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时间:2019-05-11 21:1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摄影基础知识课件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摄影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第一篇:摄影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教学课件内容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二.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三.摄影的未来

(二)摄影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二.胶卷

三.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四.曝光及其控制 五.景深及其制约因素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七.景别

八.摄影作品分析 九.影片分析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一)跨入摄影这道门槛之前先了解几个问题 1.摄影到底是什么?

2.你对摄影的了解有多少?

3.你知道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么? 4.摄影是艺术么?

5.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摄影艺术?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一张合格的照片呢?

(二)在你按下快门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

1.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

3.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以上就是你在拍摄和研究每幅照片时都应考虑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好照片的标准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一幅好照片要有个能引人注意的主体 3.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4.关于影像的清晰度

摄影的原词(photography)源自于希腊语,“photo”意为“光”、“光电”,“graphy”为“描绘”之意。可见摄影原意为“用光线来描绘”。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并为其命名时,其初衷应该是将其定义为艺术的。也正因如此,达盖尔等这批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摄影师们,为了摄影的艺术地位而做出了很多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也因而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等历史上最早的摄影流派。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的作用而对客观实在所进行的视觉表达。所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在不同的摄影师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

艾梅特•戈温:摄影乃是一种处理人人皆知但却无人关注的事物的工具。我的照片旨在表现你视而不见的东西。

卡蒂尔•布列松:摄影就是在若干分之秒内理解事件的意义,并同时找出能够恰当表现这一事件的准确结构形式。(创立“决定性瞬间”理论,被称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罗曼•维希尼克: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得重点。

罗伯•罗逊柏格:摄影就像切割钻石,要是有所闪失就是闪失了。

二、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1、摄影术的诞生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经》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由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公诸于世,仅一个小时后,全城的光学仪器商店就被蜂拥而至的消费者挤满了,他们争相购买可以拍摄图片的器械。这仅仅是开始,摄影术的流传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诞生不到10年间,仅在巴黎,2000台照相机和超过50万张摄影用金属版就被抢购一空。这股骚动和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在1853年一年中,美国一万多名摄影师拍摄了近三十万张照片。1856年,伦敦的大学增添了摄影课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就此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以达盖尔的银版法公布之日为标志,然而它却是人类共同探索、共同实践的结果。暗室成像、针孔成像,再结合感光材料的试验,人类一直在为能捕捉并留住稳定的影像而探索不止,经历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和积累,最终诞生了摄影术。

2、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历史,离不开器材的发展。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是讲照相机和镜头的发展以及黑白感光材料(胶片、相纸)的发展,这两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

从针孔成像的“暗箱”,到今天具有眼控对焦功能的高度自动化照相机;从当年尼埃普斯曝光8小时的沥青铜版,到今天按下快门片刻后便可得到照片的“波拉”;从经典的银盐胶片和相纸形成的传统的影像生成工艺,(Picture形式)到全新概念的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系统(Images形式),摄影器材和工艺在发展上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变革,也包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每当我们在满足视觉图像的欣赏之余,是否也会由衷的感叹人类文明与科技的伟大。作为摄影学习者,对摄影器材和工艺的演进有所了解,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1).照相机的发展

照相机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类高智能的集合体。在现代一部高级照相机中,往往融汇了最先进的光学、最尖端的电子学和最精密的机械学,其科技含量相当高。作为摄影的重要工具,照相机在自身的发展上,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从1839年至20世纪初,为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式发展成金属为主的机身,性能上逐渐形成机械化。如快门由手拨方式进步为机械快门,光圈和速度均达到可有一个以上控光挡位调节,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从而使照相机的摄影功能大大提高。另外,一些颇具个性化的特殊性能开始陆续出现。如19世纪50年代出现了立体照相机;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针对大众消费研制出了使用胶卷拍摄100张照片的“柯达l号”照相机。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照相机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照相机实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1914年,划时代的徕卡照相机原型(Ur—Leica)产生。1924年,徕卡照相机正式投产。徕卡被公认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曝光后片刻即可拿到照片的即得式照相机“波拉洛依德”(Polaroid简称“波拉”,粤语译为“宝丽来”)。多年来,“波拉”照相机已形成自家独特的一步成像系列。1948年,同是模组概念的中片幅l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苏”(Hasselblad)和大片幅技术照相机“仙娜”(Sinar)相继由瑞典和瑞士推出,由于采用了模组式设计,使它们的照相机在不同时期研制出不同款式的部件得以互换,显示出照相机制造在机械上的精密和标准化。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生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康泰克斯”(Contax)代表了现代135单反照相机的基本造型。在镜头研制和摄影光学的改良方面,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1954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包括广角、折反射等更高级的光学镜头纷纷出现,镜头越来越朝着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发展。特种光学玻璃不断被生产出来用于照相机镜头,镜头镀膜工艺也越来越得到普遍应用,镜头的各种照相功能和成像性能迅速被提高„„这个阶段,欧美许多厂家在照相机的机械和光学开发中,重视科技与独创,从起步到飞跃,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从而确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定型产品。著名的如德国的“徕卡”、“罗莱佛莱克斯”、“林霍夫”(Linhof)、“蔡司伊康”(Zeisslkon)、“康泰克斯”、“罗敦斯托克”(Rodenstock)、“施奈德”(Schneidet,),瑞士的“仙娜”、“阿卡”(Arca),瑞典的“哈苏”,荷兰的“金宝”(Cambo),美国的“波拉洛依德”等。

20世纪60年代起,照相机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最大特点体现在电子技术的融入。与以往不同的是,照相机开始包容了更多的科技含量,除了光学、机械学,还有材料力学、人体工程学和电子学等。特别是电子工程技术的大量运用,给照相机带来的不仅是性能和功能上的大幅度提高,使照相机的发展产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1960年,以“潘泰克斯”为品牌的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照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Pentax SP'’,率先跨出照相机电子时代的第一步。从此,照相机电子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块、微电脑、激光、红外线、超声波等尖端电子工程技术,极尽能事地不断地融进照相机。当今,一部照相机内可以设置的功能简直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不必具备专业技能便可轻松地拍照。

2).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成像,是摄影过程的实质性问题。当年,尼埃普斯为了记录一次影像,要在阳光下进行长达8小时的曝光。至于若要获得能欣赏的正像,那时的前贤们为此曾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我们难以想象当年达盖尔为了在铜版上获得一个正像,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今天,高达ISO3200的感光片可以在烛光下轻易完成曝光,快捷便利的“波拉”片可以在数秒内实现成像。今非昔比,这之间汇集了无数人、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步一步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而形成了许多种感光成像的工艺。

一百多年来,感光材料在发展上大致沿以下工艺变革演进:银版法和碘化银纸法→→蛋清工艺→→火棉胶湿版工艺→→明胶干版工艺→→软片和胶片工艺。每一类工艺,都代表着影像生成的系列过程,每一类工艺中,也都包含着一些派生工艺。

3).彩色摄影的出现

彩色摄影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晚于黑白摄影。科学研究在很早便已发现光和色彩的关系,并曾进行过多次探索。从摄影正式诞生的年代起,感光成像的技术使黑白摄影早先一步进入实用,尽管摄影尚未能直接记录和再现事物的实际色彩,但是人类为对影像赋予色彩的追求却一直在进行着。人类在从事有关色彩摄影的各种试验和探索的同时,也采用过许多其他办法来为黑白影像增添色彩,包括绘画式的手工渲染、调色等工艺。先驱们在对光和色彩的研究中,通过认识和完善三色理论,乃至加色法、减色法、网屏与彩屏、染料与成色,及其他有关彩色摄影的科技发明和实验上的不断成功,步步逼近了彩色摄影的实现。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摄影终于算是梦幻成真。继而在1942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彩色摄影变得像黑白摄影一样方便易行。彩色摄影发展迅速,几十年内便在全球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三、摄影的未来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照相的银盐工艺,以电磁记录手段开创了新的图片影像生成方式。记录的影像依然以图片出现,只是记录影像的载体已不是银盐胶片而已。当时由于像素难以提高且成本和造价昂贵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实用价值不大而未获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使得传统的银盐类感光材料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方式。数字化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可更自由、更宽泛地加工处理,从而免除了以往“湿”操作的麻烦和不便,使摄影的后期制作得以彻底从传统暗房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当然,对于习惯于以传统银盐图像为专业标准的人而言,数字化图像的像素仍不够理想,但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像素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及数码摄影更全面、更高级的普遍应用,银盐类感光材料成为未来社会的一段历史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不论你认为这是摄影的异化、派生或是彻底革命,然而它确实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代表着一种未来。

(二)摄影的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照相机的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也各式各样,这里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介绍部分类型的相机。

(一)按胶卷型号分类(画幅不同)110照相机

体积小巧,每张画幅的大小为13*17mm。120照相机

除可拍摄60*60mm的标准画幅外,还有画幅尺寸为45*60mm、60*70mm、60*90mm多种规格,优点是画幅大,因而影像像素多,适合高度放大,制作高清晰度、颗粒细腻、高分辨率的大幅照片,但是他体积大,笨重,胶卷成本高。

135照相机

画幅尺寸为24*36mm,,胶卷宽度为35mm.(二)按照照相机的外形和结构分类

1、平视取景照相机

2、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三)特殊种类的照相机

1、一步成像照相机

2、防水照相机

3、水下照相机

4、广角照相机

5、全景照相机

二、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一)光学原理

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照相机拍照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联系:投影器f

(二)镜头的种类

⒈镜头的口径(孔径)镜头口径也叫有效口径,表示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同时还表示该镜头通光能力的大小。用直径与焦距之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为25:50=1:2大孔径的镜头透光能力大,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使用,而不需要借助人造光(只用现场光),这是小孔径镜头无法做到的。但是大孔径镜头的制造工艺要求高,大孔径镜头的照相机价格昂贵。而且当我们在日光下和普通环境的正常光线下使用大孔径镜头时,也不会经常把光圈开足到与镜头孔径同大的光圈值上,通常总得收小一些光圈。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

⒉镜头的焦距及分类 标准镜头的优点是:

①影纹细腻,层次丰富,适宜人像、风景等摄影。

②用它拍出来的人像和景物照片,其景物的大小和透视的比例适中,人眼看起来正合适、舒服。

③它的镜头口径大。镜头口径越大,说明感光能力越强,可以适应光线较弱的照明条件快速曝光。

广角镜头的特点:

视角大,即包括景物的范围大,拍摄的场景大。

②从拍摄效果看,广角镜头对景物有一定的夸张表现,这种夸张能给人以辽阔的感觉,而且焦距越短的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越夸张。

③广角镜头还有一个优点,它的景深较大,即使拍摄对焦略有偏差,也可以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④它的缺点是照度不匀,有时一张照片中心部分亮,四周部分暗。至于广角镜头产生透视比例失真现象,是能采取某些方法予以纠正的。

远摄镜头的特点: ①景深短。也就是在被摄主体前后一个极短的距离内景物清楚,拍出来的照片缺乏立体感,前后景物大小差不多。

②远摄镜头最大的特点是拍摄景物变形小,并能在离目标较远的地点拍摄。在拍摄人物和动物时,一致引起他(它)们的惊恐和不自然现象。

变焦镜头的特点:

在一定范围内焦距可以连续改变,也就是说视角是连续可调的。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焦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前后跑动。

它的主要缺点是口径通常较小,常会给拍摄带来麻烦,如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影响胶片的感光,如想用高速快门、大光圈时,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镜聚焦指示失灵。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变焦镜头大而笨重,易造成持机不稳。

(三)快门及分档 ⒈什么是快门

快门是相机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按下快门按钮,相机快门自动打开,并持续设定时间后关闭。

⒉快门分档

通常把快门开启的时间长短叫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短,即速度快。快门按曝光时间的长短也分为若干档,并要求相邻长时间快门是短时间快门持续时间的2倍。

分档排列如下:1,1/2, 1/4,1/8,1/15,1/30,1/60,1/125,1/250,1/250,1/500,1/1000,„单位为秒(s)

由于快门速度盘面积小,故略去分母:1,2,4,8,15,36,60,125,500,1000等,这些数字均是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秒。

大于1秒的快门速度,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以便于区别。2,4,8,15这是表示实际的快门速度。

相机快门速度标记盘上还常见“B”、“T”俗称慢门(也有人把1/30秒的各档,包括B、T档均叫慢门)“B”门和“T”门只是操作方式不同:B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松开快门钮,快门就关闭。T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关闭快门要重新按一下快门钮。B门和T门快门速度不由相机自动控制,而是由摄影者人为随意控制,是特意为长时间曝光准备的。使用B门或T门时,最好用快门线控制,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可以保证曝光过程中相机有较大稳定度。快门速度只能调节在标记上,不能调节在两档之间,否则容易损坏快门的 7 机械装置。标X的位置为闪光灯档,使用闪光灯时,快门速度须调到该挡。一般为相机焦距的倒数,能持稳相机的速度也是焦距的倒数。

⒊快门的作用

控制曝光量(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影响成像效果(成像清晰度)

这是快门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动体摄影时,如拍摄一溅出的水花用高速、拍摄雨滴成一直线的效果用低速。另外在任何拍摄中都存在持稳相机的问题。

