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课件教学大纲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键合(4学时)
了解物质由原子组成,而组成材料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间的键合是决定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1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二)、原子间的键合;(三)、高分子链。
§2 原子间的键合(一)、金属键(二)、离子键(三)、共价键(四)、范德华力(五)、氢键
第二章 固体结构(8学时)
固态原子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的状态,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大类。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而非晶体中的原子则是 无规则排列的。材料的性能与材料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键合密切相关,也与固态材料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分布排列和运动规律以及原子集合体的形貌特征密切相 关。
§1 晶体学基础
(一)、晶体的空间点阵 1.空间点阵概念 2.晶胞
3.晶系与布拉菲点阵
4.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的关系
(二)、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1.阵点坐标 2.晶向指数 3.晶面指数 4.六方晶系指数 5.晶带 6.晶面间距
§2 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征(fcc)(二)、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征(bcc)(三)、密排六方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征(hcp)
§3 金属的相结构
(一)、固溶体 1.置换固溶体 2.间隙固溶体 3.有序固溶体
4.固溶体的性质
(二)、中间相 1.正常价化合物 2.电子化合物
3.原子尺寸因素化合物
(ⅰ)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
§4 离子晶体结构
(一)、NaCl型结构(二)、萤石型结构(三)、CsCl型结构(四)、a-Al2O3型结构
§5 共价晶体结构
(一)、金刚石结构(二)、SiO2结构(三)、VA、VIA族亚金属结构
§6 聚合物晶态结构
(一)、晶胞结构(二)、晶态结构模型(三)、聚合物结晶形态
§7 非晶态结构
第三章 晶体缺陷(12学时)
实际晶体常存在各种偏离理想结构的区域晶体缺陷。根据晶体缺陷分布的几何特征可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了解晶体缺陷有利于分析研 究结构敏感性能的变化规律和相变、扩散、塑性变形、再结晶以及氧化、烧结等现象,对探索材料晶体中的奥秘和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点缺陷
(一)、空位与间隙原子(二)、电缺陷的运动(三)、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2 线缺陷
(一)、位错概念的引入(二)、位错的基本结构
1.刃型位错 2.螺型位错 3.混合位错 4.位错密度 5.柏矢矢量(三)、位错的运动
1.位错的滑移 2.位错的攀移 3.位错的交滑移(四)、位错的弹性性质
1.位错的应力场 2.位错的应变能 3.位错的线张力 4.作用在位错上的力
5.平行位错之间的作用力(五)、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1.堆垛层错 2.不全位错 3.位错反应与扩展位错 4.汤普森四面体
§3 面缺陷
(一)、晶界 二)、孪晶界 三)、相界(四)、外表面
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14 学时)
固体中物质的迁移属动力学范畴。固体中按照原子的键合情况可分为金属(金属键)、陶瓷(离子键)和高分子(共价键)三类材料。不同的键合情 况导致固体中原子的运动方式不同。本章主要了解上述三类材料中原子的运动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为将来学习材料动力学打下基础。因此,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扩 散方程的推导及求解,扩散的热力学分析及原子机制,影响扩散的因素及反应扩散,离子晶体与金属晶体在扩散方面的异同和高分子材料中分子的运动规律等。
§1 表象理论
(一)、菲克第一定律(二)、菲克第二定律(三)、扩散方程的解
1.误差函数解 2.格林函数解(衰减薄膜源)(四)、置换型固溶体中的扩散(五)、扩散系数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
§2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3 扩散的原子理论(一)、扩散机制
1.交换机制 2.间隙机制 3.空位机制 4.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二)、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1.原子跳跃频率 2.扩散系数 3.无规行走与扩散距离 4.扩散激活能
§4 影响扩散的因素(简介)
(一)、温度(二)、固溶体类型(三)、晶体结构(四)、晶体缺陷(五)、化学成分(六)、应力的作用
§5 反应扩散
§6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
§7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
(一)、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
(二)、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1.主链结构 2.取代基的特性 3.链的长度(三)、高分子不同力学状态的分子运动解说 1.线型非晶态高分子的三种力学状态 2.体型非晶态高分子的力学状态
3.结晶高分子的力学状态
第五章 材料的形变与再结晶(14学时)
