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2-08-25 01: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散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散文教案》。

第一篇:初中散文教案

初中散文教案范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散文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散文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针对这些特点,我把《马》的教学设计成了两个板块:作散文读、作说明文读。即“一文两读”。将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进行两次阅读整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学习“一文两读”的学习方法。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作者简介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

三、读“散文”──选点寻“美”

这一板块是侧重于用学习散文的方法,意在学习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好马,并做一定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发现文章文笔的优美之处,由读入情,由情入理。其基本步骤是:

(一)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讲读文本的美。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雅词与描绘马的妙句并积累,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大量贴切而生动的形容词与描写句所产生的美。

(二)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品析文本的美。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写人类驯养的马,表现了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写天然野生的马,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

情感投射:对马的情感正如散文的“神”,将作者的体验与感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人类能否因为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就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

(三)背诵句段,从句式的角度讲解文本的美。

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使表达轻松、自由。可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并作仿写(说)训练。

小结:这一板块中,教者将“读散文”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步骤,实际上是要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受课文散文化的美点,进行人格品质的熏陶。

四、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这一过程侧重于学法的渗透,让学生充分地活动,通过列表格比较获取知识,通过写解说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整理知识、获取信息,并作小“说明文”式的练笔。

第一层次: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进行点评。

2、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它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第二层次: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要求是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多角度介绍马。如家马、野马、好马、有人性的马、懂感情的马、千里马等

五、整合理解,交流感受

提问:“假如让你选择,你愿意作人工驯养的马,还是自然界的野马?

”结果显示:97.7%的学生都选择做一匹野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全文,作者布丰对马饱含赞美之情的。无论是的野马还是人工驯养的家马,无论是天然奔放具有美质的野马,还是拥有忠诚的家马,在作者心目中是没有彼此高低的。做一匹野马很容易,做一匹对社会、家庭有贡献的家马则很难,当很多人向往野马的无拘无束生活时,是否更应该敬佩那些默默无闻地为人类服务的“家马”呢?

六、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七、课堂小结

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八、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抄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综观教学过程,“读散文”中侧重于老师的教,“读说明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这两个板块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为了分别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解读文体的阅读形式,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体的比较把握、综合理解。

初中散文教案范文2

【教材简解】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艺术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在一个广阔的文学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情景交融的散文——情感与自然共鸣(包括《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绿》《春》《夏》《济南的冬天》等课文)(2)寓意象征的散文——意有所指的委曲和含蓄(包括《囚绿记》《雪》《幽径悲剧》《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等课文)(3)朴实叙事的散文——承受生命之重(包括《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呼兰河传(节选)》——第六册,兼顾《繁星》《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本命年的回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家的男子汉》《枣核》《背影》《散步》等课文)

【目标预设】

1巩固散文的基础知识

2复习重要散文的主要内容

3明确中考叙事类散文基本题型及考点

4掌握叙事类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重点、难点】

1复习散文阅读的常规题型,答题思路

2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理念】

根据散文的不同分类,在有限的一堂课之内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其中的一部分,使学生掌握其中的一类文体的答题要点和方法。这样的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叙事类散文的复习。

【设计思路】

以叙事类散文的阅读考点切入,通过典型题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并以课内带动课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我们学过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景交融的散文,如《春》《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等、;寓意象征的散文,如《囚绿记》《雪》《幽径悲剧》《海燕》;朴实叙事的散文,如《藤野先生》、《背影》、《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这个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叙事类散文。

(学生活动:列举三类散文。)

二、明确文体及考点

1、概念: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学生活动:齐读,注意关键词“写人叙事”“叙事”)

2、根据要求说说有关这类散文的文学知识

a、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b、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

c、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d、线索:时间变化、地点地点转移、某一人物、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感情发展变化、所见所闻。

e、人称:“我”—直抒胸臆,说起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f、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

(学生活动:选择自己熟知的一项回答)

3、明确考点

a、内容概括类考点

b、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分析类考点

c、语言品析类考点

d、句、段的作用

e、景物描写的作用。

f、开放性试题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a、阅读《藤野先生》片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3。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这三道题)

交流:请说出你的答案,并指出题型特点

归纳:

第1题属于内容概括,答案框架:什么人做什么。答案: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我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2题属于语言品析,答案框架:加点字的本义+在文中含义+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答案:“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饱含强烈的不满情绪

第3题属于句、段的作用,基本思路:

①文首开头:(结构上)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照应题目,总领下文。(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文眼,渲染气氛,交代起因,设置悬念。

②文中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③文末结尾:(结构)照应前文,前后呼应;(内容上)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记叙顺序中插叙段的作用:补充说明了什么内容,丰富了谁的形象,突出了什么中心

答案: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b、阅读《散步》片段,完成练习第4题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1。在文中方框里加上标点。

