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初中《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
(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
生:曾经。
师:你的发现很好,你应该更自信点。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滕子京。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滕子京这个人物。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呢?(出示滕子京的相关内容)
师:谁能说说看呢?既然这种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开篇就写呀?你来说说看好吗?
生:文章写道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的话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你说说看。
生:一开始就写就有点接受不了。
师:嗯,直说接受不了,那范仲淹该在母亲劝说呢?我们昨天已经分组了,接下来就分组讨论范仲淹是如何劝勉的。不过小组讨论前老师有三个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师:可以转过去,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你们呢?
(教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后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先说。
生:我觉得文章先岁滕子京作了赞扬,后面写了景色,文章先忧后乐。
师:你们组是这样的看法,别的组呢?
生:文章先是赞扬滕子京,然后摆出事实,说出了现实的情况,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非常好,你的发现很好。
生: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滕子京就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说出了政治的安稳,后面委婉劝勉滕子京。
师:三组同学都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委婉劝勉。他是如何劝勉的呢?
生: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用景色比喻危机,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国情,文章提到的是谁在登楼啊?先看看前面,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当他们登上了岳阳楼,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生:悲愤。
师: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满目萧然”句
师: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宠辱偕忘”句。
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好的方面,再写不好的方面。
师:再想想看。
生:我就是觉得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
生:我觉得滕子京也是这种人,这种悲啊喜啊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啊,你很会发现。然后呢?
生:像迁客骚人这样悲啊喜啊的人,告诉滕子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看到纯净就会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那范仲淹喜欢这样的情绪吗?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以物喜,以己悲。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这样让滕子京自己去感悟,还让他自己去体会,正所谓一箭三雕。我们读一下3、4段。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先忧后乐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样。
师: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我们请个代表来说说看。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是先忧天下,后优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师: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长远的。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步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是各人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关注国家的。
师:嗯,你发现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区别。
师:我们发现先忧后乐的境界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情感意境根植于思想之中。昨晚老师浏览网页,有了一个发现。(出示嘉兴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多吗?
生:“吾谁与归?”和范仲淹同样的人很少。
师: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
生:“噫”非常强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呢?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孤单。
师: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还有没有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也读出了一份伤感。他也很希望他的培养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
生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这篇文章是在劝勉滕子京的,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说说看好吗?昨天听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来?
生读:不甘心。
师: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生齐读。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对滕子京的劝勉呢?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好吗?试试看。
生读。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全天下人。
师: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读出了范仲淹的的思想。虽身处 我们再依赖来读一读吧。
生读最后段落。
师:很好,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走近了范仲淹内心的三只境界,一步一步走上这样的境界。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一起读一读,读出三只境界。
生齐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种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是不是范仲淹欣赏的,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长叹,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下课。
第二篇:《岳阳楼记》教案、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一)音读。读课文,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自己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音、字形,小组交流时补充。
字音:略 字形:〖百废具兴(俱)横无际涯(崖)朝晖夕阴(辉)忧谗畏讥(馋饥)静影沉璧(壁)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xkb1.com(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3.解释下列加点字。(1)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一:洞庭一湖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国:去国怀乡 死国可乎 国恒亡
以: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性活用: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同义词:文中与“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相同的词语是,它的意思是
(4)虚词:然则北通巫峡 若夫霪雨霏霏 则有心旷神怡
(三)理读。三读文章,按要求整理,积累词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1.四字短语:
①写滕子京政绩的:(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②写天气的:(朝晖夕阴 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春和景明 日星隐耀 长烟一空)③写洞庭湖地理位置的:(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④写湖水的:(浩浩汤汤 浊浪排空 波澜不惊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横无际涯 一碧万顷)
⑤写动物的:(虎啸猿啼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⑥写植物的:(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⑦写心情的:(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此乐何极)2.句子:
①对偶句(不少于3句):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②比喻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质疑的词句意思:
(四)析读。仔细阅读第三、四两段,仿照例句,从备选项中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景写几句话。
三、精讲点拨。(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
《岳阳楼记》实录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淮海南来第一楼。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今天在上完初中阶段篇幅较长、内容最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对自己的改革措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后记书写出来,谈几点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1、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活动为辅: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2、分层次活动,要明确活动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和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前,得正确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结构,要兼顾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作。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作对象,对自己组内的成员有信心和信任感。
3、合作学习是要相互促进,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不是对别人的依赖: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开放教学空间和时间,放松学生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和搞活活动的方式。
第三篇:《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从“大美”中悟大爱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生:“排”字非常有力量。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执教者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给同桌出一份《岳阳楼记》小练习。学生互测、互批。课前5分钟反馈互测情况,强化重点词语和容易理解错的词语。)
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谪 zhé)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范仲淹。
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师:快乐之前快乐? 生: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说的不错。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不是。
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你的发现很好,请坐。“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学生困惑答不出。)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齐答)滕子京。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范公偁《过庭录》)师: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文章写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师:感触不深吗?(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滕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
师: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滕子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昨天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十分钟后)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学生举手)好,你先说——
生1:我们觉得文章先对滕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滕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
生2: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滕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滕子京赞扬肯定。好的,请坐。(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
生3: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滕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滕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
师: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进行劝勉。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
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 生(众):迁客骚人。
师: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 生:悲愤。
师: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从“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句。(学生念错“萧然”的“萧”,师正音)
师:迁客骚人在这种景色时登楼产生了悲愤的情绪,在下一节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一次登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师: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迁客骚人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悲愤的心情,然后再是好的心情。师:这如何来引出先忧后乐呢?再想想看。
生:我觉得就是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啊。
生:我觉得迁客骚人指的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滕子京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这种悲啊喜啊的情感变化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你很会发现,你发现滕子京也是这种人。我不说你滕子京,我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这样的。然后呢?