分析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过程、机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变形材料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回复再结晶现象,不仅对正确选择控制材料的加工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合理使用材料、研制和发展新材料也是很重要的。
§1 材料受力情况下的力学行为
§2 弹性变形与粘弹性
§3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一)、滑移
1.滑移带与滑移线 2.滑移系 3.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4.滑移时晶体的转动 5.多系滑移 6.滑移的位错机制(二)、孪生
1.孪生的切变过程 2.孪生的位错机制(三)、扭折
§4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一)、多晶体变形的特点(二)、晶粒取向的影响(三)、晶界的影响(四)、屈服现象
§5 变形后的组织与性能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二)、亚结构的变化(三)、性能的变化
(四)、加工硬化(五)、变形织构(六)、残余应力
§6 合金的塑性变形
(一)、固溶体的塑性变形(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7 变形晶体加热时的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二)、性能的变化
§8 回复
(一)、微观结构的变化(二)、回复动力学
§9 再结晶
(一)、形核长大(二)、再结晶动力学(三)、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
(四)、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
§10 再结晶后晶粒的长大
(一)、晶粒的正常长大(二)、晶粒的异常长大-二次再结晶
§11 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一)、动态回复(二)、动态再结晶
§12 超塑性
第六章 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8学时)单元系的凝固是研究相变的基础,应用热力学理论探讨单元系的凝固机理,包括形、生长特征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了解铸锭的宏观组织以及对比高分子晶体与金属晶体的凝固特征异同点亦为本章需掌握的内容。
§1 单元系相变的热力学及相平衡
(一)、相平衡条件和相律(二)、单元系相图
§2 纯晶体的凝固
(一)、液态结构(二)、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三)、形核
1.均匀形核
(ⅰ)晶核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ⅱ)形核率
2.非均匀形核(四)、晶体长大
1.液-固体界面的构造 2.晶体长大方式和生长速率
(ⅰ)连续长大(ⅱ)二维形核(ⅲ)籍螺型位错生长
(五)、结晶动力学及凝固组织 1.结晶动力学 2.晶体长大方式和生长速率
(ⅰ)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的情况(ⅱ)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的情况
3.凝固后的晶粒大小控制(简介)(ⅰ)增加过冷度(ⅱ)形核剂的作用(ⅲ)振动促进形核
(六)、高分子的结晶特征 1.相似性
(ⅰ)晶粒尺寸与过冷度的关系(ⅱ)结晶分形核与长大两个过程
(ⅲ)非均匀形核所需过冷度小(ⅳ)结晶动力学符合Avrami方程
2.差异性
(ⅰ)高分子晶体结晶的不完全性(ⅱ)熔融过程的升温现象
第七章 二元系相图及合金的凝固(16学时)
在多组元材料中,二元系是最基本,也是研究最为透彻的体系。掌握二元系材料的相图及凝固原理是将来理解材料成分-制备工艺-组织结构-性能的关键。因此,本章的重点在于学习通过相图分析材料的平衡组织,以及非平衡凝固时材料内部成分和结构的演化规律。
§1 相图的表示和实验测定方法
§2 相图的热力学基础
(一)、固溶体的自由能-成分曲线(二)、多相平衡的公切线原理(三)、混合物的自由能和杠杆法则(四)、从自由能-成分曲线推测相图
(五)、二元相图的几何规律
§3 二元相图分析
(一)、匀晶相图和固溶体凝固
1.匀晶相图 2.固溶体的平衡凝固 3.固溶体的非平衡凝固
(二)、共晶相图及其合金凝固 1.共晶相图
2.共晶合金的平衡凝固及其组织
(ⅰ)亚共晶合金(ⅱ)共晶合金(ⅲ)过共晶合金 3.共晶合金的非平衡凝固
(ⅰ)伪共晶(ⅱ)非平衡共晶组织(三)、包晶相图及其合金凝固
1.包晶相图 2.包晶合金的凝固及其平衡组织 3.包晶合金的非平衡凝固
(四)、溶混间隙相图与调幅分解(五)、其他类型的二元相图(简介)(六)、复杂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
(七)、根据相图推测合金的性能(简介)(八)、二元相图实例分析(自学)
§4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一)、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1.正常凝固 2.区域熔炼(自学)3.表征液体混合程度的有效分配系数ke 4.合金凝固中的成分过冷
(ⅰ)成分过冷的概念(ⅱ)产生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
(ⅲ)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二)、共晶凝固理论
1.共晶组织分类(简介)2.层片状和棒状共晶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3.层片生长动力学 4.共晶界面稳定性(三)、合金铸锭的组织与缺陷(简介)§5 高分子合金概述
(一)、高发分子合金的相容性(二)、高分子-高分子体系的相图及测定方法
(三)、高分子合金的制备方法
1.物理共混 2.化学共混(四)、高分子合金的形态结构
1.单相连续结构 2.两相连续结构(五)、高分子合金性能与组元的一般关系(六)、高分子合金主要类型(简介)
第八章 三元相图(8学时)三元相图已较二元相图复杂许多,但通过寻找三元相图的基本规律可掌握复杂相图的分析方法。故本章在二元相图的基础上理解三元相图,主要掌握三元相图的基本特点,并会分析简单三元相图的投影图和截面图。
§1 三元相图基础
(一)、三元相图成分表示方法
1.等边成分三角形 2.等边成分三角形中的特殊线 3.成分的其他表示方法(自学)(二)、三元相图的空间模型
(三)、三元相图的截面图和投影图
1.水平截面 2.垂直截面 3.三元相图的投影图
(四)、三元相图中的杠杆定律及重心定律
1.直线法则 2.杠杆定律 3.重心定律 4.背向法则
§2 固态互不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
1.相图的空间模型 2.截面图 3.投影图 4.相区接触法则
