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七年级历史试题和试卷进行以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1、总体分析:本次考试,历史试题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材料分析题,总的说来,本次考试历史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题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学生能力运用的考查,做到了知识掌握与学生能力运用考查的统一,试题特点符合当前课改形势的需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2、具体分析:选择题部分,试题不再是单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动脑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注重了历史研究的成果的运用和展示。在材料分析题中,所运用的材料,基本上不是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而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补充,而解答的问题,有的是立足于基础,也有的是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做到了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统一。
二、试卷分析:
1、从学生的书写来看,学生的书写比较认真、规范。
2、从答卷来看,在选择题部分,学生对于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答的较好,而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问题,学生出错的较多,感觉到在做这样的题目时比较吃力,在材料分析题中,学生做得较好的题目是那些灵活性不强的问题,在课本上有明显的答案,学生记忆的比较扎实,出错的较少。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注意去读材料,从材料中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审题不清,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二是开放性试题的应对能力较差,答题灵活性不强。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反映无从下手,感觉到非常的吃力。
三、今后的措施:
1、要注重基础知识落实,真正做到让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
2、教学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认真细致,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真正领会其实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应将历史地名和今天的地名作对比,应引入诗词、歌赋、对联、俗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4、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因为现实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其渊源,都不是空穴来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把枯燥遥远的历史与身边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
试卷分析
本期教学特点: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知识点)多。本期可谓在紧张快速中完成教学任务,备考略感有点仓促。
一、试卷结构分析
1、题型设置:由单选题、填空题——本套是第21题、综合材料分析题构成,单选占40%,基础填空22%,综合分析占38%,题型结构分值比例还是合理的。
2、题量中等,共23道题。学生都能在规定考试时间内完成。
3、考试范围:涵盖七年级上册历史全书,但不能反映出一般与重点的区分,个别题还超出了教材范围。如:23题第2问,学生连汉字都写不好的情况下怎能了解,学生只在教材中能找到“端庄”“潇洒”简单词语,不是专业学习又怎能熟知书法知识。其中,第3题应该是错题,教材告诉我们:炎帝、黄帝被称为“人文始祖”,这里却要二选一。总体感觉是历史没有重点,或到处都是重点,教学时不好把握。
4、难易程度:考查基础知识部分较易,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另外部分偏题学生更是难以应付。如11题,教材上找不到这首诗,知识面窄了学生很难选对;又如21题,学生一般对南北朝政权建设都不大重视,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内容。
5、考查形式:本套试题把教与学、知识与考试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历史学习的灵活性、技巧性与知识性的巧妙搭配。这种思想贯穿整套试题,例子举不胜举。如18题,教材只说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学,这里没有直截了当提问,而是通过一段古文阅读让学生去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特征。“以德为政…….”换句话理解:以德治国,天下拥戴,这正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学生如果真正理解了该题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又如:22题第2问,不能死记硬背内容而不会运用,不但要求学生会归纳总结,还要学生按题要求去分解内容。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现在就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历史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中考应考能力。
二、考试质量分析
本班参考人员48人,平均分
分,及格率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成绩偏低,特别是优生太少且不优。
主要原因有:
1、学生基础差,语言文字功底差,记忆力、理解力、综合运用能力不足。
2、答题习惯差,格式不规范,答题中“口水话”连篇,运用历史俗语表达很成问题。
3、审题不仔细,一知半解就答题,出现答错答偏的现象。
4、部分题超出了学生视线,没有引起学生重视,自然就得分率低。具体题型得分情况:选择题除3题外,分为两极,基础好的得分在
三、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小山中学 柴新秀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
本套历史试卷考试包括四种题型,其中选择题20道,20分,判断题6道,6分,填空题6道,6分,材料与问答题3道,18分,总分50分。
2、试卷特点
就试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本套试题包括四种题型,即: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其中选择题占4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其它三道题占60%,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套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
/ 2
二、学生试卷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不能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
3、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4、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历史考试答题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第四篇: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原始成绩分布情况分析(担任多个教学班的,要逐班分析)
1.班级:七年级3班 应考人数:65 实考人数:65最高分:56 最低分:8平均分: 29优秀率(90%):0 良好率(80%):0 合格率(60%):0 从总体看来,该班成绩分布情况:30-50分学生人数较多,优秀生、良好生无。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基本知识点了解不清楚,背诵少,基础题错误比较多,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点、典型性错误的分析
(一)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覆盖面全,难度较大,接近中考试题。2.阅读材料,学生不会正确审题,答卷较差。3.问答题学生不能准确审题。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阅读材料题学生失分较多。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课上画出的重点不能准确记忆。3.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找不出重点句、关键词。4.答题时语言组织能力差。
三、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
5、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清晰,字体工整,卷面干净。
教师 俎本航
2017年1月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星一中 徐晓英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30个,60分,非选择题四个,4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列举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
了6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4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36、37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2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
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