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

时间:2019-05-11 21:2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

第一篇: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

《蒹葭》教案2

叶邑试验学校 白涛

1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能力:

*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整体感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 理解这首诗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其作用。② 过程和方法:

* 课前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疏通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 利用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内容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学习难点:

理解这首诗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其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先们淳朴优美的恋歌,看到痴情少年的千回百转。那就让我们来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电脑播放课件。

展示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配乐美读《蒹葭》。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

①学生自由朗读《蒹葭》,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②低声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亚》,在背景音乐中,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行个性化的配乐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好朗读节奏,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3、美讲故事。教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并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找代表发言,学生讲述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画面: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苍苍,秋水茫茫,同时低声播放背景音乐,以渲染氛围,感染学生。另外,学生讲述时,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以提示和点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便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

深秋清晨的河边,秋风萧瑟,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翘首伫立,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道路是那样崎岖而悠长,但都无法阻止他追寻的脚步。而“伊人”总是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身旁。他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快把晶莹的露水晒干。

4、感受爱的美丽。

提问: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学生再读《蒹葭》,同时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最佩服他上下求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艰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②我最喜欢他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不得的惆怅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牵扯着我的心。

③我最欣赏他憧憬“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望穿秋水,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教师小结:《蒹葭》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让我们读到爱的悲伤,爱的喜悦,爱的忠贞,爱的美丽。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明确)问题一:“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时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属于“兴”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即诗每章开头两句)

问题二: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文字除了起兴这一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明确:还表明时间的推移,渲染秋景的凄清,烘托出主人公对意中人苦苦追寻而难以得到的愁惨悲凉的心情。

问题三:这首诗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反复咏叹中,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而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四、拓展探究

教师:这是一首爱情诗。爱情,离我们中学生还比较遥远。但主人公为了追寻意中人,不顾艰难险阻,始终穷追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贯彻到学习当中呢?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们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题,要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②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暂时的困难吓不倒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行动。……

五、背诵课文

先请3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章,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吟诵。然后全班试着一起背诵,还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读。

六、课堂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唱响《在水一方》,领悟《蒹葭》的艺术魅力。附:板书设计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环境清冷,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心境寂寞

道路:长—跻—右 困难重重,伊人:央—坻—沚 想见心情急切

蒹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蒹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先们淳朴优美的恋歌,看到痴情少年的千回百转。那就让我们来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电脑播放课件。展示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配乐美读《蒹葭》。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

①学生自由朗读《蒹葭》,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②低声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亚》,在背景音乐中,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行个性化的配乐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好朗读节奏,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3、美讲故事。

教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并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找代表发言,学生讲述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画面: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苍苍,秋水茫茫,同时低声播放背景音乐,以渲染氛围,感染学生。另外,学生讲述时,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以提示和点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便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

深秋清晨的河边,秋风萧瑟,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翘首伫立,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道路是那样崎岖而悠长,但都无法阻止他追寻的脚步。而“伊人”总是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身旁。他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快把晶莹的露水晒干。

4、感受爱的美丽。

提问: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

(学生再读《蒹葭》,同时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最佩服他上下求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艰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爱情。②我最喜欢他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不得的惆怅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牵扯着我的心。

③我最欣赏他憧憬“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望穿秋水,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教师小结:《蒹葭》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让我们读到爱的悲伤,爱的喜悦,爱的忠贞,爱的美丽。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问题一:“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时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属于“兴”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即诗每章开头两句)问题二: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文字除了起兴这一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明确:还表明时间的推移,渲染秋景的凄清,烘托出主人公对意中人苦苦追寻而难以得到的愁惨悲凉的心情。

问题三:这首诗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反复咏叹中,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而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四、拓展探究

教师:这是一首爱情诗。爱情,离我们中学生还比较遥远。但主人公为了追寻意中人,不顾艰难险阻,始终穷追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贯彻到学习当中呢?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们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题,要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②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暂时的困难吓不倒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行动。……

五、背诵课文

先请3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章,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吟诵。然后全班试着一起背诵,还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读。

六、课堂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唱响《在水一方》,领悟《蒹葭》的艺术魅力。附:板书设计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环境清冷,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心境寂寞 道路:长—跻—右 困难重重,伊人:央—坻—沚 想见心情急切

第二篇:蒹葭ppt配用优秀获奖教案

蒹葭ppt配用优秀获奖教案

2015-11-10 12:55 次 欧蓉

地区:江苏省鼓楼区

学校:南京市第八中学 共1课时

蒹葭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蒹葭》(《诗经》)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2学情分析

进入九年级的学习,班上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随着年龄增长也能够对文字有一定的体会,但对于诗歌还不能读出其中韵味,特别是难以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和韵味。3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难点:朗读体会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

