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经济学期末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讲 导 论 教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产业经济学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政策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 论
一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
二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考点:
1、产业组织的涵义。
2、什么是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的 “ 有效竞争理论”的内容。
3、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
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P2。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马歇尔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竞争活力)和导致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和垄断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见书p15-p19 要点:(1)哈佛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20世纪30年代开始,其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 范式。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哈佛学派认为
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政策主张: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2)芝加哥学派
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
政策取向: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3)可竞争市场理论
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出版,标志该理论形成。认为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的竞争压力会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包括自然垄断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和效率并存。
.政策取向: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存在关键是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4)新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针对SCP范式的缺陷,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位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形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在市场经构和行为的关系上,重视对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随着信息博弈的引入,对市场行为的分析转向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及企业间的动态竞争关系。
政策主张,主张政府应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而不是垄断结构。新产业组织理论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反垄断重心从结构转向行为,大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也开始受到反垄断当局的认真对待。
第二讲 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教学重点:
产业组织理论下的企业理论和古典企业的基本观点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企业理论的企业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异同。
教学内容:
第二讲 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一 新古典企业理论
二 现代企业理论
三 产业组织理论下的企业理论
本章考点:、企业的内涵和性质。、简要介绍三大产业组织流派的企业观:科斯企业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主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书p39):
1、企业是产业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
2、企业行为本身就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
3、企业对产业的发展也发挥着主要作用
简要介绍三大产业组织流派的企业观
1、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对企业开始研究,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它把企业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准则是在收入和价格的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即在技术和市场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2、现代企业理论的特点则是侧重从制度角度来研究企业问题:(1)科斯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 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 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 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 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确定了组织的边界,企业成长的动力就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2)威廉姆森是交易成本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对交易成本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从特定的分析对象和角度对交易成本的涵义进行了研究。他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和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交易成本的定义、契约人的行为假定: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威廉姆森(Williamson)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个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边界确定的原则,认为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的实体。(3)阿尔钦、德姆赛茨的团队生产理论 他们认为企业理论也可以不是通过市场,而是更容易地通过企业的管理费用来确立,在其他条件不变地情况下,管理费用越低,企业内部的组织资源的优势就越大。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测度、监控、偷闲、剩余权利等一系列概念,从另一条路径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讲
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教学重点:
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及其政策主张。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与广告
绩效指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企业理论的企业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异同、“马歇尔冲突”、产品差别化与广告
教学内容:
第三讲 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 一 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形成二 市场结构 三
市场行为 四
市场绩效 本章考点:
1、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2、什么是马歇尔冲突?p50
3、什么是市场集中度?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有哪些?p57,p64
4、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哪些。P54
5、什么是产品差别化?其形成原因是什么?p65,p66
6、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73,p74
7、企业有哪些定价策略?价格歧视政策、两部收费制的基本含义?
价格差别(价格歧视):企业向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完全相同的产品。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企业向购买产品的每一个消费者索取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实行统一定价,由消费者选择购买产品数量,对购买不同单位的同种产品,实际上起到了规定不同价格的效应。
三级价格歧视:指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出售同一产品。两段收费:指消费者先支付一定的费用(入门费),再支付使用费。如固话、打印机等。
1、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要点:20世纪30至50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SCP框架。理论体系主要由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中,S-C-P之间存在着递进式的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2/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有两种定义:(1)一是贝恩提出的,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二是施蒂格勒提出的,他认为进入壁垒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认为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化程度等不构成壁垒,突出政府管制(进入控制)构成壁垒的作用
第四讲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教学重点:
静态和动态、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以及两者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的决定 教学内容:
第七讲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一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二 限制性定价理论
三
掠夺性定价理论
四
企业并购 五
合作与串谋 六
研发与创新 本章考点:
1、什么是策略性行为。P102
2、限制性定价与掠夺性定价的区别。P109
5、企业并购这种策略性行为的产生原因。P110
6、在实践中默契合谋和明确合谋方式主要包括哪些? P116-121
第五讲 规制经济理论 教学重点:
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
教学难点: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
教学内容:
第十讲 政府的规制政策
一 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
二 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
三 政府规制政策
本章考点:
1、政府规制涵义及其类别。Pp135
2、传统自然垄断理论所指的定价矛盾是什么?为何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p141
要点:当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时,若政府不规制,企业会按MR=MC原则将将价格定的高于MC,而P=MC时,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因当P=MC时,企业的MC 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认为,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成本递减行业,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政府有必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以便让一家经营,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存在定价矛盾,政府要进行规制,以在企业效益和社会资源效率之间取舍。 第六讲 产业组织政策 教学重点: 产业组织政策体系的构成反垄断政策 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 教学难点: 中小企业政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 教学内容: 第六讲 产业组织政策 一 产业组织政策概论 二 反垄断政策 三 中小企业政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 本章考点: 1、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2、什么是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和产业竞争政策?p163 第七讲 产业结构 教学重点: 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教学难点: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教学内容: 第十一讲 产业结构 一 产业及产业结构 二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三 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政策 本章考点: 1、什么是产业结构?p189 2、简述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基本内容。P188-p190 3、什么是主导产业?其选择标准有哪些? P211-212 简述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基本内容。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1、内容: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定理的意义: 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库兹涅茨法则 1、法则的基本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其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2、法则的意义 法则说明了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发展的有序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霍夫曼定律 1、定理的基本内容 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2、定理的意义 霍夫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霍夫曼比例越高,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大,资本资料工业比重越小,表明工业化水平越低;反之,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小,资本资料工业比重越大,表明工业化水平越高。(四)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五)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1、雁行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赤松要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其中,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2、雁行形态理论的意义 雁行形态理论认为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密切,产业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梯度转移和传递过程,一国产业结构如果国际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国际产业间的梯度转移来实现。这为后进的工业国或者欠发达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 第八讲 产业关联 教学重点: 产业关联 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教学难点: 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教学内容: 第十二讲 产业关联 一 产业间的关联和投入产出分析 二 产业间的结构分析 三 产业间的波及效果分析 本章考点: 1、什么是产业关联及其方式。P220-221 第九章 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教学重点: 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钻石理论模型 教学难点: 钻石理论模型 教学内容: 第十三讲 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一 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 二 产业竞争力 三 产业安全 本章考点: 1、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p245-249 2、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其特征。P260 3、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4、简要介绍钻石理论模型。 1、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一)古典区位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二)近代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P247 (三)现代区位论p248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市场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2、行为学派 3、社会学派 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通常是主导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聚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体。 4、简要介绍钻石理论模型。 产业竞争力:一个产业相比较其他产业所具有的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优势最终通过该产业中企业主体能具有较强的获益能力。波特认为: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来的生产率,并提出国际竞争优势六要素:行业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者、政府和机遇。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即所谓的钻石模型。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就是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支出可以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政府经济作用的发挥,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壮大。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所谓节约,指的是在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所谓效益,指的是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耗费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市场经济下也就是以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必须对各方面的支出需要和自身的财力可能全面加以考虑和安排,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 目前在体制转型尚未根本结束的背景下,安排公共支出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比例关系: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财政与市场的关系。 (3)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二、简答题(考3) 1、比较均衡预算理论,功能预算理论,高度就业预算理论的长处和不足 答:均衡预算理论是主张无赤字收支平衡预算的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竞争原则,该原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优点:在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其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失业和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和非对称性,使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功能预案算理论的核心是相机抉择,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产物。该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光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导。同时,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而在于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优点:认识到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经济的不稳定是不可避免的;缺点:在危机年代出现的赤字是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赤字本身就是下一次危机的动因。功能财政不仅造成了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而且决策决定的时滞太长,预测的误差也较严重,这些都使得经济更加不稳定; 高度就业预算论的核心是政府支出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收入水平,保持高的就业率,依照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产出来确定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以用作公债的还本付息。优点: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有效地抑制了公共支出;其强调的减少政府支出,有利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完善;缺点:由于该预算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净税收收入水平,因而政府财政预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能力受限。 