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时间:2019-05-11 22:1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词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的相关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因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2.词的流派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秦观,字少游),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豪放派

内容上大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 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三、学习《望江南》

1、重点字词

倚(yǐ)(凭靠)斜晖(这里形容阳光微弱)脉脉(mò)(夕阳的斜光)悠悠(长久,遥远;闲静的样子。)肠断(形容极为伤心)

白蘋洲(pín)(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温庭筠: 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作文。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 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理解大意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开头写思妇早起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一个“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只,“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妇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没有盼到良人归来。“过尽千帆”可见等待时间之长,“皆不是”强调过往船只虽多,但无一人是良人的情景。

后两句是写景,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斜晖”与“梳洗罢”呼应,点出思妇从清晨起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仍不见良人归舟。“肠断白蘋洲”,“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4、梳理总结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景物描写渗透着情感,情景交融,起到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词句语言清新含蓄,耐人寻味。文笔洗练,无雕琢之痕。

本首词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5、比较阅读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思考:在第2节中诗人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位在寂寞中等待着的美丽女子的?

•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2)简析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

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

第三节点明诗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

(3)学生比较《望江南》与《错误》的异同。

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四、学习《渔家傲》(1)、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2)、创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3)、重点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11.羌管:羌笛。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4)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

上片赏析: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 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燕然未勒归无计(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下片赏析;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以承受。“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 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5)分析评价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本文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异曲同工之妙。(6)中心思想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7)变型默写: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8)思考题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2、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五、作业

1.背默《望江南》《渔家傲》 2.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作业。

第二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二课时

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一、学习《江城子》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与黄庭坚(诗)“苏黄” 苏轼与辛弃疾(词)“苏辛” 苏轼与欧阳修(散文)“欧苏”

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2、苏轼作品回顾

3、创作背景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4、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开张——豪壮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豪放词风

《江城子·密州出猎》开了豪放词的先河,苏轼就是豪放词的开创者。他自己也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自苏轼后,宋代词坛上出现了豪放派与婉约派相互辉映的局面。(6)拓展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简析】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学习《武陵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佑后四学士之一,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 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也知书善文。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2、创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分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在地上残留着花的芬芳。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该句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程度。)

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 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出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一层。内心的悲哀不可触摸,不仅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使人也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舟载不动自己内心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喻成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独辟蹊径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了。)

“也拟”、“只恐”等虚字 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出来。

(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鲜、奇特,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4、赏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 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外出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 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音则猛,意“小船”)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5、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丑奴儿》

三、学习《破阵子》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早年组织义军抗金,投归南宋后,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力主北伐抗金,但均未被采纳。屡遭排挤。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创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遭当权者忌恨,被 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字同甫)与之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陈亮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破阵子》便是这次会面后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分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么解释?其作用是什么?

在大醉后,拨亮油灯,抽剑抚摩观看,一觉醒来,只听到营地里嘹亮的军号声。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球点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军营生活的?从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翻”有什么含义?

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翻”弹奏的意思。同“五十弦”(泛指军乐)相照应。可以理解为“沸反盈天”,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更有气势。

小结:

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谴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

上句用典,下句夸张,用对偶的形式,句式工整,含义丰富。(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后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诗人从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这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小结:

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6、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4、主题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 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5、艺术成就: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四、作业

1、背默后三首。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第三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出师表(第一课时)教案

出师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导入)随着一段浑厚铿锵的旋律,我们仿佛来到了战火纷飞又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看大屏幕猜猜看,这是三国时期的哪位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诸葛亮创作的至情名文——出师表

二、了解作者历史背景,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解题,了解创作背景,积累关于“表”的常识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把握课文情感基调

2.同学自由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讨论翻译课文

五、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标出文中的音节停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朗读时要在句中划“”处短暂停顿

2.标出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所谓意义停顿就是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在层次转换处停顿稍微长一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因前三个分句和第四个分句构成“分总”两个层次,因此朗读时需要在“

