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张老师《大禹治水》有感
他山之石,学以攻玉
——听张老师《大禹治水》有感
2019年10月22日上午,我有幸在聆听张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本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处理有趣味
张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趣。课前交流环节,张老师设计了学生熟知的“贪吃蛇”游戏,但此“贪吃蛇”吃的却是词语,学生口头指挥贪吃蛇吃课件上出示的词语,再用吃的这些词语串成一句意思连贯的话。这个游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老师的注意力也成功被吸引。新课教学部分,老师说要带领同学们读绘本的《大禹治水》,同时也出示了绘本的相应画面,这些设计都很让观课者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更是成功地被老师牢牢锁定。有趣的教学环节让课堂量更高效,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
二、教学环节有条理
张老师本课的处理是从绘本入手回顾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揭示故事结尾,再重点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方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新课内容处理条理清晰。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教学环节,从组内交流讨论到学生上台复述故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梯度训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三、教学设计有目的本课的设计,处处都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如开课时的游戏,初一看,以为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一想,其实张老师还有一个设计意图——利用游戏,让学生练习用词语串联成句子,为课上复述故事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在出示绘本回顾第一二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看图说想到的词语,并相机出示板书。这个环节不仅仅是对上一课内容的复习,更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打基础。在训练学生复述故事时,老师就引导学生利用板书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来进行串联,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四、教师个人素养高
本堂课除了上述三点收获外,张老师个人的素养更带给我自己一些反思。三字一话是教师的基本功,课堂上,张老师的板书无论是提前写好的还是现场书写的,字体结构紧凑,收放有度;面对班班通设备突然出现状况,巧妙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化解了冷场;当学生的答语与老师预设有出入时,也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以上几点,无一不展现其过硬的个人素养。
此外,针对本堂课我个人也有一些稍微不同的想法,不知准确与否,提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本课老师在处理“疏导”一词时,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但就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理解得并不理想,此时,老师是否可以用指导学生反复读相关句子,让学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张老师引导读了,但只读了一遍,学生还有点不太明白)?或是借助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现场画简笔画,老师提前准备相关图片)。本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过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来体会大禹的智慧,如果疏导一词让学生理解透彻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总的来说,张老师这堂课让我学到的东西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会把以上所得好好内化,运用于教学之中,不断完善自我。
第二篇:听张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老师关于“把握教学本质,打造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让我受益匪浅。“高效课堂”一直以来是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追寻的至高境界,今天,**老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为我们指出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学科素养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
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研究问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规律、结论、经验、技巧等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去获得。要想轻松地掌控课堂局面,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完善和丰满自身专业化知识,不但要深究自己教学语言文本本身的正确判断性,还得对教学学科知识本质能准确把握乃至深刻了解所教授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中的意义。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课堂角色由传道者、传递者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扶助者,激励者,其实为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是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权利依赖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主性的高度发展,是教师提高专业化素养的最大推动力。
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本身
“高效课堂”真正从学生自我成长的实际出发,实现了两个解放: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指出,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们借助学习知识来拓展其思维,所以更需要每一位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智慧的课堂,将教学定位为人本身而不是教材内容。
**老师从日本人的历史课、德国人的体育课的两个课例深刻的揭示出现在我们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改变着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来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争突破只用知识来武装人的局限,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获取更多的技能与方法。课堂应当是一方流淌生命长河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应当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人应当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能量,体现自己的价值。课堂应当是“思维超市”,在这里人人张开智慧的翅膀,自由的飞翔。
三、落实教学目标比选择教学形式更重要
今天的课堂往往随着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更注重了直观教学,注重了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了浅表性的活动,表面看到了热闹,实质缺失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学手段复杂多样,导致教学思路模糊不清,学生学习起来思维逻辑性缺失,不能很好的突破学生思维的难点。以至于
学生思维断层,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现在的课堂教学不缺内容、不缺资源、不缺题目,缺的是学生的思维;不缺有潜力的学生,缺的是挖掘学生潜力的老师。所以我们老师要弄清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习惯,顺着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教学过程,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层,这样他才能愿意思考,积极思考。
**老师一句话说的很好: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对这些知识正确地加以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注重引导学生有效的交流也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积极有效的学生交流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了仅仅是充分交流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中相互理解,培养学生们的优化意识。
以上是我听完这次专题讲座的一些浅显认识,**老师能够对打造高效课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来源于他站在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上去拨开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层层迷雾。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引领,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尊重,一种促进。教是启发引导,学是积极思考;教是有效促进,学是主动获取;教是真诚服务,学是主动发展――这应该才是实施高效课堂的真正主旨吧。愿从今天开始,立足课堂、依托课堂,自觉提高自身专业发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质的飞跃。
第三篇:听张老师《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感
听张老师《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感
4月10日听了张老师讲了《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感触很深,现把我的听课感受概括如下:
首先,我感到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张瑜老师虽然工作时间较短,但她的课堂已经显得十分地老练成熟。她没有依赖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不断地变换课堂节奏,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高昂的学习兴致中保持长时的有意注意,非常不容易。
其次,张瑜老师注意联系实际有效调动学生主体地位。从她的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当然,张老师也不是完美无缺。对于学力较差的同学,张老师还要在加强引导上下功夫,努力追求自己教学艺术日臻完美。
第四篇:听张老师移植课感悟
听张老师移植课感悟
我从来没教过思品课,听了这课,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到处都新鲜,处处都是闪光点,处处都值得我去细细的品味和琢磨。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一定要吃透、学生一定要熟知、课程标准一定要明确。用名师的话说,教材、学生、课程标准是政治课堂的“本真”,而上好一节课最基础的就是把本真牢固的把握。反思自己,每一节课都只是草草的看看课本,明确教材讲述了几个问题,然后就匆匆的上课,一节课的备课时间也不过半个小时,这种“高效”怎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
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育人方向,而教材则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朝着这个方向走,这两者给了我们方法和内容支持,离开了他们,我们的课堂就会失去目标,变得空虚,走向形式。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体,是我们培养的对象,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排斥什么,那么就无法调动学生,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达不到育人的效果。
第二,材料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思品课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现实材料,材料的选择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能否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提高能力,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以,材料不能离学生太远,也不能太偏,不仅要紧密的围绕主题,也要具有普遍性,而且尽量的新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并且能留下深刻印象,能在心灵上得到触动。
第三,教学内容和形式并重。情景剧、视频等等手段是为了打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知识,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起辅助作用。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中真正汲取营养,从心灵上得到感悟,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习惯、行为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增长知识和能力。所以,不能过于注重“花架子”,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很快结束了,学生很高兴,课堂气氛看起来营造的也很好,但实际上想一想学生根本没学到什么,我们的教学目标根本没有实现,更别提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
第四,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课堂活动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不可缺少。不然我们的思品课堂就变成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不愿意讲。
第五,课堂要简约、开放。无需繁文缛节,无需不必要的活动和材料,一切只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需要高效率。
我认为,真正能打动学生,使学生愿意学习的应该是课程的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内涵,具有吸引力,使学生能自觉的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觉地喜欢去学,才是最成功的。我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好好努力。
第五篇:听张老师的《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 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教学反思】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