2、简述政府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的区别及影响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偿支付,政府不能从中获得相等的代价,相当于在私人部门之间充当资源再分配的中介人。具体包括各种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体现着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政府购买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反映了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 两者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转移性支付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付直接影响产品分配。增加转移性支出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引导资源流向有补贴的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可能降低产业竞争力,破坏市场秩序,引发国际争端等。 政府购买间接影响产品分配。增加政府购买会刺激社会生产,形成经济繁荣局面,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可以增加私人收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简述税收转嫁的含义及基本途径。(P183) 答: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其基本途径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前转,亦称“顺转”,是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产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形式,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 ②后转,亦称“逆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产品或生产要素进价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③消转,又称“税收的转化”,指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降低生产费用,补偿纳税损失,从而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负担;④税收的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它实际上是税收向后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政府如向资本的收益征税,在这项资本出售时,买主会将以后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资本价格中一次性预先扣除,从而使资本的价格下降,税收实际上将由资本所有者负担。税收资本化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与价格升降紧密联系;②它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是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结果必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③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即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负转嫁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方式。 前转 前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前面所举卖酒的例子,就是这一形式的转嫁。前转是卖方将税负转嫁给买方负担,通常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来实现。在这里,卖方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买方也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但税负最终主要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于前转是顺着商品流转顺序从生产到零售再到消费的,因而也叫顺转。前转的过程可能是一次,也可能经过多次,例如对棉纱制造商征收的棉纱税,棉纱制造商通过提高棉纱出厂价格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棉布制造商,棉布制造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再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也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于消费者身上。前转顺利与否要受到商品供求弹性的制约。税负前转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当需求弹性大时,转嫁较难进行;供给弹性大时,转嫁容易进行。 后转 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例如对某种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零售商将所纳税款通过压低进货价格,把税负逆转给批发商,批发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逆转给制造商,制造商再以同样方式压低生产要素价格把税负逆转于生产要素供应者负担。税负后转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供给方提供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而供给弹性较小。在有些情况下,尽管巳实现了税负前转,但也仍会再发生后转的现象。 混转 混转又叫散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混转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向前顺转,又不能完全向后逆转时采用。例如织布厂将税负一部分用提高布匹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印染厂,一部分用压低棉纱购进价格的办法转嫁给纱厂,一部分则用降低工资的办法转嫁给本厂职工等。严格地说,混转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负转嫁方式,而是前转与后转等的结合。 旁转 旁转是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和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例如纳税人用压低运输价格的办法将某课税对象的税负转嫁给运输者负担。 消转 消转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即纳税人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所缴纳的税款在所增利润中求得补偿。因为它既不是提高价格的前转,也不是压低价格的后转,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税负从中得到抵消,所以称之为消转。有合法消转和非法消转两种形式。前者指采用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后者指采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增大劳动强度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采用第二种形式一般遭到雇员的反对,所以纳税人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但消转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生产成本能递减、商品销量能扩大、生产技术与方法有发展与改善的余地、物价有上涨趋势以及税负不重等。 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亦称“赋税折入资本”、“赋税资本化”、“税负资本化”。它是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方式。即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扣除,从而将未来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比如某一工业资本家甲向另一资本家乙购买一幢房屋,该房房价值50万元,使用期限预计为10年,根据国家税法规定每年应纳房产税1万元。甲在购买之际将该房屋今后10 年应纳的房产税10万元从房屋购价中作一次扣除,实际支付买价40万元。对甲来说,房房价值50万元,而实际支付40万元,其中的10万元是甲购买乙的房屋从而“购买”了乙的纳税义务,由乙付给甲以后代乙缴纳的税款。实际上,甲在第一年只须缴纳1万元的房产税,其余的9万元就成为甲的创业资本。这就是税收资本化。它一般表现为课税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赋税折入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课税对象必须是资财,每年均有相同的税负;另有不予课税或轻税的资财可购;课税品必须具有资本价值等。 4、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一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失效。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②公共产品问题;③外部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④市场的不完全。许多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这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5简述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 答: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公共支出的原则有一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效益原则。是指通过公共支出引导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二是由政府配置的资源在使用时也应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原则;②公平原则。指通过公共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到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包括两个内容:横向平等,同等地对待同一层次的居民;纵向平等,差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居民;③稳定原则。指政府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一般说来,为谋求经济的稳定,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应有利于达到以下目标: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满意的经济增长率;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6、简述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混合制经济,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使众多国家的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的具体经济职能一般被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1)资源配置。由于在市场机制中存在着竞争失效、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从而市场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政府需要承担资源配置的职能。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主要可以用到以下政策工具: a公共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提供某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支出;b政府税收,通过税收调节产业结构;(2)收入分配。市场机制不能避免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因此需要政府来执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改善不平等状况而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建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进行补贴,以加重高收入阶层的负担,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3)稳定经济。由于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执行稳定经济职能。宏观经济稳定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此外,政府还可通过货币政策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而且只有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密切结合才更有助于达到满意的效果。 7、比较“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帕累托改进指的是彼此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条件下增进自己的福利。只要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达到最大,即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要使帕累托改进能够进行必须得满足产品总的净收益非负。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指的是一种变革使受益所得足以补偿损失者的损失。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场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的情况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于是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补偿准则”,即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准则“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8、怎样理解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 市场有其客观规律,其运行遵循着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不因其他改变。即可以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的有效的组织,从而是每个人最求个人利益,最终给全社会带来共同利益。在市场机制下,每个决策者都面对着一定的价格体系进行选择,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要存在有个人认为的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他们就会愿意为消费而付款,只要这一价值超过了生产成本,最求利润的企业家们就会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劳务。每个人的追求的个人利益的经济总和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9、简述当代政府反垄断的主要策略 实施反托拉斯政策;2 减少不同层次企业的进入壁垒3 行业管制4 政府直接垄断自然垄断性行业,将边际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让国家来垄断5 价格管制6 惩罚性税收7 要求企业定期公布核心技术秘密。 10、“公地悲剧”的启示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应该明确和稳定产权,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样道理,只有做好企业的产权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基于具有公地特性的国有企业往往发生“悲剧”这样的现实,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持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在不断完善企业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在这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实行的股权奖励制、年薪制等 11、试论政府购买的经济影响 政府购买上升会刺激社会生产,形成经济繁荣局面,物价水平上涨,反之,对私人收益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以等价交换为原则,通过市场直接获得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它与市场运行具有密切关系,因而对生产、就业和分配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购买性支出对国民经济总量变动产生直接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因其购买和直接消耗了经济资源,形成了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它的数量变动会对经济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政府购买性支出数量的变化,往往是政府调控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2.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投资国民经济结构变动产生直接影响。在政府购买性支出数量既定的前提下,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动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对经济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政府增加对A产品的购买时,将引起对该产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这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相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报酬的提高,社会游资也会流入这一领域。而当政府减少对该类产品的购买性支出时,情形就正好相反。这就产生了一个因政府购买性支出方向变动而带来的生产结构、劳务供应结构的调整效应。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性支出的结构调整,往往是引导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强有力手段。 3.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一般来说,当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时,由于其对生产的刺激、扩展效应,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都会随之增长,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如果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有所变动,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和劳务提供者的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从而对不同企业和就业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 12、试论政府转移支付的经济影响 转移性支付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围绕该两点进行阐述) 13、简述主张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功能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代表人物约翰缪勒认为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所谓 每个人的效用总和,即是最大多数人的效用和利益,在强调效用递减的同时,更加强调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为了使总效用最大化,政府不能再收入分配上搞平等,其否定收入的平等化;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代表人物罗尔斯,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处于相似的状态,没有一个人能设计有利于自己特殊情况的规则。所以公正的原则是公正协商或谈判的结果,在尚未知道自己在收入分配上到底处于哪个阶层的时候,往往会不约而同的关注收入分配的最下层,因此他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这些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因此在收入上搞平等的公共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正确的,通过把富人财富收入转移给穷人,使社会增进了最不幸人得到福利;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洛齐克,强调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他反对罗尔斯的为最底层的改善而向富人征税,而且也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他所坚持的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认为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不在公平也是公正的,强调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他认为收入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认为存在政府干预、人口变动和技术进步三种抵消因素,这三种因素抵消了储蓄和城市化的作用,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方向发生逆转,由上升转向下降,形成了倒U形现象。在三种因素中,政府干预是收入差别由恶化转向改善的主要推动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14、解决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一、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第一,政府应经常地、准确地和及时地向消费者披露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和用户做出合理、科学的消费抉择,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促进市场交易的扩大。 第二,维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一方受损的利益。即使政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即使消费者自认为做出了最佳的决策,在交易中或交易后,掌握信息较少一方仍然有可能成为信息不足的受害者。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交易者在事前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信息的广泛性、易变性、复杂性,使信息掌握较少一方仍的非法获得者进行赔偿等等。 第三,减少甚至基本消灭虚假信息的传播。虚假信息使信息失真。这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制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其方法就是对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给予坚决的打击,并使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 第四,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者给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对造假者进行打击就成为必要。