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调研报告
关于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调研报告
关于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调研报告
村干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最直接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带头人,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对今后农村建设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等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这对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思想认识、能力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干部能力和素质,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从1999年开始,我市、、和等地,先后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以此作为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有效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做法,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全市面上基本情况
从全市看,采取公开招考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我市部分县区起步比较早,但实施的区域并不广,主要集中在余姚、慈溪、宁海和鄞州等四个县区,截止到10月,四地已累计公开招考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305人,目前还有216人分别在213个行政村任职,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现职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中,中共党员122人,占%;女同志106人,占%;平均年龄岁。从现职
人员的任职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实施范围上,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为主。招考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余姚、慈溪和鄞州等三个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县区。慈溪市在这方面工作相对比较超前,而且也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的做法。
2、在所任职务上,以非主要领导岗位为主。主要集中在助理、团支部书记、文书、办公室主任等岗位,这些岗位人员共有137人,占%。也有一部分进入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班子,进入村级班子的共有32人,占%,其中: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1人担任副书记;12人担任村委会委员;2人担任经济合作社成员。
4、在人员学历上,以大专学历为主。现职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中,中专学历26人、大专学历151人、大学学历39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2%、%和%,主要集中在大专学历层面。从历年招考情况
比较,呈现出中专学历比例下降、大学学历比例逐步提高的趋势,以慈溪市为例,-历年招考人员中,中专学历所占比率分别为23%、%、%、%和0;大学学历所占比率分别为0、%、%、%和%。
5、在人员专业上,以管理、法律、计算机、财务和文秘等专业为主。虽然现职大中专毕业生的专业分布比较多样,但主要集中在管理、法律、计算机、财务和文秘等专业,其中管理类40人,法律类31人,计算机类29人,文秘类19人,财务类18人,这五类专业人员要占到总人数的%。涉农类专业12人,占%,人数相对较少。
6、在队伍稳定性上,总体上选择留任为主。现留任的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的人数为216人,占历年招考录用总人数的%。其中余姚、慈溪两地的留任比率更高一些,达到了81%。离开的多因考入事业单位、公务员或进入企业。
二、主要动因分析
招考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一项
新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符合中央的精神。从已实施这项工作的地区来看,组织上的重视、大学生的关注及社会上的认可,都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从组织层面看:
1、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村干部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村干部受自身文化、年龄的影响,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已不太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而选拔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无疑为进一步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由于村里优秀的年轻人,通过考大学、参军、外出打工经商等渠道大量外流,留在村里可供选拔的人选非常有限。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将更多有
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去,为进一步充实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奠定了基础,并且也为乡镇物色培养后备干部奠定了基础。
2、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提高农村工作水平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农村经济社会和基层民主的发展,农村工作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农业科技、生态环境、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涉及到村庄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涉及到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农村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当前农村人才的缺乏,无疑是影响农村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让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特长的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参与到农村各项工作去,能够进一步缓解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现实农村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农村工作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3、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这几年,由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很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宁可“漂”在城市,也不愿回到农村基层工作,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迫切需求。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不仅仅是解决了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倡导新的就业导向,进一步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将择业的目光转向农村基层。从学生层面看:
1、把担任村干部作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部分来自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一定的感情,他们认为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在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工作,投身于农村的建设。自己作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应该有这种责
任意识,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建设农村,服务村民,实现自身价值。
2、把担任村干部作为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途径。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虽然有了一定的学历和知识,但实际工作经验相对比较欠缺,担任村干部,通过在农村这个舞台上摸爬滚打,更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更快地成熟和成长。