(四)光圈的作用及其分档

光圈——直径可以改变的通光孔。由几块金属薄片组成,处于组成镜头的多片透镜之间。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记为F。F=f(镜头焦距)/D(光圈直径)当镜头焦距一定时,光圈系数与光圈直径(有效)成反比。光圈分为许多档,分档的原则是,要求大光圈是相邻小光圈通光量的二倍,也即通光面积的二倍。

4,5.6,8,11,16,„记为F4,F5.6,F8,F11,F16„

F8的通光量是F11的二倍,F5.6的通光量是F4的1/2。光圈可调定在两档正档上或之间的任何位置。

光圈的作用是调节进光量,影响景深和像的清晰度。调节进光量

光圈是通光孔,光圈大进光多,感光片获得的照度就大,因此光圈和快门共同控制曝光量。

影响景深

景深是指能在感光片上结为基本清晰像的景物纵深范围,这个范围越大,则称景深越大。光圈大小可以使景深发生变化。

光圈影响景深的基本规律:光圈增大,景深缩小,光圈缩小,景深增大。影响像的清晰度

影响像的清晰读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本身所产生的球差和慧差(光学知识欠缺者可理解为像的变形),这种像差大小与光圈大小有关,光圈越小,像差越小;另一个是由光的波动性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它影响清晰度的规律是光圈越小,危害就越严重。于是相机就存在一个最佳光圈,使用这个光圈拍照影像质量最好。大于这个光圈像差影响增大,影像质量下降,小于这个光圈,衍射现象增强,影像质量也下降。每个相机最佳光圈不同,一般为最大光圈缩三档处,镜头质量高的在缩二档初,质量再差的在缩4~5档处。

三.胶卷

(一)胶卷的种类 按尺寸分类:

有“120”,“135”,等型号。常用的是“135”胶卷,这种胶卷宽35毫米,长160~170厘米,片边两旁具有规则的片孔,一般可拍摄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张也有可拍摄20、24、72张的“135”胶卷。

按感光速度分类: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这里数值变一倍则我们曝光时所需的曝光量也变一倍,数值越大则速度越快。

按色彩分:

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线片等等。

(二)感光度

感光度是指胶片对光的敏感程度,也是胶片所具有的感光能力和标志。由于胶卷制造厂使用的「感光乳剂」不同,对于光线的灵敏度也不一样。低感度的胶卷需要较多量光线照射,才能使卤化银晶体产生作用;高感度胶卷只需极微弱的光线照射,就可使卤化银产生作用。所以感光度高的胶片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就能感光,称为高速感光度(或快速)胶片;相反感光度低的胶片,则须在光线较强的场合下拍摄。如果在同一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胶卷拍摄,其照相机的光圈或快门速度就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说,高感光度的胶卷,光圈要小些快门速度要快些;低感光度的胶卷则相反,光圈要大些或快门速度要慢些。

四、曝光极其控制

(一)曝光量

就是参与曝光的光的总能量,用公式表达为:曝光量=光强×曝光时间 摄影中曝光量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像的效果。最佳曝光量公式:

最佳曝光量=8~10/胶卷感光度 单位lx﹒s(勒克斯﹒秒)

(二)互易律

互易律也叫倒易律。曝光量=光强×曝光时间 照相时光强由两个因素决定:景物亮度和相机光圈大小。光圈一定时,景物亮度越高,光强越强,而曝光时间即为快门速度,故照相时胶卷的曝光量公式可改写为:曝光量=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景物亮度。从此公式中可以看出,在景物亮度一定时,光圈大1档,快门速度快1档,即通光孔(光圈)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快门开启时间(快门速度)缩为原来的1/2,曝光量不变。(举例:如水桶接水)

对某一景物拍照使用光圈F8和快门1/125S,现列出如下光圈快门组合值,仍对同一景物做几次拍照,其曝光量相同。

使用光圈 F2.5 F4 F5.6 F8 F11 F16 F 22 快门速度 1/100 1/500 1/250 1/125 1/60 1/30 1/15 通常把光圈快门对等互补保持曝光量不变的规律叫做互易律。互易律也有失效的时候,这就是光线太暗时和快门速度太高时,可能按以上规律推算会导致曝光不足,需要增加曝光量来弥补。

五、景深极其制约其影响

影响景深的三因素:第一,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第二,调焦距离,调焦距离越大,景深越大。调焦距离即摄距。例如聚焦于10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1米的景深。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那么,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第三,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如何取得最小景深:最大光圈+尽可能小摄距+长焦距镜头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含义是:把各部 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 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 法”或“布局”。

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 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 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 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 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 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二)创作与构图

1、主题的形成

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主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 孕育而成的,二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深化主体的内涵。

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 的性格,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 面积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 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 陪体虽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外。

3、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 于画在的四周边缘

1.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 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3.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4.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5.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 6.前景的运用可增加画观的装饰美 7.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8.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2)、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于在什么环境 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抓取其有时代特征的 景物,使人们了解时代背景。

2.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

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 4.空白的留取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 5.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要求画面的均衡平稳,甚至有意地采取对称 式的均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 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人不 均衡中造成某种动荡感,象受到外界冲击一样。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达 主题。

6、介绍各种构图方式:

黄金分割线构图.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对角线构图.S形构图.辐射形构图.框架型构图.对称构图;平衡构图;夸张对比;形态重叠;空间交错;形态切断;隐形构成;偷梁换柱;视觉推移;影子效应;动感;趣味。

7.各种构图的特点: 水平线构图:平静,安宁,广阔舒展的感觉 垂直线构图:重心稳定,庄严,肃穆的感觉 对角线构图:动感,上升,延展之势 S形构图:优美而富于节奏变化

辐射形构图:强烈的扩张性,爆发力和动感 三角形构图:稳重,沉着,不可动摇 框架型构图:强烈的形式感,纵身感

(三)摄影用光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运用顺光拍照

顺光即光源从照相机方向正面照射到被摄体上。其特点是:亮度高,光反差小。光照所形成的阴影都在被摄体的后面。因被摄体正对镜头,所以被摄体表面受到的照明是一样的,因而缺少明显的明暗对比和反差,显得平淡,缺乏层次和色彩对比。反映在照片上就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

用顺光拍摄的彩色照片的优点是:色彩朴实,有较好的饱和度和透明度。尤其拍摄老年人肖像,顺光可以掩饰面部的皱纹和斑痕。另外,对脸部稍有凸凹不平的缺陷,还能起到一定的弥补和美化作用。,运用侧光拍照

侧光,光源从侧面斜角度照射到被摄体上,另一侧具有明显方向性投影,能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表面质感以及景物的纵深感。侧光是拍摄彩色片比较理想的光线条件。利用侧光照明,有利于浮雕、水纹、田垄等各种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的表现,同时也更有利于主体物与背景色调的区别,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在人像摄影中,如果测光的角度太大,将会在面部产生强烈地反差。这样明暗对比将超过彩色片的宽容度范围,所以,在拍摄时,需要在暗的一侧加用辅助光,以减弱反差,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运用逆光拍照

逆光,光源从被摄体方向射来,正对着照相机镜头。逆光光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光线投射的角度高于被摄体,叫高逆光;另一种是光线投射角度低于被摄体,叫低逆光。

逆光的特点是,能勾画出被摄体的部分或全部轮廓,有助于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使背景色调浅淡,被摄体色彩明亮鲜艳,加深景物的空间感;对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能表现出鲜明的质感;在拍摄人像时,因光线从背后照射,人的眼睛不受光线的刺激,表现自如。

复习题:

照相机的结构及光学原理。什么是快门?如何分档?

光圈的概念,其大小与光圈指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分档,光圈的作用。什么是景深,景深的制约因素。

什么是感光度?如何分级?其表示方法如何? 什么是曝光量? 什么是互易律?

摄影用光光线的类型(水平方向)。

七.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所使用摄像机镜头的焦距长短。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以及摄像机在一定位置改变镜头焦距,都可以引起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这种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取景范围,即构成电视景别的变化。

通常来说,景别大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功能。(一)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画面中人体隐约可辨,但难分别外部特征,主要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等。在很多情况下,电视节目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头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

(二)全景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如果说远景重在表现画面气势和总体效果的话,全景则着重揭示画内主体的结构特点和内在意义。全景可以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并且可以通过形体表现刻画人物的内心状态;全景可以表现事物或场景全貌,展示环境,并且可以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全景在一组蒙太奇画面中,具有“定位”作用,指示主体在特定空间的具体位置。

(三)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较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中景往往以情节取胜,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是电视画面最常见的景别。

中景能够展现物体最有表现力的结构线条,能够同时展现人物脸部和手臂的细节活动,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擅长叙事。由于特写、近景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兴趣,而远景、全景容易使观众的兴趣飘忽不定,相对而言,中景给观众提供了指向性视点。它既提供了大量细节,又可以持续一定时间,适于交待情节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具体描绘人物的神态、姿势,从而传递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小块局部的画面。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产生近距离的交流感。如世界各国大多数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五)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视距最近的画面。特写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形象,选择、放大细微的表情或细部特征,引起视觉注意。特写可以强化观众对细部的认识,以细部来寓意深层涵义,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还可以把画内情绪推向画外,分割细部与整体,制造悬念。因此贝拉?巴拉兹说特写镜头“不仅是在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进入另一个领域??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正因为特写能够短暂地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具有惊叹号的作用,所以在编辑中往往成为一组蒙太奇句子中的表现重心。同时它又被称作万能镜头,当出现跳轴镜头时,插入中间,可以弥补转场或跳轴带来的突兀感。

八.摄影作品分析

考生在进行摄影作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作品是怎样突出主体的?是怎样利用配体、前景,后景,方向,视角来表现主题的

(2)作品是怎么样运用线条形成画面节奏,抒发感情,突出主题,表现主题的(3)摄影作品的光线,影调的特点在哪里?(4)这应作品的夸张,变异在哪里?

13(5)怎样将自己直接感觉到的气氛,情绪说得自然,说得真切,说得让自己和考官都信服?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具体的摄影作品,发表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审美价值观。

九.影片分析 1.考察要点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顺,无错别字,并具有较高的写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对于影片某些特殊的处理手法的理解,如 张艺谋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运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纪实手法的运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对于一部影片的主题的把握能力,要求考 生能够理解影片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性。如《离开雷锋的日子》所讨论的主题是:在自由竞争、个人利益备受关注的社会转型时期,雷锋所代表的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却并未过时。

2、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会说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剧作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 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一说,但又说得不深入,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永远不是面面俱到的,永远都是抓住其中一两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

首先,可以对影片作社会学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某个社会问题,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如《秋 菊打官司》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 说法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关于法律观念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用法律保护尊严的权力,中国的法制观念彻底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叙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剧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种叙事关系,也就是如何讲故事,影片的创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地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再次,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如侯孝贤 的影片中视听语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贤的影片中,长镜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觉是怎 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影片的主题,考生也可就视听中的“听”来进行分析。当 然,对于参加本可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未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则可以进行视听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也不要不懂装懂,可以避开视听的分析,转而 进行社会学的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

前几年考过片目:

《暖》《香魂女》《我的父亲母亲》《甜蜜蜜》《可可西里》《秋菊打官司》

复习参考片目:

《霸王别姬》、《榴莲飘飘》、《小城之春》、《罗生门》、《雁南飞》、《林家铺子》(注意美工);

《红色娘子军》(剧作)、《烈火中永生》(摄、美)、《毕业生》、《克莱默夫妇》(剧作);

《美国往事》、《铁面无私》、《秋瑾》(音乐,谢晋93)、《黑炮事件》(导); 《芙蓉镇》(场面调度)、《鸟人》(镜头结构)、《迷墙》(纯诗)、《最后的贵族》、《本命年》;

《悲情城市》(文学性)、《心香》(孙周91)、《过年》(平民诗,黄建中92); 《雾中风景》(场面)、《蓝风筝》、《周恩来》、《活着》(92.06《收获》)、《重庆森林》;

《暴雨将至》(视听讲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杀手里昂》(美学)、《饮食男女》;

《卧虎藏龙》、《烈日灼人》、《黑骏马》、《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鳗鱼》(导);

《小鞋子》、《樱桃的滋味》、《花火》、《幸福时光》、《罗拉快跑》;

《美国美人》(使美国电影转型,中产空虚,现代文明从家庭解剖社会、经济、文明的现状);

《花样年华》、《黑暗中的舞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夏钢——《无人喝采》《与往事干杯》《谁来倾听》(物质的丰裕、感情的贬值、人性的失落)。

画的元素:

光、色、人、景、物、镜头、剪辑、场面调度(构图、运动、角度、景别)

第二篇:摄影课件教材

第一章 绪论

一、视觉传播

1、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手段。在人的感觉器官获取各种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

2、视觉传播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传授技能和交流感情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活动之一。

3、视觉传播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大众传播形式之一,今天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仍占第一重要的地位。视觉传播媒介的信息载体:一是文字,二是图像。

4、大众传播活动可分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视听结合的传播活动。

二、摄影术的发明

1、摄影术的最初概念,是以光的作用产生永久影像的方法。是法国人尼赛弗尔·尼埃普斯最先提出的。2、1826年,法国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使用沥青感光版,曝光8个小时,拍出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3、1829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和尼埃普斯合作,研究发明“银版法摄影术”﹝使涂有碘化银的铜版曝光,然后熏以水银蒸气,再以食盐溶液定影,形成永久影像。﹞。4、1835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发明“卡罗摄影术”﹝用感光纸作感光版,拍出负像,然后印出正像的摄影方法,并发明了固定影像的技术。﹞。5、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喇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天被公认为摄影术诞生日。摄影术的发明人被认为是路易·达盖尔。6、1842年5月,由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拍摄的“德国汉堡大火废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7、1855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创办人罗杰·芬顿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8、1856年,伦敦大学开办了一门新的课程:摄影技术。