消费者固然可以参与打假活动,但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地位,对造假行为打击就更有力度、更显作用。因为单个消费者和用户的力量毕竟有限。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其能够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产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首先,生产者要确立优秀的生产理念和企业理念,树立真诚为客户服务的意识。生产者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就不会欺骗和愚弄购买其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而是会真诚为消费者和用户服务。这样,就会赢得消费者和用户的信赖。消费者就不会处处设防,也不会对生产者的产品敬而远之。 其次,生产者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其用户披露有关自己企业及其产品的情况。在披露信息时,要切忌对自己的产品的功能夸大和溢卖,对自己产品的不足避而不谈。其实,生产者越是能够客观、准确、真实地向其用户披露信息,就越是能够赢得忠诚客户和长久客户。 再次,生产者要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企业产品质量越低劣,就越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没有必要向用户提供虚假信息。这自然会使交易双方掌握的有关信息量较为接近,信息不对称状况有所改观。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还可观察到,越是劣质企业,与其用户的信息就越是不对称。这说明,优秀企业、优质产品确实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生产者要强化防伪意识,并进行防伪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优质产品被假冒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严重干扰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在这类产品面前变得无所适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上当受骗,或者拒绝购买,抑制自己的需求。因此,优质产品的生产者加强防伪意识,使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藏身之地,由此而给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了真实信息,进而促进了市场交易。 第五,生产者也应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进行揭露与抵制。防伪创新仅为一种方法,其作用不是万能的。除此之外,生产者还应主动出击,积 三、消费者和用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首先,掌握有关生产者及其产品的大量信息,并提高对生产者及其产品的识别能力。消费者应积极搜寻和占有有关企业和产品更多的信息。只有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生产者在提供虚假信息时,从中就会有所顾忌,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就不会肆无忌惮,假冒伪劣产品也就不易泛滥成灾。 其次,消费者和用户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花钱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受损后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此,消费者不论从自身利益计,还是从他人和社会利益计,都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对社会虚假行为和现象进行大胆揭露。 再次,消费者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应积极向致害人提出索赔。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受害之后,往往不向致害人提起诉讼,进行索赔。这是虚假广告泛滥,侵害行为不止的重要原因,也是恶化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因此,消费者的诉讼索赔,实际上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约束信息量占有较多一方的行为。 最后,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交易中,向对方提供真实信息。虽然消费者在一般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弱者”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在所有交易中都是如此,在有些交易中,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占有较多一方。因此,消费者不能只是监督对方,消费者也有向对方提供全面、准确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如在人寿保险活动中,消费者作为投保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可能多于保险人。这就要求投保人如实向保险人反应自身状况,以便使保险人做出正确抉择。总之,消费者在交易中真实地提供信息,对改决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有所裨益的。 四、社会中介组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所谓“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专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社会组织。它对改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是使社会中介组织保持超然的、独立的地位。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本身就是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如果这些机构隶属于某一权势集团如大公司,则势必会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因为大公司为其利益计,有可能强烈地要求中介组织扭曲式地掩盖某些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而超然、独立的中介组织不受社会强势组织的影响和制约,就能够客观地不偏不倚地加工和发布信息。 二是中介组织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信息加工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协会,是中介组织共同协商建立的机构。该机构的运作,一方面减少政府机构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自我约束,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这对加强信息的管理,提高信息可信度,改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有极大的作用。 三是社会中介机构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源,合理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客观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为此,社会中介机构要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添置先进设备,以增强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15.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 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 由于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于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 税收和补贴 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 但是这种方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准确地以货币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到底说有多大,所以有时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计这些成本。 企业合并 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 明确产权 流行于西方的产权理论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影响的市场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内容: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三、论述题 1、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之我见。 答案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由于分配领域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较低并仍在不断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这种“结构性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也关系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现状能否改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成果难以体现在百姓的收入上,国民收入财富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2.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3.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偏大。4.私营企业职工收入偏低5.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6二次分配中,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经济学界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通常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功能收入分配理论,另一条是规模收入分配理论。功能收入分配理论(也称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将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根据各种要素在社会产品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贡献份额,将收入在各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规模收入分配理论(亦称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或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则是一种研究如何将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由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还是西方各种不同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都将功能分配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是以功能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础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是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中首次提到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措施: (1)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政府应在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积极推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2)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收入分配杠杆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仍有很多不健全之处,需要改革税收制度。 (3)进一步降低部分政策性垄断企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政府应通过强化税收、上缴红利、薪酬政策等调控手段,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国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4)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在建立以社会救助、全民医疗保障和全民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也应优先投向民生领域。 总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减少城乡、行业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与收入分配有关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答案二: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 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 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 0.48,大大超出 0.4的警戒 线。中国必须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说“不”,社会收入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调结构”,分配制度改革应先行 调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进程。当前我国 40%的农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只创造了 10%的GDP(第一产业增 加值比重),这不可避免地使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现在的结构调整则首先是收 入分配结构调整,由此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从而为转变“投资出口”模式、调整 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奠定基础。 (2)“起点”入手,调整贫富差距 “政府干预贫富差距应从结果转到起点上来,起点的干预比结果的干预更有效”。 那么起点在哪儿?起点是消费。 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就如同体育比赛,起跑线一样,但最终的结果总是有快有慢。而差距取决于参与者能力。所以,在国民能力差距扩 大的情况下,尤其是出现群体性的能力鸿沟的时候,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缩小的。 如此,政府应向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消费,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等决定文化、技能等方面素质的支出。 必须从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出发,既包括受教育年限上的公平,也包括受教育质量上的公平。由此政府对分配的干预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4/5 分配的公平应以社会正义为前提。社会正义就是按照公认的游戏规则办事,包括 经济运行规则、社会运行规则。 (3)“与民争利”,政府须避免 按照西方一些学者对社会转型研究的结论看,转型期整个社会将骚动不安,社会 成员对利益的渴望格外强烈,官员也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腐败等问题。这对掌控 利益分配权力的政府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就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关 系、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方面,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最主要的就是由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 思想,调整为效率与公平兼顾,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收入分配战略。 其次,政府要运用和使用好利益分配的杠杆。一方面加大法律对社会利益、收入 分配的调节作用,比如修订税制,政府减税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共政策,理顺收 入分配关系。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防止与民争利。应该说,目前这方面的问题 很突出。比如,土地征用、政府收费、政府自身的开支以及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中,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 “重民生、促和谐”是此届政府的施政要旨,也是扩内需、保发展的实际需要。 而保障就业,使分配制度更趋公平乃是中国民生之本,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 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 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更有尊严”,那么我们期待着 相关措施的尽快出台,社会发展更和谐。 2、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服外部效应的途径可以从私人部门和政府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机制。私人经济部门有其自身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2)产权和科斯定理。产权是指某种资源或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产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要使用别人的劳动,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征得别人的同意。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这就是科斯定理;(3)社会制裁。社会制裁事实上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比如,吸烟是消费成本外部化的典型表现,但吸烟给不吸烟者的健康带来损害,这是有违社会公德的。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发挥的作用,吸烟者可能会觉得这时吸烟很不合适,从而自觉地停止这种带来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在私人市场机制下虽然存在着通过上述途径纠正外部效应的可能性,然而,实际上这些机制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正是私人部门所能指望的纠正这些外部效应的最好的机制。 (二)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外部效应。如政府出资开展环境保护、提供医疗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还时常伴以其他手段。较常用的措施有:罚款、补贴、公共管制、法律制裁等。(1)罚款或征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2)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当存在外部成本时,比如企业排污给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政府也可以向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减除污染的措施,该进生产工艺,从而减少向河流排污的量;(3)公共管制。为限制企业排污这类带来外部成本的行为,政府也可以采用公共管制的办法,比如规定一个法定的标准,或对生产程序作出规定,比如规定所使用的原料必须符合某种质量要求等。公共管制可直接地限制企业过量排污,达到与罚款或补贴类似的效果;(4)法律制裁。法律措施是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比如,产权不明是外部效应的根源,因此政府明确地界定并有效地保护产权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类现象的产生。 当然,以上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具有不同的政策效果,会对效率和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受到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在不同情况下有效执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政府在实际决策时,还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从公共产品理论看当代政府的经济职能 从经济学原理的一般分析中得知,政府经济作用的产生源自“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满足公共需求就成为一种职能必然。公共需求的满足需要公共部门来实现,即通过政府及与相关的部门,运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实现。于是,在前述的“职能定位”分析前提条件下建立了这样的逻辑推理结果:政府的经济职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职能实现的主体,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所以它的作用应体现在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之上;二是职能实现的客体,政府的经济作用应体现在供给公共产品之上。 以公共产品供给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必须强化政府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公共产品上来,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4.怎样认识“在西方国家政府失灵从逻辑上是必然的” 他们认为政府对市场的调节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政府失灵是客观存在的。1 有限信息,市场信息的不足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政府这时就承担起提供信息的职能,但是现实相当复杂而难以预计,政府也很难做到掌握充分的信息,政府“犯错”的情况并不少见;2 有限控制。政府对私人、市场的控制有限,政府采取某些公共政策后,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应和对策往往无能为力。如政府采取医疗保险或者公费医疗政策,但是并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急速上升;3 时滞限制。政府从认识某一问题到最后公布某一决策并付诸实施引起私人市场反应会经过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调节市场的能力;4 有限决策。即使政府拥有充分的信息,通过政治过程在不同方案之间做选择仍会产生困难,在决策过程中,决策的那些少数人会自觉的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利益的偏好和利益。所以,民选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是值得怀疑的。5 干预成本过大。6 短缺或过剩7 官僚主义 四、开放题 1.简单描述市场失灵现象,用所有知识内容进行描述,用公共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一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失效。