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建设的考察报告
社区建设经验的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开拓社区建设发展思路,学习社区管理服务先进经验,4月15—20日,先后学习考察了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建设、武汉市武昌区社区建设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措施,考察采取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建设:邻里中心是源于新加坡的一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其实质是集合了银行、超市、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菜场、社区门诊等12种生活必备的基本服务设施、服务辐射周边6000—8000户居民的综合性市场,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市场化运作的集成化的商业中心。它是次于城市综合体、大型商场(专业市场),优于沿街商铺的社区综合商业形态。邻里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导(80%),其中餐饮部分占40—50%,向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社区商业服务。以我们参观的方洲邻里中心来说,其惠及范围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26个楼盘近9万多户30万居民,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包括7500平方米可停放186辆汽车的室内停车场),开业于2011年1月10日,除50%左右的餐饮商铺出租外,还包括35%左右的少儿美语、文体中心、儿童情商天地、琴行、早教中心、精工坊、书店、数码店、化妆品店、服饰店、时尚电子行、推拿、发艺、跆拳道、儿童摄影、儿童游乐场等社区商业,政府租用主办的社区服务站、民众联络所、市图书馆分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约占15%,其中社区服务站占地30平米左右,正常开放,方便群众办事。从现场来看,该邻里中心店面完全租用,硬件设施齐全,商业气氛深厚。据苏州市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接待我们时介绍,“邻里中心”商标已被他们公司注册商标,目前除在苏州市已营运湖东、玲珑、翰林、新城、贵都、师惠、沁苑、方洲、唯盛、科技城10家邻里中心外,还与宿迁、南通、太仓、泰州等地建立了合作关系,输出邻里中心的管理营运模式。
(二)武汉市武昌区社区建设:武昌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驻地,辖区面积8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3万,辖14个街道,191个社区居委会。武昌区的社区建设全国闻名,我们这次学习考察的百瑞景社区、中央花园社区是“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武昌区作为武汉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比较多,社区管理难度比较大,但武昌区社区建设的力度非常大。他们的做法主 要有:
1、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相当重视。用武昌区民政局一把手局长肖亚林的话说,不是他们去找领导汇报工作,而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找他们会办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建设是民政局的头等大事,因为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社区建设的芝麻小事经常会捅到省里领导那里去,所以他们的观念就是“社区建设无小事”。
2、社区建设的大小事务由民政局牵头实施。全区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涉及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居家养老等项目实行准入制,都要报设在民政局的社区办同意方可实施。区各部门齐抓共管比较得力,对于社区建设,各部门每年都要根据部门职责,投入资金,为社区建设出项目、出资金、办实事。
3、加强“幸福社区”评选。出台相关文件,加大经费投入,健全目标考核,将社区按等级评为3-5星级社区。
4、财政投入大。武昌区的社区建设,主要特点是政府推动型的社区建设。2013年全区投入2.3亿元,重点打造幸福社区46个。
5、社区建设尽管不搞“一刀切”。社区类型不同,决定了社区管理模式也不同,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郊社区、原居民多和外来人口多的社区等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星级社区评定也是成熟一个评定一个,挂牌一个。
二、几点启示
(一)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最大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服务?苏州邻里中心提供的银行、超市、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菜场、社区门诊等12项必备的、与老百姓“油盐酱醋茶”和“衣食住行闲”紧密相关的生活服务。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更愿意生活在城市,主要还是因为城市生活服务设施方便齐全。在新加坡,邻里中心与组屋的比例为1.27平米对1单位组屋。从实践来看,距居民居住点3km范围内社区服务越发达,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市民政局准备今年在全市推广的以社区服务站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调解疏导中心、养老托幼服务中心、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为载体“1+6”的“盐城模式中就包含了多种向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需求。就我区来讲,没有主城区,盐都新区新建小区比较多,社区服务明显跟不上,很多居民都是去潘黄、新都,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他19个镇(街道)集镇的社区服务相对较好,但比大市区差距还较大。广大农村一个村除了一二个小商店外,没有更多的社区商业服务,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很难提高。
(二)社区服务站成为政府提供服务的载体。虽然政府提供的服务在居民服务需求中比例不高(约占10-20%),但却是不可缺失的必需服务。在我们参观的苏州方洲邻里中心,武汉 武昌区百瑞景社区、中央花园社区来讲,社区服务站已成为服务社区居民和群众的“窗口”和“标配”,面积不大,30-50平米,工作人员3-5人,来办事的群众不多,但也有几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和社区服务站“行政权”分开已成为社区建设的共识,武昌区已将社区工作者细化到按1:240户配备一名社区工作者。针对社区服务站“等居民上门服务”的弱点,下步准备推广“1﹢4﹢X”模式,比如一个社区2400户,配10名社区工作者,“1﹢4﹢X”模式即为一个社区服务站,4个人值班坐台,其余6人,每人包干400户,提供上门服务。拿我区来讲,一般村居只有600-1000户,最小的北蒋厉民社区只有245户,一个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站显然不太现实。下一步我们建议在全区试点设立100个左右的社区服务站,作为镇(区、街道)的派出机构,站长从优秀的镇干部、村书记主任中选拔,辐射周边2-4个村人口不低于2000户的社区服务工作。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很重要。从苏州、武昌来看,苏州邻里中心明显是市场占主导型的社区建设模式,武昌则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建设模式,两者各有利弊。但感受下来,坚持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很重要。武昌区的中央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张淑静原是相邻一个区的宣传部副部长,二线后返聘到中央花园社区,工作能力和协调能 力比较强。按《物权法》规定,社区对小区物管委员会只有指导作用,但中央花园社区坚持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物管公司、业主委员会的“三方联动”,小区管理谁说了算,社区党组织组织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物业代表互相讨论决定,解决了社区和小区管理的矛盾和扯皮现象。我们参观的几个社区,都有各种不同、各类齐全的功能室,如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乒乓球室等,组织社区居民跳广场舞、练瑜珈、书法比赛、厨艺比赛等,这些都要求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发展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越多,社区居民互动和交流就越多,社区就越和谐。
第二篇: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最近,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城建口委员到吉林省四平市考察了社区建设,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四平市城市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万,75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察组一行到四平市长征、东兴社区和社区指导中心参观,十分感慨。总结四平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大家感受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建设,一蹴而就