§3 固态有限互溶的三元共晶相图
1.相图分析 2.投影图 3.截面图
§4---§9(自学,不作考试范围)第九章 材料的亚稳态(3学时,简介)
在重点掌握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本章主要分两个部分,其一为母相处于亚稳状态的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准晶态和非晶等材料的主要特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其二为经固态相变获得的亚稳态材料,总结固态相变的一些特征,为今后学习《材料加工原理》做预备。
§1 纳米晶材料
(一)、纳米晶材料的结构(二)、纳米晶材料的性能(三)、纳米晶材料的形成§2 准晶态
(一)、准晶的结构(二)、准晶的形成(三)、准晶的性能
§3 非晶态材料
(一)、非晶态的形成(二)、非晶态的结构(三)、非晶合金的性能
(四)、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
§4 固态相变形成的亚稳相
(一)、固溶体脱溶分解产物
1.脱溶转变 2.脱溶过程的亚稳相 3.脱溶分解对性能的影响
(二)、马氏体转变
1.马氏体转变晶体学 2.马氏体转变动力学 3.热弹性马氏体(三)、贝氏体转变
1.钢中贝氏体转变特征 2.贝氏体转变机制
三、教学实验
根据学校教学及设施的情况,推荐实施综合实验。
从材料的冶炼、凝固、变形加工、制备金相样品及根据相图进行组织分析的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金相分析的最基本技能和暗室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了解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及对性能的影响等等。
实验学时:36学时
实验内容:
1、金相显微镜原理、结构和使用
2、金相样品的制备
3、金相显微摄影和暗室技术
4、浇注和凝固条件对铸锭(件)组织的影响
5、二元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6、位错的实验观察
7、铸铁金相组织分析
8、固体金属中的扩散
9、三元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10、塑性变形和再结 晶
11、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测定
12、高分子结晶形态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第二篇: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十章主要复习内容
固体材料从性能角度大体可分成两类: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是以其强度和塑性为主要应用指标,而功能材料是以其某一特殊功能特性,如电性能、热性能、磁性能或光性能等为主要应用指标。功能材料的性能与结构材料不同,取决于原子中的电子结构和电子的运动(旋转、散射、激发和跃迁等)。本章对材料 功能特性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复习,注重论述了功能材料的电、热、磁和光行为的表述、起因和影响因素。
能 带理论是目前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对于单个原子,电子处在不同的分立能级上。但当大量的原子构成晶体后,各个原子的能级因电子云的重叠 而形成能带。量子力学理论表明,由 N 个原子组成的固体,每个能带含有 N 个分裂的能级,而每个能级可以容纳具有相反自旋方向的两个电子,也就是每个能带最多可容纳 2N 个电子。在这些能带之间存在一些电子不具有的能量区域,称为禁带(或带隙)。
基 于费米-狄拉克分布函数可知,在绝对零度时,凡能量(E)小于费米能(E F)的所有能态,全部为电子所占据(称为满态),并且电子由最低能量开始逐一填满 E F 以下的各个能级,而 E F 则是绝对温度下自由电子的最高能级;当 E>E F 的各个能态均不出现电子,为空能态(或空态)。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有少量能态与费米能接近的电子可以吸收热能而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态,此时高于费米能 的原有空能级也有一部分被电子占据。
基于电导率(或与之成反比的电阻率),固体材料可以分为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三类。
对 于大部分材料而言,电流来自于自由电子的运动,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而被加速运动。这些自由电子的数目取决于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具有 不同的电子能带结构。从一个能带的满态所激发到费米能以上的空态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在金属中,激发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较小,因此在金属中可产生大量的自 由电子。而对于半导体和绝缘体,激发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较大,因此半导体和绝缘体具有较低的自由电子浓度和较小的电导率。被外电场作用的自由电子会被晶体点阵中的杂质所散射。电子迁移率的大小表征了这些散射事件频率的大小。在许多材料中,电导率是正比于自由电子的温度和电子迁移率的乘积。
对于金属材料,电阻率随温度、杂质浓度、塑性变形的提高而增加。每一项对总电阻率的贡献是它们的加和。
半 导体可以是某些元素(如 Si 和 Ge),也可以是共价键化合物。在这些材料中,除了自由电子外,空穴(想象的正电荷粒子)也参加了传导过程。基于电行为,半导体可以分为本征半导体和非本征半 导体。对于本征电行为,电子和空穴浓度是相等的;对于非本征半导体,电行为是由杂质所支配的。非本征半导体可以是 N 型,也可以是 P 型,它们分别取决于是电子还是空穴成为电导主导者。施主杂质导致额外电子的产生,而复主杂质导致额外空穴的产生。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尤其敏感于杂质类型、浓度和温度。甚至某些极少含量杂质的加入都会显著增加电导率。而且,随温度的提高,本征电导率和非本征电导率都呈现指数型的增加。
介电材料就是电性方面的绝缘体,在外电场下易产生极化。这种极化现象说明了介电材料增加电容器电荷容量的能力。极化起因于原子或分子偶极沿外电场方向的调整。
