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课件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昌城树一中学
刘秀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会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能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三道防线的资料分析活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道防线及免疫功能的概括,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通过收集疫苗的资料活动,提高学生资料分析、整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计划免疫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2)人体的免疫功能。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4)计划免疫的意义。
2、难点
(1)三道防线的理解。(2)免疫功能的辨证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听说过器官移植吗?当一个人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
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提示:会有免疫反应,这是人体免疫系
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的结果。)人体这种识别功能是好还是坏呢?流感爆发
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得流感呢?为什么?你打过预防针吗?为什么打预防针
能预防某种传染病?
2、合作探究
互动1
引入人体的三道防线
明确: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
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那么,究竟是哪三道防线呢?他们是如何抵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的呢?
学生读书,开展资料分析活动,总结归纳人体的三道防线。互动2
资料分析1第一道防线
明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
(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说明皮肤有杀灭病菌的功
能)
病原体在入侵时,首先遇到的是皮肤。所以它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
仅仅是皮肤吗?皮肤是怎样防御病原体的入侵的?
学生读书回答。并举例,如烫伤的皮肤易感染。所以要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洗头。以防生病。
互动3
第二道防线
明确:如果病菌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人是否就会生病呢 ? 学生阅读资料2,讨论回答问题2(当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
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卫兵”是谁?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器官中?(是吞噬细胞,还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主要分布在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胸腺、淋巴结、脾脏中)
这两道防线是不是只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不是,这两道防线不止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而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这种免疫不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学生读书,明确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的屏障作用、泪液唾液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互动4
第三道防线 明确:如果某种病原体比较强,突破了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体就束手无策了吗?(不是,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
阅读课本103页,回答问题。引入抗体的概念: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是在后天获得的)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能保卫人体的健康,是在抗原、抗体和吞噬细胞三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互动5 免疫的三个功能
指导学生看书,观看卡通画,概括出免疫的概念。并从中分析出免疫的三个功能。明确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过敏反应、器官移植。互动6 计划免疫
了解一些疫苗的名称及可以预防的疾病。
通过观察课本插图,明确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2)清除体内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辨证地看待免疫
三、计划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课件
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会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能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三道防线的资料分析活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道防线及免疫功能的概括,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通过收集疫苗的资料活动,提高学生资料分析 整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计划免疫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课件二: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2)人体的免疫功能。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4)计划免疫的意义。
2、难点
(1)三道防线的理解。(2)免疫功能的辨证理解。课件三:
2、合作探究
互动1 引入人体的三道防线
明确: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 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那么,究竟是哪三道防线呢?他们是如何抵挡和消灭入侵的 病原体的呢? 课件四:
互动2 资料分析1第一道防线
明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说明皮肤有杀灭病菌的功 能)病原体在入侵时,首先遇到的是皮肤。所以它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仅仅是皮肤吗?皮肤是怎样防御病原体的入侵的?
学生读书回答。并举例,如烫伤的皮肤易感染。所以要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洗头。以防生病。课件五:
互动3 第二道防线
明确:如果病菌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人是否就会生病呢 ? 学生阅读资料2,讨论回答问题2(当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
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卫兵”是谁?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器官中?(是吞噬细胞,还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主要分布在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胸腺、淋巴结、脾脏中)课件六:
互动4 第三道防线 明确:如果某种病原体比较强,突破了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体就束手无策了吗?阅读课本103页
引入抗体的概念: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是在后天获得的)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课件七:
互动5 免疫的三个功能
指导学生看书,观看卡通画,概括出免疫的概念。并从中分析出免疫的三个功能。明确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过敏反应、器官移植。互动6 计划免疫
了解一些疫苗的名称及可以预防的疾病。
通过观察课本插图,明确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
第二篇:人体免疫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 “人体免疫”一节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体免疫”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章第3节“人体免疫”第二节的内容。学生通过第13章1、2节的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拒绝吸烟、酗酒、吸毒,为人类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预防传染病等的知识,本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都比较难理解,我们从人健康的生活、学习开始,结合人们身边存在传染病的实际例子,从学生自己曾经患过的病或家里人患的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结合前面11章学习过的皮肤以及在第9章学习过的血液,使得我们更直观地认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使我们更容易进入“人体的免疫”的学习。
本节课内容不多,所以安排了一个课时。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理解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3)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4)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培养收集信息以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2)通过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提高自我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自身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所进行的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和传染病的预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爱国精神。(2)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并提高学习关注社会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感。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主要内容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而且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不容易区分,因此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确定为本节课重点。
难点: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所涉及的抗体、抗原的概念都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
我会采用生活实例与教材紧密结合,合理运用挂图、课件和课本上水痘的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4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13章1、2节的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拒绝吸烟、酗酒、吸毒,为人类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预防传染病等的知识。同时,也在前面第九章、第十一章学习过了白细胞、皮肤,为这节人体免疫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从幼儿起已经接种疫苗,学生对打预防针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非常希望学习人体免疫的知识。通过调察、比较、讨论和总结等学习方法,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5 教学过程
5.0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皮肤挂图、白细胞吞噬病毒挂图、小肠上皮粘膜的挂图。学生准备---做好老师布置的调查表 流感水痘其他 爸爸 妈妈 自己
5.1情境导入(2min)
1、现在准备进入秋天时,正是感冒流行的季节,有的人始终很健康的生活,工作,学习,而有的人却未能幸免?