四平社区办公用房每个社区都有一栋,此外还有3栋市级和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一栋老年福利服务中心。79栋小楼,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成为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进四平市社区,让人耳目一新,社区办公用房格外醒目,社区健身房、阅览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社区用房是四平市人民在80天的时间里统一建造完成的,人们纷纷将这种建设速度称为“四平速度”。
过去,四平居委会用房十分落后,市委、市政府以设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突破口,超常规运作,各部门积极配合,造就了“四平速度”。四平建筑设计院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免费设计出全部图纸。四平市委、市政府还通过“七个一部分”的做法将各种力量整合到一起,举全市之力打造精品工程。市财政解决一部分;驻区单位赞助一部分,有实力的“单位型”社区由单位自建社区用房;开发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无偿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民政部“星光计划”项目与社区共建,投入一部分资金;社区建设涉及的各项建设行政费用一律免收;工程队贡献一部分;电业部门无偿改建线路并提供电力设施,供热、供水单位免费为社区用房接水、接气,电信部门无偿提供话机并免费安装。通过这个办法,四平市解决了近4000万元的建设资金。正是靠着这种一流速度,超常规运作,才造就了四平人美丽的社区家园。
二、社区功能,日臻完善
四平市是一个有51万人口的中等工业城市,过去居委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给人开个介绍信、调解个纠纷。2000年,四平市相继完成了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绿化美化和小区整治,市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四平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感到: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工作都要依托社区来完成,原有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0年8月,四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分别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近几年,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四平市委、市政府根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和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将社区功能重新定位。在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搭建了城市基层管理、居民服务和民政工作三个平台。在城市基层管理平台上,社区环境、治安、教育等工作有序展开。特别是治安工作效果突出,每个社区配备了2名以上民警;在居民服务的平台上,各个社区广泛开展了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救助,面向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在民政工作平台上,低保、老龄、捐赠、优抚、民间组织、福利彩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民政这项以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为主的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百姓。
三、组织建设,特点突出
居委会是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四平市居民委员会干部的选举很有特点:一是打破地域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允许非本社区居民报名竞选;二是强调对竞聘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审查,采取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报名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然后深入到其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做进一步了解,再确定候选人;三是依照严格的选举程序进行民主选举。候选人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再按照差额、无记名投票的原则,由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委员。通过公开招聘、依法选举,75个社区产生230名社区居委会干部,使社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从50多岁下降到37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3%,党员占50%。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后,成立了党支部,健全了社区各类协会。为使社区干部尽快进入角色,市区两级多次举行社区干部培训班,培训社区知识、社区党建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通过培训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能力。
到四平市社区考察,社区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平市平均每个社区2220户,6340人,而社区居委会干部只有三人。几年来,居委会工作越来越多,救助保障、医疗保健、治安防范、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无所不包。而居委会干部的报酬只享受政府发给的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工资最低标准线,每月只有400到450元。我们与居委会干部探讨报酬问题,他们却说:虽然忙,但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有一种成就感,心情舒畅,这就足够了。
四、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的办公用房有了,服务设施有了,怎样发挥它们的功效,四平市采取“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民间组织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各项活动。如,长征社区配有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星光老年之家、信息服务网络、居民学校和室外活动广场。可别小看这“三室三站一家一网一校一场”,它涵盖了社区生活的全部内容,居民的基本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居民自发组织了合唱团、演出队等社团组织,定期排练演出,社区活动有声有色。考察中,我们走进社区,丝竹声不绝于耳,医疗咨询人来人往,健身场地热闹非凡,不得不感叹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活动的丰富。
五、居民自治,经营社区
四平市树立了按居民自治和市场规律经营社区的新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常态运行机制。各社区开展的居民评议保证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例如社区警务室民警的居民满意率达不到60%就地下岗,社区医务人员被认为不能为社区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可以建议撤换等等。《四平市社区建设暂行办法》还规定,在小区整治中新建改建的120余处、12000平方米小区用房和所有的自行车棚全部无偿交给社区管理经营;对社区开办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免收各类管理费;社区用电、用水和使用天然气、电话、网络等费用,享受居民用户价格等等。此外,四平市还首开福利彩票进社区的先河,全市75个社区建立福利彩票销售网点340个,平均每个社区4.5个。各社区销售网点享受3%发行费和11.5%福利金的优惠政策,社区建设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撑点。通过社区建设构筑的三个平台和社区经营的良性循环,标志着四平市初步实现了对城市基层民政工作的整合,形成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基层民政服务机制。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察中,政协委员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主要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日益明显,这对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社区工作的领导,引导社区建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县社区管理起步晚,居民区建设遗留问题多,社区建设难度大。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让社区的概念被各部门和居民广泛接受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推进社区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扩大基层民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的需要。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提高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社区建设的大环境。
