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柱与圆锥复习》评课稿
《圆柱与圆锥复习》评课稿
《圆柱与圆锥复习》评课稿1听了叶主任执教的《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一课。课堂上叶主任亲切的教态、严谨的语言、扎实的基本功、紧凑的课堂结构,深受到了我们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把自己听课后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听后整理如下:
1、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归纳整理: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课上应用提高:课上采用“小老师”提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综合应用圆柱圆锥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中实践拓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需要解决有关圆柱圆锥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小结反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发言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能力。
二、本节课亮点如下:
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这一环节,能完全放开。
2、整节课的设计让人觉得做得细致又全面,把相关联的重点题型都复习的比较到位,足可以看出叶主任的经验丰富,又善于积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的语言严谨、规范,知识点把握十分精准。如:将圆柱的侧面展开要
强调沿高展开,而后又让学生判断“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所用语言清楚到位。而且,我们从大多数学生的语言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训练很有效果。
4、在本节课上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复习课的方法策略。
5、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到位,课上对学生点播到位。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到位。尤其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今后自己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落实“有效学习的课堂”。自己课堂中对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还不到位,处理不够恰当,今后仍坚持以“以生为本”的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生成,这样在生成面前我们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尴尬局面。
2、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精要到位。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
3、学生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后进生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
4、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适时的引导,在引导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5、既然课堂教学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来急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圆柱与圆锥复习》评课稿2大家好!庞老师为我们上的这节课是《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
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它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从而形成“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离不开执教老师的精湛的讲解、巧妙的设计、滴水不漏的过渡和妙语连珠的提问。
回顾整节课,我们看到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链接生活,引领探究。
庞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已有认识,用学生喜爱的刘谦玩魔术游戏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导入显得轻松自然,巧妙新颖,注重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和沟通,还巧妙的将学生引入圆柱圆锥的自主探索之中。
二、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
复习不仅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识,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此,庞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探索和交流。
比如说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的总结与整理之中,庞老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适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分类与整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分解教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种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集思广益,增强了合作意识。
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数学、互相启迪、训练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在通过探讨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形式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关系的理解,沟通了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庞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后出示了第一阶段的填空题,这道竞赛式的填空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再通过组织交流的形式检查了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后出示了第二阶段的针对性练习,有判断题、填空题、还有抢答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方法,到了练习的第三阶段,教师出示了一个滚筒刷求它的侧面积,以及求工地沙堆的体积这样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一要在脑海中重现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形状,二要注意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这节课上的最后一笔就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课堂作业之余进入思维拓展训练环节,让学生计算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正确的把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而且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和富有条理的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更是对复习课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本节课庞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得很出色,我欣赏这样的课堂!谢谢!
第二篇:圆柱圆锥复习课
圆柱圆锥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⑵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谈话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内容。
2.圆柱与圆锥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什么?还学会了什么?
3.师板书:特征,表面积,体积。
4、课件展示:圆柱、圆锥的特征,基本公式。
二、解决问题
1.屏幕出示圆柱体木桩。
2.仔细观察木桩,结合已学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3.整理:刷、切、削。
(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
4.“刷”出表面积相关知识。(怎么刷?)
5.“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多的表面积。(怎么切?)
6.“削”出圆锥,圆柱与对应圆锥的关系。(怎么削?)
7.画草图,计算,说说思路。
三、深化应用。
*.抢答题:
1.冬天护林工人给圆柱形的树干的下端涂防蛀涂料,那么粉刷树干的面积是指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D.体积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围成的圆柱()。A高一定相等B侧面积一定相等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米。
A.a÷3B.2aC.3aD.a的立方
4.把一个圆柱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那么滚动的路线是().A 圆弧B直线C曲线
*动手思考
1.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容积是18.84立方米,池底直径是4米,水池的深度是
().2.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把截成4个相等的圆柱体.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3.已知两个体积不同的圆柱,高相等,它们的底面半径的比是1:2,那么它们的体积的比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有疑惑或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整理单元学习小报。(1.你学到了什么?2.还有什么问题?3.错题集。)
圆柱圆锥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的特征、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求解、计算
2、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明确基本上解圆柱圆锥的有关应用题,都可以归纳为涂、切、削、挖的问题。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和大家一起学过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今天针对我们这些知识来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复习课)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集体探究
提问题:师:嗯!看来,大家学得还真不少!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第一是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后来我们又学会了它们表面积的计算;最后我们研究的是它们的体积的计算。(教师板书:特征、表面积、体积)
师:到底怎么样?那么就试试看。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一会儿我们通过回答问题,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请看屏幕——(出示一个圆柱体)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什么?
