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人体免疫防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人体免疫防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人体免疫防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⑵对于常规的切伤和划伤,应该进行清洗、消毒和包扎。
2、能力目标
⑴建立模型
⑵控制变量,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人体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体验科学精神。
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实验的严密性和长期性。
2、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5~6人一组),在课余时间设计“苹果皮对病菌的侵入是否有保护作用”的实验方案。
2、实验材料:表皮完好的苹果、塑料带(保鲜袋)若干个,1个腐烂的苹果,75%的酒精,镊子,小刀或者牙签,标签,纸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
初步感受皮肤的保护作用
讲述白求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割伤了皮肤会导致感染,甚至于死亡?通过对白求恩大夫的故事的了解,初步感受完好皮肤的重要性。知识回顾
感性认识完好的皮肤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皮肤的构造的知识,从已知的知识中找到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出示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的手接触了哪些物品?”,使学生体验病原体的无所不在和皮肤保障的重要性回忆皮肤的构造,学生思考:从结构上看,皮肤具不具备保护功能?
观察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认识到病原体的无所不在和皮肤完好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是否能用科学实验来模拟探究皮肤在保护人体中的作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认识到鉴于此生物实验的特殊性,用直观的方法(划破皮肤)不现实,需要建立模型,找合适的、结构相似的实验材料(苹果等)
以教材提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3个讨论题,以及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将各组材料密封保存,且保存在温暖、黑暗的地方?
2、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其他的实验组?
3、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本组的实验目标,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步骤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步骤小组分工合作,实施实验步骤跟踪实验进程,记录每天实验结果关注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情况跟踪实验进程,记录每天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指导每组学生代表书写实验报告,得出实验结论,并在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汇报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步骤和结论
结题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皮肤能象苹果皮一样保护人体
六、反思
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和其原因,自由叙述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1、分析讨论
(1)腐烂物、果皮、酒精分别代表什么?分析:病原体、皮肤、杀菌物质
(2)1号苹果有什么用?(对照,从情感上体验科学实验精神)
出示幻灯片: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出示思考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
2.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为什么有时又会自然痊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39页,了解人体的前两道防线。
与学生共同复习白细胞,引出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可将侵入人体的.病菌吞噬、消灭,使炎症消失。师生共同总结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出示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前两道防线的共同点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菌、病毒起作用的,引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出示思考题:
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什么组成?
2.人体免疫器官主要有哪些?免疫细胞主要指什么?
3.为什么患过天花的病人一般不再患天花?
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第三道防线。
教师提问思考题1
学生回答: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教师提问:人体免疫器官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胸腺、淋巴结、脾脏。
出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幻灯片,指示胸腺位置,并讲解胸腺是分化、输送淋巴细胞的器官,是中央淋巴器官,胸腺发育不全或先天性无胸腺症,由于免疫缺陷,常于新生儿期发生严重感染而夭亡。
教师提问:免疫细胞主要指什么?
学生回答:淋巴细胞。
教师讲解:淋巴器官对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具有重要作用,而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的基本单元。
以天花为例讲解免疫的原理,先完成板书第一步(边分析、边板书,板书分步完成)。
板书:
教师提问:什么叫抗原?什么叫抗体?
学生感性体会抗原、抗体的概念。
教师讲解:抗原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对人体有重要性的抗原为各种病原体、蛋白质毒素等。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与相应抗原在机体内结合后,可以被吞噬、排泄而将抗原清除或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
出示特异性免疫的动画和学生共同巩固抗原、抗体引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学生回答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教师讲解: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此人获得了对天花的特异性免疫,但对其它传染病如麻疹无免疫力。
教师边分析边完成上面板书第三步。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人体通过这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使疾病得到痊愈,并且获得免疫力。
(第三课时)
复习旧课:
1.免疫分为哪两类?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师、生共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出示幻灯)。
师生总结: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抗原,而是对多种抗原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免疫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中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排斥和破坏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如病原体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多少年来,免疫的概念通常是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紧密相连的,因此,长期以来,免疫学在传染病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至消灭了某些传染病。例如1980年5月第33次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已消灭天花。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跃发展,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例如移植免疫、肿瘤免疫,而免疫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示思考题:
1.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
2.人体内的细胞在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为什么人体内不觉得新细胞过剩或死细胞堆积呢?
3.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人体免疫功能表解。
人体免疫功能
出示板书: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教师讲解: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当这些功能异常时,可使人体出现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常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计划免疫
教师提问:同学们进行过预防接种吗?都注射过哪些预防针?