生:然后用其它迁客骚人这样的悲喜变化来劝勉,告诉滕子京大家都是这样的,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是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悲喜体验,看到美丽的春景就喜气洋洋,看到悲凉的雨景就悲伤,范仲淹理解,但范仲淹欣赏这样的时而悲、时而喜的心情变化吗?
生:应该不欣赏。后面写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要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师:非常好,这正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就叫“以物喜,以己悲”(板书:以物喜,以己悲),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缘情设景,以洞庭湖景来体现迁客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无常,对比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不用多说,留给滕子京自己去甄别选择。这样既达到了劝勉的目的,又紧扣了“岳阳楼记”这个文题,前面还不忘夸滕子京一下,让他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范仲淹高超的劝勉艺术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读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无常吧。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我们发现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那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 “先忧后乐”境界一样吗? 生1:不一样。生2:我认为一样。生3: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看来有分歧啊,来,我们选个代表来说说吧。你先来。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先忧天下,后忧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天下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师:哦,你发现的是顺序,天下为先。后面那个男生着急了,让他也来说说吧。
生: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要他不要时而喜,时而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天下真正快乐之后才快乐,是长远的。师:哦,你感受到“先忧后乐”的目光看得更远。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同一人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跟别人比较,比别人先担忧,比别人后快乐。师:嗯。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个人的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情感。
师:嗯,你发现了前者关注的是个人,后者关注的是国家天下。很不错。还有同学想说吗?刚才那位女生你也举了手,现在还想补充一下吗?(学生表示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不补充了。)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先忧后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今天这种思想(指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昨晚老师备课时浏览网页,看到了这样的事例——(屏幕出示:
桐乡市石门镇民丰村的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陈小忠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毅然选择了服务农村。他利用废弃的桑枝条种植黑木耳。带领全村人致富。
嘉兴第一中学教师朱玲离别了家人和美丽温暖的嘉兴,远赴新疆支教。她说:“援疆支教,就要奉献。”)
师:看到这样的事例你感到亲切吗?作为嘉兴人,你骄傲吗?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把更多人的幸福放入心中的这种思想在闪光,那么在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拥有这样思想的人多吗?(生齐答:不多。)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就是说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和他一样的人十分少。
师:好的,谢谢你。(转向该生的同桌)刚才我听到你也找到这一句,但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我跟他一样,就是前面多了一个“噫”。(学生念作第三声,教师正音)师:你为什么要多加上这一个“噫”字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有强调作用。
师:哦?强调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学生齐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份什么滋味?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我读出了一份孤单和无奈。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孤单与无奈读给我们听?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强调了“吾谁与归”四个字,来,我们一起跟着她读读看,看能不能像她一样读出这份孤单与无奈。学生齐读。
师:还能不能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还读出了一份伤感,我觉得他也很希望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滕子京还没有做到。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伤感读出来呢?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试试看。生再读,叹息加长。师:好,跟着她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试试看好吗?昨天听同学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滋味?生读。
师:你读出一份什么?生:不甘。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强调了“噫”、“微”。余生跟读。
师:不甘啊,不该是这样的!他想要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走这条路。还有吗?(一生在座位上答:劝勉。)对,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而写的,他想劝勉滕子京,怎么读能读出劝勉?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试试看好吗?长吸一口气,然后叹出来,噫——
生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字拉长,句末声调上扬。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众):是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范仲淹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是劝勉天下所有人。范仲淹身上充满这种先忧后乐的正能量,他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来,咱们再大声一点,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师:(深情,语调上扬,“谁”、“归”二字加重)“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生大声齐读。
师:读得真好!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来吧,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遍这最美的情怀。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段落。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呈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就仿佛三个台阶,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向上,(边说边在三重境界的语句下划上线条,构成三级台阶)去追寻那最美的情怀。我们能不能把体现这三重境界的三段一起背一背呢?还不熟练的同学也可以看着书读,我们一起来感受迁客的悲喜,诵出仁人的忧乐,读出范仲淹对天下人的劝勉吧。来,老师来起个头,我们合作一把。面对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湖,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显得那样狭隘,他们总是摆脱不了个人得失和外物好坏的牵绊,所以他们时而悲,时而喜,若夫—— 生背诵三、四段,背不出的朗读。
师: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不是范仲淹欣赏的,于是,他发出了一声长叹,提出更高的境界来勉励所有的人,“嗟夫——”
生齐声背诵最后一段。(诵至文末,屏幕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的黎明》雄浑的音乐缓缓响起。)
师:孩子们,范仲淹在900年前发出了这一声呼唤,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也做拥有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 生:想!
师:范仲淹在问:“谁和我一道?”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
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
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三
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教学设想:
一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
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指导自读)一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
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
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第二课时:(教读第1—4段)
一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二
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三
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第三课时:(教读第5段,总结)一
检查作业。二
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 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
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宠辱偕()忘
嗟夫()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研究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四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宁安农场中学
《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第五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宁安农场中学
杨威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他是谁?
二、正课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向宋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新政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遭到排挤,贬官,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在赴颍州的途中。
“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在中国历史只有二个以文正称呼其名的:范仲淹范文正公,曾国藩曾文正公)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二)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四)学生朗读及分析
1、问:哪句话交代了本文写作缘由?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表明了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2、问:哪几句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原因和政绩?
答:“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问:哪些语句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答:“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于其上”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他们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4、文章第一段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背景?说明了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哪句话?
综合运用对比、对偶、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琅琅上口。
5、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第二段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全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7、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表明作者要与古仁人保持一样的思想情操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12、表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3、表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难点解析 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
(六)小结
孩子们,范仲淹在900年前发出了这一声呼唤,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也做拥有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
范仲淹在问:“谁和我一道?”我们该怎么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