热 吸收、热膨胀和热传导是三种重要的热现象。热容是一种表示材料从外部环境吸收热的能力,它表示每升高 1K 温度所需的能量。热容可以用摩尔热容表示,也可以用比热容表示。被许多固体材料吸收的大部分能量是来自于原子振动能量,而其他能量吸收机制(例如,增加自 由电子的动能)通常是不重要的。对于许多晶体固体,在 0 ° K 温度附近,定容热容随温度的三次方变化,当超过德拜温度后,定容热容与温度无关,近似等于 3R(R 是气体常数)。固体材料加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长度的变化分数是正比于温度的变化,比例系数就称为热膨胀系数。热膨胀反映出平均原子间距的增加,这是势能随原子间距呈非对称变化的结果。原子键能越大,热膨胀系数越小。
热能从材料的高温度区传递到低温度区就被称为热传导。对于稳态热传导,热通量是正比于沿热流方向的温度梯度。比例系数就是热传导率。
对于固体材料,热的传递通过自由电子和点阵振动波(声子)得以实现的。相对纯的金属,其高热传导率是源于大量的自由电子。相反,陶瓷和高分子材料是差的热导体,其原因是自由电子浓度低,而声子传导是主导机制。
物体由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可能导致材料开裂或不希望的塑性变形。热应力的两个主要起源是残余热膨胀(或收缩)和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温度梯度。
由快速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可能导致材料的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冲击。由于陶瓷材料很脆,它们尤其对热冲击很敏感。热冲击抗力反比于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
材料的宏观磁性是外磁场和组分原子磁偶极交互作用的结果。单个电子具有轨道和自旋磁距。在每个原子中,某些电子对的轨道磁距和自旋磁距相互抵消,对于一个原子的净磁距就是每个电子的磁距加和。
抗 磁性来自于外磁场下电子轨道运动的变化,由此激发的磁距量极其小,而且磁距方向与外磁场相反。所有材料都具有抗磁性。顺磁性材料具有永久的原子偶极磁距,这些磁偶极无交互作用,在外场作用下它们原处于任意位向将沿外方向调整,由于磁化率小,而且只有在外场的情况才存在。因此,抗磁性和顺磁性材料被认为是非 磁性材料。大的,永久性磁化可以在铁磁性金属(Fe,Co,Ni)中建立起来。在铁磁性材料中,耦合交互作用使相邻原子的自旋磁距调整为相同方向,甚至可在无外场时发生。
相 邻阳离子自旋磁距反平行的情况在某些离子材料中被发现,在这些材料中的自旋磁距完全抵消称为反铁磁性。如果自旋磁距部分的抵消,永久的磁化就可能存在,这 种磁性称为铁氧化磁性。对于立方磁性陶瓷,净自旋磁距来自于八面体的二价离子(例如 Fe 2+),它们的自旋磁距互相调整为一致方向。随着温度的提高,所增加的热振动倾向于消弱在铁磁性和铁氧体材料中的偶极间的耦合力。因此,饱和磁化强度随温度提高至居里温度(Tc)而逐渐消失。在居里温度,饱和磁化强度几乎掉至为零。在 Tc 温度之上,这些材料就呈现顺磁性。
在 居里温度以下,铁磁性或铁氧体材料是由磁畴构成,而在每一个小体积区域内所有磁偶极矩都被调整为同方向,磁化是饱和的。磁性材料总的磁化强度就是所有磁畴 的磁化矢量之和。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有利方向(磁距与外场方向接近)的畴将消耗不利位向的畴而长大。这个过程随外场的增大而连续进行,直至宏观试样变成为 一个单畴。当这个畴的磁距方向与外场方向一致时,就获得饱和磁化强度。随外磁场的增加或减小,畴结构随畴壁运功而改变。磁滞和永久性磁化来自于这畴壁运动 的阻力。
对于软磁材料,在磁化过程中畴壁运动是很容易的。因此,它们具有小的磁滞回线和较低的磁滞能量损失。对于磁性材料,畴壁运动就困难得多,这导致了大的磁滞回线和大的磁滞能损失。
固体材料的光学行为是材料中原子、离子和 / 或电子与可见光电磁辐射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交互作用的现象包括入射光的折射、反射、吸收和透射。金属呈现不透明,其原因是在它很薄的外表层内产生光辐射吸收和再发射。吸收的发生是通过电子从占据能态激发到费米层级以上的未占据能态。再发射的发生是通过电子从高能态到低能态的跃迁。金属能感觉到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光谱成分所决定的。
非金属材料可以本征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对于带隙能小于 1.8eV 的材料所有可见光均可通过价带到导带的电子跃迁而被吸收,因此,这些材料是不透明的。无色透明的非金属材料的带隙能大于 3.1eV。
在透明材料中光辐射将经历折射,即它的速度减慢并且光束在界面处弯折。折射率就是真空中的光速和介质中光速之比。折射现象是由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极化所产生的。
当光通过一个透明介质到另一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明介质时,其中部分光将在界面处被反射。反射的程度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以及入射的角度。某些光吸收甚至发生在透明材料中,其原因是电子极化和电子跃迁到位于带隙中的杂质电子态。这些材料由于可见光范围的选择性吸收而呈现颜色。重点与难点
(1)在 N 个原子组成的固体中,每个能带会有分裂的能级数和容纳的电子数。(2)在费米能级上下能量态电子在绝对零度和高于绝对零度的分布特征。(3)证明两个欧姆定律表达式的等价性。
(4)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子能带结构的特征,并讨论它们电导率差异的原因。
(5)金属电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6)本征半导体和非本征半导体电行为的起因和差异。
(7)说明在电容器板内插入介电材料能提高电容电荷储存量的机制。(8)在德拜温度以上或以下定容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规律。(9)从势能与原子间距的关系解释热膨胀现象。(10)热传导的两种机制。(11)热应力产生的原因。
(12)影响材料热冲击抗力的因素,有效提高陶瓷材料热冲击抗力的途径。(13)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起因。
(14)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磁化强度达到饱和过程中磁畴的变化规律。(15)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的磁滞回线的基本特征。(16)解释金属对可见光的电磁辐射是不透明的原因。
(17)为什么具有带隙能量大于 3.1eV 的非金属材料是无色透明的。(18)简述什么因素决定了金属和透明非金属的特征颜色
第三篇:上海交大《计算方法》教学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非数学专业)数学基础课程
《计算方法》教学大纲
(2007修改讨论稿)
一.