学生回答:乙肝疫苗、流脑疫苗。
教师引出计划免疫的概念(边讲边出示板书)。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例如: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 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为控制和消除乙肝,国家卫生部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对象:学龄前儿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接种剂量:10微克(μg)三针免疫接种。接种程序: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间隔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再间隔6个月接种三针。对其他儿童或成年人,接种第一针算起始时间。
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从刚出生即开始进行预防接种,例如:四苗防“六病”。
教师出示四苗防“六病”表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1年止,我国已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85%。
计划免疫的目的和意义: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复习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计划免疫的概念及目的和意义。学习免疫知识,了解自我保健道理,对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人体的神经调节_第一课时_的教学设计解读
“人体的神经调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邵绍元(江苏省如皋市实验中学226500)摘 要
以神经元和脑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制作、概念图制作、小组合作竞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关键词 神经系统 神经元 脑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15章“生命活动的 调节” 的第1节为“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三方面的内容。由于神经元和脑的结构与功能是第二课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下一章“运动与行为”以及高中生物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学习基础,应作为教学重点;加之教材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对于结构比较抽象的神经元、脑和脊髓,以及术语较多、难于记忆内容,也成为教学难点。为此,对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制作、概念图制作和小组合作竞赛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建构神经元、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说出脑和脊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2.2 能力目标
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永久装片,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神经元的模型、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概念图的制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养成主动思考的
良好习惯和团队意识,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3教学过程设计 3.1 创设情境,激起责任心 播放校园小记者调查采
访学生、教师和校长对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偏头痛、老年痴呆症和眩晕等)知晓的视频,激起学习欲望,趁势邀请全班同学当科普小能手。设置问题:①一般说,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②引起上述疾病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③神经元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播放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调查视频,学生感知大众对神经系统疾病知晓匮乏,并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责任心、好奇心及求知欲。3.2 活动体验:观察神经元 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
片,亲眼体验真实的神经元结构。然后将神经元装片
进行显微投影,在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后,显示“红细胞、白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元形态结构图”。提出问题:神经元与人体其他细胞在结构上有区别吗?神经元的这些特点与它的功能相关吗?
设计意图:显微观察是研究神经元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神经元装片的观察,对神经元的形态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对神经元突起的特点留有深刻的印象。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归纳: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在结构上主要区别是具有大量突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同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3.3 活动体验:动手制作神经元模型 对照神经元结
构模式图,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神经元模型,交流设计方案。利用材料袋中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神经元模型(1组:卡纸,海绵手工纸、胶水;2组:卡纸、橡皮泥、橡胶管、毛线;3组:卡纸、水彩笔;4组:卡纸、乒乓球、橡胶管、毛线)。模型制作完毕后,小组代表将神经元模型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提出问题:神经元的树突与轴突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设计意图:在设计神经元模型过程中,因选择不同的材料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制作神经元模型时,神经元结构形象且直观,可加深对树突和轴突特点的记忆;在模型不断改进、完善中,也使神经元的结构在不断构建。通过对问题分析得出:树突和轴突都属于突起,数条短而呈树枝状是树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是轴突。
3.4活动体验:制作神经元概念图将神经元、轴突、突起、树突、细胞体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后,将神经元概念图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神经元的结构。设计意图:概念图的制作能有效呈现思维过程及知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神经元知识的构建,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对所学过的概念加以编织及整理,使知识结构更完整。3.5 活动体验:动画引导,概括神经元的功能 课件
演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动画,尝试概括神经元的功能。提出问题: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有什么作用?
