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6:3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xiexiebang推荐)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史以来,就有争斗、就有战争,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对,大家也熟悉一句古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二、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重要思想是“仁政”“民贵君轻”。著有《孟子》一书,现存7篇。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被推尊为“亚圣”。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章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 之至,天下/顺之。

五、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六、细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分析第一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的重要性。)

3、阅读第三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思考问题: a、本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b、本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作用如何?(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是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阅读第四层“故曰„„ ”至结尾,思考问题: a、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排比句“域民„„兵革之利”,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b、在前三层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d、本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e、本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画出结构图。(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归纳了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是多余的闲笔。

8、艺术特色:

a、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b、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七.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八、总结升华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预习第二章。

第二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综合-乘着音乐的翅膀教案

与语文同行,伴音乐成长

——综合性活动“乘着音乐的翅膀 ”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陶冶情操,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提高学习兴趣,渗透写作指导。3.通过创作歌曲,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对人灵魂的塑造作用。

2.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捕捉写作信息,渗透写作指导,适时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你想过吗?假如没有音乐,世界将会怎样?那犹如天空失去了白云朵朵,江河没有了浪花飞溅,大地不见了广袤连绵,音乐好似灵动的诗,仿佛流动的画,启人心智,荡人心魄,今天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于艺术的天空,我们进行一个语文综合活动,题目是与语文同行,伴音乐成长。(屏幕打出《乘着音乐的翅膀·综合性活动》)

一、悠扬的旋律,生动的故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犹如天籁之音的旋律无不伴随着一段段真挚动人的情感,无不衍生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它是有灵魂的,有血脉的,有温度的。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记得1999年有一段报道: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高空行驶的缆车突然坠落,车上的游人以加速度坠入山谷的那一刻,一对年轻的父母用双手托起两岁半的孩子,在自己撞向岩石的瞬间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他们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著名歌手感动了韩红,她收养了这个小女孩并为此创作了一首歌。《天亮了》请欣赏 1.听了这首歌和它背后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在生与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用双手托起孩子重生的希望,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2.歌曲以孩子的回忆叙述了事件,歌手的动情演唱震撼人心,其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一起唱一唱。

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妈妈笑了

天亮了

3、父母留给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生死关头还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作为人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

--正如同学们所说,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父母,学会感恩。

这么短的一首歌承载了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这么深的一段情意,引起同学们这么深的一段遐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4、同学们能不能把你知道的音乐背后的故事或者你和音乐之间的故事讲一讲吗。(打出悠扬的旋律生动的故事)

请同学们讨论两分钟

——同学们说的很好,面对女友的身染重病,撒手人寰,唐磊痛彻肺腑动情的一曲《丁香花》让人潸然泪下;宋祖英亲临大西北,教育的贫困与艰辛,教师的执着奉献让她深情地演年绎了无限感动的情怀,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荡气回肠;更有音乐大师贝多芬,少年不幸,深受酗酒的父亲的虐待,稍大后母亲又去世,家庭的重担,生活的拮据,特别是双耳失聪,使他的听力世界永远成了空白,但他理想的琴弦铿然作响,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命运交响曲》让世人慨叹。

二、美妙的乐曲,文学的精灵

其实只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就会听到音乐随时在耳边响起。比如木门吱吱的转动声,雨点拍打屋檐的嗒嗒声,风吹林海的松涛声,浪浴岸石的轻吻声,妇拍儿乳的摇篮曲,包括同学们在教室里朗读古诗的声音都是那么动听,如果把它配上乐曲那将是一场音乐与文学交融的听觉盛宴。

1、请欣赏一首乐曲《月满西楼》。

这首乐曲的歌词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所写的一首词,你知道这首词的词牌名吗?哀婉的乐调,凄清的氛围,缠绵的曲子传递出女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与丈夫赵金城相隔异地,无限思念,愁绪满怀,由“一剪梅”改编而成的词和谱写的曲相得益彰,以歌传情,让人愁肠百转。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歌曲是由古诗词改编而来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虞美人》《三国演义》主题曲

3、诗词走进音乐,雅乐高歌令人身心俱醉,人生的哲理,历史的情怀溢满心间犹如清泉流过,明月照心,对于古诗词入歌你有什么看法呢?

