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1:3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心得体会》。

第一篇: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心得体会

理论大旗和实践操作

——《<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

阅读心得

联盟学校

杨斌

目:《对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者:赵大鹏 页

码:13-17页 心

得:

1.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作者认为阅读就是获取相关信息,阅读能力就是处理信息的质量和速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们确实需要这样的阅读能力,以便快速地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于己有用的东西。但我认为,这种理解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人的存在。一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应该是作者的情感、志节、理想等,忽视了这个因素,文章就纯然是一个“工具”了。所以,我觉得作者所说的阅读只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而不是文学阅读。接受这样的阅读理念,学生无疑就变成了一台台“计算机”,快速地处理着各项信息,却没有情感、没有节操、没有灵魂。一个人的阅读,不能只局限在“术”的层面,而要从“道”的层面加以理解,并且内化为内心需要,如此,才能还原一个作家,才能洞悉一个时代,才能回归一段历史,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说实话,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就不乏有信息论的负面影响。

2.赵老师,不,应该是赵教授,因为你可能不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为你的满腔热忱而感动,但也为你的一厢情愿而叹息。中学语文教学确实需要来自高校的理论研究,也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但不等于说任何的理论都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用,也不等于说任何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用。钱理群教授说过,教育是由思想者和实践者共同完成的。理想者重在思考,带有对未来的强烈愿望,因此不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实践者重在操作,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两者缺一不可,既要思想者摇旗呐喊,也要实践者埋头苦干。

这篇文章让我感到痛心的是,这样的理论离教学太过遥远,因为你讲的理论,每个一线教师都知道,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可供一线教师操作的具体办法。语文知识可以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按照你的理论和本文的逻辑,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概念的纠缠上,把语文知识归到某个类别中,因为这样的概念辨析和归类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多大作用。试问,理解概念性知识,你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在解说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你又是否陷入了新的概念性知识范畴?方法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为解决概念性知识的方法性知识就不是规律性知识吗?一连串问题的背后,隐藏的一个事实就是这样的理论与一线教学严重脱节,只是在高处俯瞰,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

这样的理论大旗还是少竖一点,中学语文需要的是能够与师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指导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

情景再现

——《<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

阅读心得

目:《<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作

者:张超 页

码:420-425页 心

得:

1.“情景再现”这个环节,实在是精彩!正如雨果所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十五六岁,正是充满想象的年龄,在课堂上,学生跟随老师,跟随伟人,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张老师的处理,没有简单地把学生强拉进预设好的情境,而是设置了“勾勒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完成画面的绘制,从而进入情境之中,体会伟人的博大情怀。这样的环节设置,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生成,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人格的升华。

2.嚼得很细,喂得很艰难,这是我的直观感受。经典篇目,上出新意,难度可想而知,此篇实录很大程度上是继承诗词教学的传统教法,也是常规教法,即条分缕析。可喜的是,张老师能够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譬如“情景再现”等,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感觉神经,使他们在间接体验中完成审美。说其艰难,是因为这样的条分缕析,破坏了诗词的整体意境,学生欣赏到的只是一粒粒的珍珠,虽然光彩夺目,但难成项链。如果能够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片段融汇成一个整体就更好了。至于如何处理,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探讨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结构

——《<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

阅读心得

(九)篇

目:《勘探语文课程的地质层》 作

者:朱贻渊 页

码:28-33页 心

得:

1.语文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一切的教学理论都必须符合实践性这一基本特点,其作用是为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操作的指南。参加理论研究的绝大多数是高校的教师,他们研究的套路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阅读大量的中外教育理论,进行概括提炼,一种是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试想,在这种情况研究出来的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影响又能有多大。因此,当理论还处于构思阶段时,个人以为最好不要大张旗鼓地在实践中推行,因为,实验的对象是学生,稍有闪失,损失的不只是一种理论,更是一批人才,这样的责任,我们承担不起。有人说,不改革就不会有希望,改革是一定会以损失为代价的。那么,把损失降到最低有什么错呢?理论作用于实践,必须慎之又慎。

2.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其中最大的莫过于“语文到底教什么”。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很多老师按部就班,课堂虽失于呆板,缺乏创新,但结构紧凑,层次清晰;学生的学习虽了无生气,但也能按照要求做好相关作业,最起码能够应付考试。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旧的课程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扫除文盲,让整个社会接受普及性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旧的课程体系的诸多弊端日益呈现,时代呼唤新的课程体系。然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到头来却让更多的教师陷入了新的困惑之中,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本文试图从课程的本质出发,指出新旧课程体系的本体分别是“语言”和“言语”两种系统,并以此为依据找到产生这种困惑的根源。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让很多教师懒得思考,惰于改变,无形中的保守势力极有可能让一种新理论的建立举步维艰。因此,这样的理论研究离教学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不管怎样,我还是真心希望,这样的改革早日能够结出硕果,让广大的教师不再困惑。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通讯)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5第7-8期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 段岩霞/执教、整理

崔雪梅

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并订正读音和停顿。)①乃/记之/而去。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1: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师:查字典了吗?