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②公共产品问题;③外部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④市场的不完全。许多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这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3) 解决方法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2分)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2分)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1分) 2.谈一谈学习公共经济学的过程和体会 3. 产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 1.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2.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 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有地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 4.霍夫曼定律: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5.产业融合:是指原有的产业边界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被打破,以前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被视为不同的产业现在 正融合在一起,变成新的产业的过程和现象。 6.马歇尔冲突: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7.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性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8.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9.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动的行为。 10.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11.竞争力: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12.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个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分配的充分,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彻底。 简答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一)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2.产业形成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的出现和形成源于劳动分工的出现,产业一旦形成,其自身具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对任何一个产业,一般都会经历一下几个阶段: (一)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 3.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产业发展的概念及基本内涵、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产业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进步的产业演化过程,即伴随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及观念意识的变化或变革。 产业发展包括的基本内涵为:1.产出增长;结构变迁;福利改善。 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产业发展是渐进与突变的统一;产业发展是产业进化的过程。 4.关于企业是资源配置主体的研究: (一)交易成本解释;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大 解释;可剥削租金解释 5.关于企业是一种特殊治理关系的研究: (一)市场治理;三边治理;双边阿治理;一体化治理 6.市场结构的含义与决定因素:6因素:(1)集中度;产品差别化;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 7.进入壁垒的形成原因: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绝对费用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产业进入壁垒分类可分为高度、较高、中等和低进入壁垒产业 8.市场行为的内容: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企业的产品策略;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9.价格协调行为,又称价格共谋。常见,卡特尔;价格领导制;有意识的平行调整 10.不合理的排挤竞争对手策略:掠夺性的降价行为;价格压榨;排挤行为 11.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资源稀缺;聚集效益;技术创新;增长所需的扩散与转移;生态环境的压力 12.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具体体现:前瞻影响;回顾影响;旁侧影响 13.问答题 1.促使产业融合的因素:1.新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电脑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低廉的技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沟通和接受资讯,从而促进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产业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2.各国政府对通信产业、传媒产业、有线电视等产业放松规制导致这些产业中的厂商可以通过兼并等方式进入新的市场。3.很多企业通过提升管理能力,使得自身能够通过购并、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的跨产业融合活动,从而使得众多合作伙伴可以分担经营成本和风险,并分享彼此的资源和利润。 2.规模经济的作用:减少组织管理成本;规模扩大,研发力量壮大;基础设施共用,单位生产成本下降等 3.产品差别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原因:(1)产品的物理特性;买方的主观印象;销售的地理差别;销售服务的差别。特点:产品差别化的不确定性;产品差别化的迟滞性。 4.产品差别化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产品差别化与市场集中度存在着双向的相互影响;产品差别化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差别化将影响企业价格的形成;产品差别化给企业间的价格协调带来了困难;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使得非价格竞争更为激烈;产品差别化不仅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还最终影响市场绩效。 5.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一)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平衡发展模式: 1.大推进理论;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6.国际分工与产业梯度: (一)国际分工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斯蒂德曼的新李嘉图主义;克鲁格曼的产品差异贸易理论。 (二)产业转移与产业梯度。 (三)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演变 7.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与“标准结构”的差异;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 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是持续的发展。 8.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产值结构的高级化;资产结构的高级化;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的高级化。 9.主导产业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吸引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关联强度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和上升率基准。 11.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一)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 (二)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均衡与非均衡理论:新古典均衡区域增长理论;缪尔达尔——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威廉姆斯倒U曲线;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四)公平与效率选择理论 12.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角,主导产业的特性:主导产业必须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主导产业具有层次性;主导产业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 13.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市场潜力;相对优势度;产业规模指标;产业关联度指标。 14.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空间集聚性;柔性专业化;社会网络化;根植性 15.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纵向集聚;横向集聚;区位指向集聚 16.国际竞争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17.产业竞争力理论:产业业绩分析视角;产业价值链分析视角;产业对外支配程度分析视角;产业吸引力分析视角;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 18.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机会;政府行为 19.关于竞争力的概念:宏观层次竞争力的概念;微观层次竞争力的概念;中观层次竞争力的概念 论述题 库兹涅兹法则: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 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理论 马歇尔夫妇《产业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 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梅森《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 贝恩《产业组织理论》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范式 谢勒《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以梅森贝恩为代表啊的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称为哈佛学派 芝加哥学派 斯蒂格勒 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 规制经济学 鲍莫尔、帕恩查、韦利格《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安全测度的指标体系 (一)反映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成长状态的指标:市场占有率;产品增值率; 劳动生产产率;资本利润率;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二)反映外商对国内产业控制度的指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 外资市场控制率;受控制企业外资国别集中度 (三)反映经济体制竞争力的指标:企业产前服务状况;企业产后服务状况;政 府经济凋节状况 (四)反映政府对产业控制力的指标:反映国有经济凋节力、保障力的静态指标; 反映国有经济活力的指标 (五)反映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指标:国内经济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 国内产业的科技素质 艺术经济学 选择 20个20分 名词解释 4个 每个5分 简答 3个 每个6-8分 案例 1个 10-15分 200-300字 论述 1个 20分 结合实例 名词解释 1、艺术经济学:指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讨论艺术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 2、艺术商品: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其社会劳动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转化到一定的形式或载体的物理化、系统化、典型化的观念产品,是某一具体历史时空内进入艺术交易市场的那部分艺术品。 3、表演艺术产品:是指艺术门类中以舞台或固定的表演场所为载体,以实施者现场创造展示和观众过程消费为基本特征的艺术服务。 4、三度创作:指在剧团的艺术生产过程中,包括了文学的,符号的(曲谱舞谱)剧目,曲目和节目的一度创造,由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参与剧场演出的三度创造。 5、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发生在表演艺术市场的管制行为主要有艺术资助、价格管制、消费者补贴、设置行业壁垒等方式。 6、视觉艺术:是指以可观的色彩、线条和形体为载体传达审美意象,是和我们的视觉感受有关的艺术类型,主要包括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 7、数字艺术: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创作者的思想为灵魂,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根本,具有独立文化价值的数字作品。 8、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理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应包括目标系统,执行系统,保障系统和激励系统这四大组织结构,内含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的基本理念,内置有内容创新模块,形式创新模块和渠道创新模块三大模块。惠及社会大众,实现文化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简答 一、艺术生产的特殊性(艺术生产过程的特征) 1、艺术创造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为脑力劳动过程。 2、艺术创造过程“沉浸”在物化产品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主体性,作为艺术劳动结果的艺术产品物化了主体和主体的劳动过程,成为艺术家的对象化存在和反观艺术家主体的一面镜子。 3、艺术创作的物化过程更多地使用物质的媒介功能而不是物理功能。物质生产更多地依靠物质的物理属性,生产一种实用性产品,物质的物理性能与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一致的。 4、艺术生产的结果主要体现为一种抽象形式而不是物理形式存在。物质产品主要是以物理方式存在的,但经过了艺术加工后形成的艺术产品却主要依赖于艺术形式。 5、艺术生产作为审美价值生产,生产主体具有特殊性:艺术生产主体要综合运用审美心理的效果,艺术生产主体需要毒热的禀赋条件,艺术生产主体要有沟通主观与客观的特殊能力,能够将外在的自然界转变为与人相关的“属于人的自然界”,使自然存在传达出人的精神和情趣。 二、艺术消费的特殊性是什么? 1.艺术的消费过程,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化过程,与一般商品相比艺术商品的消费结果不同,在艺术商品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主要是“内容消费”即使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精神内容,借助各种形式存储于人脑,形成一种文化沉淀和精神文化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艺术消费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消费者的再创作过程,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用的指向性是相对稳定的,使用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艺术商品则不然,如果不经过消费者的再创作过程,它的实用价值就无法体现消费也就不能完成。 3.艺术消费被赋予了文化身份的符号性意义,艺术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炫耀性消费的特色。艺术品市场上的一种特殊表现是,艺术品,不仅是一种投资对象,更是一种炫耀工具,越著名的稀有的艺术品,越容易成为炫耀品,越富有的购买能力强的投资者越可能产生炫耀性购买动机。 4.影响因数消费的因素,更为复杂。从微观上看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果是影响艺术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闲暇时间是影响艺术消费水平的时间因素,艺术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是影响艺术消费水平的空间和物质因素。艺术消费水平还取决于消费主体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和审美习惯的。 三、艺术市场的分类 艺术市场按内容可分为古玩文物,工艺美术,演艺,影视,音像制品市场的。按空间可分为国际艺术市场和国内艺术市场。国内艺术市场又可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也可划分为一级艺术市场二级艺术市场和三级艺术市场。根据市场结构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按时间可划分为古代艺术市场,近代艺术市场,现代艺术市场和当代艺术市场。按交换对象可分为艺术商品市场艺术劳务市场等。 四、艺术营销的类型 1,艺术园区,指占据一定空间区域,用于艺术家实现自身价值与理想,展示艺术创作成果的开放式空间。一般来说,艺术园区按功能可分为单一功能型园区和复合功能型园区;按活动主体可划分为以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生活为主体的艺术园区,以及画廊和艺术品流通为主体的艺术园区,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第三种类型。 2,艺术基金,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组合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艺术品投资被认为是较佳的投资方式之一。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大小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组织艺术品投资基金,并为投资者提供了与艺术品相关的投资理财服务。2005年5月起,中国艺术品投资基金悄然试水。 3,艺术赞助与艺术资助,艺术赞助是指第三方为他人艺术品的创作、流通、保管、展示而负担费用成本。赞助由资助发展而来,早在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艺术资助对艺术的影响非常深远,且始终存在。艺术赞助的主体包括私人,企业,政府以及各类社会机构。 4,艺术博览会,艺术博览会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伦敦举行的哥罗维诺古董展。艺术博览会,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作为艺术交易主体和场所的商业集市功能,一是作为艺术传播主体和平台的艺术展示功能。在中国,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拍卖业作为一种最早的艺术市场行为出现,但是引导中国艺术形式的重要力量却是大型的艺术展览。相比于国外的主流艺术博览会,我国的艺术博览会仍然处于一个成长过程中,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艺术市场仍处于一个初级市场的水平。五、三度创作说 1.一度创作生产过程,艺术的文本实现。一度创作主要是表演艺术产品的文本形成。一度创作是剧作家在一定的立场上,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深入现实生活,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塑造出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劳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剧目脚本的创作过程。 2.二度创作生产过程,剧本的舞台实现。表演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二度创作,是将剧本呈现于舞台的过程,包括导演构思,演员表现以及帮助演员塑造形象的各种辅助手段。这种依据剧本的创作活动,统称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对一度创作的阐释,理解,接受,但是在一度创作基础上的填补修改创造。相比一度创作生产主体的单一性,二度创作生产则是一个集体协作的创作过程。 3.三度创作生产过程,剧目的价值实现。三度创作不只是对剧本文学,舞台艺术提供的审美信息的接纳,而且也是在与二度创作的交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功能而对前二者进行新的再创造。三度创作生产过程中的特征为,一方面演员在观众的审美中完成自己舞台形象的创造,另一方面是观众在演员的表演中,完成自己欣赏戏剧的审美创造。表演艺术产品的三度创作生产过程是艺术剧目价值的最终实现过程,是对艺术生产成效的检阅。 六、表演艺术产品的成本 创作阶段,主要有剧本创作费,剧本征集费,剧本讨论费,剧本修改费用等围绕剧本创作而产生的费用。排练制作阶段,主要有相关音乐排练录音费用,舞台美术的制作创作费用,如舞台的布景,灯光,道具,音响制作,演出服装和头饰的。演出阶段,主要支出的成本包括演出的广告宣传,剧场租金,舞美和舞台装置,交通运输,演员工资,剧场摄影,录音的费用。 七、影响消费者艺术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从买方的消费者角度来看,对表演艺术的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或者是否够构成这种需要,取决于个体的种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第二,消费者的艺术素养。第三,有消费的实际需要和支付能力。此外影响个人做出是否消费表演艺术产品的因素,还包括,其职业,年龄,民族,社会阶层等因素。 八、票务营销 1.票务营销的直销体系,表演艺术团体和公司通过组织售票中心直接将门票售卖给消费者。直销模式的特点是实现了表演艺术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省去了一些中间环节,有助于表演艺术公司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直接的信息反馈。2.票务营销的代理营销模式,代理的票务机构是一个专门用于门票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公司。表演艺术公司与票务公司之间通过协议建立委托代理关系,由票务公司专门负责门票的销售。票务代理销售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省表演艺术公司的营销成本,并且通过票务销售公司的专业化运作达到较高的门票销售量,但同时也会丧失表演艺术公司与消费者沟通的大量机会。3.票务营销的团队购票,表演艺术的门票,往往会作为公司福利或旅游中的一个项目而出现团体消费的情况。团体消费者不仅能够迅速扩大门票的销售量,而且也能带来消费的人气,并拓展演出产品的知名度。4.票务营销的新兴方式,除了电话订票,网络在线订票的方式外,自动门票销售及也开始在国外一些城市出现,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门票购买方式。门票的预售制度也是有效提高门票销售,提高观众忠诚度的一种方式。 九、政府管制的意义 1.政府管制存在的理论,前提是弥补“市场失灵”,以提高市场效率。2.