3、把担任村干部作为谋求稳定职业的途径。在现职的216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中,有133人为历届生,在担任村干部之前,已有过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认为现在企业工作不稳定,工作压力大,保障少,待遇也不高。担任村干部,工资待遇与企业基本持平,但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一般都优于企业,而且担任村干部也受到社会的尊重,不失为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
4、把担任村干部作为过渡进入机关单位的途径。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面向社会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招考竞争实在太
激烈,竞争压力大。而先担任村干部,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报考公务员作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有关招考大学生村干部进镇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进入机关单位的机会更大。从社会层面看:
1、大学学历已成为社会上普遍的职业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年轻人享受高等教育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使得社会上对学历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传统的大学生“高人一等”的观念正逐步为社会所摈弃,大学学历已成为社会上包括农村基层组织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也变得更加现实,在对待各种形式的就业上,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2、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担任村干部的评价日高。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突破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范围,也改变了传统的村干部来源途径,受到了社会的广
泛关注。在农村工作中,很多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农村三个文明的建设,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赞同和认可。在调研中,无论是县区、镇的领导干部,还是村里的干部群众,对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予以了肯定,社会认可度在逐步提高。
3、家庭对大学生担任村干部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每年毕业走上社会上的大学生日益增多,许多学生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期望也变得更加现实,传统的“考上大学就等于跳出‘农门’”的观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对子女大学毕业后选择村干部职业,予以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调研中,一些大学生村干部提到,正是由于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自己才报考了村干部。
三、招录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在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工作中,各地结合实际进行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各自的一些做法,既有共性的,也
有个性的内容。
1、在选拔对象范围上,一般要求为本地生源。考虑到农村工作要直接面对基层老百姓,必须熟悉本地语言、生活习惯等,因此各地一般要求选拔的对象为本地生源的大中专毕业生,而宁海县则将对象扩大到宁波大市范围。其他有关年龄以及学历的要求,也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如慈溪市要求近三年和当年度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调整为大专以上毕业生,年龄在30周岁以下。
2、在选拔程序上,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在选拔程序上,一般都参照公务员招考办法。以慈溪市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计划申报,先由各村根据需要向镇提出招考人数,镇汇总分析后上报市人事局。2)公开报名,由市人事局根据各地申报计划,向全社会发布招考简章,公开进行报名。3)统一考试,由市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成绩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4)择优录用,在面试合
格者中,根据招考指标数1:2比例,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入围人选,由各镇和相关村择优确定拟录用对象,报市人事局审核。余姚市则采取了“集中推介会”方式,即依托人才交流中心,挑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向有需求的镇、村进行集中推介,实行双向选择。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由乡1 2 3 下一页
第二篇:关于新时代村干部选拔任用的调研报告
文章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许多色彩,村民自治不再沿用传统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村干部作为最基层的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带领作用,如何将村民团结起来,如何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与村干部密不可分。因此选好建好村干部队伍,是村级组织建设加强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成功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在这里我就调研情况浅谈一下当今村干部的基本情况和选拔任用等问题。
一、村干部基本情况 现举例位于荣昌县东部,距荣昌县城5公里,幅员面积63.04km2,总耕地面积27127亩。总人口39613人的荣昌县峰高街道。峰高街道辖3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75个社(组),其中,农业人口35481人,非农业人口4132人。共有1347名党员,30个基层党组织。
首先,据调研和分析后表明,农村基层干部“一高三低”现象仍旧十分突出(文化素质低、科技水平低、致富能力低、年龄偏高)。调研所得情况如下:村(社区)五职干部中,支部书记11名,从年龄结构上看:40—45岁2人,46—50岁1人,51-55岁3人,56-60岁3人,61-65岁2;从文化结构上看:初中文化7人,高中(含函授大专)4人,其中3人是参加工作后政府组织函授学习完成大专。家庭具有固定收入产业的2人,经济收入排列本村居前列的仅1人。村委会(居委会)主任共11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1人,41—45岁1人,46—50岁6人,51-55岁1人,56岁-60岁2人;从文化结构上看:初中2人,高中(含函授大专)9人,其中2人是参加工作后政府组织函授学习完成大专。家庭具有固定收入产业的4人,经济收入排在本村居前列的2人。社事专干11人,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1人,36—40岁1人,41—45岁5人,46-50岁4人;从文化结构看:初中3人,高中(含函授大专)8人;家庭有固定收入产业的1人,经济收入排列本村居前列的0人。
其次,在工作方法上,大多沿袭过去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以行政强制命令的多,以安排部署的多,以会传达会议的多,对“三会一课”、“一事一议”等制度运用的不是很好。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最后,村干部思个人家庭经济发展的多,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少。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二、村干部培养选拔上存在的困难
目前,在农村干部培养、选拔上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主要是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普遍较差。“能人”不愿意当村干部的现象日益突出。农村中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青年通过打工,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强了致富的本领,有的率先实现了富裕。他们将打工、经商、办实体与种养植的收入与当村干部的报酬相比较,绝大多数不愿意当村干部。二是是农村普遍存在缺乏优秀人才可选,更缺能人可选。大量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留下来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的需要。在调查中发现,无产业优势的村里,除进厂务工、经商、从事运输、建筑等外,75%的中青年在外务工。
