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教师演示
第二单元
光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2.3光是怎样传播的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2.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第()小组
检测日期:
****年**月**日
开始时的 水温
5分钟时的水温
10分钟时的水 温
15分钟时的水 温
20分钟时的水 温
效果及原因
改进措施 及设计图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五年级音乐《第一单元西部风情》教案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
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 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 《阿姐鼓》 《洗衣歌》
《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教学目标
1、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
(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
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学习鼓的节奏为主体伴奏(拍手、拍脚或用铃鼓)(2)欣赏第二部分 分组学习鼓声的节奏。(3)欣赏第三部分及尾声
师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又听到熟悉的旋律,你们知道是前面的第几部分吗? 生第一部分
师音乐的结尾节奏变得更加宽广,仿佛为人们描绘出更加美丽的前景,使人产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4)完整欣赏全曲。
播放乐曲的录像,再次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4、简要介绍曲作者
小结人说鼓的敲击,体现着生命和激情的节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无论是其形制还是敲击方式,构成了 华夏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补充欣赏《丰收锣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木鼓歌》。
二、教学目标
1、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三、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歌曲。
四、教具 电子琴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木鼓舞》的录象 师:人民在做什么?
生:人民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
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我们今天要学的“木鼓歌”就是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教师播放歌曲(出示课题)录音。
2、学唱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练习节奏
XX XX / X 0 / X 0 / XX XX / XX X / XX XX /X 0/
学习歌曲第 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用听唱法慢速练习。学习第9-12小节的旋律。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反复练习第9-18小节。学习第19-21小节,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2,2-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教师:播放第二段歌曲。学生听录音,加深印象。分组练习展示。
3、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师:请大家尝试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设计伴奏的方式。创编歌曲的律动。
分组设计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4、小组汇报展示。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鼓声传情。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得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得热爱之情。
2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四、教具 录音机 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师:前两课中,我们一起走进了鼓的世界,初步了解到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气氛,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鼓的文化。出示课题(鼓声传情)。师:听说过鼓舞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 生1:受到鼓励。生2:使人振奋。
2、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师:鼓一舞,人们闻鼓而舞,久而久之成为了中国的鼓文化。请看下面的录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师:大家发现什么了?
生1: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鼓文化。生2:有自己的特点。
师:现在老师提供给大家4个音乐片段,有四种鼓,请你先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再为音乐选择相对应的鼓,小组内商量。学生分成小组活动。
教师到各组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把小组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第一组:唱《秧歌舞》的片段,选择堂鼓。第二组:唱《新疆是个好地方》 〉的片段,选择手鼓。
第三组:唱《金孔雀与凤尾竹》的片段,选择象脚鼓。
师:同学唱得不错,说明同学们知识面非常丰富,现在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纸杯、塑料盒、可乐筒等),请你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鼓,敲一敲,用自己创编的节奏与他人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老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展示活动。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交流。学生分组展示。
3、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鼓”,是我们民族音乐中宝库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许多别的鼓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继承、创新,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鼓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你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生1:知道几个民族使用的鼓。
生2:知道了身边的物品可以发出象鼓一样的声音。
师:词语中也有包含“鼓”字的,能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请你举出例子跟大家说一说。生:欢欣鼓舞、鼓乐齐鸣、一鼓作气
师:同学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下次课告诉我们。
五年级音乐《第七单元音乐中的故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1)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
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 课分段欣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 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不能随着音乐得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3)片段三:鸭子出场。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 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4)片段四:猫出场。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6)片段六:狼出场了?
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 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8)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
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9)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10)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11)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 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知识目标:
1、认识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ⅩⅩ”和“ⅩⅩⅩⅩ”,感受音的长短,并且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2、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所包括的小知识。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1
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课时的八张单词卡。2.教师准备相关媒体的播放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等。3.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有关周末活动的照片。4.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
(1)新编歌谣大比拼。让学生就上一课所学的歌谣,进行改编汇报演出,评选出最佳创意奖。(2)使用第二、四课时学过的单词和句型进行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A: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B: I have math on Mondays.What do you have on Tuesdays?C: I have art on Tuesdays.What do you have on Wednesdays?D: I have computers on Wednesdays.What do you have on Thursday?…
A: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B: I often do homework.…
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在口语操练之后,教师可询问学生的周末安排,然后出示本课时Let’s try 部分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上内容,说一说这些人物的周末活动。(2)听录音,完成听音圈图的练习。录音内容如下:①Mike: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Chen Jie: I often read books and watch TV.Mike: Great!