生:圆柱体的木头
师: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它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
师: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对不对?好了,接下来就交给各组一个任务仔细观察这个木桩儿,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你们想象的小翅膀,看看你们组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创意,综合性最强。好了,要求听清楚了吗?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就开始(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师:好,停——,结合这个小木桩,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有创意的问题? 生1:这个木桩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2:把这个圆柱形的木桩削成最大的圆锥形的,那么这个圆锥形的木桩体积是多少?
师:哎!你看这个同学挺有创意的,他用了一个词,一个字,你觉得那个字用的最好呀!
„.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创意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一来解决他们。
1、刷——求这个圆柱木桩的面积
让学生明确在什么情况求表面积,什么情况下求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什么情况下只求一个侧面的面积?
2、切——纵切 横切 使学生明确将圆柱纵切后、横截面为长方形,横切横截面为圆形。
3、挖、削——求体积
师:你说这木桩干什么的时候,我们要求它的体积呀?
生:装水。
师:用这个东西装水?你得把它干什么以后,他才能够装水?
生:把它挖空。
师:你看——,有一个字特别好。
生齐答:挖
师:对——了——。把它挖了。把它挖孔成一个水杯,求它的容积,如果把壁厚忽略不计的话,就是求它的体积。对吗?
生齐答:——
师:底面积乘以高,好,请坐。你看,我们把它挖了以后,就能算出他们的体积。刚才是,先刷,再切,又挖,最后干嘛?终于轮到你的那个字了。我们说,再要削——,刚才哪个同学提的削?你把它削成什么样子?
生:削成圆锥形
师:圆锥体——
生:最大的师:她说,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那么谁来说一说,削成一个怎样的圆锥体,才是最大的圆锥体呢?
师:来,看看。(演示课件)怎么样,削出几个来?1个,1个等底等高的最大的圆锥体。刚才真的很佩服大家!而且我们的课也马上到点了。我们通过这个小小的木桩,提出如此多的问题来,而且,我们很多同学提的问题真的很有创意。从涂到刷。到切,到削。
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因为提出问题他还真的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接下来,我提一个问题,好吗?因为咱们都是平等的嘛!听好了。我这问题可难可难了呢!我要把这个圆柱体削成底面积和它一样,高是10厘米的圆锥体来,请问,我可以削出几个来。你们再次商量一下。(3个,有学生小声说出了答案)怎么样?几个?
生:3个——
师:为什么?
教师总结:是不是这样?(学生回答是后)先分成3个等底等高的小圆柱,然后把每一个小圆柱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电脑动画演示)是这样吗?最后能削成几个?(学生回答3个)
三、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福州市仓山小学
陈瑾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⑵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1、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三种图片
师:看到这三幅图,同学们能回忆起我们所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
生:看到这三幅图,我们想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长方形与三角形转动后形成了什么图形?
生:圆柱与圆锥
2、谈话揭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内容。
二、共同参与、展示、评议
师:这些知识在没有整理之前就像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像一条条割不断的线,经过整理把它们连成一个网,最后融入到数学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去。
师:同学们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梳理。课件显示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2)重点要突出,简洁有条理
(3)能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展示学生的整理方案,介绍交流整理心得。
师:再请一组同学们把你们的网络图展示一下
师:我们已经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到底同学们掌握得怎样呢?老师想能过一些练习来检察同学们公式灵活运用的情况,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三、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①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一个圆柱体木块的体积是90立方米,用他削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模型,被削掉的部分是多少立方米?
③一根圆柱形状的木料底面直径16厘米,高20厘米,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④一个圆锥形沙锥,高9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⑤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7立方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锥的高多少厘米?
