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规章制度

时间:2019-05-11 22: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考古规章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考古规章制度》。

第一篇:考古规章制度

附件1

考古工地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证考古工地勘察工作正常有序进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管理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考古领队为工地第一安全责任人。

三、成立工地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四、设立专人排查安全隐患,督导安全工作,并定期汇报。

五、定期对考古队员和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加强考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

六、在考古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七、考古勘察现场工作间歇及夜间均设专人值班。

八、原则上无成年人陪同的儿童不得进入工地;对进入工地的老人,要给予一定的照顾。

九、考古队员手机24 小时开机,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十、发生安全事故,必须严格查处。做到事故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力不放过。

附件2

考古工地文物库房管理规定

一、库房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文物提取、入库的有关规定。提取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研究应及时做好记录,注明文物的现状、损坏部位和损伤程度,拍照留档。

二、文物一经交接到库房,库房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文物的安全。工作室无人时,必须锁门关窗。每天下班前,须将文物存入库区专库或保险柜中,因保护修复而不能入库的文物,要在当日安排值班。

三、未经主管领导或负责人批准同意,不得将非库房人员带入存有文物的实验室或工作室。

四、在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之前,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经主管技术负责人和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

五、在保护修复和处理过程中,要预防可能破坏文物的因素,如果出现新问题和损伤,应保持原状,及时报告,并做好照相记录。

六、不得在文物上使用未经试验的材料和技术,文物的技术保护处理,均应以不改变文物原貌、最小干预、预防性保护为原则。

附件3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为加强文物安全管理,防范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应对可能发生的文物安全事故,高效、有序地组织事故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国家文物和人员财产的损失、伤害,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文物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预防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文物安全工作的监督领导及应急组织指挥,成立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二、指导思想

文物安全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好日常发掘、库房文物的巡检、督查工作,尤其以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防范为重点。积极主动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搞好文物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督促整改,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文物安全监管

1.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勘察区文物安全工作的部署、协调、处理;

2.根据各级相关要求,积极改善安全防护条件,配备必要的消防、防盗等装备,逐步完善必要的、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

3.对外开放的勘察区域,必须配置紧急情况安全标志、应急电筒及其他照明设施,并制定游览须知、设置安全警示牌,保证文物和游客安全;

4.强化考古人员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文物安全技能培训演练,提高防护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程序和措施;

5.畅通信息渠道,发现文物安全隐患,要及时逐级上报,及时处置,防范于未然。

四、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1.在考古工地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公安、消防等部门紧急处理电话,并报告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安排专人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和现场保护,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伤亡、损失。事故单位不隐瞒、谎报或拖延不报,不故意破坏毁灭事故现场和证据,不在事故处理和调查间擅离职守或逃逸。

2.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文物安全事故报告后,对重大事故应按程序逐级上报。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负责人应立即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妥善处理。

3.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后,考古队要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附件4

考古工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预防和及时控制各类危及人员安全、文物安全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危害和影响,依据国家和省里有关规定、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考古队进入工地之后,立即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考古发掘期间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指挥、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参与应急响应活动,下达应急处置任务。

二、运行机制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考古队员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注意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文物和人员安全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确保安保工作人员数量,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识别标志;安装必要的安全防范技术设备,配备通讯设备。

三、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发生后,考古队立即启动本预案,领导应急处置工作。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核实后及时上报。

1.工作人员受伤后,要迅速处理,如情况严重,要立刻向当地医疗和其他职能部门请求救援。

2.考古工地发生盗窃、破坏事件,保卫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向公安部门报案,同时向工地负责人汇报情况,并有效的保护好现场,以利于公安人员侦查工作。

3.发掘工地发生塌方事件,若人员受伤,应立即停工抢救伤员,并迅速查明是否仍然有塌方隐患。

四、应急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各考古队已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性能完好,并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考古队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物资放在交通便利、储运安全的区域。积极组织考古队员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模拟综合演练,提高应急体系协同配合和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篇:考古发展史

考古学发展史

考古学发展史

一直以来,考古在我心中都带着神秘而崇高的色彩,因为它可以挖掘出深埋于时间深处的秘密,重现百年前乃至千年前的光景,建立起横贯古今的完整脉络,让世人明白:我从哪里来。如此看来,考古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架起桥梁,为民族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提供土壤,从而凝聚整个民族。由之可见,考古绝非仅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实实在在地与现实紧紧相连,意义着实重大。

