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案例
【背景描述】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根据新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制定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过程,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3.科学知识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我认为设计得应该是非常全面了,于是,我充满信心走进了课堂。
【案例主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初步的尝试。
【细节描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采访一下大家,你们平时都有什么爱好,能告诉老师吗?
(生回答)
2.师:老师也有很多爱好,那我就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中的一个爱好。(听音乐,学生猜老师的爱好)别着急,咱们先来思考一个关于声音的科学问题: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什么都没有看到,却能听到动听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生答:这是因为有声音传入了我们的耳朵.)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它的传播又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师:大家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真好,那老师的爱好到底是什么呢?(出示抖音视频)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呢?(生答)那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大胆推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光无处不在,早晨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森林里的光光芒万丈,墙缝下的光充满了希望,闪电发出的光耀眼夺目,傍晚的夕阳,霞光万道。看了这些图片,大家猜测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三、设计实验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上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四、探究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4.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5.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6.(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7.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8.回顾。
五、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六、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的减退,带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意义,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我提问哪个小组与其它组的实验不同,有的小组就举手回答说,我们小组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光斑没有落在最后一张纸屏上。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还有一个小组也出现了问题,在第二张卡纸的时候,光斑落在了最后一张纸屏上,与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不同。那我继续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组长回答说是因为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的超过了5厘米.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做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比如在解决第一个小组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光斑没有落在最后一张纸屏上。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他们提出的整改方案是:因为手电筒没有水平放置,让手电筒 水平放置就可以了。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
3.通过知识的延伸也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做完实验后,我提问: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学生动脑思考,接下来我播放有关的视频,学生用心观看。那我继续追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有关光的更多的知识呢?拓展到光速的知识,接下来的考一考更是再次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将整节课的科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脑海里。
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案例
高平市东方红小学 崔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