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药理学课件_4临床用药中的药效学问题
第4章 临床用药中的药效学问题
临床用药的目的是利用药物作用以消除致病原因(如消灭病原体),帮助机体调整因患病而致异常的功能,促进病损组织修复,使机体恢复健康或接近正常。这就要求选用药物的作用在性质、强度、以及起效和维持时间各方面都恰好符合该病人的特定需要。“对症下药”就是这个意思。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量”的规律的科学。药物作用的性质可分为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
一部分药物可以通过改变体表或体内细胞内外环境的理化性质而发挥非特异性作用,如腐蚀、抗酸、脱水等。大多数药物则是通过不同机制参与或干扰靶器官(细胞)的特定生物化学过程而发挥特异性作用。对于药物特异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已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药物作用的本质及其对生命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受体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是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突出代表。它不仅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对指导临床用药也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药物作用的“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用强度:作用有强弱,其幅度有宽窄;二是作用时间:起效时间有早迟,维持时间有长短。要使药物作用的“量”恰好符合治病的需要,就必须熟悉药物作用的“量”的规律,特别重要的是,许多药物的作用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能受到药物制作工艺、病人机体状态、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量的、甚至质的变化。因此,合理用药要求医生充分熟悉药物的药效学知识,结合药物代谢动力学知识和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用药方案来调控药物作用的性质、强度和时间,使之尽量符合所治病人的特定需要,以增强其治疗作用,防止或减轻其副作用和毒性。第1节 药物作用“量”的概念
一、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
多数药物在一定范围内当药物剂量增大时其作用强度也增强。但绝大多数药物的量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研究量效关系的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以药物的剂量(或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以药物效应(实际数值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图。不同药物的量效曲线的图形可有很大差别,但任何量效曲线都能提供以下四种信息:
1.最大作用强度(maxinum efficacy)
2.效价强度(potency)
3.曲线的斜率
4.曲线数值变异程度
必须指出,治疗疾病时只要求药物发挥治疗所需强度的作用。作用太强有时反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利尿作用超过需要时可能导致脱水)。通常多以半数有效量(ED50)为参考来选择试用,最后决定治疗用量(治疗量)。
药物剂量过大还会产生毒性,甚至导致死亡。以毒性作用或致死作用为效应指标作出量效曲线,可以观察和计算半数中毒量(T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
二、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LD50/KD50之比值叫作该药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通常以TI的大小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但考虑到表达治疗作用的量效曲线和表达致死作用的量效曲线两者的位置关系,TI数值较大并不总能反映其安全性较大,还必须参考LDl(或DI5)和ED99(或ED95)之间的距离来综合考虑,作出评价。
三、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用药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作用有一动态变化的过程。一次用药之后相隔不同时间测定药物效应,以时间为横座标、药物效应强度为纵座标作图,即得到时效曲线。如果再在治疗有效的效应强度处以及在出现毒性反应的效应强度处分别各作一条与横轴平行的横线(可称为有效效应线和中毒效应线),则在时效曲线图上可以得到下列信息:
1.起效时间
2.最大效应时间
3.疗效维持时间
4.作用残留时间
四、时效曲线与血药浓度曲线的关系
在多数情况下血药浓度曲线也可反映药物效应的变化。但有些药物必须通过在体内产生新的活性物质才起作用,或者是通过其它中间步骤以间接方式起作用,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故血药浓度曲线和时效曲线的变化在时间上就可能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机制不同,有的药物的作用强度往往有自限性(为受体饱和),并不能随着血药浓度升高而一直增大;有的药物在体内生成的活性物质半衰期长,作用时间也长,往往在原药血药浓度已经降低之后仍能保持有效作用。因此这两条曲线在形状上也可能有所不同。
总之,这两种曲线可以互相参考而不能互相取代。在分析资料时必须注意。
五、药物蓄积、作用蓄积和中毒
在前次给药的药物尚未完全消除时即作第二次给药,就会产生药物蓄积。同样,在前次给药的“作用残留时间”内即作第二次给药则可产生药物作用蓄积。药物蓄积和作用蓄积都能使连续用药时药物作用“量”的规则发生改变。蓄积过多可产生蓄积中毒。因此,在制订连续用药方案时必须同时考虑连续用药时的药代动力学资料和量效、时效关系,以防发生蓄积中毒。
第2节 药物特异作用的机制――受体学说
早在1878年Langley即提出有关受体的假说,用以解释药物作用的特异性质及其机制。现在,受体的存在已得到多方证实,有的受体己能分离提纯,弄清了分子结构,对受体的功能、信息的转导等过程也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受体学说已被公认是阐明生命现象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基本理论,对指导合理用药和发展新药都有实际意义。
一、受体的基本概念