1.2.3.4.5.6.7.概况
开课学院(系)和学科:理学院 数学系 计算数学教研室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计算方法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预修课程: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主干内容: 数值代数,数值逼近,非线性方程数值解,常微分方程数值解。适应专业学科:全校的机、电、材、管理、生命和物理、力学诸大学科类,以及人文学科需要的专业。8.教材/教学参考书:
(1)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第4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孙志忠,袁慰平,闻震初,数值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J.Stoer and R.Bulirsch,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Analysis(second edi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New York, 1993.(4)Atkinson K E,An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Analysis,John Wiley & Sons.1989.二.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数值计算课程的基础部分。数值计算课程是非数学类研究生数学公共基础课程,该组课程列入计算数学系列,目前按照“分级”的原则,设置《计算方法》(基础部分)、《微分方程数值方法》(扩展部分)和《高等计算方法》(提高部分)三门课程。
本课程讨论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几类基本的数值方法及其相关的数学理论。计算机是对近代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深远的高新技术之一,它对科学技术最深刻的改变,莫过于使科学计算平行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成为人类探索未知和进行大型工程设计的第三种方法和手段。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正把计算的方法的创新、改进、提高推向人类科技活动的前沿。人类现代计算能力的巨大更取决于计算方法的效率。因此,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算法设计和误差分析,对于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的工科研究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科学计算能力是现代科技和管理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数值计算问题的来源,理解求解它们的数学思想和理论根据,数值方法的构造原理及适用范围,掌握相应计算方法及其计算步骤,各种常用的数值计算公式、数值方法的构造原理及适用范围,能够分析计算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能采取减少误差的措施;能够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根据计算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为今后用计算机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包括数值计算的最基本内容:数值代数,数值逼近,方程数值解,常微分方程数值解。三.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分为八部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 号者为选学部分,视学生接受程度而定)
第一部分
绪论
内容:计算方法的研究目的、特点与基本要求,误差及误差分析等基本概念
要求:了解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处的位置及本课程的内容、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发展简况,理解计算方法中的误差、误差运算及分析、近似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算法的数值稳定性、收敛性与收敛速度等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
插值与逼近
2.1 多项式插值
2.1.1 Lagrange插值
2.1.2 Newton插值 2.2 分段插值
2.2.1 多项式插值的问题
2.2.2 分段线性插值
2.2.3 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 2.3 三次样条插值
2.4 曲线的最小二乘拟合
2.5 最佳平方逼近与正交多项式
*2.6 最佳一致逼近
要求:掌握基本插值法的构造和计算,掌握这些插值函数的余项表达形式、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特点,了解分段插值及样条插值的特点。理解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的算法设计。掌握由离散点求曲线拟合的方法,懂得运用最小二乘原理概念以及法方程组进行拟合。掌握正交多项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正交化方法。会使用Legendre多项式。在此基础上了解最佳平方逼近与正交多项式的关系。
第三部分
数值积分
3.1 数值积分的基本思想 3.2 Newton-Cotes公式
3.2.1 Newton-Cotes公式
3.2.2 复化Newton-Cotes公式 3.3 变步长及Richardson加速技术 3.4 Gauss求积法
3.4.1 代数精度
3.4.2 Gauss形积分公式
3.4.3 Gauss点
3.4.4 Gauss形积分公式的特点
要求:掌握常用数值积分法的原理与公式,掌握变步长及Richardson加速技术,在理解代数精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Gauss 求积公式及其构造、特点。
第四部分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4.1 Eular法及其变形 4.2 Rung-Kuta法
4.2.1 泰勒级数法
4.2.2 Rung-Kuta法的基本思想
4.2.3 二阶Rung-Kuta法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4.2.4 四阶Rung-Kuta法 4.3 单步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4.4 线性多步法
4.5 方程组与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
要求:理解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三种构造手段(Taylor级数法、数值积分法和数值微分法),会用以上所述方法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并能对格式作局部截断误差估计。理解单步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问题的提法和结论。
第五部分
非线性方程求根
5.1 搜索法
5.1.1 逐步搜索法及其特点、适用问题
5.1.2 二分法及其特点、适用问题 5.2 迭代法
5.2.1 迭代法的基本原理
5.2.2 迭代法的收敛与收敛速度 5.3 Newton法与割线法。
要求:掌握常用的方程求根基本方法,理解这些方法的构造特点及适用范围、对迭代法能进行收敛性、收敛速度分析,理解Newton法的特性。
第六部分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
6.1 Gauss消去法
6.1.1 Gauss顺序消去法
6.1.2 Gauss列主元消去法
6.2 LU分解方法
6.2.1 LU分解方法
6.2.2 追赶法、平方根法、LDL等
6.3 向量与矩阵的范数
6.4 误差分析
要求: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Gauss 消元法、列主元法、LU分解方法,理解这些方法的构造过程和特点以及适用的线性方程组。了解解特殊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平方根法、LDL解法。在掌握向量范数和矩阵范数的基础上了解算法的误差分析及病态方程组概念。
第七部分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7.1 基本迭代法
7.1.1 Jacobi迭代法
7.1.2 Gauss-Seidel迭代法
7.2 迭代法的收敛性
7.3 松弛迭代法
要求: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迭代法:Jacobi迭代法,Gauss-Seidel迭代法,理解这些方 3 法的构造过程和特点以及适用的线性方程组。掌握算法收敛准则及常用判别条件。
第八部分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8.1 求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一般原理 8.2 幂法 8.3 QR分解
8.3.1 初等反射阵
8.3.2 矩阵的QR分解 8.3.3 Householder变换 8.4 QR算法