9、早期刊登新闻照片的媒介主要是画报。18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率先用照片代替绘画。1851年美国波士顿市出版的﹝画报 234567891、120相机使用120底片,其画幅包括有60毫米×60毫米、60×45毫米、60×70毫米、60×90毫米等多种。由于其底片画幅大,所拍底片放大到较大尺寸,仍能获得较高质量的照片。画报社记者、广告摄影和其他需拍大底片的摄影工作者,多用120单反相机。2、120相机的特点,优点:1)、与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相比,单镜头既用作取景、测距,又用作拍摄,没有视差现象。

2)、现代120单反相机也有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拍摄需要。

3)、有可置换后背的特点。在不同后背里装有不同的胶卷。如拍摄时需换用不同胶卷,换后背即可,十分方便。

缺点:机身和镜头较大较重,携带不便。快门震动大。

三、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

1、数码相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发明了新的记录景物影像的材料:数字式存储器和数字式存储卡。

1)、数码相机,也叫数字式相机,是数字技术与照相机原理相结合的产物。数码相机采用电子耦合器﹙CCD﹚作为图像传感器,把光线转变为电荷﹙光电转换﹚,再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芯片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压缩后,储存在相机内的存储器内或储存卡上。数码相机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传输等部件,采用数字化存取模式,可在电脑上直接处理,是光、电、机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

2)、数码相机有专业型和民用普及型两大类。高档专业型数码相机既保留了传统单反相机的摄影功能的多样性,又增添了数码相机的一系列新功能。新型专业型数码相机的特点:综合性、多功能、成像质量高、操作简便。普及型数码相机的像素正以每6个月左右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发展。

2、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不同点 1)、存储影像的介质不同。传统摄影是将影像以化学方法记录在以卤化银为主要光敏物质的感光片上;数码摄影则采用数字方式将影像信息存储在数字存储器或存储卡上。

2)、图像的呈现方式不同。传统摄影需对拍得得感光片进行冲洗、印放处理,才能呈现出自然景物的影像;数码相机拍得的影像可直接输入计算机,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影调调整、构图、合成、剪贴﹚,处理后的影像可直接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或直接进行传真。

3)、图像质量上的差异。传统的感光片记录的影像质量高于目前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影像的质量。数码影像要达到传统摄影的影像质量,必须达到2000万象素以上的分辨率。﹙完全达到胶片的分辨率,应是3700万象素以上﹚。

4)、从传递方式来看,数码影像传递方便快捷,保真度高。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可直接通过电脑网络及时传送。省去传统摄影必需的冲洗处理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

3、数码相机还具有即时显示拍摄结果的功能,可根据拍摄所得影像,及时调整拍摄方式﹙感光度、白平衡、清晰度、颜色亮度等﹚,提高拍摄的成功率,还可以把不好的影像删去,提高存储器﹙卡﹚的利用率。

4、从总体看,数码相机还不如传统相机那么完善,尤其是普及型数码相机,有的拍摄时滞较长。因为数码相机需经光传感器读取景物影像信息,然后才自动调整光圈、快门,还需自动聚焦,有时还要闪光。

5、影响数码摄影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CCD辨析率、影像辨析率、色彩还原率、镜头质量、像质调节﹙影像辨析调节﹚等。

1)、CCD辨析率。目前,数码影像传感器,包括有CCD和CMOS两大类。数码相机采用的CCD辨析率不同,其成像质量也不同。辨析率高的CCD,影像质量也高。

2)、影像辨析率。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可根据不同的拍摄、使用目的,对影像的辨析率加以选择控制。如:500万像素的普及型相机就可选用:﹙2560×1920、2288×1712、2048×1536、1600×1200﹚等不同的影像辨析率拍摄,所得到的图像大小不一样。

3)、色彩还原性。又称色彩深度,数字影像转换时表现色彩的能力。专业型数码相机采用36位颜色﹙每种颜色12bit﹚,普及型数码相机多采用24位颜色﹙每种颜色8bit﹚深度。

4)、镜头质量。镜头的分辨率也影响数码摄影质量。专业数码相机充分发挥专业镜头的优势。

5)、像质调整。数码影像存储格式有:TIFF、RAW、JPEG等不同的模式。采用不同的存储格式,会直接影响到所拍摄到的影像质量。一般数码相机多数采用JPEG格式存储影像,但选择的压缩比例不同﹙好、中、低﹚,存储的影像质量也会有所不同。采用不同的存储格式时,存储卡可存储的影像的数量不同。有时为在一张卡中存储更多的图片,就不得不牺牲影像的质量了。

6、像素,是构成影像的最基本单位。像素数量是衡量数码相机和数码影像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单位面积像素数量越多,则影像质量越高。在数码摄影中,像素数量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种:

1)、总量表示法﹙M、兆、百万﹚。表示数码相机CCD的像素总量; 2)、陈列法。﹙2560×1920,约500万像素;1600×1200,约200万像素。﹚表示CCD的不同辨析率。

3)、单位面积像素数量表示法。如每平方英寸的像素数量﹙dpi,dot per inch﹚,常用于图像输出的质量标示。

7、APS摄影系统,Advanced Photo System“先进摄影系统”。由日本富士、佳能、美能达、尼康和美国柯达公司联合研制,1996年2月面世。包括有:APS胶卷、照相机、冲扩、电子影像设备等系列产品。

四、傻瓜相机

又称“程序式自动曝光相机”。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无须对焦,也无须对光圈、快门进行操作,一般也能获得正确曝光的底片。其缺点是拍摄者只能听相机的,无自动权。当曝光值测定后,照相机只对应一组组合,无法根据拍摄需要调整光圈或快门。

五、全自动相机

1、高档﹙专业﹚全自动相机,用集成电路来控制曝光和测距,又称“智能型相机”。

1)、在胶卷感光度﹙ISO﹚设定上,可自动设定,也可手动设定; 2)、在自动卷片模式设定上,可根据拍摄需要,分别选择S、CL、或CH三种不同的胶片前进模式;

3)、在对焦功能方面,可手动对焦,单次自动对焦、连续自动对焦;又可单点对焦,多点对焦,眼控对焦;

4)、在自动曝光模式方面,有程序自动式﹙P﹚,光圈优先式﹙A﹚,速度优先式﹙S﹚,还有手动功能﹙M﹚;

5)、内藏式闪光,具有:自动均衡闪光,手动调整闪光﹙补光﹚,慢速同步闪光﹙前幕同步、后幕同步﹚等功能;

6)、全自动相机还有自动测光﹙AE﹚功能:矩阵测光,中央重点式测光,点测光;

7)、个性化拍摄功能﹙人物、风光、运动、微矩、夜景﹚。

2、高档自动相机既具有自动功能,又具有手动功能,在对焦、曝光及其他方面又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拍摄者可根据拍摄需要和表现主体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功能,充分发挥拍摄者的主观能动性。

3、高科技使拍摄越来越容易。摄影器材的现代化,为摄影工作者拍摄各种题材的照片提供了成功的技术保证。

4、大型专业相机,有固定拍摄某种大画幅感光片的大型相机和可以拍摄多种尺寸大画幅感光片的大型相机两种。根据使用感光片的尺寸不同,大型专业相机有8”×10”、4”×5”相机,可拍摄超宽幅画面的全景相机,以及可使用多种规格感光片的大型相机等。

六、常用摄影附件

1、三脚架和单脚架,三脚架的作用:在慢速拍摄和长时间曝光、多次曝光时及无人协助自拍时,用来放置相机和避免拍摄时相机的震动,从而保证拍得清晰的影像;单脚架稳定性不如三脚架,不能无人扶持使用,但其轻巧,便于携带使用,适合新闻摄影的特点。

2、遮光罩: 1)、防止不必要的光线进入镜头,从而破坏底片画面; 2)、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尘土、雨滴、雪花等粘附镜头表面,造成对镜头镀膜的破坏。

3、快门线: 1)、用于遥控拍摄,即相机与人分离时用快门线控制拍摄; 2)、用于慢速快门拍摄,防止手触动快门时造成相机震动。同时要用三脚架固定相机。

4、近摄接圈,由数量不等的系列接圈组成,一般装在机身与镜头之间,用于拍摄微小物体或用于翻拍。使用时要注意适当增加曝光量。

5、增距镜,由复合透镜组成,接在镜头与机身之间,可使镜头的焦距成倍增加。使用增距镜:

1)、镜头成像质量会受影响; 2)、需要增加曝光量。

6、闪光灯、滤光片等也是摄影的附件。

七、照相机的使用与维护

1、在使用相机前,应详细阅读厂家提供的说明书。

2、用相机拍摄应遵循人的视觉特点,相机应保持平直,机位高度尽可能与拍摄对象﹙尤其人像﹚高度相一致。

3、拍摄时应保持相机的稳定。按快门要轻。快门速度慢时尽可能用三脚架和快门线。镜头的长短影响相机稳定,一般快门速度要高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用50毫米镜头,快门速度应在1/60秒以上。

4、精确对焦。保证影像的清晰度。

5、镜头成像有近界线,拍摄距离不宜过近。

6、要善于利用各种附件为拍摄服务。

7、使用旁轴相机拍摄,要注意取下镜头盖。

8、白平衡设置正确才能保证拍出照片色彩正确和一致。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不同光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它是这样定义的:在常温下把一块理想的纯黑色金属物质加热,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把呈现不同颜色下的温度叫色温,以此标准来定义可见光的色调。

1)、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 2)、阴天约为7000~9000 K; 3)、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K; 4)、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700 K,碘钨灯的色温约为3200 K; 5)、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 6)、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 7)、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第三节、照相机镜头

一、镜头的性能和种类

1、镜头:镜头的作用在于让景物在焦点平面位置形成清晰的影像,也就是汇集来自外界景物的反光或发光体的光线,并使被摄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潜影。

1)、镜头的构造:现代相机的镜头均由多组凸透镜和凹透镜结合而成,是一个复式透镜组。其中的凹透镜主要用于校正镜头在成像时所存在的像差及其他缺陷,而整个镜头则是个凸透镜,能够聚光于焦点平面。镜头镜面的“镀膜工艺”:在镜面镀上一层或多层薄膜,减少光线反射,通过通光能力,削弱光线反射造成的光晕现象,大大提高影像质量。非球面镜片,可消除园形镜片的“球形折光差”,提高成像质量。

2)、镜头成像的原理:镜头成像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聚光成像的原理。在镜头成像中,从被摄物体到镜头中心的距离,称为物距;从镜头中心至所成影像间的距离,称像距。物距和像距相互制约:物距远则像距近,物距近则像距远。这便是物与像的对应关系:共轭关系。

3)、镜头的焦距,焦点:来自无限远处的平行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在镜头主轴上会聚成一个清晰的点,这个清晰的点,就是焦点。焦距,由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度单位一般为毫米,英语用“ ft ”来表示焦距。镜头焦距的长短影响其成像的大小。在相同的距离上拍摄时,焦距长的镜头成像大,焦距短的成像小。

4)、镜头的口径和光圈系数,镜头通光孔的大小,是影响通光量的直接因素之一。相机镜头通光量与镜头通光口径的大小成正比;随着镜头焦距的增加,感光片所在焦点平面的位置所获得的光量则减小。

2、光圈,相机镜头上能根据外界光线变化来调节通光孔大小的装置。光圈系数f,表示焦距与镜头相对口径的比值。f系数=焦距:相对口径;f系数的标法:1,1.4,2,2.8,﹙3.5﹚,4,5.6,8,11,16,22,32。

1)、光圈系数的数字大小与镜头相对口径的大小成反比。光圈系数的数字越大,其实际口径越小,通光量就越少;数字越小,则实际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镜头的光圈系数标在镜头的光圈调节环上。

2)、每相邻两级光圈系数之间的通光量相差一倍。f/2.8的通光量为f/4的2倍,为f/5.6的4倍。

3)、每相应两级光圈系数之间的关系是√2倍的关系。

3、镜头的视角,镜头和人眼一样,其视野有一定的角度,称为视角。视角的大小,取决于镜头焦距的长短和所拍摄底片的大小。焦距长的镜头视角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镜头视角的测定方法:当镜头与底片保持在焦点距离时,由镜头中心至底片对角线两端引一直线,其所形成之夹角,便是该镜头的视角。

1)、标准镜头,焦距和底片对角线长度相等的镜头,其视角接近于人眼的正常视角,约为46~48度,所拍摄到的影像最接近人眼正常视觉效果,没有明显的变形现象。135胶卷或者全幅数码,这个焦距是50mm。

2)、长焦距镜头,镜头焦距长于所用胶片对角线长度,其视角小于人眼正常视角,所拍摄到的影像比人眼看到的范围要小。

3)、广角镜头,镜头焦距短于所用胶片对角线长度,其视角大于人眼正常视角,拍到的画面比人眼所能看到的范围大,广角镜头的视角可达70度到90度。

4)、超广角镜头的视角超过100度,鱼眼镜头的视角大约为180度。视角越大的镜头焦距越短。135相机的广角镜头,焦距有35毫米 ﹙62°﹚、28毫米﹙78°﹚、24毫米﹙84°﹚、20毫米﹙90~92°﹚等;超广角镜头,焦距有17、14毫米等;焦距为7.5毫米的鱼眼镜头,视角约为180度。

