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5篇模版]

时间:2022-03-28 02:2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

第一篇: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

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

【教学难点】

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方法】

鉴赏,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

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

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

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里展现了边城人们端午节日的风俗古老淳朴的气氛。

生5: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这里写出了二老儺送的善良助人的形象。

……

四、鉴赏感悟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本分析概括都突出了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再看看文本第六章前半部分一个较长的片段,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片断)

这是我们课文的片断,大家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还是让我来读?

(教师朗读)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师: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从哪里看出?这一幕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会看到?

师:古老淳朴原始的风土人情,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去甚远的农业文明。独特的风土造就了独特的人情,敦厚的大山孕育了这样一群善良朴实的人。

五、合作探究

师:边城的人皆真皆善皆美,为什么文本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呢?请找出来。这样的不和谐还是不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源呢?

(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时间10分钟)

生6:我认为这可能就是遗憾的美吧,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故乡有特殊的情感,即使它贫穷,颓圮,也不影响整体印象,特别是作者年少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北漂,这其中的孤寂酸楚也只有故乡能给他些许慰藉,故乡是作者一生的魂牵梦萦。也许人生注定不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

师:你用你的哲学体验来解释这个问题,也很好,很有新意,其他同学还能从别的角度来思考吗?

生7:傩送的婚姻里面对渡船和碾坊两种选择,茶峒人说,一座碾坊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傩送选了渡船,在这里,边城的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民风被颠覆了,重义轻益和利益为上两种民风的不和谐体现出来了。

生8: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傩送,离开了茶峒,不幸溺水被淹。二老却认为哥哥的死和爷爷有关,说:“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这和他之前的形象是相悖的。

生9:爷爷的死也和茶峒人们的“谣言”有关,爷爷正是听信了茶峒人说顺顺和碾坊结亲家的事才会心怀郁结而死,这说明茶峒的人们和之前的民风笃厚是不一致的。

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和谐呢?

生(沉默)

师:你们看他们的这些故事的发生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10:含蓄,不爱表达,不懂得沟通而产生了很多误会。

六、课堂总结

师:非常好,人性虽然美好,爱却总是错位。他们都很含蓄,翠翠喜欢傩送可是她却不说,爷爷就没法知道翠翠的心声,爷爷知道天保喜欢翠翠可是他也不说,从而让天保卷入了这场爱情悲剧,如果一开始就说明,也许不会越陷越深。傩送离开时也没有和翠翠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内疚……,小说《边城》里确实充满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美,似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但以上分析的种种却为这优美和谐的桃源增添了一丝忧愁和烦恼。恰似《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那般迷离朦胧,使作品笼上了淡淡的悲哀气氛。这便是悲剧的美。

七、板书

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和谐

不和谐

悲剧的美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通过翠翠最喜欢的一个端午节日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思;

4.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5.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情节、人物)

一、导入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记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吗?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愿景——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诗人海子有他的愿景——面对的春暖花开,永远自由地亲吻海岸;思想家梭罗有他的愿景——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湘西酉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您的愿景在哪儿?

沈从文歌声中的边城什么模样?我们无法亲见。但是,他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PPT)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借助一段视频,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播放视频。)

(情境演绎):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铺就一幅长河画卷,边城俨然就是一

脉流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每一处缝隙无不透露着一种自适、自得、自然的诗情画意。不光小城如此,就连城里的人也如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边城,走近沈从文。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贡献了两种文体:○1乡土抒情体○2都市讽刺体

三、整体把握

1.概述故事情节。

○1学生复述

○2教师补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这座边城的人们,安闲而波澜不惊地生活着,在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2段。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端午)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三次)

(1)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

端午又快来了(第三部分8段)——眼前端午(叙述)

还是两年前的事(第四部分1段)——两年前端午(倒叙)

上年一个端午(第五部分3段)——年前端午(插叙)

端午又来了(第六部分14段)——回到眼前端午(顺叙)

(2)三次端午节分别都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第8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龙舟竞渡)

两年前的端午发生了什么?(翠翠遇到了二老——傩送)

上年的端午呢?(翠翠遇到了大老——天保)

然后,翠翠回到了现实,和爷爷的一番谈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小结):课文的情节是围绕一个节日——端午节展开,端午节是本文的线索,它串联了文章里这座城池的“另一些事”。这就是这篇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板书:一个节情节巧妙)

五、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

1.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两年前)

2.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遇到傩送)

3.“大鱼吃你”

(1)介绍一个人——画家黄永玉先生。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他们也是挚友。黄先生为沈从文的不少作品配过插画。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先生为翠翠初遇傩送的场景所绘的一幅画。(PPT)

(2)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提示:背景

整幅画主要由一条大鱼和两个人物构成,鱼很大,大到可以把人吃下去;翠翠是人物的重点,而神色又比较特别。

(3)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有)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1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2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3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还有吗?