三、村干部的选拔思考
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关系着一个村的发展和进步,要为百姓选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把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人正派,处事公道,作风民主,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工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群众中口碑好的优秀青年,大胆启用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不求全责备。首先,以中青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新进班子成员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文化程度不低于高中。原任班子成员中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年龄,但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其次,村干部—般从本村青年、复员军人、企业骨干、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中产生。村后备干部要优先选用。必要时,上级可以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支持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同时,村支两委干部要组织结构科学合理,虽不要求人人全能,但至少要更有所长,如善于处理文字材料的写手,电脑精通者,村里社会地位较高者,组织协调者等等。只有干部队伍结构科学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促进干部队伍的和谐发展。总之,加强和改进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是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村居的保证;选好用好村干部是农村脱贫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第三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让我们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情况,与社会相融,眼界不局限于校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了解社会情况的活动。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当前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态势,面对社会价值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所引发的认同上的危机,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群体和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和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在京举行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我们大学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知道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我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
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
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
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
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
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
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
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大学生现状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
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
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臵,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
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
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二)是企
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
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
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
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
到冲击。(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
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
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
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
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臵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臵,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在工作中也有提升自我实践能力,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第四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的报告
大中专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关心、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其充分就业、成功创业,国家及省市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相继出台了很多有关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及措施,使得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得以就业。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主要内容包括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对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充分调研。
一、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
自2008年以来,从我市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大中专毕业生报到情况上看,全市共新增毕业生41494人,其中本科以上12972人,大专25161人,中专3361人;实现就业36029人,其中本科以上111449人,大专21920人,中专2660人;现未就业5465人,其中本科以上1523人,大专3241人,中专701人。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国家及省市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并且每年呈递增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率看,本科以上就业率较高,每年基本在90%以上,专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在88%左右,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来说则较低些,08、09年就业率在80%以上,这两年有所下降,降至75%-70%,当然,也有不少中专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相对来说中专毕业生就业还是较为困难。
2、从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但是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幅度不大,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然而从毕业生性别来看,男性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大于女性毕业生,所占比例为7:3。
