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5篇可选)

时间:2021-03-03 17: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

第一篇: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

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东星资源网整理分享的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欢迎阅读与借鉴。

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法建议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用,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和简单应用;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等思维能力;

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通过学生亲手实践,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用,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难点:弄清楚底数a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对于底数a>;1和1>;a>;0时函数图像的不同特征,学生不容易归纳认识清楚。

突破难点的关键: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及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等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来突破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指数函数的生成过程以及从这两个特殊的指数函数入手,先描点画图,作为这一堂课的突破口。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学生的困难

本节内容思维量较大,对思维的严谨性和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启发学生通过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六、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1.情景设置,形成概念2.发现问题,深化概念3.深入探究图像,加深理解性质4.强化训练,落实掌握5.小结归纳6.布置作业

(一)情景设置,形成概念

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就接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在第二章再次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时,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指数函数而言,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函数,无已有经验的参考,在接受上学生有困难。

2、课本给出了两个引例以及在本章章前语也给了一个例子,分别是细胞分裂、放射性物质省留量及“指数爆炸”,这三个例子比较好但离学生的认知仍存在一定距离,于是我在引课这里翻查了一些参考资料,发现这样一个例子,——折纸问题,这个引例对学生而言①便于动手操作与观察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引例1:折纸问题:让学生动手折纸

观察:①对折的次数x与所得的层数y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y=x2

②对折的次数x与折后面积y之间的关系(记折前纸张面积为1),得出结论y=(1/2)x

引例2:《庄子。天下篇》中写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写出取x次后,木棰的剩留量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遇到挑战,激发斗志,又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体验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入两种常见的指数函数①a>;1②0

(2)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指数函数模型,便于学生接受指数函数的形式。

2、形成概念:

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定义域为x∈R。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限制a>;0且a≠1?

这一点让学生分析,互相补充。

分a﹤0,且a=0,0﹤a﹤1,a=1,a>;1五部分讨论。

(二)发现问题、深化概念

问题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y=-3x2)y=31/x3)y=31+x4)y=(-3)x5)y=3-x=(1/3)x

设计意图:1、通过这些函数的判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与一次、二次函数的概念一样都是形式定义,也就是说必须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方行,即在指数函数的表达式中y=ax(a>;0且a≠1)。

1)ax的前面系数为1,2)自变量x在指数位置,3)a>;0且a≠1

2、问题1中(4)y=(-3)x的判定,引出问题1:即指数函数的概念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1)a<;0时,y=(-3)x对于x=1/2,1/4,……(-3)x无意义。

2)a=0时,x>;0时,ax=0;x≤0时无意义。

3)a=1时,ax=1x=1是常量,没有研究的必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对a的范围的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掌握,同时也为后面研究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埋下伏笔。

落实掌握:1)若函数y=(ax-3a+3)ax是指数函数,求a值。

2)指数函数f(x)=ax(a>;0且a≠1)的图像经过点(3,9),求f(x)、f(0)、f(1)的值。——待定系数法求指数函数解析式(只需一个方程)。

(三)深入研究图像,加深理解性质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后接触到得第一个具体函数,所以在这部分的安排上,我更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即应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探索一个具体函数,我在这部分设置了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分三步

(1)让学生作图(2)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性质(3)归纳整理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描点法作函数y=2x,y=3x,以及y=(1/2)x、y=(1/3)x的图像。

设计意图:(1)观察总结a>;1,0

(2)观察y=2x与y=2-x,y=3x与y=3-x图像关于y轴对称。

(3)在第一象限指数函数的图像满足“底大图高。

(4)经过(0,1)点图像位置变化。

变式:去掉底数换成字母,根据图像比较底数的大小。

方法提炼:①用上面得到的规律;

②作直线x=1与指数函数图像相交的纵坐标,即为底数。

第二环节: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底数a取不同的值时,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特征,归纳总结:y=ax的图像与性质

以y=2x为例,让学生用单调性的定义加以证明;

设计意图:(1)让学生由初中的“看图说话”的水平,提升到高中的严格推理的层面上来。

(2)学习用做商法比较大小。

4、奇偶性:不具备

5、对称性:y=ax不具备,但底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指数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从形式上可变为y=ax与y=a-x

