”等想法,充分展露学习热学的前概念。

二、探索

1.活动一:梳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1)聚焦问题:水形态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有关,水受冷结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提醒学生回忆并说一说: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

(3)小组讨论: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4)揭示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板书)

2.活动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

(1)总结学生已有知识:将水加热到

100℃,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证实我们的假设?

(3)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

(4)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清水。

②给水加热,持续测量水温直至沸腾。

③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每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④再次加热直至沸腾,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

⑤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

(5)师生讨论,明确注意事项:

①杯内加水少于二分之一,以免水在沸腾时候飞溅出来。

②撤走和移入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③规范佩戴护目镜,以防烫伤。

(6)学生分小组开展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中。

(7)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等会儿跟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给水持续加热,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完成的。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让学生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因此这个实验开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细化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记录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三、研讨

1.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

思考: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停止加热后,水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探究记录,研讨温度变化的情况。

(3)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

2.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

(1)提问:撤掉酒精灯后,水的温度还在100℃,却不再沸腾了;再次加热,水又沸腾了,说明水沸腾的现象跟什么有关?

(2)师生小结:只有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

(3)提问:当我们给水持续加热,100℃后水沸腾了,水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4)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先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得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的结论,再通过充分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得出“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的结论。

四、拓展

1.提问:水结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热量的作用?

2.学生提出假设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方案。

4.布置课外拓展活动。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环节,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相互变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的概念。

【板书设计】

温度和水的变化

受热

受冷

水蒸气

温度变化,100℃

温度变化,0℃

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

水在释放热量后,温度下降,形态发生变化。

【记录单】

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

停止加热

继续加热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温度变化

水的变化

我们经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停止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并记录水沸腾后的变化。首先,让学生预测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其次,将烧杯里的热水加热至沸腾后,停止给水加热,观察和记录停止加热

分钟、2

钟和

分钟时水温度的变化以及水的变化。

然后继续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记录1

分钟、2

分钟、3

分钟时的温度,并观察和记录水的形态变化。最后,学生交流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全班根据温度数据和水的形态变化,进行研讨并交流结论。

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知道了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形态转变为水蒸气。可在生活中,温度并没有达到

100℃,水也能转变为水蒸气,常常能看到水蒸气也会凝结成水。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交流这两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其次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温度高低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否更多”等实验,发现水蒸发到空气中,同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当温度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研讨问题“当温度变化时,可以观察到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第四部分——拓展,学生进行了水的沸腾、水的蒸发、水蒸气凝结等探究活动,可以继续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变化,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许多物质在循环、再利用、再循环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学情分析】

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观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

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

教师准备: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

2.学生回答后,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

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4.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

三、探索

1.活动一:交流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

(2)小组讨论: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

2.活动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

(3)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

①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

②将一杯水放在常温下,另一杯水加热至80℃。

③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

④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果。

(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

(5)全班研讨:我们观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得一样多吗?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

(6)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

(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我们观察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你能说说水的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吗?

(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

3.活动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结现象。

(2)简单交流后,介绍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冰块,擦去外壁水珠。

②将烧杯静置,观察外壁。

③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

④在烧杯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和记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4)全班研讨:

①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

②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

(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用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还要求学生要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研讨

1.交流研讨: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2.举例: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仅希望学生能根据实验探究结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他们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四、拓展

1.课件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说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提问:这些现象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

3.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已经对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经过本单元一、二课的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交流,希望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设计】

水的蒸发和凝结

水蒸气

蒸发(吸热)

凝结(放热)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温度越低,水凝结得越快。

记录单1: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记录表

起始质量

最终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取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取值

烧杯一

烧杯二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相同时间内,烧杯一中水减少了_________克,烧杯二中水减少了_________克。

记录单2: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

烧杯内加冰块

烧杯内加冰块和盐

时间

烧杯内温度计示数

烧杯外温度计示数

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思考:1.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

2.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观察与记录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根据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以及水蒸气凝结现象,交流与研讨水蒸气的凝结过程。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事例,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教科书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现象,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直观地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温度的变化。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了从单一物体吸收热量带来的变化,本节课进一步观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许多学生都有过热牛奶的经历,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热的物体变冷。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思考热量的传递。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理解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3.发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

2.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数学折线图。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4.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认识事物。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

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

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出示图片:我们把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牛奶浸泡在热水里。

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凉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证实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将冷牛奶浸泡在热水中的图片可以让很多同学回忆起热牛奶的经历。冰箱里冷藏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以让牛奶从凉变热,这就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科学问题源自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相互接触可能存在着热量的传递。

二、探究

1.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

师生一起交流,将简单的猜测具体化: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从而形成完整的假设。继续深入交流之后,达成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致的共识。

2.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1)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何来证实我们的假设?