3、从毕业生就业方向看,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占2.9%,事业单位占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占21.6%,非国有单位(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58.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接收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比例每年有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日益凸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稳定,主要去向不再仅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把非国有单位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尤其是专科毕业生70%以上都在非国有单位就业,中专毕业生基本上都在非国有单位就业,因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门槛较
高,使得部分毕业生无法在这些单位就业。
二、大中专毕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帮扶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不可否认,社会各界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注度仍不够,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还缺乏系统化帮扶措施,就业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二)用人单位设臵门槛过高,岗位专业限制性强,急功近利,不愿意吸纳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业。
(三)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先天不足”。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味追求大都市,一心要捧铁饭碗,一下要拿高工资”成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标准。大中专毕业生初具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严重缺乏,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近些年,高校扩招规模迅猛,但教学师资力量、硬软件设施均跟不上扩招步伐,导致培养的学生整体质量出现明显滑坡。同时高校专业设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
(四)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为毕业生服务的专门机构,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县区机构设臵不统一、编制人数较少和硬件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市人才中心目前工作开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办公场所严重不足,公共服务大厅面积小,档案室已满臵,人才招聘目前暂借用工会职工帮扶大厅,严重制约了工作的进展。
三、对促进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一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国家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政府为主导,举全社会之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一是加大公开招考力度,逐年增加招考名额,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二是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对企业一次性吸纳毕业生10人以上,并与毕业生连续签订劳动合同满3年的,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三积极开发适合毕业生自身特点的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增强公益性岗位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
(三)积极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就业的,3年内对个人负担缴纳养老部分,由政府给予50%的补助。
(四)提高见习补助标准。充分利用现有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好岗前培训,对尽快实现毕业生就业意义重大。建议进一步增加就业见习补助,调动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性。建议毕业生见习补助标准由目前市就业资金补助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
(五)加快市县两级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市县两级人才中心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服务机构,是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力量保障。要从明确主体地位,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硬件设施差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服务机构建设。建议进一步明确人才中心在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主体地位,规范县区人才中心机构设臵,建议为市县两级人才中心配备50名协管员,其中市人才中心20名,每个县区2-3名。
附:近年来国家省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省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摘自《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一、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四、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五、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
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就业工作。----摘自《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力度。
三、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
四、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管理工作。
五、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
六、认真实施“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八、深入开展高校毕
业生就业宣传工作。
九、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摘自《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人社部眀电【2009】16号)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认识。
二、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实行返回原籍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与就业见习工作。
五、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
六、协助做好振兴计划相关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与人事代理工作。
八、开展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九、加强人才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摘自【陕西省人事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人才服务机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陕人发【2008】251号)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当前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09】7号)
一、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四、鼓励支持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限制。
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八、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
生就业援助制度。
九、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9】27号)
一、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高校毕业生的范围。
二、免收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各项费用。
三、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减半收取企业开业注册登记费。