生1:没有。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生2: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师:据许慎《说文》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1:作者在第一段写的是篁竹、小潭、树、藤蔓和鱼。生2:在第一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生3:还有第三段的 “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师:那有没有写源头? 生3: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3: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4:第四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5: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6: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我认为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生2: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3: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4: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4:具体说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1: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师: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生2:“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3:我从第二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4: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生4(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生5: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师:你结合原文说一下。生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生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生7: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交流句式)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1: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师:很小?怎么小?

生1:可以整块石头为底。师:那你再梳理一下。生1: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2: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生3: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4: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5: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6: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一女生动情朗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生8:“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应该改变一下? 生9: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一男生朗读,情感投入,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10(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生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1: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的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2: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3: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得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1: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生2: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女)似/与游者/相—乐—。(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师:“悄怆”什么意思? 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 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5:我觉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7:不能。我感觉“见”是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8: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9: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予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1: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2: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3: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生3: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元元”,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像“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诗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上》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问》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下课!

第三篇: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作者:王荣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1期

第四篇:《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教育

一.期刊介绍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语文报社出版的语文教育教学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为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龙源,万方等收录。

本刊本着严肃、权威的办刊态度,以振兴中国语文教育事业为使命,以展示语文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为目的,以促进全国范围内语文教育工作者交流为旨归,以提高中国学生语文素质为希望,现面向中国各大学(含职高及专科学校)中学、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及语文从业者,征集发表语文教育教学类及文学相关专业学术论文。

二.本刊版块划分及核心栏目

1、大语文探索:探索语文教育的改革创新之道,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探索方向。

2、教艺频道:语文教学艺术论文。侧重从教学实例中归纳、总结、提升语文教学的新方法。

3、教学设计;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具体文本,以促进学生接受为目的,进行有学术意义且别出心裁的设计。

4、课堂回放: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师的授课过程与学生的接受过程出发,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道。

5、文艺时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宏观或微观评论。可就某一文学现象及某一具体文本进行评论。

6、古典品藻:中国古典文学宏观或微观评论。可就某一文学现象及某一具体文本进行评论。

7、域外占星:外国文学宏观或微观评论。可就某一文学现象及某一具体文本进行评论。

三.期刊发表

论文快速发表—163期刊论文网,合作400种期刊,请致电***,或加QQ2389021841进行咨询,163期刊论文网值得你的信赖。

四.加油吧

做一个耐心而坚韧的人,现在的痛苦总有一天会为你所用。经历过,体验过,人就变得温柔,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能释怀,不管所经历的是巨大的伤痛,被人伤害或造成他人的伤害,都没有什么不好,一切都是被需要。只要我们内在变得坚强,就没有所谓分离、伤害或痛苦,活在世上,就可以了无牵挂,变得自由。

话说好听的人,心往往冰凉。嘴上没一句好话的人,心地却很善良。人前很会做人的,背后总有算计。人前不会做人的,才是傻兮兮的正直。当面说你不好的,实在都是朋友。背后说你坏话的,才是刀刀见血。眼前得罪人不可怕,不知不觉中得罪人才是最要命。所以做人不能只看正面,要看背后才知全貌。

第五篇: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理论

“小语‘

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理解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一、理论依据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

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

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第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促进学生拓思、深思,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下载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集锦)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集锦) 2002-10-18 13:18:50 开放课堂自主发展 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请同学们自由结伴,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的......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集锦) 开放课堂 自主发展 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师:请同学们自由结伴,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的第二次对话。 (学生自由......

    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地学习,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许多学要改进地不足。因此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

    教学理论心得体会文档

    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 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有幸在阳春三月,重回西安。三月的西安很美,春天的气息微微的细雨,甚是惬意!我有幸参加了今年在陕西科技大学培训基地的国家......

    教学理论心得体会文档

    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心得体会有幸在阳春三月,重回西安。三月的西安很美,春天的气息微微的细雨,甚是惬意!我有幸参加了今年在陕西科技大学培训基地的国家级......

    《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跃跃欲试,齐答)......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 毛飒 评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 张岚 一、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