·
23·2013年(第38卷)第5期 “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晓红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116011)
摘 要
本节教学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从课题“伴性遗传”引出三个问题式的教学目标,建立课堂框架,并以目标作为驱动,带领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新知的获取。关键词 伴性遗传 学案导学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 节“伴性遗传”论述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的相关知识和规律。本节内容承担着知识的深化转承作用:一方面,将该内容作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说明伴性遗传在本质上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并进一步总结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性染色体作为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深化。同时,与后续“人类遗传病”和“基因突变”
等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染色体组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等相关知识,并接触到了伴性遗传的实例,对本节内容具备自学的能力和基础。据此,教师提供学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再将学案与预习成果在课上进行整合运用,可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性别决定的方式;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2.2能力目标
能运用遗传方式进行判断,并进行相 关计算。
2.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遗传病患者和性别决 定有正确认识。3教学过程 3.1 简洁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色盲检测卡,以红绿
色盲遗传病导入。学生已经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不必过多铺垫,结合图片辅以问题:红绿色盲这种遗传病在遗传时类似我们刚刚学过的果蝇红白眼色的遗传而区别于常见的白化病,主要特点是什么?简洁点题,直接切入。教师简介红绿色盲病,让学生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
从课题“伴性遗传”引出三个问题,即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①所研究的情境中性别是如何决定的?②为什么会伴随性别遗传?③遗传时有何规律特点,如何应用?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点明本节重点内容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设计意图:演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动态画面,让学生体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的过程,概括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的同时,将兴奋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从而加深神经元突起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3.6小组合作:观察神经系统组成,制作神经系统概念图
观察家兔的神经系统组成浸制标本,说出家兔 的神经系统组成。将脑、脑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
设计意图:观察浸制标本,直观体验家兔神经系统组成,再推导出同属于哺乳类人体的神经系统的组成;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进一步梳理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3.7 小组合作:探讨脑和脊髓的结构 提出问题:①
大脑灰质、白质分别位于大脑的什么部位?由什么构成?②大脑皮质上的沟和回有什么作用?③指出小脑
和脑干的位置,两者有什么功能?④脑和脊髓在灰质和白质分布有什么异同?让学生阅读教材,利用脑和脊髓的模型,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讨论,分工合作,互教互学。最后组织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竞赛。必答题:说出①调节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②有“生命中枢”之称的结构;③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抢答题:在一次聚会上,某位男子酒过三巡,出现了语无伦次的现象,又有几杯酒下肚后,跌跌撞撞去了厕所,半路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检查发现,其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亲人们觉得不可思议,请来医学专家进行鉴定,鉴定后发现,该男子脑部多处受到伤害。请你试着当“小医生”找出受伤害部位,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讨论、动手拆装模型,成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较高;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必答题强调双基,抢答题与脑功能的应用有关,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竞赛中梳理脑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3·2013年(第38卷)第5期
第三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阅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知识点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制作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2.眼球的结构模型;
3.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贴图。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爱护眼、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 眼和视觉
(一)眼球
(二)视觉形成
(三)增进爱眼意识针对夏天降雨量大这一实际,展示课前制作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音像课件,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并适时提问:“如果这一情境发生在你上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将学生眼睛蒙上,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小道具(报时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分辨。
提问:“有关眼和视觉,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后,及时归纳总结,进而明确: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适时指导、启发并参与学生的交流。小结:“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都很认
真,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个竞赛活动,比比看,哪组同学的学习效果最好!” 出示有针对性的题目,组织竞赛: a.动动手:组装眼球
b.考记忆:说出眼球各 部分名称、功能 d.对对号:用鼠标将名 称移动到相应位置
将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对比图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深入设疑:“照相机能利用这些结构拍出美丽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样利用这些结构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呢?”
针对视觉的形成过程,创设两个问题,引导探究:
1.外界光线依次通过眼睛的哪些结构并最终在什么结构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通过哪一结构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参与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同讨论、交流。
学生探究学习后,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回答可能有一定难度,通过展示:眼球视近物、远物的动态课件,解决这一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同时利用剪贴画将视觉形成过程呈现于黑板上,并设疑:“真实物体与所成物像有什么差别?”
“那为什么通常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进而学生明确:“视觉形成于大脑”。
出示相关资料并设疑引导讨论:我国仅角膜损伤致盲患者就有40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会立刻复明,但我国每年只能给约700人做角膜移植手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观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对探索“人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来做游戏:“猜猜我是谁”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证实:视觉获取信息最多。
学生说出自己想弄清的相关问题:近视是怎么回事?
