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断逐渐走进了课堂,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图、文、音、形、光、色综合一体运用显现特点。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谈一谈一年多来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科学课堂的封闭围墙,把科学教学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科学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科学学习和实践,运用科学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交际等科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科学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科学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科学老师甚至其他非科学老师的远程科学教育,在这样的科学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科学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科学学习。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科学教材的变革,不但在科学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科学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科学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科学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科学资源与现行科学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科学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
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科学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科学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科学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交流等网上科学实践,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科学资源向学生的科学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科学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科学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科学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科学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科学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不断一体化的科学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科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科学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心得体会
丰都县三合街道新建完小
张勇琴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慢慢地摸索着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断逐渐走进了课堂,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图、文、音、形、光、色综合一体运用显现特点。信息技术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谈一谈学习以来来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的数学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数学课堂的封闭围墙,把数学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数学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数学学习和实践,运用数学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数学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数学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数学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数学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数学老师甚至其他非数学老师的远程数学教育,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数学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数学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数学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数学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数学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数学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数学教材的变革,不但在数学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数学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数学资源与现行数学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
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数学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数学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数学资源充实到现行数学教材中,使数学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数学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数学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数学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数学实践,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数学资源向学生的数学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数学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数学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数学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和数学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数学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不断一体化的数学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数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数学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心得体会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焦平
在了解学案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我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一些感想。我以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要运用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习信息技术课,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因为上机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现欲、为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另外,有时上机操作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操作中的错误带给学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图形、动画、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学生们就是想知道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教材中应增加的内容,即让学生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操作计算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多次实验证明,后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后者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
由于在教育理论界当中“学科中心论”在较长时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严格按分科进行教学,主要以学科自身的体系为中心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学案导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继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适合于高年级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探讨的问题。首先要把握住任务设计的原则,要体现科学性、教育性、层次性和真实性、开放性。其次要注重任务的阐述要简单明了,任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要细致,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评价要及时,任务完成后要有总结归纳及引申与拓展。
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中心转变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充分活动空间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足够的自主发挥的余地,除非必要,教师不做过多的限制,学生有选择实现任务途径的权力。这样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上好操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化,同时,不断的实践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学生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在让学生自己的联想、想象的思维,通过上机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1)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4)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7、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质量评估
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我们采用过程评价、模块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行进的教学法等。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 要: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动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促动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各因素的深刻的变化。21 世纪教育是终身教育,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学模式是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基础的战略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教育来说,其技术和手段呈跳跃性发展和更新。作为教师,应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动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水平。那么,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普及与应用,将如何适合新的课程改革,如何显现其优越性并充分发挥作用呢? 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仅仅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合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实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水平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但仅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展开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升学
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处理、创新的水平,为适合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动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展开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水平;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动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水平。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实行知识灌输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考虑到效率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并没有教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领会到“怎样解题”的真谛,也没有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例如在上“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圆柱展开,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柱表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有些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我就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显示,充分把这个过程显示出来。圆柱的表面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组成的。但是有些学生得到的不是长方形而是一个平形四边形,我又用课件显示这是因为在剪开时不是沿高剪开的,而是沿着一条斜线剪开的。接着我用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把这些图形又还原成圆柱,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些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此外我有动
画显示了无盖或无底时的表面积,即少算一个圆或两个圆的面积。这些效果传统教学是无法实现的,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物理学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提出任务,学生利用教师提升的资源导向,经小组分工、协作探讨来实行自主性研究学习,是一种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探究、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过程。其环节是:情境创设——问题(任务)导向——信息查寻——探索思维——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实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品质。在这个层面上它是完成整合教学双重目标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整合思想的这个模式,要求在具体学科教学法中设置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对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获取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达到个别性学习与协作研究性学习的和谐统一。所以说研究性学习模式正是这种学习方法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折、比、量、剪圆形纸片的方法推导出圆周率,因为操作上的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网络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根据直径与周长的数据中支寻找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设计如下:(1)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标直径长度的圆,围成圆的曲线能够展开,并能用电子尺测量其长度,还有一个供学生记录操作数据的统计表;(2)学生拖动圆的直径一端,能够让其长度增长或缩短,圆的周长也同时增大或缩小,围成圆的曲线同样能够展开,并能测量出长度;(3)当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能够向电脑求助,电脑能够引导学生操作,另外设置了一个计算器,便于学生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记录的数据,利用计算器每一次操作的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14……倍,顺利得出圆周率。
四..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和分析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学”的特点和规律,将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中心地位转向指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为主。所以,教师要选择和准备各种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获得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完成学习活动。从而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打破了教育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教育竞争摆脱地域的限制。比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资源库或局域网中,教师和学生可自由地讨论问题。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每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录入自己的看法,增加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教师能够在全体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的观点,“广播”给全体学生,引发进一步深入讨论。学生能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根据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实行学习。而这些软件是教师和设计人员按照学习者的不同要求设计的具有交互功能的软件。这是时,不论这个学生基础怎样,他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在网上或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的内容,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1、建构科学学习的理念,基于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改现状,确立多媒体课件优化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构想。
2、更新教学理念,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生场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回归生活。
3、确立主体思想,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建构自主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即①创设情景,再现生活;②主动参与,提出问题;③操作感知,自主学习;④展示过程,突破难点;⑤信息组合,回归生活;⑥全面评价,发展创新。
4、探索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原理,研究设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实际,开发设计大量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配合使用教育网络,增大学生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