受体是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实体,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各种不同的受体各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受体上有多种功能部位。
受体的识别部位(recognition domain)能识别结构构型与受体互补的特异物质,并与之相结合而形成复合物。能与受体结构互补并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称为该受体的配体(1igand)。药物就是一种配体,只能和与之相应的受体相结合,这是药物作用特异性的根本原因。受体与配体之间多以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引力等相互作用,其结合是可逆的。多数药物的作用也是可逆的。只有少数药物以共价键与其受体牢固结合。这类药物的作用是不可逆的。
有的受体可有催化部位(catalytic domain),即受体本身包含有某种酶,当受体与配体结合成配体-受体复合物时,此酶被激活而直接催化相应的生化反应。有的受体本身不包含催化部位,而在配体与受体结合之后,配体―受体复合物偶联某种中介物质(如G蛋白)而激活受体附近的酶(如腺苷酸环化酶),进而催化相应的生化反应。
有的受体可有抗原部位(antigenicdomain),体内生成的相应抗体可与此部位结合,从而影响受体功能。
有的受体还可有非特异结合部位(non-specific binding domain),能与并非其配体的物质结合。
配体与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激发相应生理效应的能力叫做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有内在活性的配体叫做受体激动药(agonist)。通常受体即以其主要激动药或内源性激动药来命名,如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没有内在活性的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反会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这类配体叫做受体拮抗药(antiagonist)。
有些配体的内在活性很小,当没有别的、强大的受体激动药存在时,这种配体与受体结合可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激动药作用;但在有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时,这种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因而起了受体拮抗药的作用,这类配体叫做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
有少数受体还存在第四种类型的配体,这类配体与受体结合之后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不能与其原来激动药结合而发生生理效应的非激活状态方向转变,因而激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这类配体则叫做反向激动药(inverse agonist)。
药物,作为一种配体,其作用的强弱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其一,药物与受体结合的“量”的大小。
其二,药物的内在活性的大小。
二、受体激动药激活受体的基本过程
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后激发生理效应的过程(又叫做受体后机制)有几种基本类型:
A.有的是影响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胞内相应离子的浓度发生改变;
B.有的是通过与G蛋白偶联而激活膜上的某些酶(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等),由此生成或释出新的活性物质(即第二信使、第三信使),进而影响胞内多种活性蛋白质(如蛋白激酶)的活性,继续传导信息;
C.有的受体本身包含某种酶,受体激动后可直接激活这些酶而转导信息;
D.还有的是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影响特异活性蛋白质的生成;等等。
总之,受体通过不同机制将信息转导到效应细胞,改变效应细胞的功能而发生生理效应。在这些过程中,激动药的原始生物信息经过逐级放大,所以,药物或体内的天然激动药(激素、神经递质等)在很低浓度(10-9~10-12mol/L)即可产生明显的作用。
受体在与激动药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的过程中,本身也可发生一定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降低,这一现象叫做减敏(desensitization)。
减敏现象可以视为机体为了精确调节受体作用、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负反馈措施,其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可能与下述各点有关:
①受体发生可逆性的修饰或构象变化,最常见的是受体被磷酸化,由此产生与G蛋白脱偶联等现象;
②膜受体与激动药结合后的复合物被聚集和内吞(intemalization),进入胞浆,膜上受体数目减少;
③受体数目下调(down regulation),这可能由于受体降解加速,也可能由于受体生成减少所致;
④在G蛋白偶联型受体还可能由于G蛋白降解增多、表达减少或mRNA稳定性降低等原因而致G蛋白减少,而使受体减敏。受体减敏是受体调节(见下)中的重要现象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值得重视。
三、受体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
1.受体拮抗药
可根据其作用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类:
(1)竞争性拮抗药
(2)非竞争性拮抗药:
2.受体部分激动药
临床用药时如将作用于同一机制或同一受体的二药同用,则可能发生与此相类似的拮抗现象,这就是临床上不应将作用机制相同的多种药物同用的原理。
四、受体的反向激动药
在有些受体,如B-肾上腺受体和苯二氮草受体等,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两种状态的构型:小部分处于易激活状态(R*),而大部分处于非激活状态(R),R与R*两者处于动态平衡。这类受体有三类配体物质:激动药能与R*结合,除能激发生理效应外,还使R*的稳定性增强,从而使动态平衡向R*方向移动;反向激动药对R的亲和力很高,与R结合后促使动态平衡向R方向移动,使R数目增多,而R*数目减少;实际起了拮抗药的作用;拮抗药则对R和R’的亲和力相同,能同等拮抗激动药和反向激动药的作用。在现有的p受体阻断药中有一部分实际上是完全的反向激动药,有的则表现出部分反向激动药的特性。近年有人认为,苯二氮草类的耐药性、依赖性与停药反应可能与苯二氮蕈受体向R方向移动有关。反向激动药的发现,既有理论意义,也有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性。
