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七下期中考试背景、原因类试题专练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唐太宗建立唐朝,平定全国
D.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
2.唐玄宗继位后,很重视国家的管理,仅用了六七年左右的时间,使得天下大治,物产丰富,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创立科举
B.发展经济
C.整顿吏治
D.重用贤能
3.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D.唐玄宗追求享乐
4.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的原因有
①经济文化处于领先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国家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宋代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改善的原因有()
①印刷术的普及
②书籍文化用品的流行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6.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包括
①劳动人口增加②生产工具改进③耕作技术改进④优良品种引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了棉纺织工具
C.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所造的海船配有指南针
D.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8.历史上的金国军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句话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岳家军,沉重打击了金军
B.岳家军收复了很多失地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
材料二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三 宋初,四川地区专用铁钱,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130斤重的铁钱。四川地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携带铁钱极不方便,成都的16家富商就联合起来,发行一种纸币,用统一的纸印刷,上面绘有房屋、人物等。南宋纸币会子发行量很大,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两宋都设有专门负责纸币的机构。这些纸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私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而不用……千里之远数,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1)材料一公园的主题构思源于哪一幅美术作品?作品反映了当时哪个城市的什么景象?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经济发展出现什么现象及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发行纸币的原因及意义。
10.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唐]杜甫《忆昔》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三观察图1和图2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
材料四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
(4)材料四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五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5)材料五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A
6.A 7.D 8.D
9.(1)《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东京城市风貌和商业繁荣景象。
(2)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3)原因:铁钱不易携带,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纸币便于携带。意义:便利了商品的流通。
10.(1)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措施: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图1:曲辕犁用于耕地;图2:筒车用于灌溉。
(4)选官制度:科举制。贡献: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成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5)人物: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