政府管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本身的效率,为有效地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最优化,是市场自身调节机制不足的有效补充。3.在表演艺术经营主体不断追求效率,效益的过程中,维持市场秩序,保护本国演出市场,提供社会保障等,都需要政府管制的介入。 十、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客观性影响因素包括:成本,诸如人力成本,物流成本财力成本等;艺术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含量;艺术商品流通的供求关系以及稀缺程度等。主观性影响因素包括:基于时代审美趋势之上价值结构;标志性消费;政治及特定社会心理结构等。 十一、艺术品投资的风险有哪些? 1,赝品风险,赝品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极大,投资风险,有时就来源于投资人的知识局限,信息不对称和专业技术难题。赝品的存在使艺术品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2,炒作的风险,过分的人为炒作造成了价格泡沫,是投资人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中国当代艺术品天价神话的背后就是隐藏着一些“谎言共同体”,炒家连同拍卖行,画廊或画家本人,将拍卖会当做炒作市场。“谎言共同体”操控市场价格和市场舆论,或曾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天价作局”。 3,艺术品保存地风险一直不被重视,但保存期间艺术品被盗,被人为损坏的可能性一直存在。4,资金回报率,投资艺术品和投资其他项目不一样,不是所有买入东西,想卖就能卖的出去,必然是有些东西好卖,有些东西暂时不那么好卖,需要等待识货的人。这就是收藏界常说的“缘”。5,投资艺术品清盘变现难,如果把钱存入银行,可以按期提取或者提前支取,如果投资股市,投资黄金,只要不吝盈亏,也可以随时清盘变现,然而由于人们对艺术品兴趣太个性化,每个投资艺术品的人的趣味爱好和眼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哪怕甘心忍痛割爱,却也不见得能找到接盘的人。 十二、数字艺术产品的特征 一,数字艺术产品的物理性特征,1.不可破坏性,数字艺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元素,在经过一定技术的处理后,它一旦生产出来,就能永久保持其存在形态。2.流通的便捷性,该特征是传统艺术产品不能比拟的,是数字艺术产品特有的。3.产品的互补性,通常是指有形的数字艺术产品,也就是数字艺术产品的载体。 二,数字艺术产品的创新性特征,1.生产过程的创新,数字艺术产品作为现代高科技与文化内容的结合体,它的生产过程不仅融入了艺术家,思想家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同时还融入了科学家技术创新的过程。2.生产技术的创新,数字艺术产品技术的创新,可以理解为“开拓技术的新市场”,数字艺术产品要遵循“创新+技术”的发展道路。3.商业模式的创新,与传统艺术产品相比,数字艺术产品是你任性产品,在处于买方市场的当今社会,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决定数字艺术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 三,数字艺术产品的经济学特征,1.消费者不确定性,2.高附加值,附加值是附加价值的简称,是在产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十三、艺术博物馆产品的定义与类型 1.是博物馆环境本身,即内外部的建筑和设计空间。2.有器物,藏品,展览。3.有说明性的材料,如说明标签,文本和目录等。4.有博物馆活动,如讲座,表演和馆外社会活动等。5.有博物馆服务,如接待,定位,餐饮,购物等。 十四、艺术博物馆组织的功能 1.收藏功能,收藏是最基本的功能,其他功能都建立在此功能之上,一定数量的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藏品是艺术博物馆全部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2.保护功能,保护收藏品的完整价值是艺术博物馆组织收藏功能的延续。3.研究功能,研究功能是前两项功能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研究也为解释教育和展览展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4.陈列展览功能,陈列展览功能是实现藏品基本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是艺术博物馆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手段。5.教育功能,艺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观众在参观欣赏艺术藏品的过程中习得文化艺术知识,受到艺术教育的一个过程。十五,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型 1.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价值目标在于抵御强势文化霸权,提升民族国家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2.就相对明确的执行主体,国家文化创新体系要求政府力量,社会组织和创意群体的广泛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宣传文化部门,财政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既是创新的主体,更是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动员者和组织者。3.具有相对独立的资源保障系统,围绕文化创新的目标,科学配置资源,建立以人才,技术,资金,为核心的保障机制。4.具有高效的激励系统,按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文化单位和个人四级主体各自的需求特征,提供和实施不同的激励制度。5.具有结构的系统性,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具有独立的组织结构,功能结构与效率结构,具有多要素融合的“结构化”特征。 案例 一、大型歌舞剧“云南印象”艺术特色和商业运作 艺术特色:《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它深入发掘了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美完美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市场运作:《云南印象》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定位,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营策略。《云南印象》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就是适应不同市场需求而创作的,其中包括按照国外歌舞剧惯例编排的海外版《云南印象》。《云南印象》还积极适应市场要求,实行品牌战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和关注。 《云南印象》是艺术精品与文化品牌的有机结合,其艺术风格定位,营销理念定位,品牌推广定位,营运管理战略构想,市场营销模式设计以及企业化管理机制等,都在打造文化品牌的道路上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二、“长恨歌”艺术创作和商业运作 艺术创作:以唐代华清宫遗址为背景,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的诗作《长恨歌》改编。以全新理念引入的激光辐射,电脑特技,梦幻特效等表现手法,为观众演绎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故事,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震撼。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有机交融,成就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典范。 商业运作:《长恨歌》投入市场初期进行了很多次推广巡演。 1、实行演出季,剧目在4月~10月间演出,11月~3月进行休整。这样就极大保证了舞剧的质量。休整期间会对舞剧进行新的改版与修订,使每年都有新感觉。 2、不断的推陈出新,《长恨歌》每年都有新的编排,而制胜关键在于,《长恨歌》每年的音乐都重新创作,服装也变换,场景推陈出新,舞步也逐步改进。 3、引入竞争机制,《长恨歌》有二百多名演员,而其中男主演八个,女主演六个,竞争十分激烈,这样可以保证演出质量。 4、成功的宣传,借力于历史,借力于政策,高举“旅游+文化”进行巡演。 论述 一、结合实例,论述艺术品市场上的“价值相悖”。 1、价值的歧义与多元性,由价值的多种起源,价值内涵存在多元化和复杂性。价值是一种以主观评价为主导的客观性存在,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因为价值的客观性必要通过主观评价呈现出来,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观评价的制约,要合乎主体目的性,这就使价值的存在呈现出极大的情感相对性。 2、艺术品市场上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按照劳动价值论所承认的人类社会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法则,艺术品的“天价”是一种难以解释的市场非理性行为,是一种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奇怪现象”。而“效用价值”论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自然能够解析任何天价的艺术品交易行为,但无论从个体体验出发仍然难以理解艺术品交易的天价,即某件艺术品的复制品可以乱真,甚至比原件更整齐精美,但两者之间的成千上万倍的价格差异同样使人费解。艺术商品价值与价格的总体一致性,相符性与时段性背离与错位,构成艺术商品价值规律的复杂性,有时甚至是严重的背离与错位。 3、艺术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测算,与物质商品生产劳动不同,艺术商品的生产主要是依赖于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性劳动,因为艺术商品的创制主要不依赖于艺术家的体力劳动,不由体力耗费的多少甚至是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所以艺术商品很难用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艺术商品的价值。 4、艺术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共存与冲突,就一般商品而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相互依存,总体上是一种对等性和一致性的关系。旦对于艺术品而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既相互共存,又存在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非对等性关系,包含着艺术的商业价值之间内在冲突的可能性。造成这种深层次冲突的原因在于,艺术商品价值的多元化,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之间的非协调性。 5、艺术商品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高低难以准确度量,一般来说物质商品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分工程度,工艺水平及管理水平。艺术商品的生产则更依赖于“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依赖于艺术家个体基于经验和天赋之上的个人艺术技巧。一般的情况是艺术大师的生命周期与其价值成长周期相吻合,但却有大量的例证说明艺术家的生命周期与价值成长周期不相吻合。最著名的例子是19世纪荷兰画家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以及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晚年极度穷苦。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纯粹艺术本身的价值有关,并不代表艺术的价值。纯粹艺术的人文价值是不能被折算成市场价格的,但实际进入流通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以纯艺术的身份出现。因此艺术价值与价格之间本不存在等量关系,就不难理解艺术价值与价格的经常背离。二、结合实例,论述市场效率与政府管制。 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效用,但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领域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完全由市场来调控会导致垄断和外部性以及对公共品失效的结果。因此引入管制是各个经济领域的普遍做法。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发生在表演艺术市场的管制行为主要有艺术资助,价格管制,消费者补贴,设置行业壁垒等方式。艺术资助是一种国内外表演艺术行业的传统做法,政府的艺术资助可以有效地保证部分院团和艺术门类的基本生存和运营,也可以促进某些表演艺术门类的繁荣,因此艺术资助成为政府直接管制表演艺术行业,辅助表演艺术团体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价格管制是政府队表演艺术市场进行直接管制的一种手段,实施价格管制,控制价格都波动范围,可以保证表演艺术产品在实现一定利润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观众,促进表演艺术经济实现社会效益。在消费者环节政府通常采取补贴消费者或政府采购的方式来达到管制的目的。通过政府补贴或政府支出的方式进行市场管制,是弥补市场自身不能有效解决表演艺术公共产品特性的一种有力手段。表演艺术行业壁垒的设置,是政府管制过程中针对表演艺术生产厂商所做出的行为。政府对表演艺术市场的管制对当前我国表演艺术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管制存在的理论前提是弥补“市场失灵”以提高市场效率,政府管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本身的效率。在表演艺术市场中的种种政策规范和政府行为都是为有效地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最优化出发的,是市场自身调节机制不足的有效补充。在表演艺术经营主体不断追求效率,效益的过程中,维持市场秩序保护本国演出市场提供社会保障等都需要政府管制的介入。 三、公共政策和政府补贴可以为艺术行业带来哪些外部收益 1、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除了部分已经展现出明显的经济价值并获得市场关注的文化艺术品外,很大一部分文化艺术品,并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为了延续和传承这种艺术文化遗产,必须要借助政府的外部力量,通过公共政策和政府补贴的方式,保证文物艺术品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2、有利于吸引经济发展因素汇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艺术活动以两种方式给地方经济带来溢出效应,第一,艺术活动可以吸引外地消费者,他们不仅会购买门票观看地方表演和参观博物馆,同时也会在地方商店和参观过程中进行消费。第二,一个城市拥有文化活动,会吸引新企业到该城市来投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活动和服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言,不仅可以促进地方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的聚集,形成交流并提供经济发展机遇,而且能够带动现代化服务业,商贸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本地就业,拉动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建立政府公共供给渠道,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主要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参与文化生活权,接受教育和培训权,文化创意权。这些权利中部分可以通过社会和市场的方式提供,而其中的大部分文化权利,必须有待于政府政策的介入才能得以保障。 4、有利于降低创新的风险,鼓励艺术创造。艺术的创新与创造,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投入成本与收益之间没有函数关系,而只是一种概率关系。这就决定了,如果没有良好的鼓励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艺术行业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导致行业发展的停滞。所以政府要一直对这些领域中的实验进行补贴。 一、单项选择 1.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是(A)A.节省交易成本 B.便于管理 C.密切人际关系 D.提高生产力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4.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5.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有(C)A.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B.产品无差别 C.产业集中度较高 D.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竞争 6.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7.假设双寡头面临如下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30-Q,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一项是(A)A.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高,利润最低 B.串谋均衡时,Q1=Q2=7.5,产量最低,利润为零 C.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低,利润最高 D.串谋均衡时,Q1=Q2=7.5,产量最高,利润为零 8.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9.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C)实现的 A.产业政策的调整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D.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10.重工业化是指(B)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A.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基础工业 11.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A)A.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B.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C.生态平衡目标 D.国家安全目标 12.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D)A.谢费尔 B.费特尔 C.帕兰德 D.韦伯 13.下列关于产品差别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A.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因素越小 B.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竞争因素越大 C.在物理性上的差异是产品差别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D.广告密度越小,产品差别化越大 14.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C)A.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 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 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D.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 15.下面哪种市场结构具有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的特征(B)A.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C.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16.下面哪个行业中企业的广告行为最有影响(C)A.耐用消费品行业 B.工业品行业 C.非耐用消费品行业 D.中间品行业 1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C)A.定价是为了扩大需求量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18.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9.某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应该采取(D)A.前向兼并 B.后向兼并 C.混合兼并 D.横向兼并 20.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一位经济学家最先提出的(A)A.科斯 B.张五常 C.威廉姆森 D.阿尔钦 21.(D)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贝恩的《产业组织》 22.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B)A.行业集中度 B.市场容量 C.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D.熵指数 23.下面哪项不属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A)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24.古诺模型中两寡头的产量水平之和比两寡头勾结确定的产量水平之和(A),而利润()A.更高,更低 B.更低,更高 C.相等,相等 D.不确定,不确定 25.许多学院和大学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这种政策可以被认为是(A)A.价格歧视 B.掠夺性定价 C.限制性定价 D.垄断 26.沉没成本是(D)A.可以回收的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 C.边际成本 D.无法回收的固定成本 27.伯特兰德模型中的寡头是以(B)作为决策变量 A.产量 B.价格 C.成本 D.利润 28.劝说性广告与产品差异的关系是(B)A.劝说性广告降低了产品的差异性 B.劝说性广告提高了产品的差异性 C.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D.劝说性广告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 29.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A)A.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B.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 C.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人均国民收入 D.该产业的销售收入/人均国民收入 30.厂商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弹性为同一商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属于(B)A.非线形定价 B.三级价格歧视 C.欺行霸市 D.不正当竞争 31.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的是(B)。A.韦伯 B.杜能 C.胡佛 D.赖利 32.我国国家标准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B)个门类 A.16 B.20 C.22 D.18 33.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指(A)A.产业组织理论 B.产业结构理论 C.产业布局理论 D.产业关联理论 34.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A.市场结构 B. 马歇尔冲突 C.市场行为 D.市场绩效 35.哈佛大学的教授张伯伦和(C)同时提出垄断竞争理论 A.贝恩 B.谢勒 C.罗宾逊夫人 D.克拉克 36.(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7.沉没成本与可竞争市场之间的关系是(D)A.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垄断 B.二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C.沉没成本越高,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D.