考古学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仅仅是从时间上来讲,2.5个世纪之前,在西方世界,大部分的饱学人士对于人是在几千年前被创造出来的而深信不疑。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王公贵族将柜子里面的古董杂乱无章的和外国的矿物放在一起,以作为“自然史”的例证。英国的stonehenge、法国brittany地区carnac的巨石群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挖宝活动中,庞培古城的发掘活动无疑是最有重量级的一个。但从考古学发展史角度来说,“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归功于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人总统Thomas Jefferson,正是他在1784年,在自己弗吉尼亚州的庄园里面的土墩墓上发掘了一条探沟。在这次发掘中,我们看到了现代考古学所运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层位学方法。但可惜的是这种基于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并没有在欧洲和美国得到推广和采用。在欧洲,18世纪早期就开始进行的庞培古城发掘,一直到1860年Fiorelli接手后,才逐渐有了完整的记录。

18世纪,苏格兰地质学家James Hutton在《地球理论》中提出了“均变论”的观点,从理论上确立了层位学。而层位学直至今日,仍然是考古工作中所需要的两只手之一。另外一只就是类型学。田野发掘技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事件,是确立了人类的历史非常久远这一认识(而不是圣经所说的公元前4004年)。而这一认识的出现则是与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密切相关。“史前时代”这一名词在John Lubbock的《史前时代》中被广泛采用。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也使得进化观点深入人心。但需要知道的是,他的另外一本巨著对于考古学发展的作用则更为直观,这就是《人类的世系》。从此,以考古学的方法追寻人类起源的序幕拉开了。

19世纪,丹麦学者C.J.Thomsen出版的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指南(《北方文物入门》)对于博物馆的藏品按照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进行划分。虽然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个分类有所不足,但在概念上却意义重大。三期说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通过史前遗物的研究和分类,可以提出一个相对年代序列,进而探讨各时期的问题。而这个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最终为研究过去并提出理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而在这个框架下所形成的方法,则是我们现在所知的“类型学”—即以编年或发展学列来排列研究遗物的方法。1859年,pitter Rivers将军和John Evans进行了讨论,将凯尔特人时期的英国硬币溯源至马其顿王国时期。而在这个基础上,瑞典学者Oscar Montelius则形成了一套更为有效的类型学方法体系。

这些方法和体系的产生和流行在推动考古学发展,也使得古文明的发现和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1798-1800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上面所刻的埃及和希腊文字在1822年被商搏良所破译,而Henry Rawlinson则成功的破译了亚述文字。

19世纪末之前的时期,现代考古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基本理论)都已经具备,诸多早期文明被发现。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1960年的这段时期,在GORDON WILLEY和JEREMY SABLOFF在A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gy(《美洲考古学史》)中被称为分类-历史期。核心的任务是确立编年序列,以确立地区性的编年体系及阐述各地区的文化发展。而在这段时期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被方法了很多,考古科技在这一时期兴起。而从20世纪初期开始,以C14方法为代表的测年技术的发展和以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航空摄影技术等的使用。考古进入了一个方法和技术逐渐完善,理论和实际结合更加紧密,多学科交汇互通,动手和理论技术同时具备的综合性科学

而在中国。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则是架构在“金石学”的基础之上。“金石”二字,最早见于北宋“金石录”一书。是以传世的或者少量出土的商周以来的铭文铜器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情况一直到清代末期依然存在。包括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等都是在金石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刘鹗的《铁云藏龟》是中国第一步甲骨文材料专著,孙诒让考释甲骨文的著作《契文举例》。王国维著作《殷周制度考》、罗振玉《流沙坠简》都颇为有名。但金石学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受到了影响。

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许多外国学者进入中国。包括著名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八木庄三郎、关野贞、足立喜

六、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上述学者的行为,有些是经过中央政府特许的公共行为,有些则是私自进行的盗窃行为。但客观来说,这些人的进入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都起着比较大的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先祖在亚欧大陆东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创造过无限的辉煌。秦朝的长城阿房,汉朝的长乐未央,隋朝的运河桥梁,唐朝的含元敦煌••••不仅于此,现今还有太多伟大的遗迹湮没在时间的灰尘中,等待考古人员去发掘。所以,政府及民众应该把更多目光投向考古学,这门看似冷僻实则意义深远的学科。毕竟,正是考古学我们才得以记起这些荣耀的过去,正是这些荣耀的过去才塑造了中华民族今天包容豁达的民族性格,在每个民族成员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把每个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篇: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 1998年第2号令)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考古发掘管理工作,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第三条 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章 资格审定