要求:了解求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一般原理,掌握矩阵的QR分解,在此基础上了解幂法和QR算法的原理和基本算法。掌握用Householder变换把矩阵相似约化为上Hessenberg阵的算法。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但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所研究的课题,选择部分主要算法自己上机实现。要求学生熟悉至少一门数学软件平台(Mathematica/ Matlab/Maple)和至少一种编程语言。教学实验就是编程解决实际问题。至少做有求解足够规模的问题的大作业3-4次,使学生理解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着重讲授算法建立的数学背景、原理和基本线索,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方法、概念的理解,注重思维方式培养。每章在介绍各种数值方法正确使用的同时,还要从各种算法的理论分析中了解算法的适应范围且能对一些算法做误差分析,能应用所讲的各种算法在计算机上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建立起自觉使用所学数值方法到本专业中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领悟情况,尽量将部分推导演绎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调动学生动手的欲望,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
尽管本课程的重点放在运用算法解决问题上,但是仍然鼓励和希望学有余力的同学,对于问题建立模型、算法的性态分析和算法实际运行性质的分析,有实质性的研究和提高。
六.其他
本课程考核的形式以笔试为主,并计入大作业和平时练习的成绩。
起草者:贺力平,宋宝瑞 起草时间:2003.5
修改者:曾进,周国标 修改时间:2004.7 审阅者:黄建国
第二次修改者:宋宝瑞 第二次修改时间:2007.8 4
第四篇:界面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界面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 《界面科学基础》(Basis of Interfaces Science in Polymers)课程号(代码):30002602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物质的表界面与本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界面存在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这些表界面现象在高分子溶液、高分子乳液、涂料、粘合剂、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在承继物理化学的基础上讲授了表界面的基础热力学理论,并对其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打好了理论基础,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材料的表界面特性及研究控制方法,是一门从基础学科学习向实际专业研究工作过渡的重要课程。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 1,分指标点1.2;(2)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1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简要介绍表面和界面的基本概念,表界面现象的特点,表界面现象研究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建立整体概念。
第二章液体的表面(2学时)
主要内容
2.1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1学时)
表面张力概念 表面自由能概念 表面自由能定性解释 表面自由能的分子理论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物质的本性、温度的影响、压力的影响
表面热力学基础:表面张力的广义热力学定义、表面熵、表面能与表面焓 2.2弯曲液体的表面现象(1学时)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的关系 毛细现象 Kelvin公式
其中教学重点是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概念、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难点是表面热力学基础。
第三章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表面吸附(4学时)
主要内容
3.1溶液的表面张力(0.5学时)
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三种类型 特劳贝规则
表面活性物质与表面活性剂 3.2溶液的表面吸附(1学时)
表面吸附量、吉布斯吸附公式及应用、溶液表面吸附等温线
表面活性物质在溶液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物质在溶液表面上的定向排列、表面活性物质的饱和吸附量
3.3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分类(1学时)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两亲结构。按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分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型表面活性剂
按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分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新型表面活性剂、双子型表面活性剂、Bola型、生物表面活性剂 3.5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0.5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表面活性剂的活性 表面活性剂的效率与能力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3.6胶束(1学时)胶束的形成
胶束的结构、大小与形状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的作用:增溶作用、催化作用 反胶束及囊泡
其中教学重点是表面活性剂定义、结构特点、分类,表面活性剂的效率与能力,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临界胶束浓度,胶束的作用,难点是吉布斯吸附公式及应用。
第四章乳状液、微乳状液及泡沫(5学时)
主要内容
4.1乳状液(2学时)
乳状液的概念及类型、类型的鉴别、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乳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液滴的大小和外观、光学性质、黏度、电导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乳化剂的分类:合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乳化剂、天然乳化剂、固体颗粒乳化剂
乳化剂的选择:一般原则,常用方法:HLB法、PIT法
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界面膜的形成、界面电荷、黏度、液滴大小及分布 乳状液的变形和破乳(1)变形定义
(2)影响变形的因素:乳化剂类型、粗体积比、温度、电解质(3)乳状液的破坏过程:分层、絮凝、聚结、相分离(4)破乳方法:化学法、顶替法、电破乳法、加热法、机械法 4.2微乳状液(1学时)
微乳状液的概念、微乳状液的类型、微乳状液的微观结构 微乳状液的形成(Schulman法、Shah法)和性质
影响微乳形成及其类型的因素:表面活性剂分子几何构型、助表面活性剂、反离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表面活性剂疏水基支链化、电解质、温度
微乳状液体系的相行为
微乳状液形成的机理:负界面张力理论、增溶理论、构型熵理论 4.3微乳状液的应用(1学时)微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方式:反相微乳液聚合、正向微乳液聚合、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 影响微乳液聚合的因素:表面活性剂、单体滴加方式、引发剂 微乳液聚合研究新进展
微乳液其他应用:化妆品、清洁剂、微乳燃料、微乳油、微乳药物、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微乳采油 4.4泡沫(1学时)多面体泡沫、泡沫的含义、特点 泡沫的稳定与破坏
泡沫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原因:排液、膜的破裂、气体的扩散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Marangoni效应、表面粘度、液膜表面电荷 泡沫的作用与消泡
泡沫的应用:泡沫分离、泡沫浮选、离子浮选、油田开发 消泡:泡沫的副作用、消泡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其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乳状液的概念及类型、类型的鉴别、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影响微乳形成及其类型的因素、微乳液聚合
第五章膜的化学(2学时)
主要内容 5.1膜的定义 5.2不溶物单分子层膜 不溶性单分子层膜的形成
不溶性单分子层膜的性质:表面压、表面膜电势、表面黏度、表面膜的光学性质
不溶物单分子层膜的各种聚集状态 单分子层膜的应用 5.3LB膜
LB膜的制备、LB膜的类型、LBM的应用 5.4BLM、脂质体与囊泡 人工双层脂质膜(BLM)脂质体与囊泡
双层脂质膜与生物膜模拟 5.5自组装膜
其中重点和难点是不溶物单分子层膜概念、不溶性单分子层膜的形成和性质、自组装膜。
第六章固体的表面性质(3学时)
6.1固体的表面性质
固体表面特点