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个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阅读片段,完成《散步》学案第4题后交流)

归纳:

景物描写的作用:

v 1、烘托人物的心情。

v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的作用。

v 3、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为下文的什么内容做铺垫。

第4题答案。“那里有……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c、阅读选文《我的母亲》,回答2、3题。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清算”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3个字:“打得好”,请你揣摩出当时母亲说这句话的心情。

3、选文在描写母亲的细节中,最使你感动的细节是哪一处?试找出一例并写出让你感动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语段,完成指定习题然后交流)

归纳:

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解题思路

答案范围:性格精神品质

答案框架: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什么心理

答案:2、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意思对即可,只要能体会母亲矛盾的心情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如:“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通过母亲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四、补充

开放性试题

阅读选文谈启示、看法或写一段话

启示: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从中明白了什么,我以后会怎样去做。

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或结合原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

五、总结

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应对各类课内外阅读理解。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复习课内叙事散文来掌握方法,同样这些技巧和方法也适用于课外叙事散文阅读。

第二篇:初中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

二、典题自测:

(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⑪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⑫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选自《优秀千字散文选》)1.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3分)

__①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②“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③父亲对“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④“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船。⑤夜里做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跃上了父亲的船。

__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第一次出航内心的急切和激动。

(2)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__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3.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__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

4.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不能删。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②突出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③以梦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如果回答能够删去,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考点概览: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题题型的总结发现,中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3.了解常见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4.欣赏文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四、方法指津:

一、散文中如何了解文章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

要理清文章思路,首先要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内容大意,然后大致归纳一下看看哪几段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的,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析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它能串起文章海阔天空的材料。阅读散文,如能抓住其线索,就有利于迅速地披文入情。散文的线索:(1)有的以物为线索,(2)有的以情感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阅读一篇散文时,只要抓住了它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它的灵魂,这对整体感知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狠抓文眼。

“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支配统摄作用。“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是暗示性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一句就是“文眼”。

3.寻找段落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各段大意,再综合总述归纳出中心。

二、品味散文中精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作者可用朴素和谐、凝练优美、含蓄细腻等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而这些精美的语言是中考中常见的考试题。如何来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呢?

1.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两种做题方法:

(1)仔细推敲法。

词语的意义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一般地说,中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做散文阅读题时一定要抓住词语字斟句酌,看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来解释是最到位的,这样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把握会更准确。如果缺乏认真、细致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2)结合语境法。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主旨、上下文等。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2.散文阅读中要抓关键句子。

“关键句子”主要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段意,披露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散文阅读中主要抓这些关键句子:

(1)理解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把握了它们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类句子主要是开头、结尾段的提挈性、结论性、概括性语句。

(2)理解段中的关键语句。这类语句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或展开部分中的结论性语句。

(3)理解内涵丰富的语句。

3.散文阅读题中品析关键句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重点词语入手

②联系文章时代背景分析

③联系上下文分析

④结合艺术手法分析

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二是从侧面暗示。所以散文阅读题中,要注意这些艺术手法,在细心领会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做好这一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本来应该是不难完成的,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四、散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

散文阅读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这样的试题,给考生留下了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语言实践能力等。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留意多积累语文材料,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考场上做这类题时一定要真正读懂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扣住选文中心主旨作答。

(2013·北京)阅读《洞茶》,完成第1~3题。(15分)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面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⑯我用当年的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有删改)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2.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__①砖茶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__②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砖茶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__③砖茶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__④砖茶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砖茶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__⑤砖茶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3.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和⑫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__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砖茶的思念之情。第⑫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砖茶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五、当堂练习:

1.(2013·凉山)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2分)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有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走,野蔓绊了脚,冷不防跌入泥水中。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土地上都有生物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不再需要犁耙了呢?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便热闹了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

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如今,龙眼树一年年地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节)

(1)下面是在文中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具有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它们的理解。(4分)

①在田野里想念田野。(2分)

__田野:指以前的田野,也是狂野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田野。这与前一个田野(眼前的田野,是不再生长庄稼的、不再需要农耕的田野)构成了对比。

②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2分)

__细节:指成片的龙眼树(金黄的龙眼花),远方来的养蜂人,嗡嗡吱吱的蜜蜂。(意思对即可)

(2)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并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以前的天空各种野鸟成群成片,现在的天空没有飞鸟,只有飞机的沉寂空洞;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与现在天空的空无鸟群、只有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了对比;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之感和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之情。

(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3分)

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

__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养蜂人比作“不倦行走的蜜蜂”,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养蜂人的勤劳,辛苦和平凡。

2.(2013·乐山)散文阅读。(20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选自《意林》,有删改)(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4分)

__“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_;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我”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__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4分)

__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_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第三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

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1、45+(-23)2、9-(-5)

3、-28-(-37)