(2)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

(3)试验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怎样控制实验材料更简单有效?

3.测量和记录温度变化。

(1)课件出示实验的材料(凉水、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和实验装置的组装示意图,师生交流。

(2)课件出示课堂实验的记录单,师生交流。

(3)在了解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变化,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冷水的水温变化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变化,两者的温度最终会趋向一致。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

三、研讨

1.记录并展示。

(1)在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后,要做好记录,画出凉水、热水温度变化的折线图。

(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探究过程的照片,以及探究的数据和折线图。

2.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记录表,交流探究实验后的发现。

(2)引导学生交流: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3)教师引导提问:凉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

3.小结。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四、拓展

1.提出问题。

除了温度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感知温度的变化?

2.演示观察。

教师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

教师演示:使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

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课外探索。

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

【板书设计】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凉水

热传递

热水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记录单一:温度变化记录表

凉水温度

热水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记录单二:温度变化折线图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设计探究温度不同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变化的实验。根据温度变化记录表,2分钟记录一次凉水和热水的温度数据。按照记录的数据,绘制凉水的温度变化折线图和热水的温度变化折线图,总结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情况。鼓励学生运用更多的实验方法来探究物体温度的变化。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热传导”相关的问题。通过实验“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再次引用上一节课加热牛奶的例子,引入问题“喝汤时金属勺变热现象中,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实验,直观观察一根金属条上热量的传递;接着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从而对热传导过程和方向产生新的认识。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分别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第四部分——拓展,通过一张综合的图片展示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递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学情分析】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充分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将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会慢慢热起来,热水会将热量传给牛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金属的汤勺,在接触热汤或者米饭以后,勺柄会慢慢的热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口部分,然后又从勺口部分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热传导。学生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对热传导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还不能理解抽象的热传导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还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

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

3.发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交流与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3.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

3.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

4.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

2.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难点:从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两个实验中,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性,掌握热量传递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圆片、火柴、蜡烛、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教科书

页图片

问题一:汤勺的勺柄为什么会烫手?

问题二:你们还发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

2.聚焦问题:热是怎样传到勺柄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金属勺变烫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中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二、探索

1.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1)出示记录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

(2)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

2.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实验材料、装置图,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均匀涂上蜡,然后将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观察金属条上蜡的变化;或在金属条上涂上感温油墨,加热金属条,观察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

(2)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记录,师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3.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教师出示金属片,学生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传递的。

(2)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按照教科书

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变化情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变化情况。

(5)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其次,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希望学生直观的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对热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有一定的启发。

三、研讨

1.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

(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上又是怎样传递的?

(3)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热点?

2.整理、概述对热传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四、拓展

出示图片或课件,学生进一步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

设计意图:在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

【板书设计】

【记录单】

日期:

推测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

我的发现: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推测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

观察金属条上蜡(或感温油墨)的变化,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出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观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根据蜡(或感温油墨)的变化情况,画出热的传递过程。

1.在金属圆片的边缘上一个点加热。

2.在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

填写我的发现时,可以参考教科书第67

页拓展部分三种热传递方式的手绘图。

下载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昼夜交替现象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

    五年级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回眸感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袁丽 【单元教材解读】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以主题型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总结

    第四单元 我们知道的磁铁 第1课 我们知道的磁铁 1、 举出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答:文具盒、门吸、磁性黑板、扩音器、收音机。 第2课 磁铁有磁性 1、 我会解释 磁性:磁铁能吸......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

    教科版四年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科技”。编有主体课文《7未来的智能汽车》《新型玻璃》,“快乐读书屋”中编有《中国圆梦飞天路》和《智能机器人》等课文。通过学习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介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

    教科版五年级品德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教科版五年级品德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姓名:得分: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气候。东北的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南部的台湾、海南等终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