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稿件:党内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
党课稿件:党内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定步伐明显加快,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体系已经形成,先后制定和修订了18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阐明了“1+4”的党内法规制度基本框架。
“1”就是党章这个党的根本大法
“4”就是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以及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四大板块
这个总体框架,勾勒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明确了重点任务。今天的网上党课,我们一同来了解下这个基本框架。
党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开展正规活动、规定党内事务所规定的根本法规,是党赖以建立和活动的法规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具有最高党法、根本大法的效力。
现行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由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
党的组织法规
党的组织法规旨在全面规范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和职责,夯实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制度基础。目前,我们党已制定了450多部组织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制度基础,党中央修订了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了党组工作条例、党的工作机关条例等。同时,党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大党的各级组织法规制定力度,实现对各级各类党组织全覆盖。
党的领导法规
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制定了900多部相关法规,保证了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轨道上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一批党内法规出台,各领域党的领导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党中央部署,在党领导经济、改革、法治、农村、政法、国家安全、外事、军队和党的宣传、组织、群团、人才工作等方面,还要制定出台一批法规,必将为加强和改进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党的自身建设法规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大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法规,着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方面现行有效的法规约1400部,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充分发挥党内法规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显著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监督保障法规
经过40年努力,党的监督保障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成绩显著,共制定1460多部相关法规,而且条例一级的法规多达14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修订了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等全方位彰显制度威力的党内“铁规”,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力促进了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
2019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以及新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
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制定修订这3部党内法规,就是要及时把比较成熟、普遍适用的经验提炼为制度规定,转化为相应的制度安排,既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防止出现“牛栏关猫”“来去自如”的问题,又着眼搞好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第二篇:新医改的四梁八柱
四梁(医药卫生四大体系)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八柱(医药卫生八大机制)
1.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2.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3.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4.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5.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7.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8.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四大体系
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并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城乡居民享均等化卫生服务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央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卫生工作。
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
政府将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国家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将重点加强县级(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将纳入今后三年各级政府8500亿元投入计划。
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医保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困难人群参保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筑牢医疗保障底线。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涉及亿万人。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均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规范药品生产流通。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基本药物是指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时候均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宜的剂型,其价格是个人和社区能够承受得起的药品。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表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仅有利于整顿治理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医药市场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引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八大机制
将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医疗资源配置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据统计,我国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而城市里80% 的医疗资源又在大医院,这直接导致大医院里常常人满为患,而在基层社区、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医疗机构则冷冷清清。为此,我国将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同时,我国将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取得突破,加上其他改革措施,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设药事服务费取消药品加成 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卫生事业
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表示,《意见》虽强调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排斥社会资本的介入。建立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正是为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非营利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及项目、定价原则及方法;省或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基本医疗服务指导价格。
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
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
严厉打击危害生命安全行为
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加大医学教育投入
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
同时,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居民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完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比较完整的卫生法律制度。
第三篇:新医改的四梁八柱1
新医改的四梁八柱
随 着新医改拉开帷幕,“四梁八柱”的新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 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并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还将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 行、投入、价格、监管等八大体制机制,以着力解决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求医买药费用过高等突出问题。这四大体系、八大机制也被形象地称为新医改的“四梁八 柱”。
四梁——四大医药卫生体系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确 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 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服务。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 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 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 医疗保障体系,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 一。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 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 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八柱——八大体制机制
1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建 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进 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 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 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 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包括一是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 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并兼顾供给方和需 求方。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三是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四是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 投入机制。五是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六是落实公立医院政 府补助政策。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七是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 制。八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 重。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不同级别的医 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 商的谈判机制。
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药品监管;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研究探索注册医师 多点执业;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
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建立健全卫生标准体系,推进依法行政。
第四篇:医改主要措施方法——“四梁八柱”
医改主要措施方法——“四梁八柱”
未来五年主要的措施方法可以总结为“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柱”指的是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
(一)“四梁”具体内容
1.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服务。
2.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规范药品生产流通。
(二)“八柱”具体内容
1.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2.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3.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4.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
5.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药品监管;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
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7.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8.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建立健全卫生标准体系,推进依法行政。
第五篇:信息化成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信息化成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成为了本次医改的五个关键词;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是本次医改的重点。
《医改意见》中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等改革意见,为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中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根据《医改意见》,我国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并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还将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八大体制机制,以着力解决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求医买药费用过高等突出问题。这四大体系、八大机制也被形象地称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
《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新医改方案再加上8500亿元的投资无疑为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一剂强心剂,标志着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即将驶入快车道。
医改信息化重中之重:卫生信息标准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是在第三阶段的转型,即从过去面向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转到以面向人群健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饶克勤主任说要建立好三个平台(市级平台、省级平台和国家平台)和三个基础。三个基础包括:
一、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
二、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
三、卫生信息标准和数据字典。这三个基础是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信息交换的基础。
为此,卫生部已经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及建设规范:
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
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试行)
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试行)
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试行)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卫生信息化投入将会有全新的突破
根据新医改文件,未来三年,国家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推动医疗改革。记者在就8500亿中信息化投入所占比例问题向饶克勤主任求证时,饶克勤主任果断地表示:“肯定不止100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100亿只是一个起码的投入。不论最后的具体投入数字是多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新医改可望为卫生信息化带来的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机遇,信息化也将为新医改的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据IDC咨询分析,2008年我国医疗整体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已达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20亿元,而2007~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我们相信,随着4月份新医改方案的推出,IDC的这份预测报告需要重新修订了。
新医改的出台将我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远不只是医院IT人员的事情,更不能靠IT厂商的驱动,信息化建设在医疗行业的成功实施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参与。因此,某种意义而言,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次医疗卫生领域的全民总动员,最终将惠及13亿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