4、(-13)+0

5、(-29)+(-31)

6、(-16)-(-12)-24-(-18)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3、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

①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

②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

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在学生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名学生上作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作,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 +(-)+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计算 :(1)(+3)-(-9)+(-4)-(+2)(2)-1/3+3/4-5/6+1/2

(3)0.25+(-1/8)-(+7/8)-(+3/4)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方法多样化。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三、达标练习

1、知识巩固:p58 随堂练习T1 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

2、知识加强:计算p58习题2.7 T1 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

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P59T2,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

4、P59T3 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

可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①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 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所布置的作业要紧紧围绕能运用简便方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通过作业进一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第四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4.2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2x-3=7,3x+4y=3 y+z=5,x=y+10,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

x=-2

x=-

x=

y=0

y=2

y=1

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

x+y=0 的解。

2x+3y=2(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练习:已知

x=0 是方程组

x-b=y 的解,求a,b的值。

y=0.5

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

3x+y=8

的解.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浙江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活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活动一:

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正方形、长方形。(1)让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1)通过具体问题的对比,让学生经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及利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二:

学生之间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让学生体验应用问题可列方程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过程。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及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序,教材的知识序,结合新课程理念,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 ,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与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5 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呢? 【操作形式】

①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 ②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环节二变题训练巩固新知 比一比,赛一赛 1.方程组的解是()A、B、C、D、2.下列哪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A、B、C、D、3.你能通过下列表格的填写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吗?的解

x … 5.5 6 6.5 7 7.5 … y …

… 的解

x … y … 5.5 6

6.5 7

7.5 …

环节三感受生活运用新知,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 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小聪一共买了4 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两种胶卷分别买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 , 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A型和B型胶卷的数量.【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继续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组来解决; ②让学生再次经历列表尝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③在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追问:“你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A、B两种型号的卷数吗?”

环节四总结回顾梳理新知

①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___;(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②你有什么方法找到这个方程组的解.备用:

1.请编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得此方程组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则a=_____,b=______.环节五作业布置

①数学作业本(1)号本4.2节 ②课本A、B组练习设计说明:

1.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方形拼折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提炼数学的本质.2.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并和学生一起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让学生添加形成长方形的条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体会出方程组形成的过程以及方程组解的本质;在“比一比、连一连、写一写”的练习中,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巩固提高.编拟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思维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造创性。

3.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景创设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想中学”,“动中学”的空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流程意图 引 入 新

课 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奥运商品,有昂贵的金属“鸟巢”、有各种金银币、也小到我们所用的奥运笔,奥运书包等。在奥运主题的大背景下体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讲 授 新 课 活动一: 为了响应奥运精神,初一(9)班要举办“迎奥运”知识竞赛,并以福娃玩具和奥运笔作为奖品。因此,黄老师想了解一个福娃和一支奥运笔的价格分别为多少元?

信息一:

信息二:

设问:

1、由信息一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2、有了两个信息,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3、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告诉同学们比较直观的方法------列表尝试法 已知x+2y=56,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已知2x+3y=102,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设问:由这两个表格,你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由活动一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讲 授 新 课

二、概念形成:

(1)由活动一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设问:二元一次方程组必须满足几个要求?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①②③ ④ ⑤

(2)由列表尝试求解的过程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能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2、方程组的解是()(A)(B)(C)(D)

3、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①②③④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

(3)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合 作 交

流 活动二:[合作交流] 了解了一个福娃和一支笔的价格分别是36元和10元,黄老师就开始准备知识竞赛的有关事项了。她准备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6名,并且奖品设制如下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买奖品的总费用是198元,如果设一等奖1名,设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x名和y名,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解。

设问: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吗?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

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互 动 游 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5角和1元硬币的问题情境,使该问题可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并把你们编的问题情境让另一个小组来列方程组。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 结、作

业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作业:

书本上的作业题和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形成,难点是怎样用尝试列表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了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在设计时以“奥运”为主线索,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安排两个活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活动一中,通过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设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法解决,到由两个方程的组成可以达到目的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及时地开展一个合作交流,即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活动二的延伸是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最后安排一个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无论是在概念的形成、发现还是在应用过程中,尽量不采取直接板书或教师灌输的方法,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去观察、猜测、发现,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加以引导、点拨和纠偏示范。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出新知

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音乐《龙泉之歌》

介绍我的儿子丁丁。

丁丁想利用家里的天平称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问题展示: 一个苹果和一个

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方程吗? 利用这个方程你能帮助丁丁分别求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吗?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你还能列出方程吗?

方程和中,x,y都分别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两个方程合起来,写成,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欣赏音乐

交流讨论得出: 方程

为例题改编为去龙泉山旅游创设情境。

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巩固概念

请判别下列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1)(2)(3)(4)(5)(6)

师生共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①两个一次方程;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强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举手表决

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甄别,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尝试 探索

再次引出新知 做一做

1、(1)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85 90 95 100 105。。y。。

。。提问:你能从中确定苹果和梨子的质量吗?(2)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85 90 95 100 105。y。。

问题:现在你能找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多少g吗?为什么?

