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评课稿[大全5篇]

时间:2022-09-04 04:1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圆柱的认识》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圆柱的认识》评课稿》。

第一篇:《圆柱的认识》评课稿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3篇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1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建议:

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2

听了孙老师《圆柱的认识》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主动积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2、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3、在练习中,使不同学生享受成功。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3

本节课在简约化的课堂中还原数学本色,复原学科的本位,做到了让课堂返璞归真。

1、课堂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到课的结尾,展示圆柱体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首尾呼应。特别是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圆柱的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尽情展示的舞台。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再通过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圆柱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论。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课标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直观的圆柱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圆柱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动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圆柱的特点,然后又以梯形、半圆、直角三角形等圆形的一边旋转,看能不能得到圆柱。通过课件演示类比,猜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个概念,发展了学生的三维目标。

4、以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及时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刘老师的练习,设计了基本层,辨认哪一个是圆柱,综合层切完或剪完后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拓展层算一算圆柱形饮料罐的长度、高等练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学新知,进一步巩固圆柱的知识,适当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中经历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第二篇: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翟老师的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一. 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 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

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第三篇:《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经过我的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我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下面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和感悟。第一方面:成功之处

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

1、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2、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第四篇: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翟老师的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一. 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 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

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

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篇二:《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篇三:圆柱的体积教案 说课稿评课稿2008-2009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活动三:试一试。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作业: 《指导丛书》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

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圆锥的体积》评课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导学案运用得当。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

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坡头小学 程爱芬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坡头小学 荆文钧

《圆锥的体积》评课

听了郭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给人的感觉是新课标的理念已内化为郭老师的教学行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1)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2)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郭老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郭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争辩过程中,老师以一个旁听者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民主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 不足:

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坡头小学 白升书

《圆锥的体积》评课

听了郭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坡头小学 张妍妮

《圆锥的体积》评课

一、本节课的主要优点:

1、从实际出发,课始教师出示一个圆锥的蛋筒2元/个,一个圆柱的冰淇淋5元/个,要求学生猜测“哪种冰淇淋更实惠?”,这样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引入,难点的突破作好了铺垫。

2、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在做实验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严谨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4、本节课的设计,首尾对应,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回到导入时的问题,让

二、本节课的主要不足:

1、分组实验过程,组长汇报时已经很正确了,其余同学也理解了,教师没必要再去重复。

2、教师在做实验时,可以垫一张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看不清。

坡头小学 刘荣荣篇五:圆柱的体积教案_说课稿评课稿2008-2009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活动三:试一试。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作业:

《指导丛书》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0页《圆柱的体积》。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计算”、“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本课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圆锥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合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灵活运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3、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方面,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合理猜想,仔细观察,实验验证,集体讨论,交流总结,逐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概括出计算公式。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在情境中猜想——在实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发展。

1、在情境中猜想: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老师有一个近似圆柱的杯子,我把杯子装满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水杯中的水是什么形状?你能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现实。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马上调动已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即把杯子的水倒进长方体内,把圆柱的体积这个暂时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猜想到: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不仅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把圆柱形的水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那像圆柱形的柱子、压路机的轮子的体积,也能用这个方法求解吗?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一样有计算公式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体积》。

2、在实验中感悟:

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越像。【学生在观察、在实验中发现: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原来圆柱的底面等于长方体的底面,原来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v长方体=sh,因此v圆柱=sh。

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观察与思考,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学具结合课件展示,说明变化前后圆柱和长方体的联系,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的结果:v圆柱=sh 】 接着,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练习:课本第20页“做一做”。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3、在实践中发展:

回应前面的情境,设计水杯问题。我将利用轻松的谈话引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讲了一节课,老师口渴了,我先喝一点水。

第五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评课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5、16页信息窗1。

教学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盒,引发学生提出“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认识圆柱、圆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大小不一自制圆柱或一个圆锥形模型若干个。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学生的体验出发,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所熟悉事物,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体现了四重五环教学法。】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 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多媒体展示,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多媒体展示,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多媒体展示)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总结,圆柱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多媒体展示)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总结,圆锥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通过让学生探索尝试,用手触摸,多媒体精彩展示,教师生动讲解,触及学生的视听触等感官。引发学生思考,轻松掌握知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课外实践。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圆柱的认识》评课稿[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圆柱的认识》评课稿[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自己评课稿

    《认识自己》评课稿 2008年9月24日上午,我校教师王群利老师面向全市心理健康课教师上了《认识自己》这一课,感触颇多。王老师是我校骨干教师,同时,也是我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本......

    认识方程评课稿

    《认识方程》评课稿 本周的学研日数学教研活动,周老师执教了一节移植课《认识方程》,这节课原是刘松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过的......

    认识角评课稿

    一、 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 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剪刀,数学书等生活中的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

    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欣赏了吕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一课。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感觉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了“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认识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本大周听了几位数学老师的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老师这节课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合伙。张老师尽量的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讨......

    线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线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线的认识》评课稿 教学过程中,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很注重有机地采取多......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

    梯形的认识评课稿

    《梯形的认识》评课稿 朱老师在这节课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学生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