4教学过程 4.1 一课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当我们坐在餐桌上享用食物时,一定被父母唠叨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你夜晚抬头望见月亮时,也许会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或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你登上高山,看周围众山皆在你脚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便涌上心头。古典诗词以不可抗拒的魅力,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曾被无数人吟唱的诗歌——《蒹葭》。

活动2【活动】看谁预习的好

昨天我们同学完成了学案上的自主学习,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资料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秦地在今天陕西、甘肃一带,那里人多粗狂激昂,秦风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而《蒹葭》则是例外。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并注意这些字的写法

蒹葭()()伊人()溯洄()()萋萋()

晞()湄()跻()坻()涘()沚()

3、齐读课文

活动3【活动】看谁背的快

首先请同学自由反复朗读诗歌,看谁最快能够背出来。(5分钟时间)

请同学背诵诗歌,并请同学说说能背下来的诀窍。

提示:这首诗结构很整齐,三个小节,很多内容重复出现,读上去也比较押韵,朗朗上口,好背。《蒹葭》取自《秦风》,来自民间,很有生活气息。

小结:四言句式、重章叠韵、反复咏叹

(PPT):一苍苍为霜一方且长水中央

二凄凄未晞之湄且跻水中坻

三采采未已之涘且右水中沚。

按照屏显,同学齐背课文。活动4【活动】看谁读得美

1、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刚才我们就领略到了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但是同学们读得还不够美,这里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诗的诀窍,那就是联想和想象。《蒹葭》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当时的情境,也许会更容易融入到诗情画意之中。

那么走进这幅画,你依稀看到了什么呢?

提示:在学生写的画面中,老师重点强调文中提到的景物,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再读这首诗,老师先开个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苦苦寻找意中人而不得,他寻觅,他怅惘!他为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同学美美的朗读课文)

3、延伸:这里的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还有可能是追求一个梦想,目标。追寻这种看到却无法立刻企及的幸福、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也许是自己的心上人,也许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

再开头:“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活动5【作业】看谁写的棒 《蒹葭》这首诗诉说了很多人都有的情感,所以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现代的歌手,喜欢借鉴《蒹葭》,把它化成白话的歌词,附上优美的曲调,轻轻吟唱。其中最出名的当数邓丽君演绎的《在水一方》,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今天回去的作业就是,你也尝试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演绎,着把这首诗写成白话文的形式,翻译、或改成诗歌、散文都可以。我们下个星期一来互相欣赏一下。

蒹葭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蒹葭

1一课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当我们坐在餐桌上享用食物时,一定被父母唠叨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你夜晚抬头望见月亮时,也许会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或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你登上高山,看周围众山皆在你脚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便涌上心头。古典诗词以不可抗拒的魅力,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曾被无数人吟唱的诗歌——《蒹葭》。

活动2【活动】看谁预习的好

昨天我们同学完成了学案上的自主学习,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资料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秦地在今天陕西、甘肃一带,那里人多粗狂激昂,秦风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而《蒹葭》则是例外。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并注意这些字的写法

蒹葭()()伊人()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沚()

3、齐读课文

活动3【活动】看谁背的快

首先请同学自由反复朗读诗歌,看谁最快能够背出来。(5分钟时间)

请同学背诵诗歌,并请同学说说能背下来的诀窍。

提示:这首诗结构很整齐,三个小节,很多内容重复出现,读上去也比较押韵,朗朗上口,好背。《蒹葭》取自《秦风》,来自民间,很有生活气息。

小结:四言句式、重章叠韵、反复咏叹

(PPT):一苍苍为霜一方且长水中央

二凄凄未晞之湄且跻水中坻

三采采未已之涘且右水中沚。

按照屏显,同学齐背课文。活动4【活动】看谁读得美

1、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刚才我们就领略到了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但是同学们读得还不够美,这里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诗的诀窍,那就是联想和想象。《蒹葭》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当时的情境,也许会更容易融入到诗情画意之中。

那么走进这幅画,你依稀看到了什么呢?

提示:在学生写的画面中,老师重点强调文中提到的景物,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再读这首诗,老师先开个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苦苦寻找意中人而不得,他寻觅,他怅惘!他为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同学美美的朗读课文)

3、延伸:这里的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还有可能是追求一个梦想,目标。追寻这种看到却无法立刻企及的幸福、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也许是自己的心上人,也许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

再开头:“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活动5【作业】看谁写的棒 《蒹葭》这首诗诉说了很多人都有的情感,所以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现代的歌手,喜欢借鉴《蒹葭》,把它化成白话的歌词,附上优美的曲调,轻轻吟唱。其中最出名的当数邓丽君演绎的《在水一方》,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今天回去的作业就是,你也尝试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演绎,着把这首诗写成白话文的形式,翻译、或改成诗歌、散文都可以。我们下个星期一来互相欣赏一下。