4、镜头分类依据之一是,所用胶片的对角线长度与镜头焦距长度的关系。

1)、135相机所用胶片画幅为24×36毫米,对角线长43毫米,其标准镜头焦距为43毫米左右;

2)、120相机使用60×60毫米画幅的胶片时,底片对角线长79.2毫米,其标准镜头焦距为80毫米左右。

3)、135相机的,24毫米焦距的广角镜头,视角为84度;35毫米焦距的广角镜头,视角为63度;﹙标准镜头的视角约为50度;﹚ 135毫米焦距的长焦镜头,视角为18度;300毫米焦距的望远镜头,视角只有8度。

4)、透视关系和镜头焦距,视角没有关系.只和拍摄者到物体的距

离有关系。

5、广角镜头的特点: 1)、视角大,拍摄范围广,可以在较近的距离内拍摄大场面; 2)、焦距短,景深长,在使用大光圈时也能获得较大的清晰范围; 3)、能夸张空间纵深感; 4)、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会有所夸张,变形也较严重;

5)、广角镜头拍摄的前景较大,有利于突出前景; 6)、镜头视角范围越广,变形现象也越严重; 7)、鱼眼镜头,拍出的景物,畸变十分严重,只适合极特殊的拍摄场面。整个画面呈园形,能造成特殊的视觉效果。用鱼眼镜头拍出的画面,中间亮,四周暗,画面感光不均匀。

二、中焦镜头、长焦镜头、望远镜头

1、长焦镜头的特点:焦距长于标准镜头。其焦距长,视角范围小,在同一距离上拍摄,能拍到小于标准镜头视角范围的景物。从拍得结果看,景物被拉近了、放大了,成了“特写镜头”。长焦镜头的作用:

1)、用于远距离拍摄。当拍摄距离受到限制时,能在规定的距离上拍摄。

2)、在新闻摄影“偷拍”或抓拍时,可与被拍摄对象保存较远距离,以免惊动被拍摄者,抓取自然、生动的现象。

3)、这类镜头景深浅、视角小,有利于突出主体,拍摄特写性画面时,能揭示景物的局部特征,造成富于揭示性的典型细节画面。

2、中焦、长焦、望远镜头,是按焦距的长短划分。1)、135相机的中焦镜头,焦距有75、90、100、135毫米;长焦镜头,焦距有200、300毫米;望远镜头,焦距有500、1000毫米等。

2)、中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看上去比例较符合人体的比例,常被用于拍摄人像,又称“人像镜头”。

3)、望远镜头,又分普通望远镜头和反射望远镜头两种。反射望远镜头长度比普通望远镜头要短一些,便于携带和操作﹙但光圈多为固定光圈﹚。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浅,要求拍摄时准确对焦,防止主体处于景深范围之外而模糊不清。最慢手持速度也要求越高。

3、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焦距可根据拍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因变焦范围不同,有广角变焦、标准变焦﹙一般是由28毫米~85毫米﹚、长焦变焦等。

1)、变焦镜头的原理,是在镜头中间装有一组能前后移动的镜片,用变焦环来控制。变焦环有推拉式和转环式。

2)、使用变焦镜头,一般应先调焦,后变焦。调焦时焦距放在长焦处,影像大主体突出,景深短,易精确调焦。

3)、利用推拉变焦,能拍出具有变焦特殊效果的照片。4)、从总体看,固定焦距镜头的成像质量优于变焦镜头,但变焦镜头为新闻摄影带来很大方便,所以在新闻摄影中,变焦镜头使用较为广泛。

4、微距镜头,应近距离拍摄小物体的需要设计的镜头,可以拍摄出与原物大小相等或比原物还大些的影像。作用:翻拍一些小物体或小影像;拍摄大景物时用微距镜头拍其局部细节。

5、TS镜头﹙离轴镜头、移轴镜头﹚,镜头可沿着与镜头轴线垂直方向左右或上下移动,还可以作360度的旋转,其作用主要是消除水平线和垂直线条的畸变。

6、电子对焦镜头,电子对焦镜头内置自动对焦和电磁光圈马达,并由内置微处理器进行智能控制。其内置马达为超声波马达,操作时声音轻微,对焦效能准确。

第四节、感光度,反差,宽容度

一、感光度

感光度是指感光片或者CCD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由胶片的生产厂家标定,它是决定拍摄感光控制的第一个参数。

1、感光度的标定方法:美国的ASA制,德国的DIN制,国际标准感光度ISO制,中国的GB制。GB和DIN制每两级之间相差3,ASA制两级之间差一倍。

2、数字越大,胶片的感光度越高。相邻两级之间的感光能力相差1倍。影响感光度高低的主要因素:一是卤化银颗粒的大小,银盐颗粒大的胶片感光度高;二是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感光中心的多少,感光中心多的感光度高。

3、高感光度的胶片,能在光线较差条件下拍摄,但底片颗粒较粗,影像质量会下降。

4、低感光度的胶片,需要良好光线和照明条件,拍出的底片细腻,影像层次丰富。

二、反差

反差是指画面中影像不同部分的明暗差别的程度。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亮度差别程度大,就叫反差大;反之,就是反差小。底片影像的反差,是因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

1、景物本身的反差;

2、胶片本身的反差性能;

3、显影控制的影响,包括配方选择、显影时间、温度、搅动方式等。三个因素互相制约,共同起作用。

4、用同一胶片拍同一景物,因显影控制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反差的影像;用不同的胶片拍同一景物,可以得到不同反差的影像;用同一胶片拍不同的景物,影像反差不同。

5、被摄景物的最明亮部位和最阴暗部位之间的差别,称亮度反差。感光片只能记录一定亮度反差之内的影像。

三、宽容度

宽容度表示感光片正确地记录景物反差的能力。宽容度大的胶片,能将亮度反差大的景物按比例地准确记录下来;宽容度小的胶片则只能记录亮度反差小的景物。

1、宽容度的大小,主要是由胶片乳剂的性质来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高感光度的胶片比低感光度的胶片宽容度大。

2、室外景物的平均亮度反差为1:32左右,一般胶片的宽容度可达1:100左右,所以,只要正确曝光,胶片便能正确记录景物的影像。

3、从摄影拍摄的角度来看,胶片的宽容度应是越大越好。

-***7第四章 各种光线条件下的摄影

第一节、各种天气条件下的拍摄

光源的种类可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大类。自然光是来自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光线及其在广阔苍穹的反射光。天气变化分为:晴、多云、阴、雨、雪、雾等。不同的天气,光线照射情况不同,直接影响拍摄效果。

一、晴天的光线变化及拍摄方法

晴天里,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景物上,会使景物产生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使景物产生清晰的投影。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景物的受光角度和受光范围相应变化。景物受光情况的变化,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和顶光以及晴天阴影下等几种情况。

1、顺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顺光时,光线来自景物正前方,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利用顺光拍摄图片,被拍摄对象的投影几乎看不到,画面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差;主体和背景受光情况相同,远近景物在亮度上和影调上没有十分显著的变化,空间深度感的表现也较差。其特点:

1)、被摄景物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用平均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方法即能使被摄景物获得正确感光;

2)、拍摄的景物接近于其原型,比较有利于细腻光滑的质感表现; 3)、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4)、顺光缺乏表现力,拍出的照片多属两维平面,缺乏三维空间感。如果拍摄对象就是需要平均用光的大场面或无须追求立体感或空间深度感时,采用顺光符合表现的需要。

2、侧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景物一侧受光,另一侧则处在阴影之中。细分为斜侧光和侧光:

1)、斜侧光时,被摄景物受光面积大于阴影部分的面积,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前左侧或前右侧,也就是前侧光,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景物呈现出立体感;

2)、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对象的正左侧或正右侧,景物的受光面积和阴影面积大体相当,整个景物明暗分明,呈现出强烈的立体形态和三维空间感。

3)、侧光是摄影最常用的光线。其优点是:

930

六、雪景的拍摄

1、拍摄雪景有两种情况:下雪天气拍摄和雪后天晴拍摄。1)、在下雪天气拍摄,下雪天,天空和地面景物的亮度比雨天高。光线的特点是散漫而柔和,能见度较差。洁白的雪反光律较高,有雪与无雪地方的光线反差往往极大。

﹙1﹚、拍摄雪天里的人物或景物,应找准曝光参照点。人物以面部受光情况作为曝光的依据;景物应以雪中阴影部分亮度作为曝光的依据。

﹙2﹚、表现雪花飞舞的景致,快门速度一般为1/60~1/30秒;选择深色背景,更能衬托出雪花。利用带雪的前景,可以使画面三维空间感增强,并增强雪的画面表现力。

2)、雪过天晴时拍摄,积雪能反射大部分阳光,造成极亮的拍摄条件和拍摄环境。有积雪和无雪地方的明暗反差往往极大,需采用补光措施才能缩小反差,得到适当的影调对比效果。

﹙1﹚、拍摄人物以面部受光情况为曝光依据;

﹙2﹚、表现雪的质感,需采用侧光和逆光增强立体效果;如整个景物亮度过大,可采用偏振镜来降低亮度;

﹙3﹚、拍黑白感光片时,可用橙、黄、红滤光镜来吸收来自雪的反光,既增强雪的质感表现,又可降低雪的亮度,调节反差。

2、下雪天拍摄应注意把相机放在大衣下面或其他温暖处:一是防止过分寒冷引起快门失调;二是保护相机电池的能量。从室外回到温暖的室内时,镜头会出现水汽,应让其自然干燥。

七、雾景的拍摄

1、雾能造成柔和的光线效果,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前景、中景、背景在雾气中相对,有强烈的空间深度感。在雾景中,能使画面简洁而丰富,画面富于表现力。

2、拍摄雾景,应注意选择好前景、中景和背景的位置,加强空间深度感的表现。前景、中景应为深暗色调的景物。亮丽的色彩能增强雾景画面的活力,应注意利用。

3、摄影拍摄的应是薄雾。有些滤光镜可用来增强或减弱浓雾,如黄、橙色滤光镜,可减弱雾的效果。用绿色的滤光镜可以消除城市烟尘造成的褐色雾,增强画面清晰度。雾中水汽太多,应注意保护好相机镜头。

第二节、日出、日落的拍摄

一、日出、日落时的光线特点

1、光线变化极大,太阳的亮度变化瞬息万变;

2、光谱成分以红为主;

3、伴有美丽的霞光和多彩的云景;

4、光线较柔和,不刺目;

5、地面景物亮度较低,与太阳本身相比,明暗差别很大。

二、日出、日落时拍摄时应注意事项

1、曝光控制应不断调整,最好采用测光的方法来控制曝光。如需表现地面景物或人物,应用闪光灯作辅助光,照亮景物或人物。

2、在太阳看上去不刺眼时,可将太阳直接摄入画面;太阳刺眼时,则可能在镜头产生反光,破坏画面效果。

3、为造成空间深度感,应选择适当的前景造成远近对比,形成纵深感。

4、如欲表现太阳光芒四射效果,则应采用小光圈,如f/16或f/11。

5、注意霞光和彩云对日出日落景色的装点作用。

6、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的时间不同,位置不同,光线效果也不同。

7、拍摄彩色片时,应采用日光型感光片,才能表现出自然的色彩。

8、日出日落时光线较暗,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以保持相机稳定,并用快门线来启动快门,避免手触动引起震动。

第三节、夜间摄影

一、夜间光源及光线的特点

1、夜间主要光源是:月光、星光以及灯光、火光等人造光。

2、月光的亮度很低;灯光、火光从总体看,光线也较弱,而且不均匀。

二、夜间拍摄的方法

1、拍摄夜景多用长时间曝光的方法,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B门作长时间曝光。拍摄夜景对曝光的控制:

1)、用长时间曝光来使光源因自身的运动而产生特殊的效果;

2)、有意减少一些曝光,使天空发暗、地面景物发黑,以保存夜晚的特殊气氛。

2、二次曝光法拍月景,二次曝光法,是指利用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两次曝光。采用这种方法时,需用三脚架来固定相机。

1)、第一次先按地面景物的受光情况来控制曝光量,使月光下的景物能得到正确曝光,同时在画面留出月亮的位置。一般在画面上半部分。

2)、第二次曝光时,将月亮置于预留位置上,按月亮本身亮度来正确控制曝光。

3、长时间多次感光拍街景,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快门线打开B门。来往的车辆经过时,车灯会把车的“轨迹”留在底片上,划出长而亮的多彩线条。如车辆移动方向混乱,可用镜头盖遮住镜头,要拍摄时再移开镜头盖。操作时动作要轻,一定要保持相机稳定。