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38.技术与经营支持是政府对(D)产业的调整政策 A.基础产业 B.战略产业 C.新兴产业 D.衰退产业 39.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A)A.自然垄断产业 B.农业 C.竞争性产业 D.高技术产业 40.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1.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支柱产业是处于(C)的产业 A.成长期 B.衰退期 C.成熟期 D.形成期 42.不平衡增长理论是(B)提出的 A.罗斯托 B.赫希曼 C.植草益 D.克拉克 43.后工业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C)A.第一产业地位下降 B.信息产业增长加快 C.产业知识化 D.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44.(C)着重研究了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A.赤松要 B.钱纳里 C.霍夫曼 D.配第 45.克拉克在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时,使用的是(D)指标 A.产出 B.资本 C.需求 D.劳动力 46.下面(B)能够限制不同类别的消费者之间的转卖行为 A.书籍 B.医疗服务 C.面包 D.电影票 47.电影公司推出新片时通常先收取高价,放映一段时间后再降价,这是属于(C)定价方式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时间价格歧视 D.两部收费 48.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理论是(A)A.不平衡增长理论 B.平衡增长理论 C.经济发展理论 D.二元经济理论 49.熊彼特认为(D)A.创新和企业规模大小无关 B.完全竞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 C.小厂商具有更大的创新动力 D.大型企业和垄断势力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50.信息性广告具有(B)作用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提高进入壁垒 D.夸大产品的差异 51.下面(B)属于经验性商品 A.服装 B.电脑软件 C.家具 D.个人电脑 52.认为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A)学派的观点 A.新制度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53.价格协调在下面(D)情况可能发生 A.市场集中度低 B.厂商数量多 C.成本差别大 D.产品差别化程度小 54.(C)是处于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 A.幼小产业 B.新兴产业 C.朝阳产业 D.衰退产业 55.当产品同质时,(D)模型的均衡结果具有竞争性产业的所有特征 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豪泰林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川德模型 56.古诺模型中,当两寡头合谋时,结果是(B)A.产量增加,价格下降 B.产量降低,价格提高 C.产量不变,价格上升 D.产量下降,价格不变 57.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C)A.平行于横轴 B.向右上方倾斜 C.向右下方倾斜 D.垂直于横轴 58.下面(C)不是其所处行业中的主导性厂商 A.微软 B.通用电器 C.先科电器 D.柯达 59.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鼻祖是(A)A.科斯 B.威廉姆森 C.西蒙 D.阿尔钦 60.马歇尔冲突指的是(A)A.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61.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 B.计算量不大 C.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D.便于收集资料 62.(D)书的出版,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贝恩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63.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 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64.下列四种常见的市场结构类型中,哪种市场结构的进入壁垒最高(C)A.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B.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C.完全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65.下面哪项属于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A)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66.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A)A.熵指数 B.贝恩指数 C.勒纳指数 D.利润率指标 67.下列对贝恩指数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A.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 B.贝恩指数区分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C.贝恩指数越高,一定是垄断因素越强 D.与勒纳指数相比,贝恩指数的数据更容易取得 68.资产的专用性与沉没成本之间的关系(B)A.资产专用性越强,沉没成本就越小 B.资产专用性越强,沉没成本就越大 C.资产专用性与沉没成本的大小无关 D.二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 69.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B)A.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整个卡特尔中各厂商的利润最大 70.产业组织是指(A)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7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高 B.垄断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 C.规模经济会形成垄断 D.垄断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禁止 72.在寡头垄断的价格领导模型中(C)A.成本最低的厂商将决定市场价格 B.单个厂商对他们将一致索取的价格明确表示同意 C.由一个厂商领先制定价格,其他厂商则追随其后 D.所有厂商索取相同的价格,获取相等的利润 7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A.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 B.市场必须是能够统一的 C.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 D.市场必须是完全垄断的 74.产业结构理论是一种(A)A.中观经济理论 B.微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75.霍夫曼比例是指(A)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76.(C)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产业的扩散效应 A.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 B.马歇尔 C.罗斯托 D.周振华 77.产业布局条件是指(B)A.产业布局时的内部环境 B.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C.物质化的硬环境 D.物质化的软环境 78.下列哪一个分析范畴不属于实证分析(C)A.“是什么” B.“为什么” C.“该怎么办” D.“怎么样” 79.将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是按照(A)分类法划分的 A.战略关联分类法 B.方向关联分类法 C.用途关联分类法 D.技术关联分类法 80.按照古诺模型,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C)A.双头垄断者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相互依赖性 B.每个双头垄断商都假定对方保持产量不变 C.每个双头垄断者假定对方价格保持不变 D.均衡的结果是稳定的 81.伯川德悖论的解决办法有(A)A.产品差别化 B.静态竞争 C.产品同质 D.以上都不正确 82.以下哪种价格歧视在经济生活中最难做到(A)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非线形定价 D.三级价格歧视 83.在静态限制性定价理论中,潜在进入者通常认为在位企业的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发生变化(B)A.价格 B.产量 C.成本 D.利润 84.下列那种价格行为有不正当价格行为嫌疑的(C)A.因清偿债务而降低商品价格 B.企业转产而出售商品 C.以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而出售商品以扩大市场份额 D.厂商歇业而进行的降价行为 85.在位企业的下列那种行为对潜在进入者构成不可置信威胁(B)A.广告 B.对潜在进入者的口头警告 C.对政府的游说 D.建立新的工厂进行扩大再生产 86.工业化是指(A)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A.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基础工业 87.1817年,古典经济学家(B)提出了基于国家之间生产技术相对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休谟 D.凯恩斯 88.下列(A)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 A.赤松要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里昂惕夫 89.将产业划分为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等是属于(C)分类方法 A.技术关联分类法 B.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C.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D.生产流程分类法 90.打开“企业”这个“黑箱”是(B)学派 A.哈佛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芝加哥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91.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是(B)A.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B.坚信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 C.用潜在竞争压力代替政府管制 D.通过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 92.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主要取决于(A)A.沉没成本 B.机会成本 C.产业内企业的数量 D.交易成本 93.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短期内企业的最优规模是由(A)原则决定的 A.MR=SMC B.P=MR C.LMC=SMC D.LAC=SAC 94.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是(D)A.《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 B.《垄断竞争理论》 C.《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企业的性质》 95.(A)认为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 A.张五常 B.科斯 C.威廉姆森 D.阿尔钦 96.(A)的存在,使得股东可以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避免代理人滥用职权带来的损失 A.股票市场 B.管理者内部市场 C.管理者外部市场 D.产品市场 97.(A)本来是经济学家用来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产业组织学者利用它们来反映市场集中度 A.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B.HHI指数 C.行业集中度 D.熵指数 98.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99.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100.许多公司在报纸和杂志上向公众提供折扣券,买者为了得到下次购买时0.5元的折扣而剪下折扣券。这是企业实施的一种(A)A.价格歧视 B.搭配销售 C.捆绑销售 D.两部收费 101.电信公司的一种定价方式是先按月收取月租费,然后再按用户通话时间收取电话费,这种定价方式是(D)A.时间价格歧视 B.搭配销售 C.捆绑销售 D.两部收费 102.通常认为,劝说性广告主要针对的是(A)A.经验品 B.信任品 C.搜寻品 D.工业品 103.随着(A)特征越来越明显,广告竞争开始取代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 A.寡占型市场 B.竞争型市场 C.垄断竞争型市场 D.垄断型市场 104.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05.在某一产业市场上,由对市场条件的变化更具有敏感性和预测能力的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这个企业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属于(C)定价模式 A.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B.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C.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D.合谋定价模式 106.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B)国家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德国 107.早在17世纪,(A)就第一次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A.配第 B.斯密 C.克拉克 D.马尔萨斯 108.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铁业的开发,这是属于(A)效应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动态效应 109.(A)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A.创新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市场需求 D.资本积累 110.主导产业选择中的赫希曼基准是指(D)A.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 B.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C.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 D.选择后向联系系数大的产业 111.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C)A.竞争性产业 B.垄断行业 C.自然垄断产业 D.垄断竞争产业 112.经济学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逐步缩小,因此,可以用(A)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A.相对劳动生产率 B.比较劳动生产率 C.平均劳动生产率 D.边际劳动生产率 113.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垄断竞争市场 114.某些厂商在出售其产品时,批量越大折扣越大,这是(出题有误,BC均可)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非线形定价 D.三级价格歧视 115.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是(A)A.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B.坚信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 C.用潜在竞争压力代替政府管制 D.通过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 116.从资产的专用性角度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的是(B)A.张五常 B.威廉姆森 C.科斯 D.阿尔钦 117.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18.两个都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A)A.横向兼并 B.纵向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19.在某一产业市场上,由规模大,甚至占据50%——95%的市场份额的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小企业则自愿或被迫采取跟随策略是属于(A)定价模式 A.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B.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C.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D.合谋定价模式 120.所谓产业结构,是指(B)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C.企业内部组织方式 D.政府组织 121.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道路系统建设,这是属于(B)效应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动态效应 122.主导产业选择中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C)A.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 B.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C.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 D.选择后向联系系数大的产业 123.在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向(B)转变 A.轻工业,基础工业 B.基础工业,高加工度工业 C.轻工业,重工业 D.农业,轻工业 124.广告密度和产品差别化之间的关系是(B)A.广告密度越大,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 B.广告密度越大,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 C.广告密度与产品差别化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D.广告密度无法衡量产品差别程度 125.假定双寡头各有固定成本24元,但没有可变成本,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为:厂商1的需求曲线为:Q1=18-3P1+P2 ,厂商2的需求曲线为:Q2=18-3P2+P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非串谋时,P1=P2=3.6,Q1=Q2=10.8 B.串谋时,P1=P2=3.6,Q1=Q2=10.8 C.非串谋时,P1=P2=4.5;Q1=Q2=9 D.串谋时,P1=P2=4.5;Q1=Q2=10.8 126.豪泰林模型说明的是(D)A.通过引入产品物理性质的差异假设解决伯川德悖论 B.通过引入生产能力约束假设解决伯川德悖论 C.通过串谋来获取最大利润 D.通过引入产品位置差异假设解决伯川德悖论 127.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纵向一体化安排是为了(A)A.降低交易费用 B.避免政府干预 C.提高企业利润 D.扩大市场势力 128.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D.P<AC 129.HHI指数的值越趋近于(A),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A.1 B.0 C.无穷 D.-1 130.洛伦兹曲线越偏离对角线凸向右下角,表明市场集中程度(A)A.越高 B.越低 C.相同 D.不变 131.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开发或原有产品的改善时,该产业部门趋于(B)A.收缩 B.扩张 C.不变 D.无法预测 132.(A)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 A.迈克尔.波特 B.大卫.休谟 C.李嘉图 D.凯恩斯 133.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B)的形成及发挥 A.比较优势 B.竞争优势 C.区位优势 D.政策优势 134.按照钱纳里、渡边经彦的分类方法,钢铁业、石油化工业属于(C)产业 A.最终需求型 B.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C.中间产品型 D.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135.限制性定价方法主要针对的是(B)A.在位者 B.潜在进入者 C.供应商 D.零售商 136.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反映了(A)A.先行者优势 B.后发制人 C.比较优势 D.成本优势 137.投入产出理论是下列(A)经济学家提出的 A.里昂惕夫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 赤松要 138.行业集中度指标的值越趋近于(A),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A.1 B.0 C.无穷 D.-1 139.通过队生产、测度、监控、偷闲等一系列概念来建立企业理论的是(B)A.科斯 B.阿尔钦 C.威廉姆森 D.张五常 140.最先把产业组织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是(A)A.马歇尔 B.亚当.斯密 C.李嘉图 D.张伯伦 141.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A.市场结构 B.马歇尔冲突 C.市场行为 D.市场绩效 142.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43.沉没成本与退出壁垒之间的关系是(D)A.沉没成本越大,退出壁垒就越低 B.两者之间无相关关系 C.沉没成本越小,退出壁垒就越高 D.沉没成本越大,退出壁垒就越高 144.所谓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状态是指(A)A.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B.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C.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D.产业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 145.关于技术进步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C)A.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就会丧失技术进步的动力。B.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作用更大。C.技术进步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都可以有所作为。D.技术创新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146.主导产业选择的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A)提出的 A.筱原三代平B.罗斯托 C.库兹涅茨 D.赫希曼 147.按照钱纳里、渡边经彦的分类,农业是属于(B)产业 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148.对外投资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进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都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B)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A.