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热爱生命-教案5
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小说阅读中把握基本情节,能复述故事梗概
2.能捕捉文章中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人的生命力的歌颂,感知人热爱生命的本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19 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谁能描述一下极地环境?
有这样一个淘金者,被同伴抛弃、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设备,伤了一只脚,还遇到了狼他是怎样挣扎并生存下来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热爱生命》中那一场残酷的人与自然之战吧!
二、作者简介
第 2 页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 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杰克·伦敦从 1900 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 19 部长篇小说,150 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 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复习小说常识,整体感知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快速默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 瘸 qué 咀嚼 jǔjué 笨拙 zhuō 皮开肉绽 zhàn 跛 bǒ 鲦鱼 tiáo 累赘 léizhui 转瞬 shùn 吮吸 shǔn 半身不遂 suí 血渍 zì 舔 tiǎn 蠕动 rú
2、整体感知文意,初步了解小说情节(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文叙写了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他”在孤独、饥饿、恐惧、病痛的压迫下挣扎前进着,傍晚,他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然而在以后的几天中,他仍凭着顽强的生命意识前进着。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在他和狼之间开始了残酷的求生悲剧。虚弱的他抗拒着昏迷,与同样虚弱的狼同时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
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最后得救.第一(1-22)这个人陷入绝境后面临的种种困难 第二(23-41)在死亡线上挣扎 第三(42-44 获救
3、阅读小说,提取有效信息(交代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特征及人物和环境关系的文字)
四、问题探究 1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你认为来自哪个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
⑴严酷的自然条件—荒原、恶劣天气 ⑵朋友离弃的打击; ⑶病狼的威胁;
⑷自我——饥饿、伤病、寒冷、虚弱、孤独、恐惧。
五、理清主线,思考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
六、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通过对淘金者身陷绝境,以顽强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病痛,艰难求生的传奇经历的描述,表现了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珍爱。
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的巨大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因为,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七、读短文,请学生感悟生活哲理。面对逆境
饥饿觅食(恐惧、矛盾)
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
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简析: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八、作业:
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为什么。第二课时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几种基本方法。⑴分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外貌、心理、动作、语言 等展示的人物特征。
侧面描写—作者或作品中别的人物形象对该 人物有什么评价或暗示或衬托的作用。
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二、本文主要人物形象及身份? 明确:“他”、比尔——是美国到遥远的北方去淘金的人。主要人物——正面描写;次要人物——侧面描写
三、比尔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结局如何? 有效信息:他的同伴比尔抛下他——比尔会在那里等他的——他尽力想着比尔并没有抛弃他想着比尔一定会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他发现了一些痕迹,那是另外一个人留下的,他不是走,而是爬的。他认为可能是比尔——比尔至死都带着它——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沙,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
1、比尔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挑战自我极限,在恶劣的条件下,如果比尔留下,很可能会两个人都会死去,如果比尔保持体力,独立前行,也可能会生还。
2、比尔背叛朋友,见死不救,冷酷无情,金钱至上,最后因贪财丧命。这种人即使活在世上,终成祸害。所以作者在结尾处安排他命丧禽兽之口,正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也符合读者正义的情感需求。
探究学习2——换位思考如果是比尔扭伤了脚,“他” 会抛弃比尔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狼的形象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人公独自在大自然中挣扎,没有人类的对手,病狼的出现是否可以算是一种替代不得而知,但他与它在体力上、毅力上、甚至智慧上都称得上是对手了,正因如此,最终人类战胜狼的结局,才使人的形象被衬托得更加高大。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探究学习3——设计战胜一匹健壮的狼,应更能体现“他”的顽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
要塑造一匹病狼,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塑造病狼更具有真实性,衰弱的淘金者和垂死的病狼势均力敌,斗争也就越具悬念,越残酷。
五、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衬托人物 船与狼同时出现暗示什么?——希望与失望并行
六、分析主人公“他”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与逼真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几例,仔细体会。作品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第三段、第五段对生与死的思索,第八段对自己所处方位的判断等都是。
细节描写也是比比皆是。如嚼骨头的细节,在水坑边舀鱼的细节,最后他与狼较量的细节等,都写得细腻逼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1、提取文章有效信息中,你最关注哪个细节,为什么? 绝境:被唯一的同伴抛弃、只有辽阔可怕的荒野、两天没吃东西、鞋袜磨穿、肚子饿得剧痛、饥饿已变得麻木、有狼出没、连续的雨雪天气、遇病狼、迷路、裹脚的毯子磨穿了、毯子用完了、抛弃他的同伴死了、与病狼搏斗
伤病:脚脖扭伤、疲倦和衰弱、两脚皮开肉绽、脚腕肿得膝盖粗、脚脖子僵了、虚弱、神智不清、幻觉、脚没有一处好肉、膝盖和脚鲜血淋漓、垂死、昏迷、瞎、失去知觉
求生:吃野浆果、升火煮热水、用毯子包脚、吃灯心草、找虫捉鱼(失败)、吮吸狼遗下的兽骨、咬死狼并喝狼血
走路:一瘸一拐地走、背着金沙、疲倦和衰弱、摇摇晃晃地走、跛得厉害、一天十英里、五英里、扔掉一半金沙、又倒出一半金沙、全部扔掉、常摔倒、像半身不遂、站不起来、不到四英里、栽栽跌跌地走、一天三英里、两英里、不到一英里、爬行、挪动、扭动、一小时二十英尺
心理:孤独恐惧、幻想朋友在等他 坚信前方有食物、绝望地大哭
已经不怕死(求解脱)、但不甘心死
对财富从犹豫到舍弃到无动于衷、与狼搏斗冷静沉着
2、分析主人公“他”这个人物形象。①同大自然的斗争:
荒凉寒冷,食物匮乏,体力衰弱,濒于死亡顽强、惊人的求生意志和轵烈的热情
②对自己的劳动果实的态度:
从非常珍惜,到历经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大彻大悟,甚至连比尔留在岸边的金沙也不屑一顾了。
③对比尔友谊的坚信不疑也成了他求生的信念,并激发了他的生命潜能使他坚持到最终获救。从他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再次从一个侧面散发出人性美的光辉。