问题:(1)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都适合方程组吗?(2)什么是方程组的解呢?

(3)你能说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吗?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自主探索,口答就方程而言有无数组解,也就是说苹果和梨子的质量不能唯一的确定。自主探索,口答

合作思考、讨论、探索解决问题得出,因为

方程和方程中,x,y都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

讨论交流得出: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是。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反馈练习

巩固概念(1)(2)(3)(4)

1、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2、请写一个以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自主练习口答

请各位学生都来当老师,同桌同学之间互相评判。程解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使他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兴趣 提高了能力。

应用 探究 发展能力 例丁丁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丁丁的妈妈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设两种胶卷分别买了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两种胶卷的数量。指出:因为x,y必须取自然数(为什么?)

x的最小可能性是多少? 所以可以列表尝试如下: x 0 1 2 3 4 y

36x+12y

显然,只有x=3,y=1符合这个方程组,所以方程组的解是

答:买了A型胶卷3卷,B型胶卷1卷。分组讨论,交流 根据条件可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因为胶卷是整卷卖的,所以x的值可分别取是0,1,2,3,4。相应的y的值可分别取4,3,2,1,0。讨论如何列表。

综合运用知识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反馈练习及时调控 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木地板拼成一个矩形,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宽如图,请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求出所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吗? 自主练习

分组合作,交流探讨。

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题,可列出多个不同的方程组,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为下节课的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埋下伏笔。回顾总节

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感,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出于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需要。

(2)由两个不同的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一般有唯一确定的解。

2、布置作业:作业本(2)P18 讨论、整理、口答 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帮助别人,收获快乐;勤于思考,体验成功”,使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丁丁的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丰富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通过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探索、启发等几种方法,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通过邀请学生“到龙泉山旅游,一定来我家作客”,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定义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4.1定义与证明

教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教师

杨慧

学校

宁波市第七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定义的含义;2. 了解命题的含义;3. 了解命题的结构;4.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过程 与方

授课 法 1. 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2. 体验命题的含义;3.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情感 态度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准备与教学媒体

练习纸、多媒体 教法

及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续)

1.活动1

叫四位同学名字,请四位同学起立;(幻灯: 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2.活动2 请这四位同学帮忙回答问题:(①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图片说出名称:五星红旗;奥运鸟巢②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名称展示实物:双手;三角尺)3.小结: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词,让我们能够由实物说出它的名称,也能由名称联想到对应的实物!(幻灯: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4.活动3(幻灯:出示正方体,三角形图片,还有无理数和平行线的名词)(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图形的名称!)师总结:这些名称,我们知道它们的意义,所以我们能由名称联想到什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数学名词:优弧、劣弧

(师:同学们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同学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意义,所以(幻灯: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总结:所以,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达到某种共识,不造成歧义,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作清楚的规定!

老师叫4名同学名字,叫到的学生起立,并根据幻灯回答分别回答问题.学生大声说出幻灯上图形的名称

学生摇头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一)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二)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1.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2.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3.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4.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探 索 新 知(续)

(一)定义 1.定义的含义

(1)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名称(刚才出现在幻灯中的)为着入点学习定义的含义: ①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而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③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这些语句清楚地规定了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意义,我们就把它称为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定义。)(2)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根据这三个定义,你能说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吗?)

2.趁热打铁: 给已学名称和术语下定义(1)极差

(2)直角三角形(3)压强(学生说完)

(二)命题 1.命题的含义

(1)命题的含义的引入

(师:现在你们知道优弧、劣弧的含义了吧?那我们又可以继续交流了)

学生:„„„.师:同学们在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结果,但都是对两条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

(2)命题的含义 引出命题的定义: 命题: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2.练习(辨一辨)(1)

3.命题的结构及命题的改写(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命题的结构

师:我们着重来分析上面第六句: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同学们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学生:„„ 师小结:

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命题的改写

师:再来看这个命题: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呢?

(让学生感受到在连结过程中出现了语句不通顺,自然意识到适当增加语词的必要性)(然后再幻灯出示: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1)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2)怎样适当地补充词语。

例题:请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同位角相等。3. 对顶角相等。

4.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练一练:

1.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学生探索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的呈现形式

学生顺利说出前三个

学生阅读,找出叙述中的定义

学生比较如图两种弧的长短

教师制造小情境先举几例!让学生说说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是什么?