4、利用辅助光来加强照明效果,如现场光线不足,可用辅助光来加强景物的照明,从而获得景物的正确感光。

5、拍摄夜景,应注意保持现场光的效果,辅助光的发光位置和方向应与现场光一致;尽量用慢门增强现场光;辅助光不能喧宾夺主。

三、夜间闪光摄影

1、无论是用闪光摄影来拍摄夜间的景物,还是拍摄新闻事件,都应注意控制闪光的角度和闪光灯的闪光强度,要注意保存夜间的气氛。

2、夜间闪光摄影如果控制得好,还能做到画面简化,主体突出。

3、著名美国新闻摄影记者维吉﹙1899~1968﹚就因拍摄夜间新闻照片而著名,全部用闪光灯来拍摄发生在夜间的新闻事件。

四、利用水面、冰面、光滑路面反光来渲染夜景气氛

如果用彩色片来拍摄夜景,应选用灯光型彩色片,以正确记录灯光的效果。

五,夜间动体摄影

1、夜景动体摄影的主要技法是:采用B门进行长时间曝光的方法。1)、要用三脚架来保持相机的稳定,并配合使用快门线; 2)、选择合适的拍摄点,充分考虑前景、背景等环境因素; 3)、操作相机要细心,动作要轻,避免相机晃动。

2、还可采用闪光摄影的方法来拍夜景动体。

第五章 动体摄影

第一节、拍摄动体的器材

一、动体摄影对器材的要求

1、快门 1)、动体摄影,尤其是高速动体摄影,要求相机快门应能达到较高的速度。

2)、镜间快门速度不很高,焦平快门可达高速。3)、数码相机拍摄动体应注意快门时滞问题。

2、取景器 1)、相机取景器应当明亮,而且通过取景将看到的景物应与自然景物相一致。

2)、单镜头反光相机没有视差,透过取景器看到的是动体的正常运动,追随动体拍摄十分方便。

3、镜头 1)、短焦距镜头,景深范围长,对焦范围余地大,适合近距离抓派,但距离太近时变形现象严重。

2)、长焦距镜头,能使主体突出,能在较远距离抓拍,适合体育新闻摄影;缺点是景深极短,对焦不易,而且体积较大,视角较小,不易持稳。

二、动体摄影常用的摄影器材及使用方法

1、三脚架或单脚架:动体摄影,尤其是体育新闻摄影,常用长镜头在远距离拍摄,常需要用三脚架或单脚架来帮助保持相机的稳定。

2、闪光灯连续拍摄动体:具有连续高速自动卷片功能的相机,与具有频闪功能的闪光灯配合使用,可高速连续拍摄,将动作的过程分解记录下来。

3、自动卷片器(马达): 1)、自动卷片器的使用,可以省去拍摄者手动的程序,集中精力于动态的观察和瞬间的抓取。

2)、拍摄高速动体时,采用高速连拍,抓取同一动作的几个瞬间动态,能确保全面地记录动作。

4、高感光度胶片与动体摄影:在现场光线较弱,又不允许用闪光灯的场合(体育比赛),只能采用高速感光片来保证能利用现场光拍摄,并能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来抓拍动作。这样也有利于表现现场光线气氛。

第二节、动体摄影的拍摄

一、快门的设定

1、拍摄动体,确定快门速度的依据因素: 1)、动体本身的运动速度:动体运动速度越高,就得用越高的快门速度。只有根据动体运动的状态和速度来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拍出的图片才会富于个性,不仅能够有效地记录,而且能有效地表现、增强图片的表现力。

2)、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距离:由于距离与位移的关系,在拍摄动体时,距离动体越近,快门速度就要越高;反之,则可放慢些快门速度。距离近,则位移快;距离远,则位移慢的视觉现象,是影响快门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影响为:相距远一倍,快门可慢一级。快所用镜头的焦距

3)、快门速度应随镜头焦距的增加而增高:长焦距镜头必须用高速快门。

4)、拍摄者和动体间角度的变化:即是动体的运动方向和相机镜头光轴所形成的角度。随角度的增大,快门速度应相应提高。一般分三种情况:

﹙1﹚、0°角时,动体迎面而来或背向而去,相对位移较慢,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

﹙2﹚、45°角时,位移速度提高,要适当提高快门速度,才能拍到动体的清晰影像。

﹙3﹚、90°角时,人眼感受到的动体位移速度最快,所用的快门速度还要提高,才能抓拍到动体。

﹙4﹚、具体的影响是:三种角度间各相差1级快门速度,角度增加,快门速度提高。

2、动体摄影的角度与快门速度的变化关系:

二、动态记录法

1、动态记录法:根据动体的运动情况,选择高速快门,凝滞动体的瞬间动态。

1)、要点:仔细观察动态的运动状态,抓取典型的动作和神态,也就是抓取典型瞬间。运动的速度,激烈的气氛,都必须通过典型的动作和动态来表现。

2)、舞台摄影:要了解和研究剧情,掌握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才能抓住应重点拍摄的场景和动作;还要善于把握视觉效果,抓着典型瞬间,得到良好画面效果。

3)、体育新闻摄影:要了解有关项目的特点、比赛规则、比赛场地特点,尤其是运动员的特点、参赛动作的特点等,是决定能否拍出好效果、抓到典型瞬间的重要一个环节。

2、“快门提前量”:考虑到拍摄者对动态的反应速度和相机快门的反应速度,应在典型动作发生之前就按动快门,才能拍到典型动作,使其凝滞。在使用焦平面相机,尤其使用数码相机,应注意快门提前量的问题。

3、动态记录法的基本原则是选择高速快门、但不是快门越快越好。动态记录法拍摄的要点:

1)、一是焦点的选择;焦点选择准确,影像才能清晰;而且焦点选择准确,画面会生动传神,否则将会影响信息量的传递。

2)、二是瞬间的选择。

8焦法,因移动中难以对焦。

2、因追随法不能用高速快门,采用长焦距镜头时,可用三脚架帮助相机保持稳定。

3、根据动体的不同运动方向,追随法的种类: 1)、平行追随。动体沿水平方向移动,相机镜头与动体移动方向成90度角,相机随动体移动方向平行追随。

2)、纵向追随。动体作纵向运动,相机沿动体移动方向追随。3)、弧型追随。动体作弧型运动。4)、园型追随。动体作园型运动。5)、斜向追随。动体作斜向运动。6)、变焦追随。对迎面而来的动体,可利用变焦镜头作变焦追随,即在变焦的同时按下快门,得到“爆炸”效果。

三、闪光灯连闪拍摄法

1、利用闪光灯的高速频闪功能,可以将运动的物体运动中的不同瞬间的动感记录下来,这也是动感表现法的一种。2、1931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埃杰顿发明电子闪光灯,其发光时间不到百万分之一秒,加上特殊装置后即可频闪,可将运动中的人物或物体的多重影像记录在同一画面之中。如今的电子闪光灯也具有频闪功能。

01、光圈越大,景深范围越短;

2、光圈越小,景深范围越长。

3、在摄影实践中,改变光圈大小是最常用也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控制景深的方法。

三、拍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1、当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不变时,在近距离拍得的景物,不仅画面范围小,而且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小;而在远距离拍得的景物范围大,景深范围也大。

2、在拍摄中综合考虑三个因素的影响,才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好景深:

1)、若要获得最大景深,可以用短焦距镜头+小光圈+远拍摄距离。2)、若要获得最小景深,可以用长焦距镜头+大光圈+近拍摄距离。

第三节、景深原理在摄影中的具体运用

一、景深表的应用

1、为了便于把握和控制景深,相机上多设有显示、查阅景深范围用的景深表。

2、自动式景深表:是将对应的两组光圈系数刻在调焦环的近旁。在拍摄调焦时,随着对焦环的转动,采用各级光圈的景深范围便能自动指示出来,两个相同的光圈值间的距离范围,即为采用该光圈时的景深范围。

二、自动景深表的用法

1、测定景深范围﹙求光圈值﹚:如需获得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景物的清晰影像,则应先考虑得采用哪一级光圈才能获得必要的景深范围。

2、景深对焦法:以焦点景物为界,景深可分为两段:位于主体前面靠近相机的清晰范围,称为前景深;位于主体后面远离相机的清晰范围称后景深。前景深总是短于后景深,其比例约在1:2左右。前景深加后景深为全景深。

3、在光线暗淡、无法看清主体的情况下,或在主体处于移动状态、无法进行准确对焦时,或在复杂的拍摄场合,都可以采用“景深对焦法”来对焦。即在已知景物所处大致范围时,将焦点对在全景深的前1/3处,然后选择适当光圈,保障主体清晰。

第四节、超焦距及其应用

一、超焦距的概念

1、超焦距是指当调焦在无限远处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景物之间的距离。

2、超焦距与景深之间是反比关系:超焦距越大,景深就越小;超焦距越小,景深就越大。

二、决定超焦距的因素

1、决定超焦距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镜头焦距;二是光圈口径

2、镜头焦距与超焦距的关系是:焦距长的镜头,超焦距大;焦距短的镜头,超焦距小。

3、光圈口径和超焦距的关系是:光圈大,超焦距也大;光圈越小,超焦距也越小。每相邻两级光圈之间的超焦距相差√2倍。

三、超焦距的应用

1、由于超焦距和景深之间是反比关系,在拍摄中就可以采用控制超焦距的方法来扩大景深范围。

2、具体方法是:测定某级光圈的超焦距后,不把焦点对无限远处,而对在超焦距上,这样景深范围就增加了1/2超焦距的长度。

3、利用超焦距扩大景深的方法: 1)、先选定光圈系数,查出景深近界限的方法:选定光圈值后,将景深表后景深点对无限远∞,即可查出景深近界限。不够则调光圈值。

2)、先确定景深范围以确定景深近界限的方法:将镜头调焦于2倍景深近界限的距离,从景深表看光圈系数覆盖景深范围,再选择拍摄光圈。

4、运用超焦距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无限远处至镜头前某一距离上的景物都清晰。这种方法较适合于拍摄以名胜古迹或山川风景为背景的旅游纪念照以及要获取充分前景的照片。

5、一般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为2.8.定焦镜头的最大光圈可以做到1.4,定焦镜头的景深一般可以小于同焦段的变焦镜头。

6、合理的使用大光圈可以起到突出主体,避免背景干扰。反之使用小光圈可以控制环境因数对主体的支持程度,产生空间感。

7、中长焦,标头,广角镜头同等光圈下景深依次变大。1)、中长焦镜头近距离对焦f5.6都能得到小景深。中等距离以上对焦,需要f8~11或更小的光圈才能得到最大景深

2)、标准镜头中等距离对焦,f8以上景深都很小。3)、广角镜头基本上要最大2档光圈近距离对焦,才有一定的小景深效果。f5.6、f8以下中等距离对焦就基本上是全景深了。

44546471)、原理1 如图A:“黄金分割”公式可以从一个正方形来推导,将正方形底边分成二等分,取中点X,以X为圆心,线段XY为半径作圆,其与底边直线的交点为Z点,这样将正方形延伸为一个比率为5︰8的矩形,﹙Y’点即为“黄金分割点”﹚,A︰C = B︰A = 5︰8。幸运的是,35MM胶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这种5︰8的比率(24︰36 = 5︰7.5)

2)、原理2 如图B:通过上述推导我们得到了一个被认为很完美的矩形,连接该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对角线,然后从右上角向Y’点﹙黄金分割点,见图A﹚作一线段交于对角线,这样就把矩形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现在,在理论上已经完成了黄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将你所要拍摄的景物大致按照这三个区域去安排,也可以将示意图翻转180度或旋转90度来进行对照。

5、三分法则:“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中央,这往往令人生厌。在图C1和C2中,可以看到与“黄金分割”相关的有四个点,用“十”字线标示。用“三分法则”来避免对称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法:

1)、第一种:我们可以把画面划分成分别占1/3和2/3面积的两个区域。

2)、第二种:直接参照图示的四个“黄金分割”点。例如,设想我

950-

第三篇:摄影基础知识讲稿

摄 影 基 础 知 识 讲 稿

郝国英

一、摄影创作的基本要素

(一)构图

是评判摄影作品良莠的一个重要因素。怎样构图,怎样构好图,以下的原则可以作为参考。

1、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主张主体不要放在画面中央,因为画面中央不是令人舒服的视点,如此构图容易流于呆板,缺乏生动。根据这项法则,可以在相机的观景窗内虚拟一个九宫格(“井”字线),当你通过观景窗取景时,应该把主体尽量放在其中的某个交叉点上(比如我们常说的黄金分割点上)。

美丽的天空 要凸显天空的美丽高远,可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下部,也就是虚拟的九宫格下面那条水平线附近。如果天空景致乏善可陈,地面的信息丰富多彩,可将地平线放在上面的那条虚拟水平线上

大面积主体 例如人物特写,可将主体身上最重要的部位,如传神的眼睛,放在画面中的某个交叉点,而且应该放在位于上面的两个交叉点之一,避免主体上面有太多留白。

移动的主体

在移动的主体前方留些空白,让主体有“前进”的空间,如果主体是有生命的,如人或动物,一般情况下,应让其视线迎向镜头,并给他或她或它留出凝视的空间。

2、建立一个前景

拍摄风景和建筑时,应该注意建立一个前景,这样不仅突出物象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景深,让欣赏者有一个三维的空间体味。前景位置要恰当,选择时首先要考虑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构图时需要认真选择和比较,找出最佳的前景角度和拍摄位置。

3、“S”形构图”

当前、中、远景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恰巧处在一条曲线的时候(如道路、河流、舞蹈等),用字母“S”相联接,形成蜿蜒曲折的组合,产生一种曲线美,一种韵律和节奏。

