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好PPT课件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用好PPT课件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
现代化教育手段PPT课件教学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现就PPT课件提高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PPT课件
现代化教育
学生素质
用好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一、直观作用,在很多的方面,很多的孩子都会这样,开始自己很想学,正式的学习了还过得去,可是到后来就根本不想学了。每个学生的兴趣都会非常短暂。其实学生确实爱学习的,不过有的项目,学生并不是真的喜欢,或者真的擅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于讲授内容,以情载理激发和感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直观的图片、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感知效率,发挥它的直接传情的作用。比如用PPT课件展示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有他的手指沾了一个器皿里的油,然后放到嘴里吮吸,在他的脸上,表现出一副非常快乐和满足的样子,就像我们看到别人吃很好吃的东西那样,然后建议所有的学生来试试。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了当,原来那个器皿里装的是味道很差的蓖麻油,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老师沾蓖麻油的手指是中指,放到嘴里的是另一个手指——食指。这就告诉我们,人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假象,教师和家长看到的很多表现,也是一种假象,在假象的基础上,再去安排孩子的活动,当然不会让孩子所喜爱。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工程中让学生即学到知识有提高风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拓展只是空间,着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地思维。
三、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电教媒体的运用,集音画于一体,灵活、形象,情境逼真,它能揭示教材的内涵,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最具感力,往往传知、冶情、明理、能一气呵成。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PPT课件还可以用游戏、故事、竞赛等情境展开教学活动,重视激发兴趣,还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是需要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二者的衔接和转换。这方面可以借鉴儿童少年对动画片的喜爱:比如《聪明的一休》、《大耳朵图图》、《喜羊羊和灰太狼》等,教育过程从兴
趣入手,以育人为目的,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提高教学实效 数学教学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PPT课件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习惯,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也符合教育潜移默化的特点。
五、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古人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PPT课件这些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采用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流于形式。二是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三是一堂数学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总而言之,要运用好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是:PPT助力数学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第二篇:用好PPT课件,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用好PPT课件,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现代化教育手段PPT课件可以使数学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最优化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切实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显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阐述了利用PPT课件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PPT课件
现代化教育
学生素质
用好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能够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呈现出传统数学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使复杂事物简单化,还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数学教学信息,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用PPT课件使教学更直观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这样,一开始自己很想学好,可是到后来一遇到困难就不想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短暂。事实上,学生确实爱学习,不过有的知识点学生真的不擅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讲授内容中,以情喻理,感染学生。数学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性因素,用好直观的图片、PPT课件提升学生的感知效率,发挥PPT课件直接传情的作用。比如,用PPT课件展示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用他的手指沾了一个烧杯里的液体,放进嘴里舔了舔,然后他的脸上表现出一副非常灿烂的笑容,就像我们看到他人吃了很好吃的东西那样,接着提议所有的学生来试一试。结果出乎所有学生的预料,原来那个烧杯里装的是难以入口的蓖麻油,后来学生才知道,老师是用中指沾了蓖麻油,放到嘴里的却是另一个手指――食指。故事告诉我们,人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即所谓眼见不一定为实。教师还可以通过PPT课件直观地展示实践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摆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总结方法,在体验中学会想象、学会动手,使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拓展知识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形式多样化,给学生自己探讨、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的机会,使教学气氛融洽和谐,使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学习,真正做到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切实使学生多“想一想”,使学生多“看一看”,使学生多“做一做”,使学生多“说一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用PPT课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PPT课件集音画于一体,灵活、生动形象,情境逼真,能展示教材的内涵,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最具感染力,往往能传知、冶情、明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PPT课件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利用PPT课件还可以创设游戏、故事、竞赛等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是需要反应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二者的衔接和转换。教育过程从兴趣入手,以育人为目的,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PPT课件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动静结合的画面启发诱导,更富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用PPT课件进行教学,有鲜艳的色彩,有可爱的形象,还有逼真的动感,便捷的切换过程吸引了学生,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分析也就最清晰。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能使数学学习事半功倍。PPT课件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具有能让学生看得见的形象具体的优点,“直观”甚至有时能直接说明学习的问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快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使用PPT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采用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PPT课件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课时的数学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还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这一最高目标,使PPT课件对应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出其功能。在不必要用的地方,要坚持不用,防止流于形式。二是在各科教学系统中,要协调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要素。能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还须把握学科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组合,防止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脱离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手段,使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最佳效果。三是一堂数学课PPT课件的运用,不能过于追求外观上的完善,要将重点放在能让学生掌握好、理解透知识上。
总之,数学教师要运用好PPT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能运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技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数学教育教学任务,使PPT助力数学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第三篇: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
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为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再“以本为本”,过分迷信教材,忠于教材,按教材的设计程序严格执行,去强行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按学生的思维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处理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一、创造性使用主题图,架起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连接的桥梁
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样会使教材这一静态的文本变得更加鲜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使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1.灵活变通,使主题素材更有效。
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着丰富数学信息的场景,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其呈现的方式,主题图的内容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体现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的刘艳丽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主题图。一般情况下,主题图是在导入部分呈现的。教学这节课时,刘老师将主题图运用在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上。孩子们在对主题图的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角在我们身边的呈现形式,充分感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面判断角的过程中,刘老师再一次运用主题图,引导孩子们根据角的特征判断图中呈现的窗户部分是否形成了角。这更加充分地运用了主题图。
既然主题情境生动有趣,那么教师可以思考:主题情景图是否可以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相衔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妙替补,使主题情境更完美。
主题图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之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内容应是丰富的。教师根据主题图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或将主题图替换或补充更完美,引导学生经历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这样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材上的主题图是静止的,而化静为动更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感知。
“千以内数的认识”(片段)
数格子――认识计数单位:
师:每一位同学手里都有一张卡片,你知道上面有多少个格子吗?请你先估计一下,再数一数。然后汇报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1个1个地数。
生:一行有10个。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这就是10个1,10个1就是1个10。(板书:10个1是10。)
[这是一个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先估计再数一数,让他们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学生自己通过数数总结出10个1是10。]
生:竖行也是10个,10乘10等于100。
师:哦,这可是我们没有学到的内容,那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数一下。
生:10、20、30、40……
师:那么你能总结出什么?