二、积极协调,搞好社区共建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工作得以开展的载体和依赖。只有建设好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培育社区意识,建设社区组织,增强社区队伍,搞好社区活动;只有做好社区各项工作,才能联系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丰富群众生活,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进一步加快社区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如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四平市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超常规运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造就了“四平速度”;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推动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社区内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发挥社会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上下各方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趋势,完善社区功能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以及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未来城市社区发展趋势,总体目标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要适应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
四、积极引导、丰富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全县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新形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要积极引导,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要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积极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2005年9月
第三篇: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考察报告
近期,**区委街工委、区政府街工办,各相关街道主要负责人一行17人,在区领导率领下,赴西安雁塔区,兰州市区,新疆哈密市等地对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雁塔区、西京社区、红专南路社区,并与当地政府领导,区市政市容管理局、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的同志进行了深度交流,双方就共同关心的社区建设发展和城市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和探讨。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建设的情况与主要特点
西安市雁塔区属于科技教育文化名区,总面积为152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常住人口68万,有高等院校22所,省部级以上科研院所55家。全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有各类社区85个,其中,省级示范社区为6个,市级示范社区26个。社区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⒈社区布局及类型设置规划科学,社会资源整合度高。雁塔区依据辖区居民人数规模,产业空间布局,区域生活环境,交通状况的同质性、关联性等因素,并充分考虑社区社会资源的均衡性,将原有的582个居委会进行归并性的重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社区设置建设规划,将社区大致分为单位型、小区型和板块型几种类型,通过一系列机制的运行,使各类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服务、保障、缓释、凝聚等功能。以电子城街道的西京社区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公司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社区的班子与西京公司离退休办公室在组织结构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居民15000多人,主体是公司的离退休职工,是一个庞大的居民集居区。社区面积上千平方米,有自己独立的经营实体,以文体培训和健身类为主业,对外实行微利有偿服务。而小寨路街道办事处所属的红专南路社区是一个由11家单位家属区和散居居民组成的板块型社区。有居民10000多人,社区办公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社区以优质的服务换取了辖区社会单位部分资源共享,居住在家居楼的居民成为社区居民来源的主体。
2.多元化投入机制,使各类社区的硬件建设呈现共赢共享的格局。雁塔区建立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社区建设融资模式,主要采取“项目补贴、横向合资、置换资源、政府投入、社会单位与街道办赞助、争取捐助”等方式,投入4600多万元用于全区社区的建设,建成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各街道也有相应的服务中心,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高质量”的要求,建成社区的各类设施和硬件。全区85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主要采取“政府投入、单位补贴”的方式解决,为社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资、技术、装备基础,投资主体通过“换取服务、置换就业岗位、参与活动、共享成果”等形式,获得各取所需的利益。
3.以特色为根基,多样化的精品社区创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作用。西京社区就是以文体培训和健身为主要特色,采取资产经营和合作的方式引进一家体育健身俱乐部,成为陕西省第一家社区体育健身基地,形成了“三馆二场一花园”的建设格局,获取了国家体育总局、陕西省体育局、西安市体育局和雁塔区政府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大量投入。以有偿的文体培训、体能测评、健身运动和相关产品等社区服务,成为体育精品社区。而红专南路社区则是以关爱残疾人和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特色,创建了精品省级示范社区。从硬件设施到服务项目,该社区处处体现了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关注、关心与关怀。社区设置专门了盲道、残疾人车辆通道,四处奔波,与职能部门和社会单位磋商,采取单位适当补贴的方式,为辖区残疾人争取到暖气供应费减半征纳的优惠政策。以电子触摸屏和电子信息栏动态地发布社保、就业信息联网,并与辖区内外众多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劳动保障信息保障网络,共享信息平台,主动对按沟通用工信息,提供了优良的就业服务。
(二)城市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省市给人感受很深的是:市容整洁、靓丽宁静、管理规范有序,在城市管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要是:
1.构建了条块结合的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指导体系。从城市管理体制上向城中村、社区延伸,建立了两支队伍(即保洁和监管队伍),为城中村、社区配置了清洁设施和保洁人员,强化了定期督查制度的落实,并出台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规范化管理办法》,正式把小区的环卫管理纳入整个市容管理范围,主干道与支路共同进入市容管理体系。
⒉实行市容市貌环卫工作的规范化、责任化、目标化和精细化管理。首先,对辖区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分区用黄线标识了若干个保洁责任区,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三包”责任目标管理,设置相关标识在沿街门店内的显眼的位置,建立台帐。其次,加大投入,通过统一购置发放保洁服和新型电子安全保洁设施、设备,体现了人性化,精细化定位、流程化定岗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一、江苏、山东两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苏、山东两省是我国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一体化水平高。近年来,两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创造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许多新鲜经验。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