总结:两个函数y=f(x),y=f(-x)关于y轴对称。

6、交点:(1)与y轴交于一点(0,1)(2)与x轴无交点(x轴为其渐近线)

7、当x>;0时,y>;1;当x<;0时,00时,01

8、y=ax(a>;0且a≠1)在第一象限图像“底大图高”(直线x=1辅助)

难点突破: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几个底数特殊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将本节课难点突破。

为帮助学生记忆,教师用一句精彩的口诀结束性质的探究:

左右无限上冲天,永与横轴不沾边。

大1增,小1减,图像恒过(0,1)点。

(四)强化训练落实掌握

例1: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探究出它的性质以后,再回应本节课开头的问题,解决引例问题。

例2: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1)(4/3)-0.23与(4/3)-0.25;(2)(0.8)2.5与(0.8)3。

方法指导:同底指数不同,构造指数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

(3)与;(4)与

方法指导:不同底但可化同底,也化归为第一类型利用单调性解决。

(5)(3/4)2/3与(5/6)2/3;(6)(-2.1)3/7与(-2.2)3/7

方法指导:底不同但指数相同,结合函数图像进行比较,利用底大圈高。(6)“-”是学生的易错易混点。

(7)(0.3)-3与(2.3)2/3;(8)1.70.3与0.93.1。

方法指导: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采用①估算(与常见数值比较如(8))②中间量如(7)(10/3)3〔(10/3)2/3或(2.3)3〕(2.3)2/3。

变式: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1)、(2)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逆用单调性),(3)建立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4)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图像的能力。

(五)归纳总结,拓展深化

请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上谈谈对这一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1、知识上: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以及应用。关键要抓住底数a>;1和1>;a>;0时函数图像的不同特征和性质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2、方法上:经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从观察中获得知识,同时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和和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A类:(巩固型)面向全体同学

1、完成课本P93/习题3-1A

B类:(提高型)面向优秀学生

2、完成学案P1/题型1。

教学反思: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后接触到得第一个具体函数,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安排上,我更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特作如下思考:

1、设计应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探索一个具体函数,我在这部分设置了三个环节

(1)由具体的折纸的例子引出指数函数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动手操作与观察。

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指数函数模型,从而便于学生接受指数函数的形式,突破符号语言的障碍。

(2)通过研究几个特殊的底数的指数函数得到一般指数函数的规律。

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认知规律。

(3)通过多媒体手段,用计算机作出底数a变换的图像,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感受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通过引入->;定义->;剖析->;辨析->;运用,这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揭示了概念的和外延;而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作图->;观察->;探究->;交流->;概括->;运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合作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同时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和方法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练习前后呼应,各有侧重,通过问题呈现,变式教学,不但突出了重点内容,把知识加固、挖深。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且注重知识的延续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环节:

1.情景设置,形成概念->;2.发现问题,深化概念->;3.深入探究图像,加深理解性质->;4.强化训练,落实掌握->;5.小结归纳,拓展深化->;6.布置作业,延伸课堂。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通过学案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先学,老师在课前充分了解了学情,以学定教,进行二次备课,抓住学生的学习困难,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

5、学生真思考,学生的真探究,才是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要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推理运算空间和交流学习空间,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唤起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引领他们走上自主构建知识意义的发展路径。

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3)能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3)指数函数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教法建议

(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

等都不是指数函数.(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第二篇: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导语:讲授新课前,做一份完美的教案,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 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 在 和 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 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 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与 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 与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 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 米,试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 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一。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 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 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 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 对于 都无意义,若 则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且。

(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1),(2),(3)

(4),(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3。奇偶性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 轴上没有,在 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 轴上方,且与 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 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 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 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 = 与 图象之间关于 轴对称,而此时 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 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 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 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 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

(3)与1。(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 在 上是增函数,且

<。(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 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 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 >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构造函数的方法: 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搭桥比较法: 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与(2)与;

(3)与;(4)与。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指数函数、函数奇偶性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从上面我们对于幂函数的讨论就可以知道,要想使得x能够取整个实数集合为定义域,则只有使得