4、对角线构图

将作品所表现的主体走向安排在画面对角线的位置上,让人感到一种稳定,一项创作意图的延伸,或产生一个意犹未尽的联想。

5、框架式构图

用框架式的物体作为前景,烘托框架内所表现的创作主体,是一种形式感强、主次虚实分明的构图方式。

摄影构图的形式和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对称式构图”、“正方形构图”、“长矩形构图”、“L形构图”、“俯拍构图仰拍构图”等等,只要用得恰当,都会产生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摄影构图有“减法”之说,所谓“减法”就是摄影画面要简约,构图时,与创作意图无关的内容尽量舍去,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凸显视觉的张力。

二、摄影基本技巧

(一)几种常用的拍摄程序

1、光圈优先

AV(A)

2、速度优先

TV(S)

3、P档

(智能程序功能)

4、M档

(手动功能)

5、T门

(长时间曝光锁定键)

6、B门

(长时间曝光)

7、自动模式

AUTO

(二)几种常用的测光方式

1、电子快门单反相机一般设有三种测光方式,如“评价测光”、“局部测光”和“点测光”。各种测光方式都是通过半程按下快门按钮进行工作并决定曝光值。

2、数码相机(指数码单反相机)也具备三种测光方式,与电子快门单反相机的测光方式雷同。

①多重测光

这个方法是相机自动评估整个画面的亮度分布,然后再测量出最适当的曝光值。是一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②中央重点测光

这个方法是将焦点放在画面中央主体上,但平均整个画面。

③点测光

这个方法是要测量位于点测光目标的主体上。

(三)如何正确曝光

1、正确曝光,首先要学会正确测光,以什麽为依据测光为准,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18度灰板

②手背

③绿色(中间色)

2、如何用光 ①顺光

画面平淡 ②侧逆光

画面有层次 ③逆光

剪影效果

(四)光圈与速度的关系

单反相机包括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都装有光圈,用来控制照射到胶片或感应到影像储存器上的光线总量,从而保证正确曝光。

1、光圈分成序列档级,并按标准的光圈指数“F/数值”预先设定好了

以最大光圈是F/1为例,向 F/1.4 , F/2 , F/2.8 , F/4 , F/5.6 , F/8 , F/11 , F/16, F/22 类推,每档光圈都比上一档光圈所通过的光线量正好减少一倍(光圈值越大,通光量越少。反之,光圈值越小,通光量越大)。

2、照相机上设定的速度是控制曝光时间的(如1/2000秒到30秒不等),速度慢,通光时间长,也就是说通光量大,反之速度快,同光时间短,通光量少。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光圈速度组合,可以达到同样的通光量。如设定光圈为F/2.8,速度为1/6 0秒,光圈F/4比光圈F/2.8的通光量正好减少一倍,但是如果速度减慢一档,设定为1/3 0秒,那麽这两个光圈速度的组合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通光量一样多,虽然F/4光圈收缩了一档,但是它的速度却增加了一级,通光时间正好是F/2.8的一倍,因此说它们的的通光量是相同的。不同的光圈速度组合还可以产生不同景深效果,光圈值越大,通光量越少,景深越大,通常称“小光圈”。反之,光圈值越小,通光量越大,景深越小,通常习惯称“大光圈”。以此办法类推,可以组合出许多不同的光圈速度组合,在摄影创作的实践中经常需要利用光圈速度的不同组合,来达到控制景深的目的。如风光摄影,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就需要压缩光圈(也就是说采用小光圈,如F/16),增加景深,这样画面前景、中景和远景都可以相对的比较清晰。再如人物摄影,特别是人物特写,需要背景模糊,就可以采取大光圈(如F/2.8),压缩景深,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曝光补偿

一般设在相机的程序盘上,也有在相机机身程序盘附近设一个专门的钮,曝光补偿一般分1/3档、1/2档、1档逐次类推。使用曝光补偿应根据创作需要来掌握。如使用反转片拍照和数码单反相机时一般要减1/3挡或半档,但是拍雪景的时候又要加档,一般情况要加1档到2档,总之,要根据创作需要和经验掌握。

4、多次曝光

这在拍夜景中经常使用。譬如拍夜景(必须用三脚架,固定好位置不变),一般情况下,第一次曝光欠半档,第二次曝光时,按实际测到的曝光指数曝光。

5、静态摄影模式

ONE SHOT 适合拍相对静止的风光、人物类的作品。

6、动态摄影模式

AI SERVO(跟踪对焦)适合拍体育或运动类的作品。

7、连拍模式

分一般速度“L”和高速“H”,一般在片体育和运动题材的作品中使用。

(五)几种滤色镜的用法

大部分滤镜放在镜头前使用时都会减弱光线,所以为了防止拍出的照片太暗,应该在使用滤镜时补偿曝光的不足。每个滤镜都会有“滤镜指数”它表示在使用时需要增加几档补偿才能达到正确的曝光。滤镜值数是×2,说明需要增加1档曝光,×4需要增加2档曝光,×8需要增加3档曝光。滤镜指数通常印在滤镜圈上或包装盒上。

1、偏振镜

滤镜指数:×2~×4 增加曝光:1到2档

使用特点:

①色彩饱和度更高。如蓝天更蓝,白云更白。②可以滤去玻璃、水面上的反射光或眩光。

③偏振镜使用时要注意太阳与相机的镜头的角度,最好呈45度角,因为它对整个天空的影响不是平均的,控制不当可能会造成天空一半是黑的。

2、灰渐变镜

滤镜指数:无 使用特点:

缩小光比。譬如我们拍一幅风光作品,现场环境是天空太亮,地面较暗,光比太大。这种情况下,在镜头前加上一片灰色渐变镜,将灰色部分放在镜头上方,就可以将天空颜色压暗,调整色调的和谐。

3、黄色滤镜

滤镜指数:×

2增加曝光:1档(黑白摄影时用,压暗天空,白云突出。让皮肤颜色浅淡)。

4、红色滤镜

滤镜指数:×8

增加曝光:3档(黑白摄影时用,蓝天几乎变黑,云彩异常突出,戏剧性的增加了对比度,从而帮助你创造出有冲击力的画面。绿色被压暗)。

(四)色温

色温是指光波在不同的能量下,人眼睛所感觉到的色彩变化。色温的计算以kelvin为单位。色温特性

1、在高纬度地区,色温较高,所见到的颜色偏蓝。

2、在低纬度地区,色温较低,所见到的颜色偏红。

3、在一天之中,色温有变化,当太阳光斜射时,能量被(云 层、空气)吸收较多,所以色温较低,色彩偏暖偏红,当太阳直射时,能量被吸收较少,所以色温较高,色彩偏冷偏青。

从摄影的角度衡量正常色温标准为5500K。了解了色温的特性,我们可以在摄影创作中科学地使用滤色镜(数码摄影可以利用色温的调整)来控制色温(色彩)的变化。

三、新闻摄影中应注意几点的问题

(一)注意搜集获取拍摄信息的途径

1、重大活动(节庆、会议、国际活动等)。

2、突发事件(事故、灾情、战争等)。

(二)现场新闻

1、事件不同,装备不同(相机和镜头的组合)。

2、掌控瞬间,把握分寸,角度要新颖、广泛。

3、抓住主体,抓住事物根结(拍什麽,表现什麽),做好记录。

(三)深度新闻

1、拍出话题来(通过你的图片,引发出一个让人关注的社会焦点。譬如生产安全问题、环保问题、就业问题、服务质量问题等)

2、问题报道(安全隐患的解决、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抢险救灾等)。

(四)图片故事

通过有代表性、连续性的多幅图片记述一段历史,一个事件,一种文化现象,一段故事等。

(五)技术与器材

1、P档、快速、连拍、闪光灯(室内情况下尽量用大光圈,闪光灯使用要科学,要学会用反散射光)。

2、充分利用好现场环境和道具。

3、拍人物注意:胸像到肘,半身到肘,全身到脚。

4、一机两头(基本配置:24 — 70mm镜头,70 — 200镜头,闪光灯,摄影包,大容量快速记忆卡),体育摄影需要配置更长焦距的镜头(如:300mm 或 400mm 焦段的镜头);有条件单位,相机的选择应该掌握以下原则,①尽量选购全画幅相机(文件损失的小)。

四、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善于捕捉精彩瞬间。

五、扎实的文学功底,娴熟的摄影语言

六、摄影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选择相机和镜头

一是根据财力,二是根据个人的创作

需求,一般情况下,一机两头(一个机身,一支广角到中焦镜头,一支中焦到长焦镜头足已)。

2、坚持用好三脚架

三脚架是摄影创作的工具,缺一不可。尤其在拍摄风光、景物和人物合影等内容时,一定要用三脚架和快门线,尽最大可能减少震动(包括环境在内),确保影像画面的清晰度。

3、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前一定要检查电池是否电量充足,记忆卡是否清空。拍满的记忆卡一定要及时拷贝保存,重要创作内容建议使用RAW格式,这样文件信息保存充足。

4、养成记摄影笔记的好习惯。尤其是出去采风创作和新闻摄影,做好笔记有利于记忆,有利于总结积累。

第四篇:摄影基本功训练——摄影棚经典教程课件资料

第一单元:照相机基本功能的应用训练 训练

1、全景深练习

被摄体:一般风景、花卉、城市建筑等冲击力较强的景物。要 求:画面全部实焦。

建 议:首先使用广角镜头:24mm—35mm拍摄, 光 圈:F11—16,光圈优先AE模式。训练

2、单体对焦练习

要 求:只把焦点对在主要被摄体上,浅景深。

建 议:中望远镜头:85mm以上,光圈F5.6或更大。光圈优先AE模式。训练

3、定格练习

被摄体:体育运动项目、行走着的汽车、火车,流动着的水,瀑布等。要 求:将激烈运动着的被摄体的瞬间动作或瞬间表情记录下来。建 议:高速快门1/1000秒以上、快门速度优先AE模式。训练

4、动感练习

被摄体:体育运动项目、动态的人、流动着的水,瀑布等。

要 求: 运动员和动态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虚化或动体实背景虚。流动着的水,瀑布等有流线感。

建 议:慢速快门1/15秒-1秒。先从1/30秒开始练习,然后1/

15、1/

8、1/

4、1/

2、1秒逐段练习。使用三脚架。训练

5、取景练习

要 求:突出主题,画面简练,能传达出被摄场景的气氛。*此项训练是构图训练的基础。建 议:望远镜头,大光圈。训练

6、特写练习

被摄体:花卉、静物、昆虫等。

要 求:被摄体占画面的比例尽量大,突出被摄体的形状和有趣的部分,高清晰度。

建 议:使用微距镜头或微距功能及近摄接圈,最短摄影距离,镜头与被摄体保持平行。使用三脚架及快门线。训练

7、各种焦距镜头(镜头各焦段)的使用练习

利用各种焦距镜头(镜头各焦段)进行拍摄练习,借此了解镜头各个焦距的特点,理解画角及透视关系, 活用各焦距段的不同景深。

标准镜头: 焦距50mm左右的镜头——极其自然,没有夸张。广角镜头: 焦距35mm以下的镜头——强调远近感。

中望远镜头:焦距为85mm~135mm的镜头——与人眼最接近的透视(远近)感,能正确体现被摄体的形状, 多用于人像摄影。望远镜头:焦距为200mm以上的镜头——很少远近感,有压缩效果。(易抖动,尽量使用三脚架)第二单元:画面构成和构图训练 练习

8、横、纵位构图

被摄体:景物、山河、建筑、人物等.要 求:用横位构图表现稳定感和宽阔感,用纵位构图表现纵深感和高度感,画面不能有无用的空间.建 议:

1、对同一被摄体分别用横、纵位构图法拍摄,比较作品的不同感受.2、横位构图表现安定感时使用标准焦点以上的镜头,表现宽阔感时使用广角镜头.摄影基本功训练

3、纵位构图表现纵深感与高度感时使用广角镜头,注意画面中近景与远景的位置配置.4、构图时应特别注意水平与垂直,使用三脚架.练习

9、三角形构图

被摄体:三角形或类似三角形的景物,建筑,人物造型等.要 求: 利用三角形在画面中不同的位置配置,表现稳定感、跃动感、高度感和宽阔感.建 议:

1、画面中有容易识别的三角形造型,三角形构成的复数物体焦点要实,要有平衡感.2、高楼大厦和道路等高大细长的景物时使用20mm以下的广角镜头.3、使用景深预测功能.练习

10、对称形构图

被摄体:所有具有对称构图性质的景物、人物造型、建筑等.要 求:利用上下左右对称构图,表现稳定感和超现实意境.建 议:

1、选择优美的对称形,对称形的两边焦点都要实,每个对称形表现要明显.2、尽量使用标准焦距以上的镜头,使用广角镜头时要注意相机与被摄体保持平行.3、拍摄岸边与水中的对称构图景物时使用偏光镜,4、求全景深不得不用小光圈时使用三脚架.练习

11、垂直、水平构图 被摄体:风景、建筑等.要 求:画面中表现由多条平行或垂直线条构成的单纯美.建 议:画面构成的线条要保持水平或垂直,线条要美, 水平或垂直线条造型要布满全画面.使用三脚架