○4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5)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围绕“鱼”作一次合作和探究。

任务是: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1翠翠觉得素不相识的人来和她搭讪,对方是不怀好意的,有恐慌、害羞的心理。期间傩送为何会提到鱼?(是傩送为了表达关心,而开的一句玩笑话。)原来傩送一番好意,却被翠翠拒绝了。

(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13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还原美丽的邂逅,体会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问:翠翠听完傩送幽默的玩笑话,她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翠翠的形象如何?(清纯)翠翠似乎没太见过世面,认为是不怀好意,很单纯的形象。这种心理表现的是什么年龄的人物形象啊?(花季少女羞涩的心理)。

(小结):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2第二处:表现的是爷爷没来接她,翠翠耍小孩子脾气的情景。

也就是说,翠翠是在嗔怪爷爷。但是,(点拨)这句话如果只是表达责怪,大可将这句话改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掉到大河里去了”或“翠翠早被坏人带走了”,这处好似翠翠是无意说的一句话,但是沈从文是有意的。你有没有读出沈从文的有意而为之呢?

按理说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而是一种什么心理?(有好感,下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3第三处,要说最能体会少女心思的,请一位女同学来发言。

结合“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那位当年受傩送之托送翠翠回家的人,而今乘渡船遇翠翠,再次提到傩送的名字时,翠翠抿嘴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和傩送相遇的美好往事。私底下,你们女生模仿此时的翠翠抿着嘴笑着的样子,体会体会翠翠的心理状态。你们觉得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心里想着傩送,抿着嘴笑。

有幻想、甜蜜。不是冤家不聚头。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年过去了,翠翠还对他有所惦记,此时的翠翠是羞涩的、甜蜜的。通过这个细节,你觉得翠翠的形象怎样?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4提示一点: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生气)请学生朗读原话: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朗读语速快)

师:能不能带着恼怒的情绪读一读翠翠故意说的那句话?

但是,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翠翠嗤地笑了)。

明确:一个“恼”,一个“笑”,这边“天保”,那边“傩送”,此时翠翠的心里明显偏向傩送,已经有明确的好感了。

(小结):这四处里,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回到这幅画,我们赏析细节,感受这一抹情。蓬蓬的鼓声渗入了边城的每一处,漾漾的河水挠动着边城的每一个人。美丽的故事总在美丽的时候发生。画面中的翠翠,低首拂袖,娇嗔欲走,眉目之间没有受欺负后的怒气,有的是盈盈欲滴的青春。不远处的傩送,提鸭而立,满脸坏笑,也着实憨厚可爱。忠实的黄狗奋勇向前。三者错落在画面上,活脱脱演绎着小说主人公初遇时的那份诙谐。背后一条大鱼身跃而起,瞪眼张口而来。它因一句话而来,更因一抹情而来。小伙笑着“斥责”嘟哝的小妮子,“小心水里的大鱼来咬你”,油滑地劝说她上楼去,虽是调侃,却无恶意,一条鱼牵出一段纯美的爱情,从此永久地在翠翠的心里游来游去,而这将是边城人人情之美中跳跃的最美音符。

(板书:一条鱼人物鲜活)

第二课时(人物、环境)

课前回顾:一个节、一条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4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1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2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3三则在天意和人

六、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组探讨:两组,一组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一组找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明确:颜色词,颜色鲜亮,对比鲜明,以美景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明确: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展现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风光又折射出一抹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额状态,为翠翠涌现可怕的念头做了铺垫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小结)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二)社会环境:

1.生活环境(齐读第三部分1——4段)

○1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

2.人文环境(风俗):

(1)有哪些风俗?(○1○2○4)

(2)作者在第三部分第2段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三个节日中究竟是怎样的热闹?

