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

时间:2019-05-11 21: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

第一篇: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

朱自清的《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第一教时

1、布置预习:

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

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朗读:

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

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

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

(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

(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文中的 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

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篇二: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嘹亮(liáo)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静默(mò)抖擞(sǒu)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晕(yùn)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篇三: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第二篇:初一语文上册春的课件

导语:《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春的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3、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4、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代表作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检查预习:

蓑suō 黄晕yùn 应和hè 抖dǒu擞sǒu 呼朋引伴

笠lì 嘹亮liáo 胳ɡē膊bo 酝yùn酿niànɡ 花枝招展

撑 盼望 润湿 清脆 欣欣然

卖弄 朗润 软绵绵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语言美。

3、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是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急切——盼望着,盼望着

2、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没有——近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4、小结: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二)第二部分(2—7段):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哪些一笔带过?哪些详细描写?

明确:总体轮廓: 山、水、太阳

局部描绘: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人们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而是先粗笔勾勒,通过远近不同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笔触,工笔细描富有春天特征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详细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图中主角迎接春天的方式。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小结: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第三部分(8—10段):

最后三段是赞美春天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排比,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六、研读赏析:

1、齐读第二部分。

2、小组讨论: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了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迎春图: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语句表现。

4、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七、品味语言:

你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可以从语言、写法、画面等角度阐述。)

八、体验与反思:

1、《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九、拓展延伸: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古往今来,每当春回大地时,无数文人墨客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能列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总结:先来看看唐代的诗人是怎么写春的:(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再看看宋代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三训相应习题。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方法写一写《冬》。

第三篇: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1第一课 散步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2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思 悟

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4、《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课后习题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3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四、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五、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篇:初一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此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教师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三、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导入:《散步》这篇散文,浅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用心灵去体会。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搜寻并大声优美语句,并且在书上圈圈点点,4人一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这些语言简洁、凝练、含蓄,组织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对偶句,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处体现了亲人间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以上四处,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幸福、温馨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

(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训练进行得多了,就会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四、探究质疑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教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的美点就表现在语言美,人情美,意蕴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结合以下几篇短文,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第五篇:初一语文上册第一课课件

教学目的:和初一新生谈语文学习的价值、意义、重要性与要求

教学内容:

一、自我介绍

介绍姓氏,家乡、爱好。

都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16个班级,偏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就恰巧分到十二班里来,彼此成同学甚至同桌,16个班级我就偏偏被领导指派担任你们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成为师生,用流行语说“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我们就这样相遇……我想这没有五百年的修炼是做不到的。

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但我你们的佘老师却一点也不喜欢,蜡烛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并且含着泪,过于悲壮。可我做教师想快乐的点亮你们的一生,却不想毁灭自己,而且现代科技看来,蜡烛的光太暗,不如日光灯亮,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

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将来的生命中,你还会不会记得这三年的生活,还记不记得三年的生活中有个我,这很难说,生命是个变数。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

二、关于语文

(一)什么叫语文?

语文=语言+文字,就是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用文字进行表述自己的思想火花,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人们生存的质量。

1、为什么要学语文?(同学说说看)

(1)学好语文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火花。

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为记住自己重要的事,智慧的先民想出用绳子打结来提醒自己的方法,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以及不同颜色的绳结等,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为结绳记事。虽然也有记事的作用,但它只是绳结,不是文字。所以结绳记事不是人们使用的最早的汉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仓颉又想到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就添一个贝壳,减少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好几年。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就这么,形成文字。仓颉造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

老人沉吟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天下,改都改不。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还有相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发生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

(2)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①学做一个善良的人。

讲几个案例,真人真事。

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向黑熊的事件震惊全国,他有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吗?专家检验结果:没有。他这么做只是想看看黑熊会有怎样的反映。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他学习过程中无数实验课中的一节,有什么大不的。在坐的各位,你们认同他的观点吗?从他的行为中你有没有反思过社会的根源是什么?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我们的年青人会虐待各种动物,或者对虐杀动物事件不以为然。

紧接着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去年暑假全国关注的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一案,这位国全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把铁锤冷静地砸向自己的舍友,事后不慌张不失态,几天之内连杀三人,再制定逃跑计划……我们抛开他与同学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想想他的人格精神上又出什么问题?能找到答案吗?