国际贸易因素 B.国际投资因素 C.需求因素 D.供给因素 149.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则A产业是B产业的(B)A.前向关联产业 B.后向关联产业 C.主导产业 D.下游产业 150.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核心动因是(A)A.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 B.政府产业政策 C.充足的资金 D.廉价的劳动力 151.产业关联度基准是指赫希曼基准和(A)A.罗斯托基准 B.筱原基准 C.就业弹性基准 D.收入弹性基准 152大力发展(C)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水平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资本密集性产业 153.实践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B)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A.6 B.5 C.7 D.4 154.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D)A.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 B.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 C.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D.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 155.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56.分别计算每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是合理的是属于(D)判断法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D.需求适应性基准 157.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是(B)提出的 A.李嘉图 B.波特 C.俄林 D.赫希曼 158.下列(A)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 A.赤松要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里昂惕夫 159.X非效率是(A)提出的 A.莱宾斯坦 B.马场正雄 C.渡边经彦 D.罗斯托 160.需求交叉弹性与产品差异化的关系是(C)A.需求交叉弹性越大,产品差异化越大 B.需求交叉弹性越小,产品趋于同质 C.需求交叉弹性越大,产品差异化越小 D.没有关系 161.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62.不平衡”增长学说的创建者是(A)A.赫希曼 B.筱原三代平C.库兹涅茨 D.罗斯托 163.下面(D)构成沉没成本 A.具有较强应用性的金融业的经营诀窍 B.运输业中的卡车 C.没有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往返于两城市间的航空飞机 D.用于研究开发、广告、员工培训的专用性支出 164.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理想状态是指(C)A.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B.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C.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D.产业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165.下列(A)属于一级价格歧视 A.根据每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收取不同的价格 B.根据消费者的用量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C.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市场,对每个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 D.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定价方式 166.规模经济壁垒是指(B)A.在位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竞争者 B.新进入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以维持经济规模导致的成本劣势 C.在位企业在融资成本上比新进入企业具有的优势 D.在位企业控制了专利或技术秘诀 167.以产量为决策变量、动态的寡头垄断市场博弈模型是(A): A.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古诺模型 D.豪泰林模型 168.一家房地产企业兼并生产个人电脑的企业是属于(D)A.横向兼并 B.纵向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69.所谓产业的产值结构,是指(B)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C.企业内部组织方式 D.政府组织 170.将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产业工业和其他工业是属于(B)分类法 A.生产流程分类法 B.霍夫曼分类法 C.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D.三次产业分类法 171.在SCP分析框架中,对(A)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A.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B.消费者剩余 C.生产者剩余 D.贝恩指数 172.(A)通过对管理者的声誉评价,使得代理人不敢过分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A.管理者市场 B.股票市场 C.要素市场 D.产品市场 173.1980年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以HHI为依据将市场结构分为(A)类 A.6 B.5 C.4 D.7 174.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质是(C)A.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B.优化资源配置 C.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间的矛盾 D.促进技术进步 175.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总量和消费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最终带动产业结构递进升级。这是(C)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A.国际贸易因素 B.国际投资因素 C.需求因素 D.供给因素 176.产业结构优化是指(C)A.投资结构优化 B.供给结构优化 C.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D.产业间比例协调 177.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则B产业是A产业的(A)A.前向关联产业 B.后向关联产业 C.主导产业 D.上游产业 178.筱原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D)A.罗斯托基准 B.产业关联度基准 C.就业弹性基准 D.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179.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就业弹性水平会(C)A.上升 B.不变 C.降低 D.难以预测 180.在主导产业转换和发展的第五阶段,(B)是主导产业部门 A.汽车、石油和钢铁产业 B.信息产业 C.耐用消费品工业 D.电力、化工工业 181.衡量企业(工厂)规模经济的指标系数是(A)A.AC/MC B.MC/AC C.P-AC/AC D.P-MC/MC 182.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是(B)A.竞争促进政策 B.产业合理化政策 C.反垄断政策 D.产业技术政策 183.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是合理的是属于(B)判断法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D.需求适应性基准 184.竞争促进政策主要是(B)A.限制过度竞争的政策 B.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C.鼓励企业兼并联合的政策 D.中小企业政策 185.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是(A)A.“次优论” B.均衡竞争 C.完全竞争 D.非均衡竞争 186.政府对“市场失灵”领域直接干预是属于(C)的产业组织政策 A.控制市场结构 B.控制市场行为 C.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D.反不正当竞争 187.衡量产业素质是否协调,可以用(D)指标 A.相对劳动生产率 B.需求结构 C.供给结构 D.比较劳动生产率 188.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是(C)A.食品 B.水泥 C.纺织工业 D.汽车工业 189.产业成长的实质是(A)A. 产业的选择 B. 产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产业的技术进步 D. 产品升级 190.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诱导的手段有:(D)A.审批制 B.配额制 C.许可证制 D.出口退税 19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一国的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这是(B)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A.国际贸易因素 B.供给因素 C.需求因素 D.国际投资因素 192.市场的主要供给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这说明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处于(C)A.低效率状态 B.理想状态 C.过度集中状态 D.高效率状态 193.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是:(B)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布局政策 D.产业技术政策 194.在市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MES与进入壁垒的关系是(B)A.MES越大,进入壁垒越低 B.MES越大,进入壁垒越高 C.MES越小,市场集中度越高 D.没有相关关系 195.以下(C)不属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供给因素 A.投资结构 B.资源条件 C.消费结构 D.自然条件 196.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是(C)A.幼小产业 B.夕阳产业 C.淘汰产业 D.衰退产业 197.差别化的内在来源包括(B)A.产品质量上的识别性、产品品种的可挑选性 B.企业长期建立的市场形象和品牌吸引力 C.产品的外观特征、产品的价格 D.售后服务 198.韦伯是(A)理论的创始者。 A.工业布局 B.成本—市场学派 C.点轴 D.增长极 199.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本质研究的角度是(B)A.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B.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 C.从均衡竞争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经济增长。D.从“次优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200.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201.以下(C)属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需求因素 A.资本结构 B.资源条件 C.个人消费结构 D.技术进步 202.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203.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C)个 A.5 B.1 C.3 D.2 204.对产业组织概念的拓展是将(B)纳入研究范畴 A.同一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市场或组织关系 B.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市场或组织关系 C.潜在进入者 D.替代品生产者 205.(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206.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A.短期内,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B.短期看,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C.长期看,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 D.长期内,市场绩效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207.最早提出“组织”是第四生产要素的是(C)A.萨伊 B.贝恩 C.马歇尔 D.斯蒂格勒 208.在(C)情况下,厂商攫取了消费者的全部剩余 A.二级价格歧视 B.三级价格歧视 C.一级价格歧视 D.两部收费 209.下面的例子中,(C)反映了古诺模型所描述的情形 A.两商店的距离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 B.偏远农产品市场上两大西瓜种植商的价格竞争 C.偏远农产品市场上两大西瓜种植商的产量竞争 D.消费者对彩电的尺寸差异偏好 210.下面(C)不是劝说性广告的作用 A.提高进入壁垒 B.形成产品差异化 C.降低了广告产品的市场价格 D.提高广告产品的市场价格 211.在克拉克看来,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C)的差异 A.成本 B.价格 C.相对收入 D.绝对收入 212.造船业属于下列(C)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213.政府对产业技术开发提供补助金、税制优惠等是属于(A) A.产业技术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组织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214.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了(B)A.关联方式分类法 B.三次产业分类法 C.农轻重分类法 D.生产要素分类法 215.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B)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216.直接规制政策是属于(C)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产业组织政策 D.产业发展政策 217.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产业布局实施了(D)战略 A.区位优势 B.平衡布局 C.生产要素优势 D.非均衡布局 218.赫希曼认为主导产业部门应当选择(A)的产业 A.后向联系系数大 B.前向联系系数大 C.收入弹性大 D.技术进步率高 219.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220.从狭义上讲,产业是指(C)A.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的某些企业的集合 B.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C.生产具体高度替代性产品的企业集合 D.经济活动的总称 221.新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运用(C)研究方法 A.S—C—P分析 B.计量经济分析 C.博弈论 D.案例分析 222.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计算量不大 C.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D.便于收集资料 223.产业组织理论把(A)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A.市场集中度 B.企业集中度 C.行业集中度 D.买方集中度 224.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是(A)A.“次优论” B.均衡竞争 C.完全竞争 D.非均衡竞争 225.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D)A.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 B.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 C.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D.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 二、多项选择 1.经济发展的内涵是指(ABD)A.是一个包含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 B.包含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C.是一个偏重于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 D.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E.不引起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2.衡量产业优势地位的标准有(BCD)A.产业内厂商数量 B.附加值高低 C.产业产值 D.产业关联效应 E.竞争程度 3.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ABDE)A.形成期 B.成长期 C.萌芽期 D.衰退期 E.成熟期 4.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主要是(ABCD)A.供给结构优化 B.需求结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优化 E.消费结构优化 5.可用来定量反映市场绩效的指标有(ABC) A.利润率指标 B.勒纳指数 C.贝恩指数 D.基尼系数 E.恩格尔系数 6.产业间联系的纽带包括(ABCDE) A.产品劳务联系 B.生产技术联系 C.价格联系 D.劳动就业联系 E.投资联系 7.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有(BCD)A.调整衰退产业 B.控制市场结构 C.控制市场行为 D.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E.行政干预 8.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ABCE)A.产业组织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E.产业布局政策 9.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BCDE) A.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 B.以轻纺工业为主导阶段阶段 C.以工业为主导的 D.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E.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10.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有(ABC)A.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B.产品同质 C.自由进入和退出 D.市场集中度高 E.信息不完全 1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一产业的有(ACDE)A.种植业 B.采矿业 C.畜牧业 D.林业 E.渔业 12.贝恩指出的构成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A.由规模经济所导致的进入壁垒 B.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 C.产品差别化因素 D.政府的政策法规 E.必要资本量 1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ABCDE)A.市场集中度 B.产品差别化 C.进入和退出壁垒 D.市场需求增长率 E.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14.市场行为主要包括(ABCDE)A.竞争性行为 B.协调行为 C.企业兼并与重组 D.企业定价 E.广告 15.古诺双寡头模型对每个寡头的行为及有关条件的假定为(ABCD)A.产品同质 B.两个厂商同时作出决策 C.厂商边际成本为常数 D.两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E.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价格 16.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有(ABD)A.产品同质 B.两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C.产量竞争模型 D.价格竞争模型 E.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 17.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状况的指标有(ABC)A.消费者剩余 B.生产者剩余 C.社会总剩余 D.中间商剩余 E.X效率 18.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指(ABD)A.农业、工业、服务业 B.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产业、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C.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D.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E.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BCE)A.部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 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E.产业活动专指具有经济性质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20.下哪些属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ACE)A.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B.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的程度 C.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D.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E.主张经济自由化 21.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是(ABC)A.资产专用性 B.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C.交易发生的频率 D.交易成本的高低 E.纵向一体化 22.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A.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B.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 C.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D.对外投资也会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E.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3.下面关于霍夫曼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ABC)A.