(一)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两省5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平台,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着眼于改革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设置农村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社区”、“几村一社区”的模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各有创造,各具特色。一是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南京市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以建制村确定社区范围,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每个社区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为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承接政府延伸的公共服务,工作人员采取招聘制,接受社区党组织、社区村民委员会的领导、监督。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各类民间组织,广泛开展各项社区服务。二是依靠乡镇行政推力。山东省诸城市以乡镇撤并前的原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农村社区,实行“几村一社区”的大社区制。按照邻村共建共享、优化空间布局、便于服务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中心村和服务范围,把服务半径控制在2—3公里,涵盖3—5建制村、1000户—3000户。在中心村普遍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站),在村设立服务代办点,社区服务中心(站)人员主要是乡镇下派干部和原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三是发挥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作用。山东省胶州市以单一建制村为基础建立一个社区,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诸城市的做法有利于资源整合,防止资源浪费,但易于造成村级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力弱化和“空心”化,胶州市的做法发挥了“两委”作用,但容易出现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南京市的做法较好的解决了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自治的方向问题,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发育不良的地方,推行难度较大。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二)健全机制,不断增强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两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两省5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工作领导组织,设立了办事机构,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两委主办、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机制。两省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按照预算及时足额拨付社区建设经费,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村集体积累为主,以涉农资金、单位帮扶为辅,以村民捐助、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南京市栖霞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重点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并将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待遇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近3年来投入资金13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建起了39所村级文化大院,10个社区建起了“文化一条街”。三是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支撑机制。建立了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推动者、“两委会”(社区支委会、村委会)成员为主要组织者,以社区专业工作者、志愿者为骨干,以民间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支撑机制。四是建立了规范化考核评估机制。两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目标考核、完善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以及舆论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南京市制定出台了《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对村委会的职能事务、制度建设、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量化分值,每年组织考核验收,提高了全市社区支委会、村委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五篇:社区建设学习考察报告(精)
社区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在农村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切实做好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近期,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各乡镇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赴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学习考察社区建设工作,考察组先后考察了山东省诸城市辛兴镇社区、密州街道西王门社区和江苏省张家港市永合社区、锦丰镇联兴村等社区建设情况,重点对两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设臵模式、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成员通过实地参观,亲身感受了两省、两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理念,深入思考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如何学习借鉴两省经验,做好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的经验与做法
江苏、山东两省是我国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一体化水平高。近年来,两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创造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许多新鲜经验,考察团所走的诸城
市和张家港市在这两个省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半径。两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平台,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着眼于改革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设臵农村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社区”、“几村一社区”的模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诸城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3-5个村、1000户—3000户。同时,按照便于服务、便于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要求,在社区内选择一个比较便利、班子基础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
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并以中心村为重点,规划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整合优化社区各类资源,推动规模小的村庄村民逐步向中心村集聚发展,提高了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较好地发挥规模效应。
(二建立健全社区机构,明确职能定位。两市在每个农村社区均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