学生练习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说题设和结论,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连结

教师分析,学生尝试

学生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一)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形式上是怎样呈现的

(二)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三)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并感知叙述中需要下定义的名称和术语。(特殊 一般)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以及对一些已学名称下定义,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1)解释了刚才学生感到迷惑的生词(优弧和劣弧)(承上)

(2)根据优弧,劣弧定义,教师提示又可以继续交流了(然后接下环节让学生比较如图的优弧,劣弧的长度,引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判断,启下)

在学生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但都是对如图两种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教师此时

引出命题的定义。

很好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练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来识别一句句子是否是命题,有些内容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些命题是下面改写如果那么要用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化。

先出现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命题的目的: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非“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此例的编排意图: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环节3 操 作 演 练,内 化 方 法

(三)合作学习

小组争辉:先阅读,再回答: 观察下列各数: 6=1×2×3 24=2×3×4 60=3×4×5 120=4×5×6 „„

我们把6,24,60,120这四个数都叫做“连绵数”

(1)请观察等式右边,给连绵数下个定义。(2)探索连绵数的性质:

①“连绵数”一定是3的倍数.请把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②对两个连续的连绵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根据你的猜想说出一些命题.

(3)关于“连绵数”遐想 你能把“连绵数n(n+1)(n+2)”的三个因式n,(n+1),(n+2)和三角形的三边联系,说出一些命题吗?

师小结:定义把名词的含义说清楚,不至于引起歧义;可以从探究名词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中找到命题,创造命题。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环节意图: 让学生体会:

(1)给名词适当的下定义;(2)怎样找命题,造命题;

(从名词间的属性和名词间的关系中找、造)

(3)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环节4 收 获 与 感

悟 师生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归纳如学生的认知结构。环节5 课后 延伸

布置 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同步练习2.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3.课外思考:班级中小组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义与命题,并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通过作业的布置对本节知识复习和巩固,实现对知识的应用的拓展。

设计说明:

1.谈谈我的引入: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1)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2)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地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整个过程贯穿三句话:①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②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③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过程说明: 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体现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2.谈谈我对定义这部分教学的处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1)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怎样呈现的(2)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3)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特殊 一般)3. 谈谈我对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的处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下定义,让学生明白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找出某些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优弧、劣弧的定义的叙述,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而这两个词正是情境创设里学生遇到的生词,也是急切想知道其含义的,出现在这里,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是优弧、劣弧的定义让他们理解了其含义,更体现了定义的必要性;二是教师可从这个环节过渡到让学生根据优弧、劣弧的定义比较如图所示的优弧、劣弧的长,从学生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判断中引入“命题”的教学。

4.谈谈我对难点的处理:

本堂课的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先出现一个“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把此命题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形式呈现,再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以下几点: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和怎样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5.谈谈我对改写成”如果„那么„”命题的例题的处理: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

4.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6.谈谈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情感目标的培养,练习里的许多题目都是来自桐乡本土的一些命题,激发学生的“爱我家乡”的情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7.谈谈对整堂课的总的想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从整个案例来看,通过教师引导在非常自然状态下获得新知,又让学生通过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探究、动脑中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很快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巩固提高、课后作业中均可以使学生感受本节课知识的多样性,以及课外知识的延续,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4.1 定义与命题(浙教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3、课时划分: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硬广告”的问题交流必须引入定义.新课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为了进行有效的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作出定义: x2 – 2x – 1

2x2 + 3x + 1

x2 – 2xy + 2y2 4a2 – 4ab + 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AO与BO应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织学生评价,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定义的严密性和简洁性等.师生交流 老师引导

强调“次、项”

与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从定义出发来判断,解决问题.既体现定义的价值,有可作为定义到命题的情境过渡.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命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鸟是动物.(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对顶角相等.(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7)邻补角是互补的.1、命题含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练习: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对顶角相等.2、命题的深入认识

问题:命题为什么可以判断对错?

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置换,在分析和归纳:

1、语句中的判断不管正确或不正确,都有判断功能,都是命题.2、命题中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逻辑关系),3、命题的结构特征

例题: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命题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是已知“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个条件,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为了更好的研究命题,我们把命题的结构分为“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练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4、命题的改写

问题:写出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分析:

1、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这样妥当吗?

2、从题设和结论的定义入手思考: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命题的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如果...,那么...”这个关系连词来帮我们更好地确定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题: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对顶角相等.练习1:课内练习3 练习2:课内练习4.(你能写出2个数学中的命题,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归纳命题的核心功能

导学生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

强调对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分析

强调大前提的书写,如果不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自主活动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解上的误区,强化认识.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准确的找到题设和结论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体现定义的价值

强调引入“如果„那么„”的原因和作用.强化认识

强化对改写的认识和巩固.数学 游戏(小 结)数学游戏: 三位数黑洞 学生自主探索 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说明: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设想如下: 关键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建议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题:定义与命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 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 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 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 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 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 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答案:一元一次方程)(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例如:(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是“数轴”的定义;(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B)(C)(D)选C,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由此把A、B、D选项归为一类,叫做“直角三角形”。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A)(B)(C)(D)选(),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选项归为一类,叫做“”。定义为:的叫做。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可以产生很多判断。如:“是方程。”、“正方形四边相等。”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5)是等边三角形吗?(6)若,求的值。(7)若,则。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4、7)是否是命题。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正确与否无关。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一: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么划分? 问题二:划分的两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问题三:能不能给它们加上一组关联词语?