What does Chen Jie do on Saturdays?② John: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Mike: I often play football.John: Me too.What does Mike do on Sundays?
(3)Let’s try 部分在听觉上,感知新句型。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看教学VCD或结合挂图听录音,学习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可多引导他们进行替换关键词组造新句的练习。(4)听录音,跟读对话。两人一组读对话。3.Let’s play(趣味操练)(1)Pair work朗读对话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同桌之间结对交流。然后完成Pair work部分的问卷调查,交流各自的周末活动。设计更多的周末活动在小组里进行交流。(2)Let’s check
播放录音,让学生按照录音内容做练习,对本单元的重要语言进行阶段性评价。录音内容如下:①Boy: What day is it today?Girl: It’s Tuesday.②Girl: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Boy: We have math, Chinese and music.③Girl: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Boy: I often do my homework.④Boy: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Girl: I often play football.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1)让学生做B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Good to know
此部分为选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一些没有固定日期的节日。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父亲节在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美国的感恩节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而加拿大的感恩节却在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我国现在也有人接受这些节日,特别是母亲节和父亲节,教师在讲到这两个节日的来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品质。5.小结
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 Sundays?I often do homework,read books and Watch TV.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B Read and writeGroup workC Task time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够完成部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句型的掌握。
难点:句型结合生活实际、Let’s try部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课时的八张单词卡。2.教师准备相关媒体的播放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等。3.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纸张和画笔,制作一本有关一周活动的活页书。
五、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l)汇报周末活动
把课后收集到的周末活动进行整理,使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I….‖在班级内
汇报,找出学生们最喜欢的周末活动。(2)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 A: What day is it today?B:It's Monday.
C: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B:I have math…I don't like Mondays.I love Sundays.A: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教师呈现教材图片,让学生说出表现Zoom周六活动的三张小图代表哪三个动词短语。并试着按照Zoom的喜爱程度排序。教师再问学生:What does Aunt Cathy do on Saturdays?请学生阅读对话后回答。
(2)看挂图或课件,听录音跟读对话,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填充表格。(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四会句型,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可在班内进行―谁写得又快又好‖的竞赛活动。
3.Let’s play(趣味操练)(1)Group work
分小组讨论Amy和Wu Yifan的周末活动,并找出他们的共同爱好。然后小组讨论每位成员各自的周末安排,发现共同爱好和不同之处,依照所给示范在班级内汇报。(2)Task time这部分是本单元的选学内容,教师可视教学实际安排在课内或者课外完成。主要任务是把一周的活动设计成一本简易的插图活页书,并进行小组间交流。该项任务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共同设计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学会合作,要求学生试着用英语去解决问题,交流情况。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让学生做 B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5.小结句型: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I watch TV on Saturdays.What abut you?I do my homework.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小学三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
文数学英语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