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企业登记公告服务。
五、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六、放宽高校毕业生身份证明。
七、放宽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八、高校毕业生设立的个体工商户名称可转让。
九、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实施现场发照制度。
十、实施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
十一、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制度。
十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申办不同类型的企业自主创业。
十三、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跟踪服务。
十四、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优秀重点企业实施预约年检制度。
十五、帮助高校毕业生克服创业困难。
十六、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实施行政指导和首违只纠不罚。
十七、加强对劳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
十八、大力扶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大的企业。
十九、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自谋职业能力。
二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二
十一、认真做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二
十二、切实抓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摘自《关于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意见》(陕工商字【2009】52号)
一、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个十百”就业见习计划。
二、原则及对象。
三、目标和任务。
四、经费保障。
五、组织实施。----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09】105号)
一、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服务工作。
二、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和信息发布活动。
三、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四、统筹协调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
五、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和人事代理工作。
七、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和宣传活动。
八、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摘自【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41号)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
二、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于社会保险补贴。
三、全面兑现调整后的政策规定。----摘自《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61号)
一、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二、鼓励支持各有关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三、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摘自《关于鼓励支持和落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通知》(宝市人发【2009】64号)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发挥政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职能作用,提升我市大学生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在 2010-2012年三年时间中,1、全市力争引领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
2、全市力争完成大学生创业培训3000人。
3、全市计划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创业500人(其中扶持女大学生创业不少于200人)。
三、工作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加快创业培训(实训)机构(基地)建设。3建立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渠道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确保创业培训工作开展。4加大大学生创业培训力度,为创业者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5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6开展创业研究,提升对全市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引领水平。7宣传创业典型,营造社会氛围。8加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9依托陕西省就业实名制信息管理软件做好大学生就业失业登记工作,积极探索就业实名制工作的方法途径。
四、工作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2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3突出创业工作重点。4搞好宣传引导。----摘自【关于下发《宝鸡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宝市人社发【2010】80号)
第五篇:村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村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乡党委安排,结合本次村两委换届选举考察,乡组织办对我乡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点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对加强村干部队伍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综述如下:
一、目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村干部长期奋斗在基层一线,风里来,雨里去,酸甜苦辣,艰辛倍尝,在农村四个文明建设中,维护全乡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讲,他们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基层工作新的变化,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村干部队伍综合能力素质问题。
一是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差距。据统计,全乡14个行政村(街)中两委班子成员中(69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7人占53.6%,高中(中专)文化的29人中占42%,大专以上文化3人仅占4.4%,近3年通过组织部门举办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乡共有16名村干部报名参学,目前以有6人顺利毕业。随着当前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完善,文字材料日趋增多,据统计,一年中,大小工作计划、方案在40余篇,小结、总结也不下于30篇,日趋繁重的文字工作只能让部分写不出计划、总结的村干部疲于应付。特别是进行年来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的趋势,很多工作都需要依靠网络、计算机等完成,而实际情况是能简单操作的寥寥无几(不足5%),作为党员群众带头人的村干部,没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不懂得工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自然要打折扣。
二是能力水平与当前岗位职责有差距。面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一些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还还习惯于行政推动,强迫命令,不善于用新的方法进行领导,特别在驾驭把握全局、理性思考决策、高效与人沟通上存在缺陷和不足,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务、村务及财务公开还不尽如人意,群众期盼的惠民项目迟迟未能实施,全乡局部存在着干部群众关系紧张的情况。