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题设):已知事项,以“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我们给出一些命题,如何区分它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结构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ABC≌△A′B′C′

AB=A′B′

AC=A′C′

BC=B′C′)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用文字叙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1=∠2

∠2+∠3=90°∠1+∠3=90°)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用文字叙述)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条件结论之间的关系,符号语言上对应“∴、∵”,文字语言上对应“如果、那么”,体会到条件和结论中存在的因果以及假设关系,也领略到符号语言在数学中体现的强大作用。)

(第三关:幸运考场)

朗读命题并有意识停顿,再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正数大于零。

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4.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 有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学生活动三:

准备八张卡片,分别写好(1)三边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3)两数相等

(4)两角相等(5)等边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7)对顶角

(8)两数的平方相等 请用这八张卡片作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组成四个正确的命题。(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和结论有时互换是正确的,有时互换却是不正确的,当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让学生进行开放的数学思考,体现这节课的“数学味”。)

归纳小结: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1)是方程;(2)方程是;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问题一:请找出哪句是在下定义? 问题二:请找出哪些是命题?

问题三: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

问题四:比较其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设计说明:呼应本节课的课题“定义与命题”,在小结本节课知识的时候,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正确的命题,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命题也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内化和升华。)

布置作业

必做题

P72 作业题

A组 选做题

P72 作业题

B组

《4.1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性目标:

1.从生活命题引入数学命题,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总结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初步体验举反例、推理说明等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

判别命题的真假其实已涉及证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表述上,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畅所欲言的模式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以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

教师组织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熟悉、关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教师组织每一位同学先写出一个数学命题,然后请他的好朋友判断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学生的部分命题。学生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正确,也可能有不正确(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在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引入假命题、真命题的概念,并巩固对真命题、假命题的判断。

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定理、公理,从而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所写的命题可能出现不作为公理、定理的真命题(如果没有,则由教师补充)。

通过学生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方法。

2.理一理:

由学生小组讨论: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的回答中相互补充。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相互出题,回答,交流,互动,并总结判断真命题、假命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四者之间的关系。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互动中引出新知,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游乌镇,展风采。分小组竞赛,抢答。1.判一判: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公理。()

2.选一选: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A)从“1、2、3、4、5、6”六个数中任意选一个数,是偶数的概率是0.4(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 a+b =0(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3.辩一辩:

有甲乙两位同学在讨论数学问题时,甲说:若有>,则一定有>,乙说:若有>,则一定有>.请判断哪位同学说得对?为什么?

4.填一填: 补全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那么两直线平行.5.推一推

如图,若∠1=∠2,则∠3=∠4.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竞赛,抢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及时巩固学生对真命题、定理、公理的认识。

巩固对真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学以致用:

如图,AB、C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①∠A=∠D ② AC=BD ③ OC=OB ④ OA=OD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和假命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间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畅所欲言:

通过本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后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作业本(2)18页

选做题:课本74页第(6)题 教师布置作业

作业分层布置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六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已致用―――畅所欲言―――作业布置.

2.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组织学生写命题,互相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再通过对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判断过程,引出公理和定理,并由学生归纳出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再由小组讨论得到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学生在互相检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采用分层教学,整堂课的设计既有基础训练,又有能力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5.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6.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加大思维密度,有力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去说、写、想、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的表现提供广阔的舞台!

教材:浙教版八(下)第四章课题:定义与命题(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判别;公理定理的认识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类比、归纳得到真假命题的判别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一些探索数学知识的初步经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教学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所涉及推理的方法和表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通过学生说身边的广告语入手,并判断下面三条广告语是不是命题.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 温迪汉堡包:“牛肉在哪儿?” 滚石乐队:“感觉是真实的.”