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2、开锁能手
仓小喷水池(课件出示)
师:大家都看到我们校门这个漂亮的喷水池,水池的形状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一个立体图形(生:圆柱)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
锁一:沿这个喷水池内壁安装一圈水管需多长?就是求水池的()锁二:这个喷水池占地多大?求哪个部分()锁三;给整个喷水池内壁铺上瓷砖,就是求哪部分?()锁四:在喷水池里灌满水需要多少吨的水?就是求什么?()钥匙一:底面周长 钥匙二:表面积 钥匙三:底面积 钥匙四:体积 钥匙五:容积
师:同学们都很棒,陈老师给这个水池附加了几个条件,请同学们选择相应条件,提出相应问题并解决问题
①每平方米贴3块瓷砖(问题:贴了几块瓷砖?)
②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吨(问题:喷水池里装满水需多少吨的水)
③每隔4米装一个喷泉头(问题:需要装几个喷头)
3、解决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两个圆柱和圆锥,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纷纷举手想回答,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提问题,教师说)
师:用竞赛的形式来解决好吗?下面听好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可以用计算器),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音乐计时)
问题简写
列式及结果
生: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生: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师:如果出现问题请及时改正
四、小结、反思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合作与交流,对本单元所学的“圆柱和圆锥”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行的一节复习课。基本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在在情境中回顾,在情境中整理,在情境中应用。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几方面进行自主整理,建构知识网络;最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整理后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凸现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整理,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形成知识网络;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空间观念,体会转化的思想。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交待复习内容,明确复习目标
谈话: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形成网络
(一)总体回顾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整理
谈话:这个单元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有特征、表面积、体积。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这些知识条理、清楚地整理一下。
1、独立整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2、班内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谈话:这个小组整理的怎么样?(好,好在哪)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吗?(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整理方法。)
3、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再来看圆柱圆锥的特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出示课件)
(1)选择哪些材料能组成圆柱形的盒子?(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圆锥特征的认识。】
(2)求图形的表面积。
谈话:如果让你求组成的圆柱形盒子的表面积,应该怎样求呢?它们的表面积一样吗?哪一个的表面积大?
(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因为底面周长不同,所需要的圆形底面不同,所以表面积不一样。选择长边为底面周长时,表面积最大。)
(3)求图形的体积。
谈话:那种选法组成的圆柱形盒子的体积最大呢? 学生独立计算。
谈话: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同一张铁板,长边作底面周长围成的圆柱体积最大)
4、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
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求出圆柱形盒子的体积,哪一个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说老师用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5、反思小结。
谈话: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转化的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遇到新问题我们就可以把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交流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帮助学生熟练公式,引导学生体会“转化”这一思想在公式推导中的作用,学会遇到新问题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同学们,下面我们就运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瓶子里装着一些酱油(如图所示),瓶底面积是0、8平方分米,请你想办法算出这个瓶子的容积。
1、独立思考。
2、交流想法。
3、解决问题。【教学设想:在综合练习过程中,进一步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不仅要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教给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谈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圆柱与圆锥复习教案
《圆柱、圆锥的复习》教学设计
旺苍县黄洋镇中心小学校
冯琳
冯丕兴
教学内容:圆柱、圆锥的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即特征、表面积、体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复习中,通过小组合作、精巧的练习设计等,使每个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重点: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复习及有关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圆锥知识的综合运用 复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活动一:整理概念。
1、回忆这一单元所学内容,并自主整理。(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整理的依据。)
2、学生分别汇报圆柱、圆锥的特征。
3、圆柱表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
4、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怎样推导来的?
活动二:巩固所学内容,进行分层练习。
复习内容:圆柱、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及体积。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即特征、表面积、体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复习中,通过小组合作、精巧的练习设计等,使每个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复习过程:
一、回忆圆柱、圆锥单元学习的知识,并自主整理。1.揭示课题:复习圆柱和圆锥
师:请同学回忆一下,在圆柱、圆锥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口答,师依次贴出卡片
2.根据以上知识点,你能有序的将它们整理吗?。出示整理要求:
(1)把黑板上的知识点,有序的整理在练习纸上。
(2)整理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以及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3.(1)生用板出的卡片,进行调整。师请学生说明这样整理的依据。(其他学生在位置上口答)课题:复习圆柱和圆锥(1)学生分别汇报圆柱、圆锥的特征。
(2)圆柱表面积怎样计算?(板书)生活中还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制作油桶多少铁皮,通风管等[这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计算公式)出示自制的长方体通风管,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铁皮?(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怎样推导来的?(师出示教具,回答学生演示教具,师问是这样理解的吗?)师(等生说完):大家看,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生: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面,是两个长方形,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底面半径。
师:说得不错,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来的呢?(生口述推导过程)这里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有怎样的关系,缺少这样的联系,能够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吗?