如图所示为a的不同大小影响函数图形的情况。

可以看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注图:(1)为奇函数(2)为偶函数

1.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说明:①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整个定义域而言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奇(或偶)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是检验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再严格按照奇、偶性的定义经过化简、整理、再与f(x)比较得出结论)

③判断或证明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的根据是定义

2.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

定理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或轴对称图形。

f(x)为奇函数《==》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点(x,y)→(-x,-y)

奇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也是单调递增。

偶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单调递减。

3.奇偶函数运算

(1).两个偶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偶函数.(2).两个奇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奇函数.(3).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非奇函数与非偶函数.(4).两个偶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偶函数.(5).两个奇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偶函数.(6).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奇函数.

第四篇:数学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新视点。如何将信息技术恰当、合理地实践到学科教学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并具体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并产生最大的效益。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我国的实践

由于受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探索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在该会议上做出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次会议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有两个。一个是“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该实验是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下的一个子课题,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持。另外一个实验项目是“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它是由“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项目扩展而来。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与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信息技术不仅是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体系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被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改善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完成课程任务促进人的发展。

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向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为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它必须深入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只有整合才是保证教育教学改革成功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途径。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配合教学实践,实现培养信息素养和学习知识相结合的目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完成其他教学手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完善信息基础建设,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

数字化的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数字化的环境和资源,没有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无从谈起。数字化的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和互联网等。此外,数字化环境建设中还要应用各种软件平台,像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等。最近几年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速度比较快,从硬件方面看,无论是多媒体教室,机房的装配,还是计算机数量,信息化设施相对比较完备,基本能满足整合的需要。但除了要硬件外,还需要软件平台的支撑,更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保障。2. 改变教师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整合的关键。教师只有熟悉了信息技术手段和自己本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了解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局限,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达到完全整合。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

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都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美国教育部1997年2月发表了与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行动纲领》相应的举措说明,其中“教师首先要教育化”的条款占重要地位。

在教师的培训模式上我国以前一直采用“技术导向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只是关注技术本身,所以并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根据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建议对教师培训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核心培训模式。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选择一批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积极性比较高的教师,有重点有层次地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他们去带动其他教师。

(2)反思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革新。

(3)锯齿型模式。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交替进行,形成一种锯齿型模式,达到全面教学改革的目的。3. 树立正确的整合观念,克服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教学观念的整合是指在观念上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及它在教学中应用的巨大潜力,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美国最新国家教育质量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全美已拥有很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其中有95%的学校和72%的教室与因特网相连,其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注意力还是过多地放在了硬件和一些初级技能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潜能。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观念的整合是整合顺利开展的首要一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取得实效,就必需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①在课程目标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统一;②在培养质量上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③在学习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④教师成为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信息的咨询者;⑤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性、互动性。其次,要克服整合中存在的下列误区:①为技术而技术,为整合而整合;②整合模式方法单一,忽视学科、学生特点;③追求信息技术应用的形式,忽视实际的应用效果;④片面强调信息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⑤单纯追求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4. 整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原来教材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教学目标的整合”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科原有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有机结合;二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相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了学会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整合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动手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这种技能逐渐衍射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整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有了较高的兴趣和动机,学生自然就会去主动学习、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使得整合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也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2)整合教学能够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得以进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和创造,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参与意识。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保证。比起传统教学,整合教学更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既节省了教师教的时间,又减轻了学生学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创造。

5. 依据课程标准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看,整合的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练习操练模式。(1)演示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性,演示用其他手段难以展示的各种现象,使教学信息的呈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演示微观或宏观现象;有危险的,或需要很长或极短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原理;过去的过程或事件等。这是目前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模式。(2)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处理功能及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探究活动。如利用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工具分析数据资料中蕴含的规律,发现和形成问题,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方便快捷地查询、获取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选择和整合利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有效方式:网络资源异常丰富;网络交流更加灵活方便,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这将大大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及学科专家之间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因此,协作学习模式也成为整合中的一种重要模式。(4)练习操练模式

