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命题策略
我们都知道,作业是教学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是需要用纸笔来完成的,当然也有一些作业不需要用到纸和笔。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习过程不会戛然而止依然会延续下去,教师会布置一些课后学习任务,作为这堂课教与学的延伸。所以作业可以起到延伸课堂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并不会造成学习者的负担。
作业有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所学内容,是否理解了、掌握得如何,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及时检测之外,还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来进一步了解。这是作业最常见和最基础的功能。二是围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三是促进拓展应用,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
课堂上讲的内容是“举一”,作业里的拓展是“反三”,这种拓展既有加深理解的,也有延伸应用的,甚至有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作用。四是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盲区”,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落实因材施教。所以,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教学艺术,它是教师在课后与作为个体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作业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作业能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对分散零乱的知识加以整合建构并综合运用,在运用中实现与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从而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能力的提高中完成知识的升华与迁移。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业更是一把“双刃剑”。科学适量、灵活多样、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作业,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并且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一旦作业失控造成题海战术或生硬强制,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而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会大大地限制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过量的作业训练下,学生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和态度。
作业是教学评价的手段、互动的形式和沟通的桥梁。
通过作业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作业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必须允许学生犯错误
-做错作业或完不成作业,允许学生自主做作业。学生做错作业,说明不是教师教得有缺陷,就是学生学得有缺陷,或者作业本身有问题-难、偏、怪等。寻找出这些缺陷并分析原因,继而采取措施补偿,正是我们要布置作业的目的之一。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而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不允许学
生犯错误,就是切断了学生进步的可能。
作业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学生做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道作业的解答时,他会得到一种无比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种成功感和喜悦感会进一步激励他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作业不但要难易适中、数量适当、富有灵活性,而且要富有创造性、趣味性和竞争性。所谓创造性,就是要不俗套、不照搬、不模式化。所谓趣味性,就是作业不死板,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做到这一
点就要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通过作业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竞争性,就是要有挑战性和鼓动性,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战胜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