还有六年前浙江17岁的高中生徐力因考试不理想遭到母亲数落就把母亲杀掉,事件暴露前他照样正常上课下课与母亲的尸体共处一室而镇定自若。

这些学生,有的是各种理工科的知识和技术,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没有问题,他们得的是另外一种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不懂:什么是尊重生命。老百姓的话就是:缺德——失德用现在最前卫的词语来总结:他们没有精神家园。

据数据统计全国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心理存在健康隐患的高中生为20%-25%;大学生中则为25%-30%。多可怕的隐患,也就是说全国中学生与大学生中,患这类病症的人比例非常的高。所以,全国教育终于开始重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最离不开的基础是“语文——文学”而这些在数理化等纯科学的领域里你是看不到个性、人格精神这些内容的。

教这么多的书,我发现两种学生是常见的。一种接受12年的系统的语文学习,但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读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我称他们充其量只能算识字。另一种学生功课优秀,能顺利考入大学,并且大部分是进修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的这几本教科书,所以他们才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才会有刘海洋这一类的“优秀学子”出现。

由此可见:高学历≠高道德≠高素质,甚至高智商、高学历犯罪的社会危害比普通百姓更大,更可怕。同意我的观点吗?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学习语文为个问题。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板书)

②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没能失掉尊严。

例子一:歌德(1749-1832)是近代德国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这里要讲的,是一件颇能反映歌德道德修养的小事。

有一天,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当他走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时,迎面走来一个曾经把歌德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文不铭的文艺批评家。那位批评家站在歌德的对面,胸膛朝前一挺,傲慢地说:

“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路!”

批评家的姿态使歌德感到十分有趣,他把头一点,微笑着说:

“我正好和您相反,先生。”

说着,歌德站到一边。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羞得无地自容。

歌德因他的善良用文字化解尴尬,维护自己的尊严。

例子二: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从而维护党的尊严。

(3)学好语文,能提高语文素养,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来自人性的真、善、美,是人格的终极追求。气质靠文学熏陶,模仿不来,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体现你个人的修养。

有一笑话,说一小伙第一次爬上长城,面对看起来壮丽的景色情致大发,“啊,长城——”(你能猜到下一句吗?周围的游客也在等呢,)“咋就这么长!”港台剧最让我受不的句式是“我好喜欢好喜欢你!”的“好好”句式,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爱情的美好,真是苍白无力,又肉麻。

再来我们文学里如何描绘爱情的坚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相知”就是相爱,相好。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连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

所以,学好语文将来用处大着呢,在座的各位,假如那一天来临时别一纸难倒众位爷们,一片伤心写不出……

(4)最后,它还有一功用:大学的敲门砖。以后高考语文成绩提升到200分。(板书)

三、怎样学习语文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3)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新学期准备:

(1)积累(背、默、抄、记)

(2)顿悟(悟性、思考、灵感)

(3)创造(写作、读书)

(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业不过关,重写)

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

上课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文批注、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随笔的习惯

修改作文的习惯

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的习惯

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四)老师建议:

课内:

n 首先,做好课文的预习:

1.粗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写在书上。

2.再读课文,试着解作者写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解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一大半。

其次,有目的的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最后,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课外:

1、以书为友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多读书,读好书。要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2、生活中学习

文章来源于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学语言、学文章都不能离开生活。

四、作业:

1、预习《春》要求:

⑴、正确认读和默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并用中方格本按要求抄写3遍。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划出喜爱的语段,背诵并写出感受。

2、作文:题目一:我期待一个*****语文老师

下载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一语文上册春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一上册语文《孙权劝学》课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

    春 初一语文ppt课件教案 语文版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 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

    七级语文上册《春》教案(新版)苏教版-课件

    《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导入: 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濛濛的小雨、若隐若现......

    初一语文狼课件

    导语:导语:在我们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中,有我们遇到不懂的是正常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狼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初一语文阅读课件

    课件简介:“诺曼底”号遇难记维克多·雨果,(l802~1885)19世纪法国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初一语文《社戏》课件(合集)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语文《社戏》课件,欢迎来参考!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理解作者如何把......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课件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初一语文世说新语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

    初一语文上册第1课课件(优秀范文五篇)

    篇一:初一语文上册第1课课件设计思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们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