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 B.它反映的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C.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D.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E.霍夫曼比例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2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ABD)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供给结构基准 D.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E.国家基准 25.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有(ACD)A.足够的资本积累 B.先进的技术资源 C.充足的市场需求 D.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E.较强的扩散效应 26.罗斯托在其著作中所阐述扩散效应的表现包括(ABC)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结构效应 E.棘轮效应 27.反垄断法的三根支柱是(ABC)A.禁止限制竞争协议 B.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势力 C.控制企业兼并 D.直接规制政策 E.中小企业政策 28.产品差异化策略有(ABD)A.品牌差异化 B.渠道差异化 C.融资差异化 D.服务差异化 E.成本差异化 29、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包括(ACDEB)A.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B.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 C.开辟新市场 D.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E.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30.退出壁垒的成因包括(ABC)A.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B.解雇费用 C.政策法律的限制 D.必要资本量 E.规模经济性 3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有包括(ABCD)A.行业集中度 B.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C.HHI指数 D.熵指数 E.勒纳指数 3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特点包括(ABC)A.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 B.没有替代产品 C.进入壁垒非常高 D.完备信息 E.存在替代性产品 33、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ABC)A.产业集聚化 B.产业融合化 C.产业生态化 D.产业知识化 E.产业合作化 34、影响卡特尔稳定性的因素有(AB)A.经济人理性假说 B.卡特尔成员具有违反卡特尔协议的诱因 C.卡特尔成员之间具有协调问题 D.存在市场进入问题 E.政府干预 35、判断市场是否是有效竞争的三分法标准指(ABC)A.市场结构标准 B.市场行为标准 C.市场绩效标准 D.资源配置效率 E.生产成本标准 35、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ACBD)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E.产业规制政策 36.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CD)。 A.结构 B.政策 C.行为 D.绩效 E.价格 37.下面(ABCDE)是属于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个人消费结构 D.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E.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38.工业化过程要经历如下(BCE)阶段 A.信息化 B.重工业化 C.高加工度化 D.农业工业化 E.技术集约化 39.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垄断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A.进入规制 B.数量规制 C.质量规制 D.价格规制 E.规格规制 40.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CD)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A.进入壁垒 B.政策 C.完全可竞争市场 D.沉没成本 E.市场价格 41.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原因有(ABCD)A.利益集团目标分化 B.规模扩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 C.垄断企业没有竞争压力 D.成员“搭便车”动机强烈 E.技术进步 42.说明静态竞争策略的模型有(CDE)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特兰德模型 E.豪泰林模型 43.制定战略产业扶植政策时,要防止(BC)A.设备加速折旧 B.战略产业选择失误 C.资源浪费 D.市场过度竞争 E.企业转产 44.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的主要特点有(ABC)A.主体是企业 B.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C.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D.决策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 E.地区经济利益被忽视 45.日本学者越后和典认为,小企业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仍能生存的原因是(CD)A.政府扶持 B.竞争不充分 C.产品差异化 D.廉价劳动力 E.技术进步 46.波特认为,影响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力量的相关因素包括(ABCD)A.供应商 B.购买者 C.潜在进入者 D.替代品生产者 E.政府 47.评价市场绩效可以从(ADE)方面进行 A.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B.产业结构 C. 产业布局 D.产业技术进步 E.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48.衡量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指标有(AB)A.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B.广告密度 C.AC/MC D.贝恩指数 E.勒纳指数 49.可用来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ABCDE) A.职工人数 B.固定资产原值 C.产量 D.销售额 E.附加价值 50.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有以下(ABCD)市场关系 A.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B.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C.买卖双方的关系 D.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E.潜在进入市场的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 51.导致企业的规模发生变化的因素有(ABC)A.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 B.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C.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D.社会舆论 E.消费者喜爱 52.以下情况中(ACD)是因为需求结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变化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协调。A.高档商品出现无法吸引低收入阶层 B.产品生产出来已经过时了 C.某些时尚产品消费者买不到 D.抢购风 E.奢侈品大量涌现 5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ABC)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A.经济学 B.管理学 C.文化学 D.伦理学 E.美学 54.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有(ABC)A.马歇尔 B.张伯伦 C.罗宾逊 D.兰凯斯特 E.贝恩 55.下面关于霍夫曼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A.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 B.这一比例的提出是在1931年 C.它反映的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D.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E.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56.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 诱导手段有:(BCDE)A.配额制 B.税收减免 C.关税保护 D.财政补贴 E.融资支持 57.下列各项中(ABD)是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A.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B.市场潜力巨大,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C.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D.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E.必须处于垄断地位 58.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价格理论的两极是(AD)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寡头垄断 D.完全垄断 E.垄断 59.说明动态竞争策略的模型有(ABE)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特兰德模型 E.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 60.企业兼并有哪些类型(ABDE)A.水平兼并 B.纵向兼并 C.联合兼并 D.混合兼并 E.垂直兼并 61.根据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把产业分为(AC)A.消费资料产业 B.重点产业 C.资本资料产业 D.支柱产业 E.主导产业 62.三级价格歧视就是(BE)A.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B.在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价格 C.在不同的时间段收取不同价格 D.根据消费者的用量不同收取不同价格 E.根据消费者的年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63.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BCDE)A.前工业化时期 B.工业化初期 C.工业化中期 D.工业化后期 E.后工业化时期 64.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包括(ABCE)A.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B.需要冒花费成本而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或虽已购买到却不适用的风险 C.签订交易合约并对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 D.运输费用 E.获取市场信息需要支付的一定费用 65.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对在位企业成功实施掠夺性定价产生负面效果的行为有(ABCD)A.被掠夺方可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B.潜在企业生产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专用性资产 C.消费者与被掠夺者签定了以竞争价格供货的长期合同 D.商品可以转售 E.在位企业可以获得行业或地区的交叉补贴 6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包括(ABCD)A.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 B.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C.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D.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E.必要资本量壁垒 67.贝恩依据(AB)对不同垄断、竞争结合程度的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类 A.CR4 值 B.CR8值 C.产业规模状况 D.HHI值 E.熵指数 68.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的高级化要经历(ABCD)阶段 A.重工业化 B.高加工度化 C.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 D.高信息化 E.规模化、标准化 69.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主要有(CD)A.定价行为 B.广告行为 C.价格竞争行为 D.价格协调行为 E.兼并行为 70.下列(ABC)描述的是哈佛学派的观点? A.高集中度导致到利润率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E.反对政府干预 71.在(BC)的市场结构中,价格协调越困难 A.集中度高 B.集中度低 C.产品差别化程度高 D.产品差别化程度低 E.进入壁垒高 72.一级价格歧视下,(ABCDE)A.厂商完全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B.厂商对每个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C.厂商攫取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D.没有扭曲效率,但影响了分配 E.是所有市场形式中最低效的 73.在寡头垄断模型中,下列(BC)是以价格作为决策变量 A.古诺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豪泰林模型 D.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E.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74.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包括(ABCDE)A.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B.技术进步 C.消费需求 D.投资需求 E.国际贸易 75.根据产业间前向和后向联系程度的差异,产业部门可分为以下(ABCD)类 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E.先行产业 76.主导产业选择中的罗斯托基准是指(AB)A.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 B.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C.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 D.选择后向联系系数大的产业 E.选择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 77.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为先导的代理理论包括(ABC)A.团队生产 B.测度、监控、偷闲 C.剩余权利 D.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E.垂直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78.度量产品差异化的方法包括(ABCDE)A.需求的交叉弹性 B.广告密度 C.广告费用 D.销售网络状况 E.顾客对服务的评分 79.横向并购的福利效果是(ABC)A.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了规模经济 B.形成卖方集中 C.造成了垄断 D.福利影响为负 E.福利影响为正 80.下列(ABD)描述的是可竞争市场理论? A.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 B.认为即使是独家垄断企业,也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以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 C.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 D.主张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E.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是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81.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包括(ABCDE)A.企业和市场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 B.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C.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有成本 D.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划花费的成本要低 E.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82.资产专用性有如下(ABCD)种类型 A.场所专用性 B.物质资产专用性 C.人力资产专用性 D.专项资产 E.无形资产 83.混合并购的原因包括(CD)A.扩张市场势力 B.降低交易成本 C.资产充分利用 D.降低风险 E.获得规模经济 84.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ABCDE)A.产业组织理论 B.产业结构理论 C.产业关联理论 D.产业布局理论 E.产业发展理论 85.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DE)A.生产要素 B.需求因素 C.比较优势 D.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E.企业的战略、组织和竞争状态 86.构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包括(ABCDE)A.物理差异 B.心理差异 C.服务差异 D.空间差异 E.品牌差异 87.配第.克拉克定律描述的是(ABC) A.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B.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C.反映了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D.资本品工业优先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规律 E.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 88.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政策包括(ABCDE)A.进入规制 B.数量规制 C质量规制 D.设备规制 E.价格规制 三、问答题 1.S-C-P三者间的关系。2.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政策主张。3.试述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4.试述主导产业的作用。5.试述古典企业模型。 6.试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7.试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9.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试分析每一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10.试述兼并的主要类型及动机。 11.试论述如何综合评价某一产业市场的市场绩效。12.试分析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 13.论述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14.论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5.论述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16.论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17.论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8.论述贝恩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19.试述产品差别化的实现途径。20.论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 21.简述产品差异性的度量方法。22.简述广告的类型及其特征。 23.简述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产生的原因。24.简述规模经济的三个层次。 25.分析不同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势力。 26.简述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新特点 27.阐述科斯的企业理论。 28.简述行业规模经济水平的测量指标。29.简述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基准。 30.简述管理者市场是如何有效降低代理成本的。31.简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特征。32.简述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33.简述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区别及联系。3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 35.简述勒纳指数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36.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37.简述贝恩指数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38.分析大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39.简述规模经济壁垒。 40.简述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41.简述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42.简述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43.简述HHI指数及其优劣势。 44.简述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45.简述纳什均衡的哲学含义。 46.简述绝对成本优势壁垒的形成原因。47.简述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48.简述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政策。 49.简述股票市场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的。50.简述主导产业选择的筱原基准。第二篇: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篇:产业经济学期末总结
第四篇:艺术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五篇:产业经济学期末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