第四条考古发掘实行团体和个人领队负责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可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经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指派,担任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第五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直属考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系(专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及有条件的地、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

(一)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过专业训练、能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

(三)具备必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

(四)具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

(五)具有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地。

第六条 申请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非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经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训班或国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单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胜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的领队职责,并能组织编写考古发掘报告;

(三)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加者,完成过一项以上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考古发掘简报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中型考古发掘报告;

(四)在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熟悉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第七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负责考古发掘资格审定:

(一)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需提交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申请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并颁发证书;

(二)申请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需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提交1-2篇田野发掘简报和代表性学术论文;由所在单位推荐上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资格初评组签署评议意见;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个人,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颁发证书;

(三)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工作原则上每一年一次,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组织考核。

(四)经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文物局可注销不称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考古发掘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

第三章 项目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由考古发掘单位经发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包含下列内容:

(一)申请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姓名;

(二)发掘对象的名称、时代、级别、具体地点、面积和范围;

(三)前期准备(包括调查、勘探)情况;

(四)发掘点的具体位置和面积(附图);

(五)发掘的时间或期限;

(六)发掘的学术目的、计划;

(七)发掘经费的来源和数额;

(八)领队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主持完成的发掘项目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九)主要业务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十)对可能出现遗迹现象的保护措施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准备情况;

(十一)连续性项目的报告完成情况;

(十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条考古发掘单位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主动发掘申请,申请书应在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按程序上报,同时必须提交立项说明书,内容包括发掘的学术目的、立项机构、发掘计划、完成时间等。

第十一条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每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初,集中对当年各项考古发掘申请进行审议,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

第十二条考古发掘单位配合经济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申请,应在发掘前三十日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但因工程建设中意外发现文物或者文物面临自然破坏危险,需抢救性发掘的遗址和墓葬,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先行发掘,自发掘开工日起十五日内补报发掘申请书。第十三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或古墓葬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将受破坏的情况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向国家文物局报告,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方可实施。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项目,应同时填报发掘申请书。

第十四条未取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文物考古机构,若需对因工程建设意外发现或面临自然破坏的遗址或墓葬进行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指派或聘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人员主持进行发掘工作,同时经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上报发掘申请书,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机构审议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发掘申请书。

第四章 项目执行和监督

第十五条考古发掘单位和主持发掘项目的领队人员,应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计划,确保发掘质量和文物安全。

第十六条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发掘单位应事先提出保证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安全的保护措施。对发掘中发现的重要遗物和遗迹,应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考古发掘中如有重要发现,考古发掘单位应在对社会公开发表之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第十八条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发掘工地实行检查与监督制度。国家文物局可组织对考古发掘工地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领队人员的工地日记、遗迹照片和绘图记录、经费使用情况及发掘工地的安全措施情况等。

第十九条对于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国家文物局可组成专家小组或指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第二十条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及时将发掘经过、收获和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文物局提交书面报告,并尽快编写考古发掘报告。第二十一条考古发掘项目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结项报告,内容包括发掘经过、主要收获、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发掘现场及拟保留的遗迹现象处理保护情况、对遗址的保护建议、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计划等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章 考古资料与发掘报告

第二十二条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认真地做好出土文物、各类标本、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的整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归国家所有。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应将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及时交本单位资料室保管,出土文物和各类标本按出土时的登记表向库房移交。考古资料移交时要有专人负责核实、接收,文物移交时要填写入库登记表。

第二十四条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要在发掘结束后的3年内完成。发掘报告应在当年完成编写工作。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五条对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考古发掘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励办法(试行)》和其他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对没有发掘报告或报告不合要求的考古发掘单位和个人,国家文物局将不再批准其下的发掘申请。

项目发掘报告编写工作未完成之前,国家文物局一般不再批准原考古发掘项目领队人员的新的领队发掘申请。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行为的,视情节轻重,国家文物局可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或取消考古发掘单位团体或个人领队资格:

(一)考古发掘单位或个人严重违反《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考古发掘的;

(二)考古发掘单位或个人未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擅自进行考古发掘的;

(三)考古发掘单位或个人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或补报考古发掘申请的;

(四)考古发掘领队人员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出土文物、各类标本和有关资料移交手续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古遗迹、古墓葬和珍贵文物损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任何外国机构、国际组织在中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都应当采取与中国合作的形式。申请和审批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水下文物的登记注册、保护管理以及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的审批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执行。