”处读断。

3.模仿范读,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饱含感情的激情诵读。

六、文言知识积累

整理积累课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意的词语,记录在课堂练习本上。

作业:

1.查找积累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历史上关于后人评价《出师表》的对联诗句。

2.熟读课文,尽量成诵。

3.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制作知识卡片

4.熟练翻译课文

第四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谈生命第一课时教案

谈生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无助 弱小卑微 天地广阔,宇宙广博

与大自然相比人类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生命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在冰心老人的笔下,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谈生命》,去感受生命的流动与生长。

二、走近作者(1900—1999)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是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五四运动爆发时,冰心还是一名青年学生。她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1919年9月起,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1920年起,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春水》,被称为“春水体”。

1923-1926年赴美留学期间,她写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三、读一读,记一记 骄奢(shē):骄傲奢侈 清吟:文中指清脆地鸣叫。枭(xiāo)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yìn)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芳馨(xīn):芳香。怡(yí)悦:喜悦、高兴。

云翳(yì):阴暗的云,文中指丰富多彩的经历、经验。

一泻(xiè)千里:形容江河水 势奔流直下。

四、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抢答:

1、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 阐释了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2、一棵小树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正,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

3、结构分析

1、(“我不敢说„„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2、(“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3、(“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 的全部生命历程。

4、(“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五、激情朗读 , 感受情怀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过程的呢?】

(一)自由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朗读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

• 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得轻松、活泼。

• 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朗读时语调要深沉。

【刚才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话说一江春水

朗读提示:

1、第一个、第三个有时候情调高昂,要读得声音响亮,充满激情。

2、第二个、第四个有时候心情快乐、平静,要读得轻松、活泼。

3、春水到达大海时,没有快乐,没有悲哀,朗读时要语调深沉。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2、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3、“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与本质怎样的认识?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2、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 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平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 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 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3、“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与本质怎样的认识?

•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

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 相伴相随。

•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大家分析得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交流答疑:

1、生命像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命如小树经历了四季 :春天充满朝气,夏天日趋成熟,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冬天渐渐走向衰亡。

破壳出来——出生

棵小树生命又像一。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青春生长——青年 茂盛中年——中年 叶子绯红——老年 消融归化——死亡

生命历程

断奋进的。生命的历程是不有什么异同?

“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一棵小树”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两段文字在情感表达上是一致的。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也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同样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六、拓展延伸 领悟主题

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2、“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

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之歌

• 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 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 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 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七、作业设计

1、请联系课文以及你自己对生命的领悟,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 而美丽”。

2、仿写句子: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愿你

,来造。

愿你

,来造。

愿你

,来造。

第五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出师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题目名为“出师”,作者阐述出师的理由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

2.前五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全文围绕“出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个自然段先对“出师”后的国内政事提出建议,然后说明出师理由。

3.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出师前提出哪些建议?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4.课文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阐述出师理由的?

二、合作探讨,析读课文 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1.课文开篇先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并且感到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课文三四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两个段的关系是什么?

5.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前文对宫中府中做好周密安排,举荐贤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提出亲贤远佞的主张?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提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你能找到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这些事有什么作用? “躬耕南阳”、“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五月渡泸”、“出师伐魏” 2.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第二部分小结:课文第二部分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之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了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三、字斟句酌,体悟深情

课文结尾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看来作者出师的心情非常复杂,再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和我们对历史上诸葛亮和刘禅的认识,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心情? 说恩情——先帝知遇之恩

表忠心——尽忠刘氏父子

谈忧虑——对国内对国外

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与刘禅长辈对晚辈情和君臣之情的地方是什么?

长辈晚辈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责

课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刘备的作用: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械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小结:《出师表》是一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至情名文。文中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之人的殷切期望。文章不但导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深情。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

四、课堂练习五.拓展延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多少?

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

后代有大量赞美《出师表》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抒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作业:

学习了这篇《出师表》,除了儒雅智慧,你对诸葛亮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请结合上篇课文《隆中对》,查找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

下载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