3、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支撑他战胜死亡的力量——母亲、家园
4、探究学习——“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突出具有的普遍意义 回看题目,有何感想?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剽悍与强大。
七、拓展延伸
采用速读法,整理杰克·伦敦大事年表,提炼人们对其评价 讨论杰克·伦敦为何自杀,这与其塑造的硬汉形象是否矛盾? 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可根据情况选择内容)
八、课外作业
1.读《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写一篇读后感。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第二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公输参考教案二[模版]
《公输》
教学目标: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3、通过朗读、揣摩、思考,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借助投影仪,映示以下内容:
①课文中的生字。
②注意加点字在文中的读法。
解说:此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深下注释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一边播放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a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b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c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d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e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f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讨论、明确。
2、研读第5-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3、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4、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5、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研读课文。
2、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3、品味文章在说理方面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1、继续研读第17~ 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之”,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3)完成课后练习三。(4)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4.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
(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第三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谈生命第一课时教案
谈生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无助 弱小卑微 天地广阔,宇宙广博
与大自然相比人类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生命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在冰心老人的笔下,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谈生命》,去感受生命的流动与生长。
二、走近作者(1900—1999)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是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五四运动爆发时,冰心还是一名青年学生。她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1919年9月起,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1920年起,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春水》,被称为“春水体”。
1923-1926年赴美留学期间,她写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三、读一读,记一记 骄奢(shē):骄傲奢侈 清吟:文中指清脆地鸣叫。枭(xiāo)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yìn)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芳馨(xīn):芳香。怡(yí)悦:喜悦、高兴。
云翳(yì):阴暗的云,文中指丰富多彩的经历、经验。
一泻(xiè)千里:形容江河水 势奔流直下。
四、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抢答:
1、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 阐释了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2、一棵小树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正,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
3、结构分析
1、(“我不敢说„„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2、(“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3、(“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 的全部生命历程。
4、(“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五、激情朗读 , 感受情怀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过程的呢?】
(一)自由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朗读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
• 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得轻松、活泼。
• 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朗读时语调要深沉。
【刚才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话说一江春水
朗读提示:
1、第一个、第三个有时候情调高昂,要读得声音响亮,充满激情。
2、第二个、第四个有时候心情快乐、平静,要读得轻松、活泼。
3、春水到达大海时,没有快乐,没有悲哀,朗读时要语调深沉。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2、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3、“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与本质怎样的认识?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2、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 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平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 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 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3、“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与本质怎样的认识?
•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
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 相伴相随。
•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大家分析得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交流答疑:
1、生命像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命如小树经历了四季 :春天充满朝气,夏天日趋成熟,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冬天渐渐走向衰亡。
破壳出来——出生
棵小树生命又像一。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青春生长——青年 茂盛中年——中年 叶子绯红——老年 消融归化——死亡
生命历程
断奋进的。生命的历程是不有什么异同?