○1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生齐读)实习端午节的热闹

○2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和谐祥乐)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回忆两年过年的热闹

(3)除了这些热闹,作者还写了什么热闹?

○3(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4(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明确:○1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引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的端午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

(板书:一座城明净自然)

(总结):一个节,勾起了翠翠的情愫;一条鱼,让人物顿生鲜活;一座城,刻画明净自然的风光)

第三课时(主旨)

课前回顾:一个节(情节)、一条鱼(人物)、一座城(环境)

一、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个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审美感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一颗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是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源源不断,京派批评家李建吾赞它是“一颗前年不磨的珠玉”,讥它“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历尽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闪的金砂、“一副可口的良药”。今天,我们探究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

二、主旨探究

1.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2.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

3.淳朴真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情之美又何止是翠翠对傩送的爱慕!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

友情:

PPT这幅画面所展示的是哪一部分情节。

把握情节主要事件背景。

(1)齐读第六部分第一段

(2)老船夫与过渡人起了争执,你们觉得当时的气氛如何?(紧张)

(3)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是紧张的?(“强横”“俨然生气似的”。迫着。生“不成,你不能走”“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汪汪汪地吠着”。)

(4)但是,很奇怪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是什么表情?(笑)

(5)这个场面看起来表现的是紧张的气氛,可是所有的人都笑盈盈的。紧张背后松弛的笑容,代表着什么?紧张意味着什么?(一个在赠予,一个在推辞。一边争执,一边礼让。)

亲情:祖父与翠翠、天保傩送兄弟

(1)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哥哥死了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2)祖父: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小结):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彰显的主题就是: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三、知人论世,深化主题———边城不“边”

尽管边城在作者心中如此重要,但仍称其为“边城”,“边”有边缘之义,和“中心”相对。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缘何?

【投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来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之美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述说着人性。在动荡离乱的时代,沈从文的文字绝少刺激,仍选择了用淳朴、善良和大爱去洗净风尘仆仆的灵魂。那些流淌的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理想中的原乡。那个原乡不存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她存在于沈从文的眼中,他将湘西的质朴传递又传递,传递到远方。

回到开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的愿景是什么?我要说是对真善美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守护。

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赞美

爱情:翠翠—傩送批判

友情:祖父—老朋友呼吁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埋怨()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仿写:我坐在,看 被。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仿写:清晨照样的。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仿写:阳光如。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第三篇:高中语文 边城教案

边 城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沈从文精心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重义轻利的边城环境,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其中的淳朴的人们,其中的代表便是翠翠。

二、人物鉴赏。

老师这里有四副人物肖像,大家看看觉得那一个最像你心目中的翠翠?为什么?换言之,你读完小说以后,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翠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讨论,回答)

翠翠是什么样的,并不是大家塑造出来的,不能凭着印象去天马星空的编造。人物来自小说的文字,我们应该回归到文本中去寻找翠翠的样子。“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孩子般的天真,容易被外界的热闹所吸引。“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直率。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内敛,敏感,在感情上不主动。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孩子的顽皮与少女的羞涩。值得思考的是翠翠看新娘子那一部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现。首先,翠翠是“必争着作渡夫”,然后又不愿意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懒懒的攀引缆索”,但为了多看以下这些新鲜事物,翠翠又是“让船缓缓的过去”。如果是对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这样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当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是“必跟着走”,等东西走远了,“方回转船上”。其中的“必”“很远”“方”都准确的将翠翠对那些事物的不舍,但她仍不愿表现在别人面前。“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独自装扮新娘子”这样的描写与李清照的《点绛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其实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有这样一段叙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小说的一开始,沈从文就给翠翠的形象做了这样的一个定格。于是后面的故事堵在这个定格的基础上展开了。那些关于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纠葛,那些与祖父的矛盾冲突。

小说《边城》一共有21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三到六部分,也就是翠翠与傩送相识,又被天宝看上的部分。

提问:从文本中,大家怎么判断出翠翠对二老有意思的? 明确: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2、“„„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4、“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5、“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

提问:爷爷又怎么会误会她是对大老有意思的?

明确:“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讨论:爱情开始的方式有很多,《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是在报国寺一见钟情;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前世姻缘。翠翠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是以一次误会开始的。小说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选择,在多种可能中做选择就是作家才华的展现。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开始翠翠的爱情?