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他们将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为服务,具体承接政府部门延伸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及相关政务服务。它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不干涉村级内部事务;它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服务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与社区内村庄及其他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村庄与乡镇(街道的隶属关系不变。这样定位,是为了避免社区服务人员“官僚化”和服务被“异化”现象。同时,两市普遍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认真抓好以村委会建设为主体、以各类服务和活动场所为支撑的阵地建设。张家港市明确要求村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600平方米,并按照城市社区的相关规定,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三分之二用于开展服务;诸城市因地制宜,采取利用闲臵的学校、厂房及其他闲臵的集体房屋等改建、利用社区中心村的“两委”办公场所扩建、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按一定的标准新建、企业赞助建设四种方式进行建设,既解决了社区建设场所问题,又不增加农民群众的负担。
(三贴近农民需求,开展“一揽子”服务。两市均坚持将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为农民群众搞好三大类服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将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在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劳动保障、人口
计生、司法调解、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开展生产性的服务。重点是建立健全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三是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有关单位和企业到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代办代收有关证件费用等,既为农民提供了便利,又可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运转。同时,他们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发挥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两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建立经济类、服务类、活动类、公益类等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作为农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积极搭建民间组织融入农村社区的工作平台。比如,以老干部、老党员为主体,建立了老年人协会;以经济能人为主体,成立了各类经济发展协会,等等。通过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将各类服务活动延伸到了农村,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社区高效运行。主要是健全完善了五项机制: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领导机制。两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工作领导组织, — 4 —
设立了办事机构,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两委主办、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机制。两市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按照预算及时足额拨付社区建设经费,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村集体积累为主,以涉农资金、单位帮扶为辅,以村民捐助、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支撑机制。每个社区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其身份、编制不变。人员不足的乡镇(街道公开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充实到了农村社区。同时,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及其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组
成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四是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作息时间、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社区化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个平台,结合各自业务,将服务向农村社区下移延伸,向社区注入更多、更细、更受群众欢迎的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群众。同时,加强对口指导和培训,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提升社区化服务水平。五是建立了规范化考核评估机制。两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目标考核、完善群众评
价和社会各界以及舆论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化服务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对社区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街道给予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在经济社会事业综合考核中,只排名次,不予奖励;对在农村社区工作一年以上、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提拔重用。
二、几点启示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虽然时间较短,但考察团各位成员充分感受到了两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创造的先进理念,特别是两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精神状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鲜经验,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领导才能推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努力争取领导的重视,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只有建立起由各级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才能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农村社区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就我县而言,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张家港、诸城两市相差比较大,不在一个层面上。
因此,要结合县情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多少财力、办多大事,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建立适合我县县情的农村社区设臵模式,逐步建设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的途径和功能,从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三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为农民提供服务摆在突出位置。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是党和政府赢得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主要途径,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农村社区搭建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平台,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和农民群众开展自我服务提供有效的载体,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对我县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考察团在认真分析我县县情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就今后加强我县社区建设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立足服务功能,理顺两个关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的核心是服务,而且是面对面的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