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本班学困生马边国、项天明、王英,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
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八)、解决问题(4课时)设计校园1
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课时
(六)、课时(九)、1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小学三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3000公顷=()
年全年有()平方千米天日=()时 48个月=()年4时=()分 20086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00厘米=()分米=()米 1米=()分米80分米=()米400厘米=()分米=()米 6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1米-4分米=()分米 9米=()分米10厘米=()分米120米-28米()米 600厘米=()米6米=()分米35分米-25分米=()分米 3分米=()厘米10米=()分米1分米5厘米=()厘米 12米=()厘米2400厘米=()米7米-2米=()米=()分米 7分米=()厘米500厘米=()分米13厘米+17厘米=()分米 40分米=()厘米3米=()分米6分米+44分米=()米 80厘米=()分米2米=()厘米24米-4米=()米
100厘米=()米2分米=()厘米2米=()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8分米=()厘米15分米+85分米=()米 5米=()分米40厘米=()分米6米=()分米=()厘米 60分米=()米5米=()分米1米-2分米=()分米 7分米=()厘米7分米=()厘米46厘米-16厘米=()分米 200分米=()米3米=()厘米3米+12米=()分米 7分米=()厘米5分米=()毫米17厘米+23厘米=()分米 100毫米=()厘米600分米=()米25分米-10分米=()分米 90分米=()米30厘米=()毫米71分米+29分米=()米 80分米=()米1分米=()厘米20米=()分米=()厘米 300厘米=()米25分米=()厘米2300米-300米=()千米 60分米=()厘米800厘米=()米28千米+42千米=()千米 600毫米=()厘米50分米=()米84厘米+16厘米=()米 40米=()分米150毫米=()厘米58分米-8分米=()分米 90分米=()米7厘米=()毫米2千米+14千米=()千米 10毫米=()厘米40分米=()厘米23分米+47分米=()分米
11米=()分米20厘米=()毫米700米+1300米=()千米 90厘米=()分米60毫米=()厘米4200米-200米=()千米 1千米=()米2000米=()千米1米-2分米=()分米 30分米=()米8分米=()厘米450厘米+50厘米=()厘米 6米=()分米300厘米=()米3千米+17千米=()千米 80毫米=()厘米9000米=()千米1米-30厘米=()厘米 10分米=()米20米=()分米21米-7米=()米 4000米=()千米9分米=()毫米1米-3分米=()分米 5千米=()米400分米=()米1米=()分米=()厘米 600厘米=()分米13分米=()毫米1吨-4000千克=()千克 3米=()厘米6米=()毫米1千米-300米=()米 15分米=()毫米7厘米=()毫米1300米+700米=()千米 2米=()厘米8吨=()千克1米-9分米=()分米 1吨=()千克6000千克=()吨1米+9分米=()分米 10分米=()米8000米=()千米1米-2分米=()分米 4千克=()
克2000克=()千克2厘米+8毫米=()毫米 10千克=()克15分米=()毫米14厘米+26厘米=()厘米=()分米 6吨=()千克4000千克=()吨1厘米+2毫米=()毫米3千克=()克5000克=()千克8厘米+12厘米=()厘米=()分米 6千克=()克2000千克=()吨23毫米+17毫米=()毫米=()厘米 8千克=()克40厘米=()分米49厘米-39厘米=()厘米=()分米 8千米=()米9000千克=()吨85毫米-45毫米=()毫米=()厘米 3米=()厘米7000米=()千米17分米+13分米=()分米=()米 2吨=()千克3000米=()千米5000米-2千米=()米 4千克=()克800分米=()米3000米+2千米=()千米 5千米=()米5厘米=()毫米63毫米-23毫米=()厘米
8米=()分米30厘米=()分米5400克=()千克()克 50分米=()米10厘米=()分米8分米+15分米=()分米 2米=()厘米10毫米=()厘米25厘米+35厘米=()分米 100厘米=()米90毫米=()厘米1米-70厘米=()厘米 9千米=()米1000千米=()米1米+30厘米=()厘米 4米=()厘米8000米=()千米35厘米-30厘米=()毫米 30分米==()米500厘米=()米2000米+1千米=()米 7千米=()米4000克=()千克5000米+7000米=()千米 3吨=()千克()千克=6吨7千米-3000米=()米 3千米=()米2000千克=()吨1千米-600米=()米 4米=()分米()千克=5000克2千米+1200米=()米 9米=()分米70分米=()米1200克-200克=()千克
1米=()分米3千克250克=()克1300千克+700千克=()吨 1米=()厘米1分米-2厘米=()厘米1千克-500克=()克 900厘米=()米20米-15米=()米2千米-800米=()米 80分米=()米9090千克-9吨=()千克2吨500千克=()千克 30分米=()米200克+800克=()千克8吨70千克=()千克 5分米=()厘米1吨-100千克=()千克1吨-300千克=()千克 7分米=()厘米3毫米+17毫米=()厘米3500千克-500千克=()吨 2分米=()厘米6400米-6千米=()米5吨+40千克=()千克 3厘米=()毫米75吨-50吨=()吨75厘米=()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20分米+30分米=()米3200千克=()吨()千克 8厘米=()毫米1米5分米=()米3500千克=()吨
()千克 90毫米=()厘米3千克8克=()克5040千克=()吨()千克 20毫米=()厘米6吨60千克=()千克300千克+700千克=()吨 40毫米=()厘米1千米900米=()米10吨-9000千克=()千克
4厘米=()毫米42吨-5000千克=()吨500克+500克=()千克 3000千克=()吨1800克-800克=()千克46千克-26千克=()千克 170毫米=()厘米300米+700米=()千米2000米+8000米=()千米 15吨=()千克8千米-5000米=()米1千米-200米=()米 7000米=()千米6千米-4000米=()千米4千米+800米=()米 3厘米=()分米600毫米=()分米40厘米-35厘米=()厘米 15米=()分米34厘米+56厘米=()分
米48厘米-15厘米=()厘米 8厘米=()分米12分米+8分米=()米28分米+47分米=()分米 40毫米=()厘米2分米-5厘米=()厘米15毫米+15毫米=()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