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
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
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
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桥礅 调剂 犯而不校 拾人牙慧
B.
宣泄 缘分 诚惶诚恐 大材小用
C.
针贬 思辨 毕恭毕敬 与子同裳
D.
异议 沉湎 山洪爆发 记忆犹新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jìn)担子(dàn)逞能(chéng)
新冠病毒(guān)
B.
救济(jì)
淤塞(sāi)跋涉(bá)
拳拳服膺(yīng)
C.
体贴(tiē)
亲昵(nì)撰写(zhuàn)
褒贬不一(biǎn)
D.宿敌(sù)恫吓(dòng)
悲怆(càng)勠力同心(l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
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
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
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得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段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10.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1.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材料二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照着那一位主管和内行的意思行动、锻炼、喝水、吃东西,不用理会别人的想法啰?
格黎东 就是。
苏格拉底 很好。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
格黎东 怎么不是呢?
苏格拉底 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
格黎东 显然是他的身体,因为遭殃的是这个部分。
苏格拉底 你说得对。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格黎东?我们用不着一一枚举,可以总起来看。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诚惶诚恐,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
材料三
苏格拉底 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像我们以前曾经多次同意,而且现在刚刚说过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是不是我们以前的那些主张在这几天里都已经全部推翻了?格黎东啊,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是不是没有觉察到,我们的那些严肃的交谈并不比儿童高明?是不是我们说过的全都确定不移,不管人们是否同意?是不是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是不是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我们要不要这样说?
格黎东 要。
苏格拉底 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格黎东 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 既然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那就连那个人们所相信的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也不行吗?
格黎东 看来不行。
苏格拉底 怎么啦,对人做坏事行不行?
格黎东 当然不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怎么啦,以坏报坏,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格黎东 当然不正当。
苏格拉底 因为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
格黎东 你说得对。
1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话一开始,苏格拉底就表明了观点:合乎正道的就听从,不合乎的就不听从。
B.苏格拉底认为,那个过去为自己所服膺的道理,即使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应该继续信奉。
C.苏格拉底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D.“是听从道理”“无可非议的道理”“所讲过的道理”“更强的道理”其中的“道理”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对于应不应该越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B.苏格拉底认为,所有意见都对灵魂有利,尤其符合道义的意见更是对灵魂有利。
C.一个运动员应该听从医生或教练的意见,而不是众人的意见,否则就会损害他的健康;从而驳斥了格黎东关于苏格拉底不逃跑众人就会对苏格拉底的朋友产生不好的看法的理由。
D.对灵魂的坚持,是苏格拉底推论的“底线”。如果苏格拉底根本不在乎灵魂的好坏,那么不管是道义对灵魂有利,还是众人的意见对灵魂有益,他都压根不必去考虑了。
1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关于“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
B.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C.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D.苏格拉底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他的谈话法的最大特点是归谬。
15.请赏析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
16.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下面是苏格拉底与欧西德的一段对话,请根据对话提示,运用“苏格拉底方法”,补充上谈话内容。
欧: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
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能。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窃呢?
欧:不正。
苏:__①__?
欧:正。
苏: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
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__②__?
欧:正。
苏:__③__?
欧: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译著,认识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学说”。(选自杜小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②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好学深思、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信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它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选自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有删改)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不相信创造了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会灭亡,他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信。
B.何其巩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印为讲义,以防此书稿在战乱中遗失,可见其爱才之心及书稿的价值。
C.在86岁高龄的时候,张岱年依然认为当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是他一生中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这表现了他深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认为日本正在加速灭亡,而中国的抗战胜利在望。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一直到抗战胜利,他的哲学专著都没能按计划全部完成。
18.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以及编者按等,有什么作用?
19.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五、语言表达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写作,实际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所谓要慎重,就是指这个。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文字和作者关系非常密切,应用“息息相关”。金玉良言:像黄金和美玉一样宝贵的忠告或教诲。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根据下句里的“先贤的深刻思想”可知,此处应该为先贤的“宝贵的忠告或教诲”,应用“金玉良言”。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此处根据语境是对“先贤的深刻思想”的赞赏,应用“拍案叫绝”。“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根据语境此处是表转折的意思,应用“虽然”。
2.【答案】C
【解析】根据文意,此句阐述的是“人与文”的关系,然后根据前文语境可知,先说了解人再说文章的顺序,此句也应该是先说人再说文章的顺序,只有C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原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主语,应去掉“使”;二是缺少介词,应在“先贤言谈”前加上介词“与”。A项主语不一致。B项缺少主语。C项“先贤言谈”前面缺少介词“与”。
4.【答案】B
【解析】A项,“礅”应为“墩”;C项,“贬”应为“砭”;D项,“爆”应为“暴”。
5.【答案】C
【解析】A项,“逞”应读“chěng”;B项,“淤塞”中的“塞”应读“sè”;D项,“悲怆”中的“怆”应读“chuàng”。
6.【答案】B
【解析】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文字和作者关系非常密切,应用“息息相关”。金玉良言:像黄金和美玉一样宝贵的忠告或教诲。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根据下句里的“先贤的深刻思想”可知,此处应该为先贤的“宝贵的忠告或教诲”,应用“金玉良言”。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此处根据语境是对“先贤的深刻思想”的赞赏,应用“拍案叫绝”。“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根据语境此处是表转折的意思,应用“虽然”。
7.【答案】C
【解析】根据文意,此句阐述的是“人与文”的关系,然后根据前文语境可知,先说了解人再说文章的顺序,此句也应该是先说人再说文章的顺序,只有C项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原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主语,应去掉“使”;二是缺少介词,应在“先贤言谈”前加上介词“与”。A项主语不一致。B项缺少主语。C项“先贤言谈”前面缺少介词“与”。
9.【答案】C
【解析】说理文的裁剪,不一定能使说理透彻。
10.【答案】首先阐述说理的重要性;其次指出说理文写作研究不被重视的现实;在二者对照的基础上,作者再结合自身经验,阐明说理文写作很难、应重视说理文写作的道理。
【解析】
11.【答案】①说理文在想中写,在写中想(或“说理文要维持思想和语言的辩证关系”);②说理文要追求简洁;③说理文要有情感,有一点形象思维。
【解析】
12.【答案】D
【解析】D项,前三个“道理”指正义、正道,第四个“道理”指理论、理由。
13.【答案】B
【解析】B项,不是所有意见都对灵魂有利,只有符合道义的意见才是对灵魂有利的。
14.【答案】D
【解析】D项,“最大特点是归谬”错误,应该是“最大特点是诱导”。
15.【答案】(示例)连用9个问号,反问气势浓厚,语势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表达出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理解,刻画出一个执着于信仰的哲学家形象。
【解析】
16.【答案】(示例)①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②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走,这是“正”还是“不正” ③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现在又何以对友呢
【解析】
17.【答案】D
【解析】“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错,原文是“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要旨”。
18.【答案】①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以及编者按等,多方面表现了传主的品格、志趣、学术追求等,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立体;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明确,真实再现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特点;③在叙述具体事件时,穿插传主的回忆和作者听到的张岱年本人的讲话,多角度印证传主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
【解析】
19.【答案】①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②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勇猛宏毅的哲学以应对危机。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解析】
20.【答案】作者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