固体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6.2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方式: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吸附的特点和机理区别
吸附热与吸附等温式:吸附热、Langmuir吸附等温式、BET吸附等温式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温度、压力、吸附剂和吸附质 气固吸附的应用 6.3液体对固体的润湿作用
Young方程和接触角 Young方程的推导及意义 接触角滞后:接触角滞后现象,接触角滞后的原因 表面粗糙度对润湿影响及应用 6.4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与临界表面张力
低能表面和高能表面、临界表面张力、高能表面的自憎现象、表面活性剂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6.5固-液界面张力与界面张力的计算方法 固-液界面张力,界面张力的一般计算式
其中重点和难点是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方式、Langmuir吸附等温式、Young方程和接触角、Young方程的推导及意义、接触角滞后现象及原因、表面粗糙度对润湿影响以及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第七章高分子的表面及界面特征(5学时)
7.1高聚物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1.5学时)
高聚物固体的表面张力测定方法:利用高聚物液体或熔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外推求得固体表面张力、Zisman的浸润临界表面张力法、利用高聚物液体表面张力和分子量关系外推求得
高聚物二元体系的表面张力:共聚与共混体系,包括无规共聚、共混、嵌段与接枝共聚,添加剂的影响
高聚物共混复合材料的界面张力及影响因素:温度、极性、添加物 7.2高聚物的粘接作用(1.5学时)高聚物的粘结现象
界面粘接理论:主要介绍润湿理论、吸附理论、化学键理论、静电理论、扩散理论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粘接性能:粘结剂内聚力、极性基团、聚合度、分子量 改善聚合物粘结的方法 7.3高聚物的表面改性(2学时)高聚物表面改性的意义 电晕放电处理 火焰处理和热处理 化学改性:包括含氟高聚物、聚烯烃、聚酯与聚醚、橡胶等材料的化学改性 光化学改性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表面接枝:接枝聚合法、偶合接枝法、添加接枝共聚物法
本章是重点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高聚物二元体系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如何对聚合物改性从而获得所需的表面张力;界面粘接理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粘接性能、改善聚合物粘结的方法;高聚物表面改性的意义及主要方法。
第八章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的界面化学(8学时)
8.1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意义(0.5学时)8.2高分子增强材料的界面研究(3学时)
增强纤维的表面特征:表面形态的形成及特点、纤维的表面形态对树脂浸润纤维的影响、主要纤维的表面物理特性、主要纤维的表面化学特性
高聚物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与界面结构:界面的形成过程,润湿和反应,界面结构,树脂抑制层、界面区
影响界面粘接强度的因素:表面形态、浸润性、表面反应性、残余应力、界面水
高聚物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理论:主要介绍浸润性理论、化学键理论、可逆水解键理论、可变形层理论
8.3高聚物填充复合材料界面研究(2学时)粉体填料的表面特性 主要填料品种及特点 偶联剂的种类及机理
偶联剂处理填料填充聚合物的性能 8.4高聚物共混材料界面研究(2.5学时)高聚物共混物界面的形成、结构和性质 共混物界面的理论研究
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粘度、分子量、温度、浓度 改善共混物界面相容性的方法:控制高聚物粘度比、控制分散相的分子量、加增容剂、剪切作用、温度
高聚物共混体系的增容剂及其作用:增容剂的结构、理论用量 改善界面相容性对高聚物共混体系力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也是重点章节,重点和难点是高聚物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影响界面粘接强度的因素、高聚物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理论(重点是化学键理论、可逆水解键理论);偶联剂的种类及机理;改善共混物界面相容性的方法,增容剂的结构、理论用量
第九章界面科学研究方法(3学时)
9.1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毛细管法、最大气泡压力法、滴重法、吊环法、吊板法 9.2接触角的测定
停滴法、吊片法、电子天平法 9.3扫描电镜技术 扫描电镜技术的制样方法
扫描电镜技术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9.4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的理论基础和成像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在聚合物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9.5 XPS能谱分析 XPS能谱分析原理
XPS能谱分析应用:表征复合材料各组分相互作用、表征偶联剂的偶联作用 9.6光谱技术
9.7放射性示踪原子技术
本章重点在于液体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PS能谱分析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界面科学基础》,任显诚主编讲义,2015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1、界面化学,颜肖慈,罗明道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2、表面物理化学,滕新荣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3、高分子表面化学,沈青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
4、胶体与表面化学,沈钟、赵振国、康万利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六、考核方案(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课程总成绩中,期末占50%,平时成绩50%。
平时成绩构成:随机进行6次课堂作业,将六次作业的平均成绩折合为百分制的平时成绩。
第五篇: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精选)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号:06052103 2.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本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3.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师范培养目标出发,重视本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以理论教学带动写作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能力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掌握写作学基本理论和常用文体写作知识,提高单项写作能力和综合写作能力,学习并掌握实用文体、文学文体和理论文体的写作能力,为从事写作教学、研究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4.教学要求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教学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录像观摩为辅。在规定的教学范围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予以补充。
本课程设置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为百分制。
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重点和难点,皆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允许调整的幅度为百分之二十。
二、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学分,约56学时,共讲授1学期。
重点
《基础写作》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 写作理论的变迁 教学目标及要求 了解写作理论的变迁 教学世纪写作理论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20世纪写作理论的发展脉络 考核要求
20世纪写作理论的发展脉络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古代文论管窥
第二节 20世纪写作理论的发展脉络 思考题
分别阅读一本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写作教材,比较一下它们在关注热点上有什么不同?从中反映出写作理论怎样的发展进程?