“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一棵小树”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两段文字在情感表达上是一致的。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也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同样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六、拓展延伸 领悟主题
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2、“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
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之歌
• 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 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 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 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七、作业设计
1、请联系课文以及你自己对生命的领悟,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 而美丽”。
2、仿写句子: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愿你
,来造。
愿你
,来造。
愿你
,来造。
第四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谈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谈生命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交流感悟
本文语言清新、明朗、富有韵味。而且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重点句子摘录
• “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一)1、“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我们是渺小的,而这一滴一叶的活动又合成宇宙的进化,虽然渺小也不能忽略,所以,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为生命这一大篇章而奋斗。
2、“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云翳”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意思是说,希望人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3、“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
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对生活要抱着感激的态度。生命给予我们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们痛苦。快乐好比今天的阳光,给我们温暖,而痛苦好比明天的希望,给我们信心和勇气。
4、“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河流因为不断的流动,最终涌入大海的怀抱,种子因为不断生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生命更是需要不断奋斗,才会灿烂辉煌。
5、“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快乐给人带来的是兴奋,苦痛对于弱者来说是
暗礁,对于强者来说却是财富。从苦痛中奋起就会呈现美丽的景象。【„„其它的请同学们自己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句子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精警语句。那么】
(二)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 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是啊,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但却有激越,昂扬的生命之音。】
二、写作特色:
1、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特点。
2、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都是纯白话,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兼具感性美与理性美。
以前者而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比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
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生命历程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辩证法,以及幸福含义的多样性丰富性,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
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的光华。“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非常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语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情思、意味深长。
三、提炼主题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四、体验和反思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父母突然生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你尽力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 面对这些,你该怎么做?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要想使苦难真正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当你战胜了苦难并不再受苦,苦难才是你的一笔财富。否则,他可能就是你的屈辱。
我们应用微笑面对生活,用信心挑战困难,因为生活需要微笑,它就像茫茫黑夜中一只偶然飞过的萤火虫会带领着在生活之路中迷途的人,走过迷茫的黑暗之区。它就像温暖的阳光,去融化在黑暗之中早已冰封的心,明亮却又没有一丝阴影,让你永远生活在一片用微笑撑起的明朗世界中。
我们更需要用信心去挑战困难,自信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和条件,是直面人生的一种勇气和信心,它鼓舞生命、百屈不挠、气宇轩昂、置身于滚滚红尘,它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化山穷水尽化柳暗花明,使人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在经受巨大考验的时刻,我们应这样勉强自己。我要用微笑面对生活,用自信战胜所有困难!我不能听天由命,我要跟命运搏斗,我要把痛苦化为力量!
因此,笑对生活,用自信挑战困难,你的人生就不会沉沦,就能笑对人生。
2、为什么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这才构成了它的丰富多彩。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能在你的生命长河中勇敢地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五、拓展阅读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晚年的冰心仍旧保持了她对自然的挚爱和对人生的美好感受。但毕竟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冰心对生活的理解更为深沉。在这里,冰心把“快乐”比作“一抹微云”,把“痛苦”比作“压城的乌云”,说它们“相生相成、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美丽的黄昏”。这就使她的作品不再停留在以往那种纯理想主义 的诗美人生的追求上,而直面生活的多种色调,正视人生的痛苦。与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在冰心的世界中,痛苦亦成为人生的一种景象,成为美丽人生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体 验意味着冰心正不断走向深邃。
思考回答: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什么?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
2.作者最后一句说:“我窗前的晚霞, 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这句话是要表明什么?
表明作者对晚霞的留恋, 惆怅、依依不舍。
3、结合文章主旨,概括“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句的深刻含义。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
六、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冰心老人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历程,我们懂得了,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逆境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只有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才能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七、作 业 创新写作:
长这么大,经历了许多事,你一定对生命也有许多感悟。回想经历过的事,把最触动你心灵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字数400字左右。
第五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变色龙(第二课时)教案
变 色 龙
契诃夫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字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习用夸张和对比进行讽刺的手法以及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主题。
2、讽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表现手法及象征意义。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中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本文为什么用“变色龙”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3、找出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明确:
1、作者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划了这个反动统治阶级的鹰犬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沙皇走狗的形象。
他的特点是“变”——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不变”则是他作为沙皇走狗的特征。
2、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俄文“变色龙”也可以译为“易变心的人”。作者借此强调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征。形象幽默,富有讽刺意味。
3、社会环境品析
(1)街道场景——“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围观场景——两次写围观群众。
“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写出了围观的人聚结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3)谈论法律——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
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
第三次在第十七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
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法律虚伪。小结: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经济萧条、民众麻木、法律虚伪——沙皇专制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幌子,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2、写作手法赏析:
(1)主要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还有细节描写。
A、军大衣
开头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军大衣出场,这件大衣是沙皇警犬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工具;
中间的两次(第10段和第20段),他因“判”错了狗而吃惊、胆怯,一热一冷,一脱一穿,这一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复杂心理。
结局“裹紧大衣”离场,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在出尽洋相后,继续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与开头相照应。B、手指头
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2)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由一个小窗口反映社会的大问题,这种写法叫什么? “以小见大”
(3)讽刺手法——对比、夸张
在对比中讽刺 在夸张中讽刺
二、小说的社会意义
1、小说借“变色龙”来讽喻那种溜须拍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人。
2、现在“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这一名词已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词。
三、课文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讽刺和夸张手法,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刻划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和性格特点,充分暴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四、拓展延伸
“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在俄文里甚至已经成为“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代名词。那么,我国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有没有哪一部作品也塑造过类似“变色龙”式的人物或场景呢?
《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君子国”“大人国”“女儿国”“两面国”等奇人异事、奇风异俗,以此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嘲讽和批判。“两面国”里的人前后都长着一张脸,每个人都有两个面孔,前面一张笑脸,后面“浩然巾”里还藏着一张恶脸,这些人都趋炎附势、虚伪狡诈。
无论是契诃夫的《变色龙》还是《镜花缘》里的“两面国”,其实折射出的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打上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在为人处事上要坦率真诚而不要虚伪做作,要表里如一而不要口是心非,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整个社会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和谐!
五、作业布置:片断练习
奥楚蔑洛夫回家后想了一晚上,仍觉得白天处理得不妥,于是第二天早上去将军府上登门拜访…… 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