明确:翠翠虽然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傩送,但顺顺一家名声在外,她心中对于傩送是有崇拜的,但如果让他们直接相见那就没意思了,所以制造了误会,其实是为了激化翠翠心中的爱情,如果没有误会,这种爱还会因为年纪小而被忽视,但骂过以后又后悔了,这种后悔就直接转化为爱了,迅速而且纯真。从傩送这方面来说,他喜欢翠翠的天真,且以傩送的地位来说被人骂本来就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是被一个小女孩骂了,还莫名其妙的,让他心里肯定会有异样的情绪出现。接着,沈从文设计他们三年没有见面,这个也很妙。见不了面,解决不了问题,这个结就打不开,心中的感情就一直郁结在那里,越来越深厚,爱情也就越来越浓烈了。

三、问题思考。

1、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2、沈从文要表现的人性是什么样的?

第二课时

一、讨论。

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天真善良,有着少女的羞涩与少数名族的野性美。这样一个沈从文爱若珍珠的人物却在《边城》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一个船家的孙女,父母殉情早逝,被当地有名号的人物的两个儿子同时看上,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祖父为她的婚事忧郁而亡。沈从文自己在读完边城后说了一段话“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是什么带来作者自己痛苦的体验?是什么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呢? 思考一:也许大家从很多辅导书上看到了一种解释,翠翠的悲剧来源于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在感情面前不主动,假使翠翠主动主动回应了傩送的好意,可能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吗?或许我们能追溯的更深。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若投之于漫漫历史长河,是连一个水花也溅不起的人物。但是沈从文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她在变动中的忧患,因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古老的伤痕。无论从我们说过的别里科夫还是祥林嫂,人生活在社会中,永远也摆脱不了时代以及传统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能够从翠翠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这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这种沉淀是什么呢?就是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 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无数的痛心和无奈。老船夫与之斗争的不止是自己的内心,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正如瓦连卡无法超越时代的枷锁拯救别里科夫。老船夫也无法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的降临,没有第二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思考二:如果你是一位侦探,这是一个案件,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案情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论死生,我们会把哪些人物找来讯问?(祖父、天宝、傩送、顺顺)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人物与案件发生的环境。这是怎样的案犯现场与怎样的嫌疑人呢?

明确:开始好好的,一个美丽的小城,一群简单而善良的人,他们的经济与地位有所差别,但他们都重情重义,待人以善。管理渡船的老船夫勤俭、诚朴、待人宽厚;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济人之急;翠翠,为人天真活泼翠色逼人,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雌送,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有着文明人所没有的健康自然。再加上那美丽的山水,难怪有的读者会认为那里就是他们一直想找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美丽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爱情剧。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他们竞争。不过他们的竞争方式是最自然的,最合乎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不强迫,不会去要任何手段和把戏,而是以赛歌这样优美而淳朴的方式去赢取女孩的心,女孩选谁就是谁。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健 6 康而又道德。“碾坊”与“渡船”间的争论不过是作者用来表明人性崇高的一种工具,他们恋爱的种种误会在任何爱情喜剧中也都经常出现。提问:案件的触发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后弟弟赢了,哥哥退出了,案件的触发点也来了。弟弟和女孩没有在一起,因为哥哥死了,“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这是一个绝对的意外。必须明确一个事实,死者的死和他的恋爱失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爱情的挫折促成他的出走,但出走与死亡之间没有一条相通的路。他的出走是为了遵守他自己的诺言,他说过:“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他是个守信的人,所以他走了。他的出走也是为了让弟弟可以没有顾忌地和女孩在一起,不会因为看到他而感到难过,这不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成全 死亡无声无息、毫无预兆的降临在他身上,将他所有的想法都淹没在了河中。这是试验者沈从文在人性的实验中放入的一剂催化剂。这是绝对的偶然,人类的理性对它无计可施,所有的因果律在它面前崩溃。是的,掉入河中是他死亡的原因,但他不是“水鸭子”吗?为什么他偏偏会在刚刚因爱而出走这个敏感的时间,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死去? 明确:“这是天意。”老船夫无奈却又真诚的用它来解释这一切。提问:从这场天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边城?