五、储备受体与沉默受体
按照经典的占领学说,激动药占领的受体数目与其效应强度成正比。但后来发现,有时情况较此为复杂。已证明,有的激动药结合受体后激发的生理效应(称为受体后效应)的某一步骤是有最大限速的。在到达此最大限速值时所占领的受体数目往往不是受体总数的全部,而占领更多的受体并不能导致更强的效应。这表明受体总数是超过最大效应时需被占领的受体数的。多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s)。因此,在因发生非可逆性结合或其它原因而丧失一部分受体时,并不总会立即影响最大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在活性不同酌同类药物产生同等强度效应时所占领的受体的数目是并不相等的。
资料还表明,激动药占领的受体数必须达到,定的‘阈值之后,才开始出现效应(作用),也只有达到阈值之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增多时激动药效应(作用)随之增强的现象才能成立。阈值以下的被占领受体被称为沉默受体(silent receptor)。
上述资料进一步完善了占领学说,也使药物的量效关系等“量”的规律更为复杂。
六、受体特异性的相对性
正如各种酶与其底物之间的反应的特异性并不特别严格一样,受体和其配体的结构互补性关系也并不十分严格。众所周知,有些受体各有不同的亚型(如肾上腺素受体),除去有针对该受体各亚型的选择性激
第二篇: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模版)
临床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
病历医嘱存在的问题:
1、无明确指证(含检验结果不支持)选用、联合应用及更换药物。
2、病程记录及诊疗方案中无医嘱用药信息体现及说明。
3、医嘱用药用法、用量不明确及书写不规范个别无用法用量。
4、病程记录中无医嘱用药信息体现。
5、口服药物开具超常规使用量,开药间隔时间偏短。
6、药物超说明使用、溶媒选择不合理,如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7、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头孢菌素类为时间依赖性药物,一般品种需多次给药,给药间隔时间有相关规定,不可直接标注为bid、tid,应严格书写为q12h、q8h。
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存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应严格限制。
9、手术病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型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术前30分-2小时无用药。
10、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应用时间过长、品种剂型选择不当的问题。
11、病原学送检率(药敏试验)送检率偏低。
12、长时间使用、联合应用、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缺乏相应临床支持及相关病程讨论及记录。
1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存在越级使用的问题,各级药物须由对应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医嘱。
处方存在的问题:
1、处方书写不规范,前记书写不完整。
2、未用规定处方书写处方的。
3、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书写处方的。
4、规格剂量书写不规范;使用自创符号“s”。
5、用法用量不适宜。
6、处方超5种药物。
7、门诊处方超7日常用量;急诊处方超3日常用量。
8、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无临床诊断或诊断书写不全。
9、涂改无签名无日期。
10、手写处方无斜线。
11、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2、未注明过敏情况。
13、无指症使用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不合理;越级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门诊不能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医务科 纠风办 临床药学组 2014年4月9日
第三篇:《临床药理学》思考题
《临床药理学》思考题
1.妊娠高血压患者,“当血压﹥170/110mmHg时,应积极降压,防止脑卒中和子痫的发生”,依据及理由?
When the BP﹥170/110 mmHg for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 should actively lower the blood pressure, so as to prevent stroke and eclampsia happened, why?
2.“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不论血压正常与否,均应进行降压治疗”,依据及理由?
If diabetes patients experienced trace proteinuria, both type 1 or 2 diabetes, regardless of blood pressure is normal or not, to lower the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must be taken, why?
3.试述提高门诊、住院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思路、方法? How to improve the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 compliance for outpatient and hospitalized patients?
4.各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各类代表药物的临床评价?
List the clinical commonly used drugs for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nd give some clinical evaluations of representative drugs.5.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理,结合阿司匹林性质特点,评价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From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pirin, to evaluate aspirin’s control effect on atherosclerosis.