从判断广告语是不是命题过渡到数学命题的判断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C.(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把判断出来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且讲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上节课命题和定义的概念,归纳是不是命题判断的方法,以及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板书命题)

二、新课引入

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并判断是否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1)边长为a(a>0)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对于任何实数 x, x2 <0.在上述命题中,学生通过判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自然的获取了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板书真命题,假命题及课题4.1定义与命题(2))

三、巩固新知

下列哪些命题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说说你的理由?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5、已知∠1和∠2如图所示,则∠1>∠2;

6、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7、会飞的动物是鸟.8、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角相等.在上述真命题的判断和说理的过程中引出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公理,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定理呢?并引导学生归纳真假命题判别的方法.公理: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板书定理,公理)公理举例:

1、两点间线段最短.2、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7、三角形的全等的方法:SAS ASA SSS.以前书本上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用黑体表述的性质都为定理.针对公理,定理和真命题之间的关系 判断: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由学生再一次总结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四、探究提高:

如图,AB、C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①∠A=∠D;②∠C=∠B;③AC=BD;④OC=OB;⑤OA=OD.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请分别写出一个这样的真命题和假命题.让学生感知真命题的推理过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获取了什么数学知识与方法? 六.布置作业:书本后的作业题2、4、5、6及作业本.板书设计:

4.1定义与命题(2)定义

公理(公认)学生自由活动区 真命题定理(推理)命题„„

假命题(举反例)

教学设计说明:

1、基本结构: 判断命题类比真假命题的概念类比定理,公理的概念熟悉命题基本知识的内化 分析命题归纳真假命题的判断归纳定理,公理的判断及简单的推理

2、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为主线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达成对概念的理解与初步的应用.3、本节课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原始的思维.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表达出对问题的直观感觉,对所学知识用自己的思维去感悟.4、本节课的教学以知识的形成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情景中寻找命题入手,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命题的各种判断上有真实的认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及教师的恰当引导,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应用的熟练.为学生的几何学习从合理推理顺利地过渡到步步有据的推理论证做铺垫.4.1 定义与命题

(二)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2.会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2)能力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真假的概念和判断。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过程中所涉及的证明方法和表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本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2.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况,有利于增强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题目

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1)对于任何实数x,x2﹤0;(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第29届奥运会举办国是中国;

(5)如图,若∠1+∠2=1800,则直线a∥b。生:正确(2)(3)(4)(5)不正确(1)。

师:由此可知有些命题是正确的,有些命题是不正确的。师:你是怎么判断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呢? 生:命题(1),取x=-1时,x2>0,所以该命题不正确。像这样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反之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师:你能说说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别吗? 生:

真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假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 公理、定理概念教学

师: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几个真命题是如何判断的。

生:命题(2)是不需要证明的是公理,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生: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师:很好,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师:你能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理吗?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师:那么命题(3)呢? 生:定义

师:命题(4)呢? 生:事实(规定)师:命题(5)呢? 生:依据

∵∠1+∠2=1800(已知)∠2+∠3=1800(补角的意义)∴∠1=∠3(同角的补角相等)∴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等)

生:这种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第五篇: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1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

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2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2.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联电路图.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联电路图.

思考:你已经了解了串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生]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提出问题)

二、进行新课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你认为会是什么呢?

[猜想或假设]

[生]我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相同,也是处处相等.

[生]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

[生]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就小.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师]同学们作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师]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第一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

第二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块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

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三只差别较大的灯泡,分别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每两只灯泡的电压和三只灯泡的总电压.

第四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次测量.(通过投影展示)这是我们的实验电路,这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

第五组:我们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像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你的设计一定要有书面的内容,你要怎么做(同学们刚才已谈到的),你是怎么做的(要按电路图测量),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要有实验记录).以便于自己检查和与别人交流做更好的改进.

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数据表格.

[师]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生]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压的两端.

[生]我们知道了,测电压不能像测电流那样将电流表接在某一点,测该点电流.应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点间,测出来的是“两”点间的电压.

[师]很好!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行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量,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分析和论证]

[师]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生]我们用的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测出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每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与测出的两只灯泡的总电压几乎相等.

[生]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测出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但两只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用的是三只差别较大的小灯泡,测出来每只灯泡的电压都不同,但每两只灯泡电压的和都和直接测得的这两只灯泡的总电压相等,三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尽管测出的四只小灯泡的电压都不一样,但前一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与第二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相等,且都差不多等于电源电压.

[生]做完串联,我们还将两只小灯泡并联起来,分别测它们的电压,结果电压表指针指的是同一个位置.

[生]我们也测并联了,相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相同,不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也相同.

[生]我们从两只灯泡并联开始,一直增加到四只小灯泡并联,测出来的结果几乎不变.

[生]我们在原来两只小灯泡串联的基础上给其中的一只灯泡并联了第三只小灯泡,结果并联的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

[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非常好,归纳大家的实验,可以得到一般结论吗?

[生]不管怎样选择灯泡,不论如何进行测量,尽管测出的数据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各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这几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配合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祝贺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不过,对同学们来讲获得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评估]

[生]我开始将电压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一接通电源,指针反偏,并且速度很快,很容易将电压表指针打弯.

[生]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大,指示值很小,几乎不能读数.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小,指针偏出了刻度盘外.

[生]我们连电压表的时候,先不接死,合上开关,迅速“试触”一下,大概估计好量程再连接,很省事,一次就差不多能选对.