明确:这是何等冷酷的“天意”,它对边城人的良好品德和为了维护边城的美好氛围所做的种种努力都视而不见。它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巨剑刺破之前一直徘徊在文本之上的桃源,将“边城”真实的一面显示出来:美丽的“边城”其实是一个对人的存在毫不关心的世界。它不是桃花源中那个以“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为法则的“世界”,而是那个“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远“的世界。提问:面对这种天意,善良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人无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他们下意识的试图将“偶然的天意”变成“人事的必然”。于是,弟弟说:“大老是他弄死的。”“朴素的善难 免产生悲剧” 在这里成为现实。这并不是说“朴素的善”造成了哥哥的死亡,而是指那个偶然的死亡事件的突然降临使之前的善在人眼中变得迷离了。因为他们善良,所以他们悲痛;因为他们朴素,所以他们自责;因为找不到原因,所以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成了疑似的原因。有了原因,人们就能解释结果、减轻痛苦。伤心的弟弟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却毫无结果。他之所以将哥哥的死因归于老船夫,未必不是想给自己找个不和翠翠在一起的理由,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也许他才是自己心中那个害死哥哥的人。“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他厉声的质问老船夫,同时质问着自己。和父亲问的那场争吵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出走的理由。自从他哥哥死后他就已经很少在当地停留.他其实早已走进了自己为自己造的囚笼中。而老船夫的死亡又为这个囚笼加上了一把锁,因为他必定会将“罪”加在自己身上。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翠翠,只是他的心在自责中崩溃了。他已无力进行选择。生存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这不是什么民族压迫造成的,也跟任何外在的政治经济制度无关,所有的社会性原因在这里都是自欺欺人。它只和那颗使人成为人的心有关。那颗心想独自证明人存在的价值,却在冷漠的世界面前撞得遍体鳞伤。到这里,《边城》终于成了个悲剧。提问: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简言之,所有的善良与高尚指向了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高尚所以我们悲情。到这里,沈从文眼中的人性出来了。极端的美丽加上悲剧的结局就是他所认识到的人性,就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行走的轨道。翠翠的母亲走不出,翠翠也走不出,因为我们不可能走出自然,更不可能打碎自然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个烙印比之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那就是沈从文眼中的人性。

二、延伸思考。

思考:悲剧发生了,假如你是摊送,你会再回来吗?

明确:

1、我无法面对大哥的死,也不知该如何在大哥死后,去面对乡邻的眼光,去和父母提口这门亲事„„还有翠翠,大哥的死是我间接造成的,我若与她成亲,便是对我大哥不住(原先说好是公平竞争,现在,他去了,我却把我俩共同的心爱女人得了去,我会永远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我一定有多远走多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我会永生不娶,以祭奠我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我爱翠翠,这不会变,可悲的是,我俩今生有缘无分。)

2、应该要回来的,就算他大哥也会理解和支持的,摊送对她是真爱的,就应该给她以幸福,而不是让她就在渡口等待一生.以如果不回来,他自已恐怕也只有生活在对大哥的死的自责中,这也是他死去大哥不愿看到的吧.其实他就应该勇敢一点,放下心中的内疚,坦然接受爱.会的,真正的感情不管经历多少,无论是时间的长短还是世俗的反对都不会停止。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因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如果我是作家我会让他回来的,不过是在老的时候,相聚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把对方看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手挽手一起坐在渡口看夕阳,生命的尽头有你相伴,此生无憾。

3、如果是我,我会带着翠翠一起远走他乡,不去理会世人的眼光我相信大哥看到翠翠和我在一起是那么幸福,他也应该可以瞑目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可以真正的宽恕我自己。

三、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

第四篇:《边城》高中语文教案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课型:自读。

主要教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具体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识字与解词:(幻灯投影)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四。具体步骤: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教后感:这篇小说带有很强烈的诗意,而部分学生新闻记者阅读小说的兴趣在情节,这就给阅读这篇小说带来困难,可惜在教学过程中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以后继续探讨。

第五篇:必修沈从文边城教案

1.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2.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边城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

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

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下载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课文背景知识】 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

    《边城》教案(高二必修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

    《边城》教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5篇范例)

    高中语文课文《边城》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大陆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下面小编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语文《边城》优秀公开课教案一......

    边城(新人教版必修5)教案

    边城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