第四篇:临床药理学题
临床药理学思考题
1.新药临床试验分几期,新药证书在第几期完成后发给。
2.临床药理学与药理学最本质的区别是
3.评价药物作用的强弱的指标有哪几种
4.人类致畸敏感期是指
5.老年人用药一般为药典用药量的6.药物临床试验的应急信件
7.Ⅳ期临床试验的内容有哪些,“特殊群体的试验”是指哪些群体?
8.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指征有哪些
9.AUC是指
10.Ⅱ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11.最常用的治疗药物监测方法是
13.新药Ⅰ期临床实验的对象要求是
14.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最小初始剂量、最大剂量、耐受性分组65
15.新药Ⅱ期临床实验的对象是
16.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
17.治疗药物监测多剂量给药的取样时间为
18.药物临床试验双盲法是指
19.二次揭盲操作步骤72
20.个体化给药概念36
21.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人员的组成22.不良反应报告的范围
23.临床试验的质量保障有62
24.临床试验监察员60
25.依从性概念
26.临床对照试验有几种,各适用那些情形70
27.药物编盲72
28.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
29.治疗药物监测单剂量给药的取样时间为
30.A,B.C类不良反应的特点
31.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将对胎儿致畸的药物应用规定
32.临床试验安全评估的不适表现分类
33.不良反应判定条件
34.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
35.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有效率计算73
36.视察、稽查
37.肾衰时给药方案调整计算
第五篇:《临床药理学》小字
2012级研究生复
一、名词解释:
1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2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必须设置对照组,随机化是使临床试验中的受试者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中,而不受研究者和受试者主观意愿的影响。双盲法试验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个病人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疗,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
3遗传药理学:是研究DNA序列个体变异引起的药物反应异常的学科。遗传药理学主要集中研究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变异基因。换句话说,遗传药理学研究可能影响药物反应或代谢的候选基因的序列变异。
4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一门科学。时辰药理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即时辰药动学和时辰药效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或排泄等,都有自身的昼夜节律性改变,了解昼夜节律的规律,重新考虑用药方案。5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的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6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7非处方药:over the-counter drugs 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8精神药品: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长期应用能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精神药品分类有中枢抑制剂、中枢兴奋剂、苯丙胺类、致幻剂 氯胺酮等。
9麻醉药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滥用或者不合理使用,易产生生理依赖性,能形成瘾癖的药品。麻醉药品分类: 阿片类、大麻类、可卡因类,常见的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
10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包括疾病发生的状况和药事管理政策,按照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标准,从各类临床用药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药品。这些药品均应具备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及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时,在医疗实践中对广大需要用药的患者而言,均应具备可获得性及可承受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1、何谓药品不良反应,简述A型、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我国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的情况。根据与剂量的相关性将ADR分类:
A 型(A augmented 型反应),常见,与药理作用增强有关,与用药剂量有关,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肝肾功能障碍毒性增加,调整剂量预防,调整剂量治疗。如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停药综合征等。
B 型(B bizarre 型反应),与常规药理作用无关,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肝肾功能障碍无影响,避免用药预防,停止用药治疗。如特应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
2、简述新药的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Ⅰ期临床试验内容:为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Ⅰ期临床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新药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
3、简述非甾体抗炎免疫药物共性不良反应。① 胃肠道损伤:为最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粘膜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② 肾损害:表现为急
性肾衰、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水肿、高血钾和(或)低血钠等。
③ 肝脏损害:几乎所
有的NSAIDs均可致肝损害,从轻度的肝酶升高到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致死。
④ 对血液系统的影
响: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致粒细胞减少、再障、凝血障碍等。
⑤变态反应:表现为
皮疹、荨麻疹、瘙痒及光敏、支气管哮喘等,也有中度表皮坏死松解及多形红斑。及过敏:特异性体质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
⑥其他,可出现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神经炎和球后神经炎。
4、何谓药物依赖性,并简述其分类和区别要点。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某些药品的反复使用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用药者在心理和/或生理上产生的渴望继续用药的特殊状态。依其呈现的身体状态或特殊精神状态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用药者反复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后产生药物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mptom),使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emotional dependence)。凡能引起令人
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
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者为得到欣快感(euphoria)而不得不定期或连续使用某种药物。
5、作为药物转运蛋白之一的P-糖蛋白,其意义? 1.在肿瘤多药耐药中起主要作用,2.减少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3.参与屏障功能:BBB、血睾屏障,4.增加药物经肾排泄
