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高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没有学生真正的发展,课程改革是无效的改革。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细化教学目标,确保数学课堂高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高效性的保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高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基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一切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动机,它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方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总要围绕着目标展开,目标制定得合理,我们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标可依,有标可循,避免学习活动的盲目进行。反之,定标过高或定标过多都使教学活动无法完成目标而告终。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成了教师组织学习活动之前需要做的功课。在这里,有几个注意点:一是量不能太多,要适度;二是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三是目标呈现要有一定的顺序,如按知识的认知顺序呈现。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制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时,就要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定标数量的适度;二是定标高低的程度。定标过多,使学习任务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学习活动造成紧迫感;定标过高,使学习活动没能按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直观到抽象的知识认知顺序逐层推进,学生无法通过自学互动的方式掌握知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培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数学的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高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创设真实高效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反应,而情感恰恰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条件创设真实情境,用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例,去诱发学生的乐学情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要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高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高效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贴切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使堂课气氛活跃;不能把三维教学目标割裂,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被忽视。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的制定,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高效的目的。
四、注重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高效性。
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高效性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开展学生评价学生和自我评价。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自我评价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总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我们教师的共同追求。高效的数学课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高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应该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理评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