参考书目
第二章 写作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观察方法
2.提高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写作意识 2.观察方法 3.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观察方法 2.想象能力 考核要求
1.观察的方法 2.阅读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
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
四、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二、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三、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四、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
四、外在化的人生状态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一、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
二、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
三、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四、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思考题
1.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怎样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 2.观察你周围的同学,写一篇观察笔记。参考书目
第三章 写作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与要求
3.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4.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主题和题材的关系 2.主题的提炼 3.题材的选择 4.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5.主题的提炼 6.题材的选择 考核要求
1.主题的提炼 2.题材的选择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聚材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三、主题的含义与特性
四、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第二节 运思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三、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四、语言的特性与要求 第三节 行文
一、表达方式的选择
二、文面的设置规范 第四节 改稿
一、修改的意义、任务
二、修改的方法、范例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材料使用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
处。
2.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材料的鉴别、选择和使用问题。参考书目
3.试以第二人称的角度,叙述某一公共汽车售票员工作的情景。4.分析台湾作家陈启佑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中的写作技法。
第四章 文学创作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散文、诗歌、小说的写作理论与方法 教学重点
1.散文的审美特征与写作 2.诗歌的审美特征与写作 3.小说的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
1.诗歌的审美特征与写作 2.小说的审美特征 考核要求
1.散文的审美特征与写作 2.诗歌的审美特征 3.小说的审美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散文
一、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二、散文的审美特征
三、散文的写作 第二节 诗歌
一、诗歌的界说与分类
二、诗歌的审美特征
三、诗歌的写作 第三节 小说
一、小说的界说与分类
二、小说的审美特征
三、小说的写作 第四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二、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三、戏剧文学的写作 第五节 影视文学
一、影视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二、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三、影视文学的写作 思考题
1.何组
2.3.人物
分析。参考书目
1.联系具体的写作经历,论述散文写作如何发现、捕捉散文意象和如合、表达散文意象。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是如何构成和表达的? 小说写人的细节和情节是如何构成的?生活原型在演变成为小说时可以采用哪些典型化写作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小说写作事例来展开第五章 文章写作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会写文艺评论 教学重点 社会评论的特征 2.文艺评论的特征与写作 教学难点
文艺评论的写作 考核要求
1.社会评论的特征 2.文艺评论的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评论
一、社会评论的界说
二、社会评论的类别
三、社会评论的特征
四、社会评论的写作 第二节 文艺评论
一、文艺评论的界说
二、文艺评论的分类
三、文艺评论的特征
四、文艺评论的写作 思考题
1.自选一篇社会评论,分析其类别和写作特色。2.结合读过的文艺评论,谈谈你的看法。参考书目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
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参考书目
(1)《作文论》,叶圣陶,商务印书馆,1914年2月
(2)《国文作法》,高语罕,上海亚洲图书局,1922年8月
(3)《文心》,夏丏尊、叶绍钧,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6月
(4)《文章讲话》,夏丏尊、叶绍钧,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4月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6)《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吴思敬,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
(7)《现代写作学,》朱伯石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6月
(8)《基础写作概论》,林可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9)《写作学新稿》,裴显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
(10)《写作学辞典》,刘锡庆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
(11)《写作》,谢亚非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
月
年8月
年12月
(12)《电影评论写作学》,李广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6(12)《中国写作教育家》,张得一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13)《名人怎样阅读写作》,李广德、唐承彬,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14)《毛泽东写作艺术论》,程民,海南出版社,1993年11月(15)《写作智慧论》,白嶷歧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16)《写作与文选》,蒲永川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8月(17)《作文法词典》,陆鉴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18)《现代实用写作学》,裴显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9)《高师写作教程》,李广德、程民,海南出版社,1997年7月
(20)《论写作技巧》,[苏]高尔基,花城出版社,1980年11月
1984年9月
月(21)《提高写作技能》,[美]威廉·w·韦斯特,福建教育出版社,(22)《写作系统训练》,[美]威尔伯·利维,工人出版社,1987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