第三十一条 原有规定如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考古发掘协议书

合同编号:(2013)考第号

西安市配合基建工程 考古发掘协议书

建设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签订时间:二○一三年月日

西安市配合基建工程考古发掘协议书

甲方:

乙方: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国家文物局[90]248号文件、西安市人民政府[2012]02号文件等法律

及相关文件的规定与指导精神,基建项目中

考古发掘工作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承担。经双方充分协商,就该项目中考古发掘事宜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责任:

1、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前,甲方应与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排除

可能干扰发掘工作的各种人为因素,以保证考古发掘工作的顺

利进行。

2、考古发掘的土方由甲方承担。甲方根据现场需要配备民工,并

派出专人进行管理,对发掘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

护、加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考古发掘结束后如需

回填,土方回填工作由甲方负责。

3、甲方土方开挖人员必须听从乙方人员指挥,如因甲方人员不听

指挥或自身不慎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由甲方负责

4、发掘现场的文物安全由甲方负责。甲方必须设置专职保安,搭

建安全看护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确

保工地现场文物与人身安全。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必须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

施工,科学发掘,精确记录,确保发掘质量。田野考古工作

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向甲方出具考古工作报告书。

2、发掘过程中,乙方应与甲方积极合作,合理安排,尽量缩短

工期、降低成本,把对甲方基建工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乙方有责任对发掘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如发现情

况立即告知甲方,如因乙方工作指导失误造成的安全事故(如

塌方等),其责任由乙方负责。

三、发掘时间为年月日至年月日,共计有

效工作日个。如遇不可抗拒因素,工期顺延。

四、发掘费用与付款方式:

1、取费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计委、财政部、文物局颁发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

定额管理办法》([90]文物字第248号)规定,结合西安地

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取费标准,收取发掘费用。

2、取费标准与发掘费用:该项目共发掘古墓葬座,每座

元。共计费用整(¥)。

3、付款方式:付款采用银行转帐方式,合同签订之后七个工作

日内,甲方按上述价款一次性付给乙方全部发掘费用,甲方

转账前乙方向甲方提供“西安市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乙方开户行及帐号如下: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102007336860

中行西安市长安路支行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捌份,甲乙双方各持肆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负责人:

负责人:二〇一三年日月

第五篇:夏商周考古资料(范文模版)

[1]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第2期(1930年);第3期(1931年);第4期(1933年)。

[2]郭宝钧:《一九五○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5册,1951年。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4]徐旭生:《1959年夏预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11期。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5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考古》1983年3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4期。

[8]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商丘文管会:《1977年豫东考古纪要》,《考古》1981年5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省周口地区文管会:《河南周口地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4集,1984年。

[9]a.中国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1987年。

b.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商丘县坞墙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3年2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6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获重大考古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8日。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0期。

[13]赵芝荃、刘忠伏:《偃师县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2期。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偃师商城第二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2期。

[16]同[12]。

[17]同[11]。

[1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1期。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1981年4期。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0-1961年)》,文物出版社,1985年。

[22]郑振香:《安阳殷墟大型宫殿基址的发掘》,《文物天地》1990年3期。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简报》,《考

古学集刊》第2集,1982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87年1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年5期。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2期。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6期。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发掘资料。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学报》1992年3期。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1989年。

[3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1期。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38]赵慧民:《临猗程村东周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1989)》,文物出版社,1989、1990年。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期。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张家坡M170号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6期。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县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8期。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考古》1992年12期。

[43]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县新旺村新发现西周铜鼎》,《考古》1983年3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9期。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研究所:《琉璃河燕国古城发掘的初步收获》,《北京文博》1995年1期。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

[48]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4期。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管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4期。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

下载考古规章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考古规章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考古实习报告大全

    关于考古实习报告四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古实习报告4......

    名词解释【考古概念】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现代“考古学” 一词的含意:一是指考古学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二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三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

    考古读书报告

    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大类一班 学号:12303002 姓名:蔡福波《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我在图书馆搜寻......

    考古实习总结

    考古实习总结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12月3日在......

    考古实习报告

    考古实习报告 三月中旬,我们历史专业的一行人来到了古城西安。在七天中,我们九十多名师生,先后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碑林、乾陵、汉阳陵等遗......

    考古通论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吕大临 宋代金石学家,所著《考古图》是中国现有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方面有开创之功。 2、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

    考古实习心得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考古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

    考古实习报告

    考古实习报告 考古实习报告1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满浪漫色彩与神秘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