6、药物与遗传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三种特殊毒性是什么?并简述其相互关系。
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可引起三种特殊毒性,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三者均为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的致突变作用发生在生殖细胞可能会导致致畸作用,发生在非生殖细胞则可以出现致癌作用;而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不一定具有致癌作用或者致突变作用;具有致癌作用的药物不一定具有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7、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
①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②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的,如三环抗抑郁药;③ 应用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氨茶碱、水杨酸等;④ 肝肾功能不全、胃肠道功能不良时使用的相关的药物,如利多卡因、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⑤当患者依从性差,出现耐受性、肝药酶诱导或抑制、原因不明上网药效变化时,⑥怀疑患者药物中毒时,如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⑦联合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
8、简述药物滥用与药物误用行为的区别。
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度使用具有精神活性药物的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药物依赖性,并造成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损害,严重危害社会;药物误用drug mis-use即错误用药行为,指临床治疗过程中因用药适应症选择不当或无明确适应症、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或配伍不合理等,不仅未获预期效果,反而出现药物有害反应。
9、何谓新药?我国新药注册分哪几类?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亦属新药。我国新药注册分成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和化学药品注册及生物制品注册三大部分。
10、茶碱的t1/2为8 小时,某哮喘病人口服茶碱,每8 小时一次,每次100mg,两天后在服药前采血(偏谷浓度),测得血药浓度4.0μg/ml,已知茶碱最低有效浓度为7μg/ml,试问该病人应如何调整剂量?
解:茶碱的t1/2为8小时,因此两天后已达稳态浓度,D’=D*C’/C=100*7/4=175mg,每日服药剂量应调整为200mg tid
D'为校正剂量,D为原剂量,C'为目标浓度,C为测得浓度。
三、论述题
1、试述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WHO将致依赖性药物分为三大类:
1.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可分三类:(1)阿片类,包括阿片粗制品及主要生物碱吗啡、可待因、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及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2)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及其粗制品古柯叶和古柯糊;(3)大麻类,包括印度大麻及四氢大麻酚。2.精神药品(psychotropic drugs)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之兴奋或抑制,反复使用能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可分为:(1)中枢抑制药,如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2)中枢兴奋药,如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及亚甲二氧基苯丙胺(摇头丸);(3)致幻药,如麦角二乙胺和氯胺酮(K粉)。3.其他,包括烟草、酒精、茶、咖啡、挥发性有机溶剂等精神活性物质。
2、老年人应用华法林易导致自发性出血,分析其原因。
一、从药动学分析:老年人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存在较大差异,如华法林的蛋白结合率下降,老年人肝合成蛋白的功能下降而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造成高蛋白结合率的华法林的游离型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药理效应增强,如果老年人应用成人剂量的华法林可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增多。
二、从药效学分析:老年人肝合成凝血因子能力减退和血管发生退行性病变(血管断端回缩力下降)导致止血反应减弱,故对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非常敏感,一般治疗量可引起持久血凝障碍,并可有自发性内出血的危险。
3、华法林与阿司匹林何用易导致自发性出血,试分析其原因。
一、从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分析:当同时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时,它们有可能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结果将使某一药物从蛋白结合部位被置换出来变成游离型,使更多的药物作用于靶位,加大了该药的毒性,阿司匹林对华法林有蛋白置换作用,使后者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明显增强,故易导致自发性出血。
二、从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分析:药物间最常见的协同作用类型是对同一系统、器官、细胞或酶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从而加强华法林的抗凝血功能,易诱发胃出血等自发性出血。
4、抗菌药物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哪两类,目前用于指导临床药物临床应用的药效学参数主要有那些?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时,如何根据其体内杀菌活性合理用药。
一、抗菌药物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 Ⅰ类:“浓度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 Ⅱ类:“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大环内酯类中的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二、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阈浓度
2.最大效应(效能)3.效价强度(效价)4.半数效应量:ED50、TD50、LD50
5.治疗指数(TI)时效曲线信息(参数):1.起效时间2.最大效应时间3.效应维持时间4.作用残留时间
时量曲线与时效曲线的关
系
三、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PK)
⑴根据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率选药
轻、中度感染: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严重的感染:宜选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各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2)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选药
不同的抗菌药其分布特点不同,不同部位的感染应选择相应部位药物浓度高的抗菌药。
脑膜炎青霉素G、SD、第三代头孢
骨克林、林可、磷、氧氟、环丙
前列腺氟喹诺酮、红、SMZ、TMP、四
胆汁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曲松、庆大、氨苄等
胎儿循环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磺胺类(不用)(3)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选药
①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 ②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第三代头孢等,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