2、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打预防针的经历,这些事实与人体的什么功能有关?
3、请大家拿出课前做的调查表,讨论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思考而且学生在课前经过一次自己的小小调查,更能吸引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大家带着兴趣,进而更深入了解,进入课堂正题。
5.2非特异性免疫(15min)采用“科学探究模式”,具体步骤: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课前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结合教材,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答案,每当一个小组说完后,教师都会提问:“还有无其他小组有其他答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向全班同学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1、探究一:看看下图,结合课本P112第一段话,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和屏障的作用?为什么擦破了的皮肤又会发炎呢?
(2)我们在呼吸时难免会吸进细菌或尘埃,为什么大部分吸进的细菌或尘埃不能对人体构成伤害呢?(3)总结(1)(2)问题的答案说说人体第一道防线有什么?
学生活动一: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图片与课本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完整的皮肤组织细胞相连在一起,使细胞无法逾越。细菌侵入擦破了的皮肤导致感染(2)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3)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
2、探究二:看看下图,结合课本P112第二段话,思考以下问题:
(1)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现象,有时还会化脓,为什么有时自己会痊愈?(2)人体的口腔有很多细菌,口腔上皮受伤后很快愈合,人体的唾液是否有杀菌作用?(3)总结(1)(2)问题答案说说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了什么?
学生活动二: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图片与课本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细菌,消除炎症(2)唾液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
(3)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教师总结:总结这两道防线在人体中的作用特:人人天生就有的,对多数病菌起作用的,而不是病原体侵染后才产生的,它的作用没有特异性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学习总结。包括了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这就是非特异性免疫5.3特异性免疫(15min)教师以情境导入到方式进入特异性免疫的教学。
教师:小时候大人跟我们说,不要和得了腮腺炎或得了水痘的人玩,但是,如果得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会得了。那时,我就天天盼着自己得腮腺炎,因为得了以后就再也不会得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有免疫力了。学生:抵抗力增强 学生:„„
教师:人体除了非特异性免疫外,还有更重要的特异性免疫。教师:患过水痘的人体内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抗体,这种抗体具有抵抗水痘病毒的能力,使人不再患水痘。而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老师先播放感染水痘病毒的动画,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教师再展示感染水痘病毒示意图,并分步详细解说产生抗体的过程。促进 结合 病原体(抗原)刺激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使抗原失去致病性 抗体 产生
教师:有些同学会混淆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大家可以通过抗原一般是病原体,病原体有一个原字,所以就是抗原,抗体一般在我们身体体内,所以,为我们人体排除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的就是抗体。
教师: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专一的,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抗体被清除后身体仍
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人体就会产生大量抗体。这种免疫就是特异性免疫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
教师: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是排除和消灭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免疫还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损伤的细胞;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设计意图:利用水痘等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结合图片,教师一步一步演示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运用动画的形式,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5.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5min)
探究三:结合刚刚学过的知识和课本上P112-P113上的内容,填写下表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不同点范围 特性 形成 作用 相同点: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表格,并派9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表格。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不同点范围对体外异物都有反应只对一种异物有反应 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
形成先天形成的后天形成的 作用弱强
相同点排除和消灭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 讨论:运用本节课知识讨论刚刚在情境导入时提出的问题。5.5计划免疫和课堂拓展(3min)5.51教师设疑:(1)什么叫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
(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什么?接种百日破联合疫苗的目的是什么?(3)你有打过预防针吗?打过哪些?是预防什么病的? 学生结合课本,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活动:(1)计划免疫是依据国家对消灭传染病的要求,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意义:能有效地增强人体的免疫了。
(2)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预防结核病,接种百日破联合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5.52课堂拓展
(1)免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过强的免疫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不是,过强的免疫会导致过敏现象(2)医生给病人移植别人的肝脏,结果这肝脏没成活,为什么呢? 人体的排异作用
(3)课本P114人接痘