练习操练模式指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动态交互、及时反馈的特性,学生进行练习并得到计算机的及时反馈,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巩固;或者利用计算机模拟、建模、虚拟现实场景或实验并进行操作,获得逼真的、动态的经验感受,培训实际技能,发现规律。如利用练习型课件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模拟软件、建模软件等进行信息操作和实验探索;通过虚拟现实工具进行虚拟实验、虚拟训练、虚拟旅行等。

各模式间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用得是否恰当。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6. 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有许多共同问题尚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探索,如整合的概念,整合的方法,整合中的教师培训,整合的策略、整合的评价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任春亮,郑晓茜,夏翠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6.12 [3] 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西北师范大学,2002

[4] 邢廷辉,简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11 [5]吕波,浅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新思维 [6] 穆冬梅,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7] 许秀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小学电报,2009.1 [8]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整合的策略

保定市安新县大王南六小学

第五篇: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练习题一

1、下列哪个函数是指数函数?()

A.y3xB.yx

3C.y2x

D.ylog3x

2、若指数函数y(a2)x是单调减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A.a0,1

B.a1,

C.a2,3

D.a3,

3、下列函数中指数函数的个数是().① ② ③

0个 1个 2个 3个(2)已知 的定义域为 ,则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3)当 时, ,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4)若 ,则函数 的图象一定不在第_____象限.(5)已知函数 ____________.的图象过点 ,又其反函数的图象过点(2,0),则函数 的解析式为(6))函数 与 的图象大致是().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中,是指数函数的是()

Ay(4)x Byx

Cy4 D.yax2,(a0且a1)2.若a > 0,则函数yax1x1的图像经过定点()

1aA.(1,2)B.(2,1)C.(0,113.若4mn)D.(2,1+a)

0.25,则m,n的关系是()

A.mn2 B.m = n C.m > n D.m < n 1ax4.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1)函数y,(a0且a1)不是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3)指数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是单调函数。

A.0 B.1 C.2 D.3 5.若a,b满足0 < a < b <1,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abA.aa B.babb C.ab D.ba

aabb二.填空题

1.如果函数f(x)(a1)在R上是减函数,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大小

1.72.5x____1.73,0.80.1____1.250.2,1.70.3___0.93.1,4.54.1___3.73.6

3.若函数y2xm的图像不经过第二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14.函数y2x1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 1.求函数 y()x3123x2 的单调区间。

2.指数函数f(x)ax图像过点(2,116),求f(0),f(1),f(2)

x11图像,并求定义域与值域。3.画出函数y2

指数函数练习题

1.函数f(x)(a21)x是R上的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1B.1a2C.a2D.a2

2.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2321.51221311B. 221121323C.21.5131322x1D.21.51313 223.y=0.3的值域是()

B.1,xA.,0C.0,1D.,1

4.当x1,1时函数f(x)32的值域是()

5A.,13B.1,15C.1,3D.0,1

5.函数y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A.12

B.2

C.4

D.114 ,b6.若点(2,)既在函数y2axb的图象上,又在它的反函数的图象上,则a

47.函数f(x)ax11a0且a1的图象一定通过点

x2x8.求函数y1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2

x1x9.已知9x103x90求函数y1441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

下载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年高一数学课件《指数函数》(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模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模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课件

    “平方根”是数学运算中的初级概念,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课......

    高一生物复习课件(5篇模版)

    一、基础知识1.胡萝卜素的性质胡萝卜素是________结晶,化学性质比较______,不溶于____,微溶于______,易溶于________等有机溶剂。2.提取原料:胡萝卜等蔬菜。3.提取方法(1)从______中提......

    指数函数教案

    1、引例1:折纸问题:让学生动手折纸 观察:①对折的次数x与所得的层数y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y=x ②对折的次数x与折后面积y之间的关系(记折前纸张面积为1), 得出结论y=(1/2) 引例2:《庄子。天下......

    指数函数教案

    课题:指数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一、教学类型 新知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其奇偶性. 2.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

    指数函数教案

    3.1.2.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张燕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新课标指出,学生......

    指数函数教案

    3.1.2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指数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领会从特殊到......

    指数函数说课稿

    指数函数说课稿 巨野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徐龙勇 我说课的课题是:指数函数。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