练习

12、S形、斜线构图

被摄体:具有S形或斜线构成的道路、河流、山峦、都市内的桥梁和道路等.要 求:用S形表现纵深感,用斜线表现外展的广阔感和动感.S形要通达画面的两端,中途断了的话前面要有空间构成.建 议:S形及斜线的配置要有平衡感,要仔细感觉作品是否有纵深感和广阔感,被摄体是否清晰.主题要突出.练习

13、黄金分割法构图 被摄体:任何均可.要 求:被表现的主体要处在分割点、线上或附近,构图要平衡.被摄体要突出.画面中不能有多余的部分存在.建 议:首先按自己的想法构图,然后再活用黄金分割法.第三单元:用光训练(1)。

练习

14、昼间闪光灯曝光补偿

被摄体:人物、花卉、宠物、小范围自然景色、静物等近距离小范围景物。

要求:当以上被摄体处于逆光、侧逆光并周围光线强于被摄体时或被摄体处于昼间阴暗处时使用。建议:

1、用闪光灯同步速度测光(平均测光)取得光圈值,然后用闪光灯的指数除以光圈值得到拍摄距离,就能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例如:相机的闪光同步是1/125秒,用相机的自动测光得到的F值16,闪光灯的指数(GN)是40,即40÷16(F)=2.5M,这时的拍摄距离为2.5米。

2、已知闪光指数(GN)和距离求光圈(F)时用闪光灯指数除以距离求得光圈(F)。即:GN÷距离=F。练习

15、利用闪光灯体现作品的立体感 被摄体:人物、花卉、、宠物、静物等。

要求:使用外置闪光灯并利用连线使闪光灯离开相机,从斜上方或背后投光制造立体感,也可以投到天花板或利用反光板制造折射的柔光,具体投光方法与方向按自己意图具体安排。但是要尽量避免重阴影。

建 议: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尝试各种投光方式及曝光补偿所制造出来的立体感觉。

练习

16、室内及夜晚灯光摄影

被摄体:室内灯光下的集会以及城市灯光夜景等。

要求:利用色温在室内及夜灯下制造肉眼见不到的独特(泛红)氛围。

建议:画面内的光线布置尽量均匀,镜头附近最好没有强光源并不能有强光射进镜头,拍静物时使用三脚架,抓拍时最好使用ISO400的胶卷。如果希望得到忠实于原色的作品,使用80A滤镜矫正色温。曝光不能有过。参考:色温:白日晴天=5500K,白日阴天=6500K,早晚=4500K,一般灯光=2800K。练习

17、朝阳、夕阳、夜景

被摄体:朝阳、夕阳下的山峦、海岸线、自然风光及夜景。

要求:要充分体现朝夕的氛围,再现朝夕夜景的绚丽景色,不能有多余的物体进入画面,最好没有晕光。

建议:使用手动,基本上光圈为F8~11左右,AE光圈优先,远景时焦点调到无限远,10米以内对点光源等最容易看清楚的物体上对焦,使用三脚架,可以考虑多次曝光。练习

18、白色物体

被摄体:雪景、白色沙滩、白色花卉等白色物体。要求:清晰再现白色物体的质感与色调。

建议:根据实测曝光量适当曝光补偿,补偿量根据白色物体占画面的比例和你要表现作品的意图一般为0.5~1.5EV之间,画面中黑白物体相间时根据各占比例调整。第四单元:用光训练(2)练习

19、逆光(透射光)的运用

被摄体:光线从背后照射的人物、风景、花卉、静物及抓拍等.要 求:充分利用逆光的特点制造透明感和立体感.注意被摄体与背景的亮度平衡及不能有创作意图以外的光晕产生.建 议:使用曝光补偿以及反光板.曝光补偿量有+0.5、+1.0、+1.5、+2.0EV等,补偿越大,被摄主题越亮,如果把握不好曝光补偿量,可以分段补偿各拍一张以上以保证拍摄成功。练习20、侧光的运用

被摄体:与此种光线有关的人物、风景、花卉、植物、宠物以及抓拍.要 求:充分活用阴影的效果,使画面的氛围符合自己的拍摄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对光的敏感性.建 议:拍摄时从顺光、侧光、斜侧光、半逆光、逆光的顺序去观察被摄体,并注意侧光与逆光所制造出的物体立体感之差别.如利用强侧光可塑造男人的刚毅,弱侧光可营造女人的温柔等.使用遮光罩。练习

21、林中点光与泻光的运用

被摄体:具有泻光特点的林中、阴天下的风景如山峦、江和湖海的水面等.要 求:充分利用点、泻光的特点营造出印象深刻和感动人的氛围.建 议:注意光比范围及曝光量的掌握,明暗差要适当,用点测光方式测得明处与暗处的曝光量后取中间值进行最后的曝光。练习

22、极端曝光的应用

被摄体:想要高调表现(阴影淡的)或低调表现(反差大的)的一切被摄体.要 求:摄影意图以及主题要鲜明,要考虑采用高调或低调的必要性,被摄体的所具有的氛围要协调.建 议:高调的曝光补偿从0~+2.0,低调的曝光补偿从0~-2.0,通过分段曝光,掌握在各种条件下的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

练习

23、光的轨迹

被摄体:夜间流动的车、船、星空、焰火等.要 求:流畅地表现光的流动,光的流线色彩、形状、大小与周围的气氛要协调, 曝光要适当.建 议:利用平均测光与中央部分重点测光模式。也可以把光圈设定为F4或F5.6, 曝光为30秒至2分钟(可用B门)。焰火一般使用ISO100胶片,光圈在F5.6~F11之间.星空的曝光时间最长可到1~2小时。以上均使三脚架。练习

24、有灯光照明的物体

被摄体:都市内夜间被灯光照亮的建筑以及植物等.要 求:取景角度要体现被摄体的魅力,选择能够充分表现气氛的曝光,画面中主体的所占比例要适当。

建 议:使用三脚架、快门线,使用手动模式,B门或T门,使用曝光补偿+0.5—1.5EV。注意构图时画面中最亮部分与最暗部分,避免亮度相差悬殊,长时间曝光时注意倒易失律问题。使用广角镜头!

第五单元:强调色彩的训练 练习25、26、27、28、29、30

分别以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为主要特征的被摄体做表现主题的练习。被摄体:具有以上颜色的各类物体及颜色着装的人物、花卉等。

要 求:要表现出以上各种颜色的鲜明特征,把握好色调、明亮度、饱和度这色彩的三要素。

建 议:注意冷暖色的表现,可能的话使用滤色镜,使用包围式摄影法体验曝光补偿对色彩表现的作用。练习

31、表现水的透明感 被摄体:与水有关的任何物体。

要 求:在表现水透明感的同时注意作品的整体表现。

建 议:注意水面的光反射,使用PL镜,使用是旋转PL镜找到最佳表现。练习

32、色彩对比

被摄体:各种颜色掺杂形成对比的田野、公园、建筑群等。要 求:利用色彩对比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建 议:不要使太多的色彩进入画面,形成对比色彩的亮度差越大对比度越强,明亮色与形成对比的暗色容易醒目,同一颜色的实焦点处与虚焦点处可以形成对比。练习

33、黑白摄影

被摄体:任何物体、人物等。

要 求:主题与背景的关系性,理解黑白摄影作品的特性。

建 议:有必要了解彩色变成黑白后的具体变化,既把红色当做浓黑、黄色当做灰色考虑等,并了解与灰阶的关系。练习

34、单色调的表现

被摄体:大自然中的群生植物,大面积单色花卉,色调统一的室内房厅等。要 求:有效使用统一的色调,构图平衡,充分掌握色彩的浓淡度。

建 议:注意色彩的饱和度,使画面内的色彩表现有张有弛,使用色温滤镜。

第六单元:表现动感与感情的训练 练习

35、动感的表现

被摄体:体育运动、动物、纪念活动、花草、河流等。

要 求:充分记录并表现运动的物体或人,表现出运动着的力量感和动态美,合理构图,掌握适合被摄场景的快门和按快门的时机。建 议: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定格高速运动时使用快门速度为1/500-1/1000秒,表现流动感时使用1/15-1/4秒,追拍时可使用1/15或1/30秒。练习

36、临场感的表现

被摄体:火灾及事故现场,祭祀活动,仪式,自然气象状况等。

要 求:尽量表现临场感,使人身临其境。即使是较平凡的被摄体,也要利用技术与器材制造出临场感。

建 议:尽量接近被摄体使用超广角或望远镜头,光圈使用F11、F16、F22求大景深。表现自然气象状况如台风、大雨、雾、急流时使用三脚架,快门1/

8、1/

4、1/2秒优先,并可使用包围式拍摄法。练习

37、寂静感的表现 被摄体:自然风光。

要 求:摄影者自身要宁静安稳,选择最佳的拍摄时间和天气,选择稳定简洁且容易传达静感的构图方式。

建 议:拍摄时间最好在黎明、傍晚、明月夜、雨天、雾、雪天等。选择对称、三角形等增加寂静感,构图要横平竖直,不能有倾斜以强调集中感和稳定感。使用三脚架。练习

38、感情的表现

被摄体:人、动物的脸部特写与身体(动作的瞬间抓拍)。

要 求:掌握最佳快门时机,做到与被摄人或动物心灵相通,除脸部外也要注意其他肢体的表现与主题相吻合,注意构图的各个细节。建 议:先从身边的人特别是小孩和宠物开始练习,平时多多注意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并找出有趣的特点,然后利用望远镜头在被摄人或动物不注意的时候抓拍。开始练习时尽量利用自动模式。

棚内人像必读 常见光位图及实拍效果

主灯置于模特右下侧,模特左上方放置一盏辅助灯,为模特脸部阴影补充一些光线,以使阴影的细部突显出来。身后的背景灯则使模特整体的轮廓从深色背景中一跃而出。主灯照度略有不足,导致模特左手指端光照不充分。

这张还是采取比较经典的1主灯+1副灯的布光方式,由于模特脸部特别是眼睛是写真的重点所在,采取比较柔和的泛光灯作为主灯,一方面营造了眼神光,另一方面刻画出红色丝绸披肩的细节,而位于右上方的副灯则用于消减模特脸部过重的阴影,使鼻部轮廓更突出。

这是一张全身照,主灯置于模特正前方,自下而上出光,兼顾到模特服装和脸部的照明。而位于模特左右两边呈45度的轮廓灯则保证了模特脸部光线足够柔和。这种三角布光法可以用于模特全身需要均匀照明的情况。不过就这张图来说,模特的白色裙子细节没能保留而腮部由于阴影显得愈加突出,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

主灯位于模特左上方处,照亮模特肩部脸部发丝和背景装饰的羽毛。而位于模特前方偏右的副灯则相当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主灯造成的阴影。模特身后的浅色背景灯用于营造气氛。

这张的重点在于模特的红色套装和黑色的发丝与白色背景的对比,而露出的一只眼睛则为画龙点睛之处。因此主灯更多地关照了红色套装的质感表现,而位于模特左上方的副灯则打出了头发的光泽。

位于模特前方稍偏左的位置的主灯营造了眼神光和模特脸部轮廓,由于模特的左脸有朦胧黑纱遮挡则省掉了副灯。

主灯位于模特正前方,脸部光线较平。模特扯起的黑色披风在这里有部分反光板的作用。头发通过上方副灯照亮。这张作品的视觉亮点在于位于黑色披风上的白色镶边。

主灯位于模特左上方,照亮模特头发、脸部和肩部。副灯位于模特右下方,用于为模特蓝色纱质外套提供足够的光线。为了突出涟漪状背景,特地用背景灯打亮。

主灯位于模特左上方,副灯位于模特前方偏右,营造白纱气氛,弥补模特脸部阴影。

由于模特轮廓已经很深,所以这张模特脸部的光线比较平。眼神光由位于模特前方的主灯营造。主灯由下往上打光,照亮模特右侧皮肤,左上角的另一盏灯则对模特左边脸部进行补光。

主灯位于模特前方偏右,副灯位于模特左手方向,位置稍微高出模特头部。这张作品的视觉点在拥有比较好反光质感的衣服上面,形成了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突显出藏在之后的模特面部。

位于模特前方主灯营造了非常均匀的脸部光照效果,黑白渐变的背景氛围则由背景灯打出来。这张作品的特色在于那块红白相间的遮挡板,和模特黑色的衣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对比,构成了画面的主色块,而模特脸部在黑色衣服和头发之间显得异常轮廓分明。

正前方的主灯打亮婚纱和模特面部,镜子也起到一定的反光作用。模特顶部光源用来增强头部装饰照明。镜子和花瓶在这里提供了很强的戏剧氛围。

由于模特脸部轮廓比较柔和,因此主灯采取从模特右下边打光。位于模特左边高位的副灯消除模特脸部阴影并加强头部浅色配饰的照明。模特前方的薄纱在柔光下增强了神秘氛围。

主灯位于模特前方靠右位置,光照较强,将模特脸部手臂和旗袍上的浅色绣花打亮!以达到和深色旗袍的强烈对比,意图在于突出深色旗袍。

影楼常见7种布光法秘密大曝光

这是影楼常用的几种布光法示意图,不同的光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里介绍的有实景棚灯法,逆光灯法,硬光单打法,平光灯法,蝶光灯法和顶光反射灯法以及油画效果单灯法。