一、背景材料

《诗经》本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一)《诗经》的编定 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 产生的地域范围广

作家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二)《诗经》“六义”

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有15国风,160篇。

雅:“王畿”之乐,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也就是说,用伊人来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治国有希望。”

二是“求贤”或“招隐”说。“伊人”即“贤才”或“隐士”。“贤人隐居水滨,慕而思见之。”姚际恒《诗经通论》 “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方玉润《诗经原始》

三是“爱情”说。如有人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有翻译家就将这首诗翻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三)艺术特色分析

1、悦耳悠扬的音乐美

语言形式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2、意境朦胧的画面美

伊人——朦胧、虚幻、求之而不得 蒹葭——萧疏清冷、彷徨凄切 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

伊人之所在——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

3、赋兴运用的韵味美

每章开头赋中见兴,以景托情,增加了诗的韵味。

第三篇:蒹葭教案

《蒹葭》讲课稿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

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教具准备及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

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

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

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及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以四言为主,两字一停顿,字后小短横是音的延长)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指名读—男女分行读两遍--学生齐读,并思考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哪位知道讲了什么内容?(一个男子执着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3、理解诗意:

是这样的吗?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让我们来译读诗歌。(1)、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译读全诗。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自己先大声朗读,并翻译,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提示:翻译形式自由,翻译内容不必字字落实,可知道大概内容就好。诗歌分三章每小组任选一章节翻译,相邻的小组选择要不同。先找小组代表指出重点字词。再小组合作翻译。)

(2)学生指出重点字词的解释,4-5人。(可由学生提出字词,其他小组人员抢答。)看来大家的学习效果很好,积极性很高,让我们展示一下我们的成果吧!(3)、四人小组合作翻译,(师作适当评价:你们描绘的画面很唯美,语言细腻动人,形象很逼真等。)大家发现没有?他们的翻译内容很相近,是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师生共同感受:】试想: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主人公的形象: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摇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1)、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

①白露为霜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都是写清晨的露珠,有什么变化吗?时间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主人公天刚放亮就来到河畔,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②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④“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⑤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明确:】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是暂时的,失望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明确:】任山重重,任水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伊人形象:

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

① 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

② “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

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

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 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3、“伊人”的丰富内涵:

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自由谈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明确: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我而言,我是学数学出身,却来教语文,可以说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一切从零开始,我一路摸索前进,跌跌撞撞,但从未放弃,因为我的“伊人”就在不远的前方,他就是你们啊--在座的每位同学,你们的进步、成长就是我的骄傲。愿你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优秀、更辉煌!】

五、朗读背诵,总结提升

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据提示背诵诗歌。(齐读-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蒹葭___,白露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_。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长跻右央坻沚

六、作业:搜集并朗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

七、课堂总结: 总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那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就让我们常常与这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八、板书设计

蒹 葭

主人公——————

艰险(美丽)(执著)伊人

追求

第四篇:《蒹葭》教案

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三.分析诗歌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

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苇、有什么变化?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么样变换的?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小结: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5、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像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提问:伊人位置有何变化?

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虽然位置有变化,但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提问:但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

(没有,一水盈盈,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徘徊往复,此时主人公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失望 怅惘 痛苦)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

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8、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五篇:《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一、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蒹 葭 苍 苍,白 露 为 霜。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长。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湄。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登,上升

坻:水中小洲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涘。

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右。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现代文译文: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顺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余冠英译)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以第一章为例: 一、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写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相会不易,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诗人心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五、六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七、八句写 “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追寻者的怅惘情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四、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蒹葭》的结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的作用: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隔水远望)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苦苦追寻)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咫尺天涯,无限惆怅)事物变化顺序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萧瑟。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表示时间变化,体现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道路:长—跻—右,追寻的道路越来越艰险。

伊人所在:方—湄—涘、央—坻—沚,空间推移,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扑朔迷离。《蒹葭》的艺术特色及艺术美感: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复沓)起兴手法 含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五、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六、拓展阅读:

《在水一方》歌词(根据《蒹葭》琼瑶填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雨 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下载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蒹葭教案

    《蒹葭》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一直以来人们都给与它极高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它是《诗经》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诗作之一,已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后代诗歌意境的创造......

    蒹葭教案

    蒹 葭 一、授课题目:蒹葭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蒹葭》一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3. 把握《蒹葭》一诗的艺术特点及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

    蒹葭教案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掌......

    蒹葭教案

    第二课时 ·爱的主打歌 ——《诗经·蒹葭》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熟读诗歌,直至达到背诵。 2. 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经对当......

    诗经蒹葭的课件

    诗经蒹葭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诗经蒹葭的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诗经蒹葭的课件一教学目标:①初读诗歌,感受《蒹......

    《蒹葭》教案(优秀范文5篇)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和谐、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过......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