补充的好,传承民族文化,挖掘文化精髓,以歌传唱,代代相随。(打出美妙的乐曲,文学的精灵)

4、我们欣赏了古诗与音乐的结合,曲调悠远美妙,我们自己是否也能给古诗配配乐呢?下面,给大家一点思考时间,看看能否把本册书上的古诗用现代音乐的调子套上去呢?请大家试一试。

很有趣的是,两组同学都选用了同一首诗《蒹葭》,各自套用的乐曲是《东方之珠》和《难忘今宵》,请两组同学试唱。

三、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诉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不仅在于它有动人的旋律,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它丰富我们的头脑,荡涤心灵的尘埃,砥砺我们的人生。

1、举办竞猜活动,欣赏歌词,抢答歌名:(1)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水手》郑智化(2)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蜗牛》周杰伦(3)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心底流动。——《真心英雄》周华健(4)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隐形的翅膀》张韶涵

2、同学们热情踊跃。知识广博,爱好广泛,可见你很喜欢唱这些歌,你能说这些经典歌词对你的启迪吗?

——只要梦在,希望在,付出再大也无怨无悔。坚信道路虽然漫长,但前途一片光明。不断追求梦想定会成真。

3、同学们的解说牵动了老师的情思,你们对音乐的理解与喜爱让我想起了我埋在心底的一首歌,歌名先不告诉你们,我先来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的望着门前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着望着啊,总也等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这时她发现,那双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手里还紧紧攒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不知道哭了多久。他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剩下她自己。那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的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的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

会珍惜。”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落。就这样,小女孩站在雨中不停的做着,一直到那双眼睛终于闭上。欣赏《感恩的心》

小女孩在雨中一直做的手语歌是《感恩的心》,故事里的妈妈为了女儿拼命工作,临死前仍放心不下,使人体会到真挚的母爱。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催人泪下,但她的坚强勇敢催人奋进,这份坚强来自妈妈那双没有闭上的眼睛,那双充满牵挂和期待的眼睛,这便是亲情的力量!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一段,边做边唱

到此我们每个人都忍不住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慨:感谢生命,感谢阳光,感谢每一位和我们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人。

音乐竟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他可以使感情的荒原开满鲜花,能够让梦想的桅杆一帆高挂,更会使迷途的羔羊找到家的方向。四、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

赏罢乐曲,让我们展现一下青春的风采,拿出我们斐然的文采伸手一试吧,大家自动结成小组以难忘初中生活为主题创作歌曲,可套用你所喜欢的任何一首歌的曲子。(点击)

小组讨论并集体创作

大家的作品里面有一首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他改编的是周杰伦的《千里之外》:同窗依稀在 书香犹飘在 青春如沧海

风铃送声来 挚友携手在 我们不分开 晚钟顺风来 我们已离开 孤灯照桌台 墨香飘自在 时间被掩埋 是谁在感慨

请同学们集体根据改编的歌词唱一遍。

五、结束语:

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飞翔,不论成长的道路多么艰辛,都不要停下我们的脚步,从挫折中汲取力量,不辜负水的柔情山的美,不辜负每一朵花的开与落,把我们普通的步子走出诗的韵律,让我们单调的日子飞出歌的旋律!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 苏教版

十五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⑴翻译。

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⑴翻译。

⑵辩证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⑴翻译。

⑵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⑴翻译。

⑵因果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⑴翻译。

⑵“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点拨]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

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⑴翻译。⑵正面举例。

(三)第三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⑴翻译。⑵反面举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⑴翻译。

⑵排比、对比。

(四)总结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五、赏读·延展:

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后的感受。

欣赏·感悟·表述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六、结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第四篇: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初中语文教案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教具: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0)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4.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5.齐读课文(1)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a类:熟读并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a类:完成《掌握语文》p 之。课题:孟子二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2)

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检查预习:(1)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傅说(yue)胶鬲(ge)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6)

参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

第五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邹忌讽齐王纳谏_教案示例(七)[模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

[ [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

[

]

[

]

7、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9、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0、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3、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4、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5、填空

[

]

[

]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6、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______

期年之后______

答案

17、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______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 ③期年之后,„„_______ ④王曰:“善。”乃下令______

18、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19、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0、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2、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3、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细详勘

勘:kǔ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ǎ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4、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下载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第18课《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18课《孟子》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体恤 2.域民 3.寡助 装 订 线 4.忧患......

    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陈涉世家第一课时教案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本文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成分省......

    人教九年级上教案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

    名校正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傅雷家书两则(第二课时)教案(共5则)

    傅雷家书两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2、深情诵读体味感情 3、对比阅读感知差异4、综合概括抓关键词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蕴含在书信中的感情 难......

    人教语文教案

    人教语文教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 春夏秋冬 第一课时 教案

    识字 1、春夏秋冬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五个汉字,正确书写“春、风„拿、风、冬、雪”四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短语,并理解其意思。 3、了解大自然一年四......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