三是思想观念与新农村建设进程有差距。面对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我乡面对着良好的政策机遇(省市县级新农村示范点共4处),而我们乡的村干部主体都是长期在家从事基层行政工作,缺乏开阔的视野、超前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部分村干部胆子不够大,缺少点子,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拆迁、置换土地等方面,以致示范点建设经常受阻。
四是年龄结构与农村事业发展要求有差距。年龄结构老化是村干部队伍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我乡现有14个行政村,69名村值班干部,平均年龄为47.5岁,其中60岁以上的4人,占5.8%,50岁到59岁之间的10人,占14.4%,40—49岁之间的46人,占66.7%,40岁以下的8人,仅占11.6%,35岁以下的更是没有,从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看,基本上是呈倒锥体状,中老年占据主体。从村级后备干部的增减看,许多村没有按照“一职一备”的要求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在本次换届中,村干部队伍建设中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堪忧,全乡有3村甚至连一个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人选都没有,“谁能接班”、“谁来接班”已成为乡党委担心的问题,当然这与地方经济整体发展、村干部待遇吸引力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个人角色和待遇保障的问题。
一是身份问题。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干部农民”,又非完全的农民,既是“农民干部”,又非真正的干部,被群众形象的成为“举手”干部。村干部调侃自己“吃自己的饭,干公家的事,怄别人的气”。作为干部,他们是农村全部工作的主
力军,肩负着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富民兴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重任;作为农民,他们是家庭的主心骨,同样要扶犁耕田、种菜喂猪,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劳碌,担当起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责任。两相兼顾,心挂两头,难免顾此失彼。
二是经济待遇问题,全乡乃至六安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村干部能得到的报酬与所承担的繁重任务严重失调。据统计,全乡村干部的全部报酬平均只有6000元左右,一些农村村干部住房条件、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子女受教育程度等比一般村民不如,这造成了村干部吸引力严重下降,绝大多数年纪轻、有干劲和致富能力强的村民选择了留在外地务工经商,而留在家乡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及儿童,被人形象的成为“613860部队”,这又进一步限制了选人培养的渠道。
(三)面对权小责重的现实,个人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是工作难做。当前村级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伴随着国家在农村大量投入资金项目改善民生、建设新农村、加强水利、整修田地,伴随着项目的实施,各类纠纷也随之而出,而村干部自然成为解决、缓解各类纠纷矛盾的主体。在特殊时期,面对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时,村干部又是第一责任人,一直承受政治上、心理上、体力上的压力极大。
二是内业难干。目前村级日常业务包括计划生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民生工程、民兵、后附移民项目等,且是各级检查的主体,当前各项工作都讲求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在现有配备人员的素质、数量和农村工作的实际,这样的要求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的浪费,效果却不十分明显。
三是理解难得,社会舆论对村干部要求高、支持少、指责多、理解少。工作中村干部“任务难完成,群众难满意,待遇难保证,家庭难理解”。有的农民形象地说,对村干部“有饭吃不找你,不犯法不怕你,有麻烦就找你,解决不了要骂你”。村干部经常是两头受挤,两头受气。诸多困难和压力,令一些村干部积极受挫,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有的干脆呈上一纸辞职报告走为上策。
四是巧妇难为。村一级作为国家基层公益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日常事务执行者、地方社会治安的管理者在集体经济发展困境中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无固定资金来源,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村级经费一般在30000元,也只能勉强维持村级正常办公运转所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还有很多村由于历史问题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导致了村干部难以作为、不敢作为,进一步减弱了新农村建设的后劲和动力。
二、我乡解决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有益尝试和努力方向
村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村干部必须履行管理、组织、服务的责任,使其责、权、能、利得到强化统一,其实就是要求村干部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较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四个突出矛盾,即村干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与自己致富的矛盾、付出劳动与获取相应报酬的矛盾,履行职责义务与行使相应权力的矛盾,带领群众致富与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矛盾。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政治体制、组织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加强农村干部队伍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党委政府和农民之间,作为重要桥梁和纽带的村级组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靠和臂膀,必须在健全四种机制上下功夫。
(一)建立健全以竞争择优为基本原则的选拔机制。要改革村干部选拔制度,按照要求和岗位职责,明确村干部的职位职数,确定任职资格和进入录用条件。本次村“两委”换届,乡党委根据县级统一要求,按照村级人口规模大小,科学合理的配备干部职数,实现整体个体双重优化。完成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库建立(每个村1—3人),结合村两委任期考察工作,进行后备干部提名推荐,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与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录用制度与“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等制度结合起来,真正通过竞争择优,为村干部队伍
职业化把好入口关,提高整体素质。
(二)建立健全以任期考察监督和定期绩效考评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机制。结合村两委换届考察工作,我乡初步建立起任期及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述廉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经济离任审计等方式全面考察了解村干部任期()表现,为乡党委政府选人用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村干部纳入乡干部正规化管理范畴,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促进规范化管理。村干部待遇提高后,我们在年初将村干部工资与计生等常规工作绩效挂起钩来,实行季度岗责考评、季度惩奖兑现,年终总评的办法,同时注重阶梯层次,对干实事、有业绩的人在经济鼓励上与那些不作为、无作为的人拉开档次,使经济手段在村干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立健全以保障待遇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依据“依法、适度、自愿”的原则实施并村,2011年4月村两委换届前,我乡将原有20个村通过并村的方式合并为现有的14个村(街),精简村干部职数3个,相对的提高村级的各项办公经费,同时通过撤销工作片建立班子成员联系到村的制度,推动工作进程。我乡已对村干的工资全部实现打卡定时发放,每年为在职村干部缴纳养老保险,足额发放离退休村干部生活补助,给广大村干部吃了颗定心丸,将来,要根据全乡经济财政状况,逐步建立村干部工资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机制,保证村干部同样享受到改革开发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以提高素质为基本目的的培训机制。要根据村干部工作和岗位职责特点,健全全乡各部门分开负责组织定期培训的机制,每年村干部进行不少于4次的集中培训,可以结合计划生育外出服务等,把村干部外出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系统的参观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