[生]读数也很重要.我第一次读数,读出一只小灯泡的电压值比电源电压还大,原来电压表接的是小量程,我是按大量程的刻度读出来的.

[生]我将电压表接在了一根导线两端,结果灯都亮了,可是电压表读数是零,为什么呢?

[生]我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灯全不亮,电压表却有指示值,和电源电压几乎一样大.

[生]我们是将电路连接正确了,电压表也有指示,就是灯不亮,换了另外一个灯泡还是不亮.用手按住才亮起来.

[生]我们组开始做时,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测电压时,亮着的灯有指示值,不亮的灯两端电压为零.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一定是很认真地去做了.养成好的习惯要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努力.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生]电压表接在一根导线的两端,中间没有用电器,相当于“一”点,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

[生]将灯泡用手按着才能亮,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接触好,另外的问题我不知道.

[师]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相差很小,但又不完全相等.

[师]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生]因为读数或用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些偏(误)差.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

(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三、小结

通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一起总结)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彩灯是串联的,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所以,根据题意有:36 Vn=220 V,n= =6.1.

至少要串联6个这样的灯泡.

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彩灯.如用36 V额定电压的灯泡,可以串联6个或7个,分别点亮比较它们的亮度,也可以用5个灯泡串联,但点亮时要注意安全.

如果家里有用过的彩灯串,可以利用起来.再给你制作的彩灯串连接一个日光灯上用的起辉器,看看有什么效果.

2.(1)可以用“试触”的方法来判断水果电池的极性.测量电压时,因水果电池电压不会很高,应注意选择电压表的小量程测量.

(2)选择其他的水果可以用桔子、柚子、苹果等,土豆也可以.

选择的金属还可以是锌片、铝丝等.

五、板书设计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5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7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而W=Gh、G=mg、m=ρv

9.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 .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来源:数理化网]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1J=1Nom

〔例题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2]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3× 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小结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1牛·米。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教学工具

滚摆、铁锁、细绳、溜溜球、铁架台、钢球、细线、带弹簧的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操作乒乓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动手动脑搞探究:

1.老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2.学生实验

先将滚摆置于最高点,然后释放摆轮。分析: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加强巩固

1.单摆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蹦蹦床分析: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下坡时自行车运动得越来越快、打夯等。

概括结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四、引出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

五、拓展知识

1.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2.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3.再次分析乒乓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六、温故而知新

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思考课后练习。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7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 难点 关键]

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

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

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

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

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板书)

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

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

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板书)

(二)、欧姆定律(板书)

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板书并讲解)

②公式:I=U/R(板书)

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

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

(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

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

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四、巩固练习:

l、按照表一记录的电压值和电阻值计算电流值。

2、某一电阻接在60伏的电路中,其上通过的电流为2A,问:该电阻为大?若电压增大到120伏时,其电阻为多大?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8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9

整体设计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本节课将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与处理数据、表达与交流、解释问题等过程,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

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动滑轮、定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难点

1.定滑轮及动滑轮的实质;

2.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费力却省了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

漫画导入

让学生观察和欣赏下面的三幅漫画,“胖子”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瘦子”想帮忙,

却把自己吊了上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学生会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情景导入

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滑轮的一些画面: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使用滑轮从井中提水、窗帘中的滑轮、升旗中的滑轮。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滑轮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使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呢?滑轮的特点有哪些?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连接滑轮?要想了解这些知识,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课题:滑轮。

推进新课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

教师活动: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

学生活动:

出示一个滑轮,让学生观察其结构,归纳:滑轮就是边缘有槽、能绕轴心转动的轮子。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

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来源:Z_xx_k.Com]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1、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话机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2、电话交换机:

想想议议: 完成课本77页的问题

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3、达标练习:课本后79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2、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下载初中散文教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散文教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公式的本质,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

    初中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要求做到: ①分析散文的结构:体会散文讲求章法,布局精致的特点;体会散文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散文抒写一种心境抒写一种情绪,形式自由灵活的表达......

    初中散文阅读

    (一)给儿子一个骄傲的背影 ①他是那种连阵风都能吹走的小老头。工地还没开工,他便三番五次地找到我。花生、番薯提来了一袋又一袋,还打来了村里的特困证明,让我无论如何给他一样......

    优秀散文

    午后私语 总会周期性地在某一时刻,心底里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感伤,孤单寂寞的情绪像火山深处的岩浆,一股脑喷涌而出,淤积于胸,总想觅得一个人,尽情诉说! 这个人,善于倾听。他对我的诉说......

    初中体育课《足球》优秀教案

    导语:足球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优秀教案

    愚公教育——北师大版——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第三章 三角形 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2.理解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_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 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

    初中七年级优秀音乐教案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以下是初中七年级优秀音乐教案,欢迎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