生:10个10是100。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张纸上的格子是100个。(师收学生的卡片,边收边数。)请你们和我一起数100、200、300……(收到10张卡片,边收边展开。)这些是多少呢?谁能仿照上面的话总结一下你们的发现呢?
生:10个100是1 000。
师:一起来读一读,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 000。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从1是怎么变成1 000的。(出示课件演示。)
[通过刚刚对100整体的感知,再不断地增加格子纸的张数,让学生经历数逐渐变大的过程,让孩子形象地感知到1 000到底有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对大数不是很陌生,但他们缺少对大数整体的感知。]
3.活动体验,使主题内容更生动。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才能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路林老师在“统计”这一课的主题图运用中,选择的生活场景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马路口统计过往的车辆。教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考虑的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总结统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师生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用1个方格代表1个或2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掌握用1个方格代表5个单位更加简便。
教师在教学时力求让主题图变“活”,让平面的静止的主题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统计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观察并统计,得出各种车的数量。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用好教材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文本教材创造性使用,激起学生心灵与数学知识碰撞的火花
1.结构重组,使教材更具实效。
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载体,但是前提是要遵循着深入的研讨教材和“以生为本”的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敢于改编教材,向教材提出质疑,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扎实、有效,更加精彩。
哈尔滨市公滨小学的何欣老师就曾根据学情、教材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中“抛硬币”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教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遵循教材,让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存在。然而在试教过程中何老师发现了问题,课上的操作活动难以控制,学生操作起来比较乱,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有效性。于是何老师脑中有了一种想法“把抛硬币改成了摇硬币”。像这样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是否可行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何老师就找来一些孩子做抛硬币的实验。他发现孩子如果把硬币抛得过高就很难接住,抛得低硬币的面基本不动。硬币抛下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硬币是平落到地面,有的时候四处滚动。在几次这样的实验活动后,坚定了何老师的想法“把抛改成摇”。无论是抛还是摇,其结果都是随机的,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丰富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同时又避免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因素。这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得教学过程更有实效性。
2.挖掘内涵,用现实装点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教师可让学生用他们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3.拓展资源,多学科有机结合。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对如何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较少顾及,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量关系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如果将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可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丰富多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数学课程资源来利用,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学习数学的材料或情境,就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拥有使用教材以及怎样创造性使用教材等问题的决策权,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它的局限性,有的内容适合农村孩子,有的内容适合城里孩子,有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有的内容学生学起来难。这就须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再加工,再创造,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重视教材的二度开发,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在学习、使用本地区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博览其他版本教材。每种教材都融入了许多专家、优秀教研工作者和优秀一线教师的心血。同一知识,在不同专家的阐述后,在教师学习和对比后,这些知识就会在教师头脑中立体、充实,从而大大丰富教师对相应知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当选择和取舍。另外,在阅读几种版本的教材后,也能为自己的一些困惑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因此要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教材的优势,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只能用教材去教,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篇: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张家口市桥东区逸夫怡安小学
安晓玲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
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形、声、色、图、文及动画技巧的运用,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题词:
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形、声、色、图、文及动画技巧的运用,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需要大量直观、感性、丰富的表象来理解。
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去年我校为每个教室安装了班班通电教设备,还给每位任课教师都配了笔记本电脑。这样,教师就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获取、制作并应用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在教学《遥远的恐龙世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距离现今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出示各种各样的恐龙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恐龙的种类很多。又出示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恐龙化石图片,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实地看见翼龙、霸王龙、剑龙、冠龙等。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形象生动地感受到地球是恐龙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恐龙是大地的主人。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写作教学更为有效
每年春天,我们的语文课本上都会设计了如“我爱大自然”这样的单元文化主题,让学生学习几篇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等,然后,综合学习里设计一个关于春天的小笔头。可是,我们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学生们根本看不到春天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景象。为此,我设计了《我爱春天》的课件,先给学生呈现出春天的好词、好句、诗句,然后,分别出示春天的蓝天、小草、垂柳、桃花、小鸟、小燕子、油菜花、河水等图画,指导学生看图说几句完整的话,接着,出示填空:“春天()!小燕子(),它们()叫着,好像在说:“()”柳树(),风儿一吹,柳枝(),()的桃花开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好像在()。春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让学生把这段话补充完整,最后,让孩子加入自己的想象:“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像的季节,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会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在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一步一步引导下,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好词好句,写出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的视野
对于中国的小学生来说,应该了解中国汉字文化内涵和汉字特有的丰富的表意性,从而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而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又没有多少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如:教学《小露珠》时,“露”是生字,又是一个多音字,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露”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1、露:lù
(篆文)
①夜间气温下降后,户外空气中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露珠)(甘露)
②用药料、果汁等精工提取的液态制品:(枇杷露)(沐浴露)③显出来,现出来:(露骨)(暴露)(揭露)(不露声色)
2、露: lòu(泄露)(露面)(露马脚)
并且提问学生:从电脑出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露”有两种读音,读lù时有三种意思,一般用在书面语中,读lòu时一般用在口头语言上。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加学好汉字的信心。
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语文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的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教学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其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数学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城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