第五篇:液压基础知识课件

液压基础知识 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型式为实现某种规定功能,由液压元件构成的组合,叫做液压回路。液压回路按给定的用途和要求组成的系统,叫做液压系统。液压系统通常由三个功能部分和辅助装置组成。液压系统按液流循环方式分为开式和闭式两种。液压系统的组成动力部分液压泵:用以将机械能转换成液体压力能有时也将蓄能器紧急或辅助动力源控制部分执行部分辅助装置管道、蓄能器、过滤器、油箱、冷却器、加热器、压力表、流量计等各类压力、流量、液压缸、液压马方向等控制阀:用达等:用以将液以实现对执行元件体压力能转换成的运动速度、方向、机械能作用力等的控制,也用于实现过载保护、程序控制等

液压系统的型式开式回路:泵从油箱吸油输入管路,油完成工作后排回油箱,优点是结构简单、散热、滤清条件好、应用较普遍,缺点是油箱体积较大,空气与油接触的机会多,容易造成油液污染。

闭式回路:泵的吸、排油口直接与液压执行元件的进出油口相连,形成一个闭合循环。为了补偿泄漏损失,通常需要一个辅助补偿油泵和油箱。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油箱的体积小、结构紧凑、空气进入油液的机会少,缺点是系统结构复杂,散热条件较差,并要求有较高的过滤精度,故应用较少。液压系统的类型和特点液压系统的类型按主要用途分液压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按控制方法分开关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比例控制系统以传递动力为主注重信息传递,以达到液压执行元件运动参数(如行程速度等)的准确控制为主系统由标准的或专用的开关或液压元件组成,执行元件的运动参数控制的精度较低传动部分或控制部分采用液压伺服结构的系统,执行元件的运动参数能精确控制传动部分或控制部分采用电液比例元件的系统,从控制功能看,它介于伺服控制系统和开关控制系统之间,但从结构组成和性能上来看,它更接近于伺服控制系统控制部分采用电液数字控制阀的系统,数字控制阀与伺服阀或比例阀相比,其结构简单、价廉、抗污染能力强、稳定性重复性好、功耗小灯优点,在计算机实时控制的电液系统中,它部分取代了比例阀或伺服阀工作,为计算机在液压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特点数字控制系统 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

1、液压工作介质

2、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3、液压缸

4、液压控制阀

5、液压辅助件

液压工作介质对于一个液压系统来说应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况选择适合的液压工作介质。对液压工作介质的主要要求有:

1、粘度合适、随温度的变化小

2、润滑性良好

3、抗氧化

4、剪切安定性好

5、防锈和不腐蚀金属

6、同密封材料相容

7、消泡和汽泡沫性

8、抗乳化性好

9、清净度

选择液压工作介质应考虑的因素

1、液压工作介质品种的选择:(1)液压系统所处的工作环境,即液压设备是在室内还是户外作业,还是在寒区或温暖的地带工作,周围有无明火或高温热源,对防火安全、保持环境清洁、放置污染等有无特殊需求;(2)液压系统的工况,如液压泵的类型,系统的工作温度或工作压力,设备结构或是动作的精密程度,系统的运转时间,工作特点,元件使用的金属、密封件和涂料的性质等;(3)液压工作介质方面的情况,如货源、质量、理化指标、性能、使用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对系统和元件材料的相容性;(4)经济性,考虑液压工作介质的价格,更换周期,维护使用是否方便,对设备寿命的影响等;

2、液压工作介质粘度的选择:(1)意义:对多数液压工作介质来说,粘度选择就是介质牌号的选择,粘度选择适当,不仅可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灵敏度和可靠性,还可以减少温升,降低磨损,从而延长系统元件的使用寿命;(2)选择依据:液压系统的元件中,液压泵的载荷最重,所以,介质粘度的选择,通常是以满足液压泵的要求来确定;(3)修正:对执行机构运动速度较高的系统,工作介质的粘度要适当选小一些,以提高动作的灵敏度,减少流动阻力和系统发热。液压泵(按结构特点)分类与工作原理外啮合齿轮泵:在密封壳体内的一对啮合齿轮,以啮合点沿齿宽方向的接触线将其吸油腔和压油腔分开,在其旋转时,齿轮脱开啮合的一侧形成局部真空,将油液吸入,而齿轮另一侧进入啮合,齿箱容积变小,油液被压出。内啮合齿轮泵:主动齿轮按左侧图示方向旋转时,从动齿轮随之同向旋转,在齿轮脱开处形成真空吸油、而齿轮进入啮合处,油液被挤出,输送到工作管路中去。月行件(隔板)的作用是隔开吸油腔和排油腔。

1、吸油腔

2、压油腔

3、主动齿轮

4、月行件

5、从动齿轮

摆线内啮合齿轮泵:外转子1和内转子2之间有偏心距e,内转子绕中心O1顺时针转动时,带动外转子绕中心O2 同向旋转,此时B容腔逐渐增大形成真空,与其相通的配油盘槽进油,形成吸油过程。当内外转子转至图b的位置时,B容腔为最大,而A容腔随转子转动逐渐减小,同时与配油盘出油口相通,产生推油过程。当A容腔转至图a中C处时,封闭容积最小,压油过程结束,继而又是吸油过程。这样,内外转子异速同向绕各自中心转动,使内外转子所围成的容腔不断发生容积变化,形成吸、排油过程。

单/双作用叶片泵、凸轮转子式叶片泵:叶片泵的转子旋转时,低于转子槽内的叶片沿着定子内廓曲线伸出或缩入,使两相邻叶片之间的所包容的容积不断变化。当叶片伸出,所包容的容积增大时,形成局部真空,吸入油液;当叶片缩入时,所包容的容积减小,油液压出。转子转一周,容积变化循环一次,称为单作用式叶片泵;容积变化循环两次,则称为双作用式叶片泵。容积变化元件:叶片、转子、定子圈 径向柱塞泵:当每个柱塞在转子套内伸出或缩入时,产生容积变化,转子转动时,由于转子和定子环存在偏心e,所以柱塞在沿定子环内圈滑动的同时,柱塞伸出或缩入,伸出时容积增大,形成局部真空,将油液吸入;缩入时容积减小,将油液压出。其吸油及压油腔输油轴上的配流槽隔开

轴向柱塞泵:柱塞的头部安装有滑靴,它始终贴住斜盘平面运动。当缸体带动柱塞旋转时,柱塞在柱塞腔内做直线往复运动。柱塞伸出,腔容积增大,腔内吸入油液,为吸油过程;随着缸体旋转,柱塞缩回,腔容积减小,油液通过排油窗排出,为排油过程。缸每转一周,各柱塞腔有半周吸油,半周排油,缸不断旋转,实现连续的吸油和排油。

1、柱塞

5、斜盘

2、缸体

6、滑靴

3、配油盘

7、同程腔

4、传动轴

8、中心弹簧 螺杆泵:由于具有一根特殊形状的螺杆,在它们互相接触处形成严密的密封,再缸上螺杆有适当的头数和导程,定子与螺杆的接触是有适当的长度和适当的径向间隙的,因而使螺杆的凹槽形成一些密闭的容积。当螺杆转动时,这些容积便沿轴向移动,这样,在吸入室方面充满螺杆凹槽的油液,在螺杆稍微转动以后便于吸入室隔绝,形成封闭容积。在螺杆螺纹的作用下被推动沿轴向方向前移动至后出腔,再通过压力有关输送到液压系统中去。油液在螺杆泵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而且这些油液彼此间没有相对运动,不能变量。

补充说明

1、液压泵按流量变化分类有定量泵和变量泵两大类。

2、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在结构上类似,除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外,二者使用是可逆的。因此,在这里就不对液压马达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做介绍了。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特点类型齿轮泵(马达)特点及应用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体积小、重量轻、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但工作压力较低、流量脉动和压力脉动较大,如高压下不采用端面补偿时,其容积效率将明显下降。内啮合齿轮泵和外啮合齿轮泵相比,其优点是结构更紧凑,体积小,吸油性能好,流量均匀性能好,但结构发杂,工性较差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运动平稳,流量均匀,噪声小,寿命长,但与齿轮泵相比对油液污染较敏感,结构较复杂。单作用式叶片泵若在结构上把转子和定子的偏心距做成可变的,就是变量叶片泵。双作用式叶片泵有两个吸油区个两个排油区,所以作用在定子上的作用力平衡,流量均匀。精度高,密封性能好,工作压力高,被广泛应用,但结构发杂,制造精度高,价格贵,对油液污染较敏感,轴向柱塞泵是柱塞平行缸体轴线,沿轴向运动;径向柱塞泵的柱塞垂直于配油轴,沿径向运动,均可以作为液压马达使用螺杆泵实质上是一种齿轮泵,结构简单,流量稳定,但不能改变流量大小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但输出转矩和转速脉动性大,适合于高转速低转矩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运动平稳,噪声小,负载转矩较小结构紧凑,径向尺寸小,转动惯量小,转速高,易于变量负载转矩大,径向尺寸大,适合于速度中等工况负载转矩大,转速低,平稳性好叶片泵柱塞泵螺杆泵齿轮马达叶片马达轴向柱塞马达球塞式马达内曲线马达 液压缸液压缸在液压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压能转变成机械能,使机械能实现直线往复运动或小于360°的往复摆动运动。以下是液压缸的基本分类:

1、推力液压缸:单作用液压缸、双作用液压缸、组合液压缸;

2、摆动液压缸:单叶片摆动液压缸、双叶片摆动液压缸。

通用液压缸的典型结构拉杆型液压缸:结构简单,制造和安装都比较方便,缸桶是用内径经过研磨的无缝钢管半成品,按行程要求的长度切割。但这类缸受行程长度、缸内径和额定工作压力的限制。

1、后端盖

2、拉杆

3、活塞

4、缸筒

5、活塞杆

6、前端盖

7、压盖

8、活塞杆密封座

9、防尘隔

10、活塞杆密封圈

11、前缓冲柱塞

12、支撑环

13、活塞密封

14、缸筒密封

15、后缓冲柱塞

焊接型液压缸:这类缸暴露在外面的零件较少,外表光洁,外形尺寸小,能承受一定的冲击负载和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但由于前端盖螺纹强度和预紧时端盖对操作的的限制,因此不能用于过大的缸内径和较高的工作压力。

1、前端盖

2、后端盖 法兰型液压缸:这类缸外形尺寸较大,使用于大、中型液压缸,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和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属重型缸。

1、防尘圈

4、前端盖缸筒

2、密封压盖

5、导向套

3、法兰螺钉

6、活塞杆7、8、活塞

9、螺母

10、后端盖

11、活塞密封

12、密封圈

13、密封压紧螺母

14、缸筒密封

15、活塞缸密封

液压控制阀液压控制阀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

1、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源流减压阀、顺序阀、平衡阀、载荷相关背压阀、压力继电器、节流阀、调速阀;

2、流量控制阀:行程控制阀、分流集流阀;

3、方向控制阀:方向阀、换向阀、压力表开关;

4、二通插装阀

5、截止阀

几种液压阀的工作原理直动型溢流阀:如图所示,当系统中压力低于弹簧额定压力时,阀不起作用,当系统中压力超过弹簧锁调整的的压力时,阀被打开,油经溢流口回油箱,其压力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

节流阀:如图所示,属于稳向三角槽式节流结构,当调整调节手轮或旋转调节套时,阀芯做轴向移动,节流开口大小改变,从而调节流量。单向阀:单向阀有直通式和直角式两种,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直通式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但容易产生振动。

电磁换向阀:如图所示为滑阀阀芯,它借助于电磁铁吸力直接被推动到不同的工作位置上。还有以钢球作为阀芯的,电磁铁通过杠杆推动球阀,使其推力放大3—4倍,以适应高的工作压力,允许背压也高,适应在高压、高水基介质的系统中使用。

液压辅助件

1、管件

2、蓄能器

3、冷却器

4、过滤器

5、油箱及其附件

6、液压泵站

下载摄影基础知识课件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摄影基础知识课件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公安基础知识模拟8课件资料[最终版]

    重庆市公安基础知识模拟8 一、判断题 1、公安机关的任务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系统。 2、人民检察院决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由人民检察院执行。 3、在交通......

    摄影技巧基础知识作业

    1. 什么是135单镜头发光数码照相机? 答:135相机就是指35mm相机,它的名称的由来是根据底片宽度为35mm得来的。为了统一相机的标准,柯达公司制定了1XX名称制定的标准,所以后来有了1......

    儿童家庭摄影基础知识

    儿童家庭摄影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和器材准备 1、拍摄儿童需了解的基础知识拍摄儿童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当然看到这篇文章的大部分朋友肯定都具备一定的摄......

    多媒体课件资料专题

    多媒体课件制作资料 一、 多媒体课件分类及介绍 A. 按教学类型分的课件 按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类型可将多媒体课件分为大学教育、 中学教育、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其它教育等。......

    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知识

    一、课件的定义 1958年在美国的沃斯顿研究中心最早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课件(精选五篇)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 2 第一节社会保......

    狱内侦查基础知识课件

    课程大纲 一、什么是狱内侦查。 二、狱内侦查民警的要求与职责。 三、监管工作中狱侦民警需完成哪些基础台账工作。 四、狱情分析会议PPT模板如何制作? 狱内侦查工作是监狱......

    多媒体课件基础知识及制作要点

    一、概念和种类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教学的软件套件,俗称“CAI课件”。 课件:由多种媒体信息按一定方式集成的、具有强大人机交互性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