师(拿圆柱体木料):如果把这个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知道哪些数学知识?
二、巩固所学内容,进行分层练习。
师:正所谓学以致用,能用整理的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吗?
1.从上面看下面的每个立体图形,分别看到的是哪个图形?请用线连一连。师:如果是从正面看,又会怎样呢?(圆柱正面看是长方形,师自言自语“是下面的长方形吗?”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什么?(长是圆柱的直径,宽是圆柱的高);正方形、长方形从正面看又是怎样的图形呢?圆锥从正面看呢?两条腰在哪儿?底和高分别是什么?)2.当机立断。
(对的请在括号内打“√”,错的打“×”)(允许学生用手势)
(1)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小结:用底面直径乘3.14等于底面周长,当底面周长等于高时,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小结:没有强调等底等高,能举例吗?
(3)一瓶罐装可口可乐的体积大约是400立方厘米,用24瓶装满一箱,这只箱子的容积大约是9600立方厘米。()
小结:因为24瓶可口可乐之间是有缝隙的,所以箱子的容积应该大于9600立方厘米。对,全部可乐的底面,都是圆形,根据五年级学习的密铺知识,我们知道圆是不能密铺的,所以这些圆柱形饮料之间一定有缝隙。(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把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3.正确选择。(请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允许学生用数字)(1)做一个圆柱形烟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圆柱的()。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小结:由于圆柱形柱子上、下面粉刷不了,所以求的是侧面积。4.快速抢答:口答下面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2分米,高6分米。
① 给这个水桶加个盖,是求哪个部分?
小结:加个盖指的是圆柱的一个底面,列式为:2×2×3.14=12.56(平方分米)② 给这个水桶加个箍,是求哪个部分?
小结:加个箍,指的是一圈的周长,列式为:2×2×3.14=12.56(分米)③ 给这个水桶的外面涂上油漆,是求哪个部分?
小结:水桶由于是无盖的,所以涂油漆指的是一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列式为: 2×2×3.14+2×2×3.14×6=87.92(平方分米)④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求哪个部分?
小结:求水桶能装多少水,指的是水桶的容积,列式为:2×2×3.14×6=75.36(立方分米)
提问:通过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想和大家说吗? 5.实际运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有一个滚筒刷,它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长3分米,它滚动一周刷过的墙面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滚筒刷见过吗?它是(圆柱形)用来刷墙面涂料的。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求圆柱的什么吗?解题时,还要注意什么? 独立完成。
3分米=30厘米 4×3.14×30=376.8(平方厘米)答:它滚动一周刷过的墙面是376.8平方厘米。师:像类似的还有什么例子?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 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 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处略去不计)
6.28÷3.14÷2=1(分米)
1×1×3.14×6.28=19.7192(立方分米)19.7192立方分米=19.7192升
答:这个储水箱最大储水19.7192升。6.拓展延伸(让好学生吃饱)
(1)一个圆锥形容器,底面积是45平方厘米,高是16厘米。把它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长方体容器中,此时的水高多少厘米? 方法一:45×16×=240(立方厘米)240÷(10×6)=4(厘米)方法二:解:设此时水高x厘米。
10×6×x=45×16×
x=4
答:此时水高4厘米。(2)有一张长方体铁皮(如下图),剪下图中两个圆及一块长方形,正好可以做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2=4(厘米)
2×2×3.14×4=50.24(立方厘米)
答:圆柱的体积是50.24立方厘米。7.对比提高。
(1)一个圆柱高10厘米,把它截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高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提问:这两题中都有表面积的变化,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题中的表面积增加,指的是底面积增加了两个;第二题中表面积增加,指的实际上是侧面积增加。(师演示变化)
提问:那么在计算体积时,又分别是怎样考虑的呢? 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
板书设计:
课题:圆柱、圆锥整理和复习
圆柱的特征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圆锥的特征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V=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