(4)艾滋病 人体免疫 6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的保护功能是人体的免疫,其中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屏障,认识到皮肤损伤感染后自然痊愈的道理,人体的重要保护功能之一是特异性免疫,理解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挂图、图片、动画演示等,充分认识到免疫的重要性。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如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学生学习后还是有一部分难理解,教材提供的实物资料少。在计划免疫这部分,学生虽然对预防接种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但是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在预习时让学生从家长处了解预防接种的基本情况,如果有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解释免疫的概念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3、能够归纳出免疫的功能,明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准确观察分析各种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免疫器官及功能。难点: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我们的口腔中有很多细菌,为什么口腔上皮受伤以后却很快愈合?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过传染病患者,却不患病?
2、记得我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小伙伴得了腮腺炎,大人们不让我们一起玩,可大人们说得了这种病就不再得了,那时我天天盼望着自己快点得腮腺炎。“得了就以后不再得了”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学习了生物学以后,才知道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章的内容。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结合P105图3.6-1,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而被烫伤的皮肤则容易感染?(2)人在有许多病原体的环境中生活,吸入的空气中和吃进的食物上,也有许多病原体,为什么人们不一定都得病? 学生观察图片,自学课本,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1)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够阻拦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2)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3)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现象,有时会自己痊愈?(4)人的口腔上皮受伤后能够愈合,唾液是否有杀菌作用?为什么? 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再结合图片和教材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病菌,消除炎症。(2)唾液中有溶菌酶能杀死病菌。教师总结上述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教师引入:
人体内不断产生新细胞,而衰老、死亡的细胞又没有在体内堆积起来,这是什么原因?提出以下问题:(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哪几部分组成?(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什么器官清除的?(3)什么叫抗体?什么叫抗原?(4)抗体和抗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照教材,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结论:(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睥脏和淋巴结等器官清除的,它们还能够清除病原体等物质。
(3)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4)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教师总结:
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即计划免疫。教师总结出正确结论。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或“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
(1)什么叫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什么?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什么?(3)你打过过哪些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病的?这说明了社会主之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学生结合教材及网上内容,总结出正确结论:
(1)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课堂拓展: 免疫实例分析:
(1)小明对青霉素过敏,这是免疫的哪一个功能发生异常?(2)医生给一个肝癌病人移植别人的肝脏,结果肝脏在这人的体内没有成活,为什么?(3)某人与麻疹病人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结论:(1)小明是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
(2)这是因为这个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引起的。(3)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或接种过疹疫苗。教师继续总结:
由上可见,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的。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体就是通过这一道道的防护屏障,识别并杀灭病菌,消除除体内异常的细胞,并且获得免疫力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对免疫等的感性认识,然后根据教师的设疑,通过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功能,去自助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借个特点:一是从学生生病的经验入手,解决了教学中生僻艰深的问题,有效的实现了难点突破,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和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一个小故事:“小林的遭遇”。让我们知道人身体内的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同时小组之间对照对方的眼睛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学生观看眼球图片指出对应的结构。
2.请同学们再次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同时解说各个结构的功能。
3.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
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会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同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3.有一个小女孩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是不是也会这么变化?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根据本班级近视的人数情况,教师展示近视的原因。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原理。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学生:中间薄,四周厚。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也增加学生的兴趣,既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
第五篇: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多媒体观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图片,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视觉的形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学生分析,表达交流。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也增加学生的兴趣。即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