求服务,没有服务就没有生命。因此,必须以服务为核心,切实理顺两个关系:一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在一个自治村的范围内建立的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它的服务范围可以辐射到整个村,甚至跨村服务,但它仅仅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既不能与村委会合二为一,也不能与村委会平起平坐,而是在村委会领导下的社区服务组织,至少在短时期内还不能用它替代或取代村委会的自治作用。二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与农村公共事业的关系。建立农村社区
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需要,是为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的平台,它应该是村民共建共享、自收自支、服务自养的社区组织,而不可以作为官办的、事业性质的单位来组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只能从有偿无偿的服务和经营性收入中获取,属于无偿的公共服务部分只能由公共财政给予补偿,但决不可纳入财政供养,也不宜比照村干部报酬给予补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生命力和潜在活力就在于主动地为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服务,不断地拓展服务空间,延伸服务领域,建立完善服务网络和体系,否则,就会形同虚设,甚至短命夭折。
(二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标志着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新一轮重大变革的开始。要切实做好组织推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综合协调工作,完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部门要通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强对联系村的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物资、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乡镇要健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明确1名党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一同部署、一起考核、整体推进。要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编制,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9名,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制定社区工作人员招聘办法,招聘人员工资福利不低于上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其基本工资、生活补贴、各项社会保险列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发放。完善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按计划分组织培训。建立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除省市财政每年给每个社区补助外,县财政预算列支社区建设专项经费。要建立科学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工作成绩以及村干部报酬挂钩。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三统筹城乡规划,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格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统一布局、通盘安排。可采用
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优先将靠近城镇、居住集中、交通便利、产业化优势明显的村落先期建设,以便起到带动示范作用。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统筹规划的村落分布。新的村落规划不仅要便利农民集中聚居,更要综合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在硬件配备上,每个社区都要建设1所综合服务中心,其中包括村民学校和专项活动站,具备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综合治理、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就业维权和卫生环境管理等基本功能,并为社区群众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条件。每个社区都建有室内外活动和健身的场所,有阅览室、文化宣传长廊等宣传阵地和便民商业服务店(点等。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配齐办公设施,安装“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室外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活动设施。建议加快制定出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详细规划(社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已有规划不够合理、不够完善的,应及时修订、调整、补充。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地域风貌特色的营造、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应充分考虑资源配臵、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
(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转变传统村落管理方式,借鉴张家港和诸城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我县
城市社区成功做法,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服 务群众理念,健全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化服务三大服务 体系,要按“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群众有需求、干部有 服务”的目标,高水准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形成以农 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提升农村社 区服务功能。整合农村社区服务资源配臵,在开展社区“一站 式”公共服务的同时,发展提升农村社区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文化、购物服务、治安管理、防灾减灾等各项服务功能。创建能促进新老村民和谐相处的融合性组织,创新提升村民自 治
能力的社区管理模式等,增强村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要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 水平,建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培训管理等制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 障。
(五)健全自治机制,加强社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深 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 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尊重人民群 众的首创精神,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村级“一事一议”范围,让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激发基层群众的政治热情,强化他 们对自身利益与社区整体利益相关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调动 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活动,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党务公开,— 11 —
着力推广民主恳谈、民情沟通、民主听政等民主管理方式,拓 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维护好 社区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一村一警”的长效警民联系制度,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大调解机制,做好 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完善农村社区法律援助 点工作制度,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发挥 民间治安联防作用,创建农村社区安全环境,扎实推进社区平安建设,确保农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