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眼睛的构造是怎样的? „„
利用眼球模型,书中插图,分组合作学习了解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每组任选一题派两名选手参加竞赛。
通过分组竞赛,加深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观看大屏幕对比出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之处: “镜头——晶状体 光圈——瞳孔 胶卷——视网膜”
分组探究
观看动态课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成像于视网膜,2、眼睛是通过晶状体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总结、归纳视觉形成。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并讨论:“乐于从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帮助盲人朋友; 乐于在身后捐献角膜;
乐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亲身经历的情境,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兴奋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课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同时抓住学生心理,将能充分发挥各种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了解“眼和视觉”的渴望。
有关眼球和视觉,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他们还想弄清哪些问题,然后,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探究,而是适时引导、启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既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最有效的开发,并与他人共享,同时也获取了新知识。
在学生有了解眼球结构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将照相机与眼球的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对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顺利引入“视觉的形成”。
主动的学习者是成功的学习者。而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样的问题常常会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碰撞最终会产生创造的火花。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将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动态课件在这里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
适时的归纳、总结,将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此时,学生对“眼与视觉”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也充分意识到了眼睛对视觉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借助“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引导分析讨论,让学生的情感在此得到自然升华。小结引导学生整合本节知识、内容。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的构建。学习延伸出示网址: 爱眼网
21世纪眼科在线课上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址,给学生课下以更广阔的探究天地。
结束语出示音像资料,并寄语学生:一起爱眼。
“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倾听、感受优美的音乐,清新的背景,真挚而诚恳的话语寄语学生,进一步深化主题。
第四篇:初中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的特殊性质,并会初步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培养学生由直觉发现到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性质。2.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及应用。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两个全等三角形 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类比研究,明确思路
明确几何图形的研究思路:定义-性质-判定-应用。引导学生类比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探究 教学环节2:画图活动,给出定义
通过画图的活动设计给出定义和符号语言,并指明定义的双重性既可以作为性质又可以作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记为“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教学环节3:猜想发现,证明性质
提问: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呢?猜想边、角具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独立思考,并写出你猜想的结论呢?再从定义出发,探究性质 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求证:AB=CD,CB=AD,∠B= ∠D,∠BAD=∠BCD. 分析:作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ABC和CD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结论.(作对角线是解决四边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通过作对角线,可以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关于三角形的问题.)证明:略
教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这些性质吗? 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连接对角线?并规范证明过程,讲评时注意反思殊途同归。
教学环节4:性质应用,例题讲解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
(1)∠ADC= , ∠BCD=
;
(2)边AB=
,BC =
.2.已知 : ABCD中,∠A=80°,你能求出其他各个内角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把条件∠A=80°改成∠A+∠C= 100°(2)把条件∠A=80°改成∠A:∠B=1:4 3.如果: ABCD的周长为40cm,AB:BC=2:3,则AB、BC的长? 例1.已知:如图
ABCD中,BE平分∠ABC交AD于点E。(1)如果AE=2,求CD的长。(2)如果∠AEB=40º,求∠C的度数。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梳理反思
1、回顾知识:一个定义,两条性质。
2、总结方法 :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
第五篇:八年级《矩形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矩形教学设计的本质在第一课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探索并证明矩形的定理: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是相等的。
数学思想:在研究矩形的本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的概念,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问题解决:从特定情况下的初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成功的幸福,经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问题。
【分析】
矩形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几何形状。以前学习的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但缺乏自我探索的经验。
探索自然定理和矩形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讨矩形定理的本质及其应用;合理使用属性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结论。
【学习方法】实践,合作交流。
【准备】平行四边形教具,课件,学校案例,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首先,审查审查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属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边缘,角度,对角线,感应的四个方面的对称性。)
【设计意图】通过评审,跟上学生对并行四边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从边缘,角度,对角线和对称的方面,从而为相似的几何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探索性质
活动1,尝试:用四个木块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架的活动,它的直立和侧面固定在地面上,轻轻推它的一边,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体验平行四边形从一般到特殊过程。
教师关注:
1,在这个活动中,哪个变化量?其中没有改变 2,是否平行于四边形?
3,当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时,使内角只是直角,那么图形是什么?
给定矩形的定义:有一个带有直角角的正方形矩形。列出生活中的矩形的例子。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矩形的实现是平行四边形变化的产物,为学生理解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降低难度。
活动2,思考:在操作活动中,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除了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性质,它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它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边缘,角度,对角线,感应的四个方面的对称性。)
猜猜四个角的矩形是直角
猜2个矩形对角线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设计,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测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概念和合理推理能力,研究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本质,同时反映收敛前后的知识,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好奇心。
活动3,验证结论
猜猜四个角的矩形是直角
猜2个矩形对角线相等
(引导学生将文本命题转化为几何语言)指导学生改变命题如果...那么...形式。
和写知道,证明,简单的证明过程。
矩形的性质:
(1)四个角为直角;(2)对角线相等;(3)都是中心对称图案和轴对称图案。有两个对称轴。
【设计意图】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参与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体验几何研究观察-----猜测------证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