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

时间:2019-05-11 21:4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

第一篇: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

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

-----《尴尬与自豪》

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

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这种不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问功底。万老先生在小学时便接触了大量的传统经典,而我是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差距,简直天渊之别。二是为人境界。有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精华的滋养,哪怕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人格也自成境界。我岳父那种善良、正直、坦荡、超然、淡泊,使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确有“纯粹的人”。三是现代意识。万老先生年轻时所处的时代,使他关于民主、科学、宪政、人权等意识非常浓厚,至今我和许多朋友聊的一些“启蒙”的“前卫观点”,在他看来都是最基本的常识。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是我和他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对话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捉襟见肘,而万老先生却游刃有余。

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我的启蒙读物大多是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回想我自己的中小学时代,虽然是在“文革”中,但一本本或没有封面或残缺不全的“禁书”:《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实现我社会理想的途径。

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竟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开阔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降生于封闭的社会但成熟于开放时代,文革入学使我们知识结构先天残缺但经历丰富使我们人文素养相对厚实,少年受骗于极左路线但成年后依然理想不灭,不是老三届但有老三届们多舛的命运和坚忍的品格,不是新生代但有新生代们开放的胸襟和年轻的心态,尴尬而不狼狈,遗憾而不惭愧,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于漪们引领于前而年轻人激励于后,青春渐渐离去而激情依旧燃烧„„

我比较注意读四类书

1。教育经典:《别冷落了经典》

我曾经给一些青年老师推荐教育名著,他们往往说:“教育经典恐怕很难读懂吧?尤其是外国教育名著。再说了,现在什么时代了?那些过时的东西能解决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吗?” 这可能正是造成教育经典被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我要说,这种看法实在是对教育经典名著的一种严重误解。

教育经典名著真的“难以读懂”?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儿》,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是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老祖宗的著作里也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的答案,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创新,过去一些经典理论也需要充实、发展或修正。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的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需要读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书;但教师同时又被许多人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这“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则更多地取决于“灵魂工程师”们是否有上面所说的“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我最近读的书:《胡适还是鲁迅》《回眸苏联》《爱因斯坦传》《文坛风云录》《像少女一样》《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沧海遗珠》„„

4。校园文学

写中学生的和中学生写的书:《青春万岁》《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这些书,可以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第二篇:学习李镇西老师

学习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感悟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旧街中学胡全生

这学期,不仅参与了教师行动网学习,我还主要学习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通过学习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再剖析自己18年的教育生涯,感觉很惭愧。今天我主要谈谈对李老师“在平等中培养平等”的一点认识与体会。

在教育中坚持平等。在我的脑海里,我对这一教育原则的理解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不管哪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好与差,家庭背景高与低,经济状况贫与富,我们对他们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然而在李老师的著作中,在教育中坚持平等,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要求我们老师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第二是坚持老师与学生的平等。

我想对于平等的第一层含义我们老师可以说比较容易做到。而对于平等的第二层含义要想做到恐怕比较难了。

例如,每当我们老师向学生借一样东西时,学生往往会争先恐后把东西借给我们,而且是毕恭毕敬的双手送上。而学生有求于我们时,我们是否也会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他们?是否有懈怠的时候?在校园里师生相逢,当学生向我们问好时,我们是否送上一个微笑,或者回敬一声问候?是否存在爱理不理的行为?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我们总认为是“应有的礼貌”,而老师到医院看望学生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学生为我们搬来椅子,而学生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礼遇”?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的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平等”,不仅是我们教育分内的事,而且是应有的职责。

怎样才能与学生实现平等呢?

现在我们教育中流行一句“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我想这个“蹲下来”未必就是单纯让我们“肢体上的蹲下来”,它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心理上的蹲下来”。“肢体的下蹲”是一种“姿势”,而“心里的下蹲”是一种“境界”。这是能否与学生实现真正“平等”的根本。

真正与学生实现平等还要求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与学生心心交流,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营造平等的校园、班级氛围,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关注后进生。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倾注更多的关爱。唤起他们的尊严感。

李老师说的太好了,让我把这段话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勉吧!

“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状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异,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第三篇: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用心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心中感慨很多,李老师真正践行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无私付出,操真心,负全责,用爱把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做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令人羡慕不已。

目前,很多班主任一提到班级问题,就感觉心情烦躁,怨声载道,有幸福感的很少。过去,面对难题,面对再难缠的学生,也有办法,而且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可现在,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无法与学生沟通,于是叹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因此,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我认为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的远离,而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厌倦感焉能不油然而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如此一来,不厌倦曾经热爱的班主任工作才怪。

最近一段一有时间我就翻阅一些有关班主任的书籍,其中李镇西

老师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谈到教师的幸福来源是说: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享受职业本身就是坚守职业。只有把职业当做享受的人,才可能心甘情愿的废寝忘食,坚持不懈。作为班主任,我们能够以享受职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怎么会有厌倦感呢?一个把职业和事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另外他还说过,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就看他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技能,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班主任不断享受教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在这个意义上,他还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成长的奥秘所在。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研究,一个课题,每一届学生就是自己的一个实验田,自己只要用心灌溉,享受过程,幸福感就会自然产生。

陈元志

2010.3.1

第四篇:李镇西读书感悟

由罚站“安妮”所想到的

读完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内心深处的痛。

如果仅仅从教育动机看,李老师当年的罚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就是想“严肃纪律”,不过是“严格要求学生”嘛。大多数教师都会为自己的做法感到高兴,因为罚站一个安妮便换来了迟到现象的减少。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老师在不经意间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是伤害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孩子的尊严,而且是连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何等残忍的事情。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此事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

教育,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尊重学生,并不能代替教育本身——这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

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情、人道和人性。

我此时此刻也要从内心深处不断反思。孩子都是好的,谁不希望天天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以后的教育中,我祈祷:这样的遗憾千万不要发生在我身上。也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

所谓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

谢 谢 李 老 师

刚刚打开书时,我就有一种冲动,因为首先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买的第一本教育名著。其次是在阅读多的杂志及文章中多次听到李老师的大名以及“爱心教育”的理念,一直就想近距离的了解一下。刚读了几页,我就有一种如饥似渴的冲动,被李老师那样朴素平凡而富有哲理的言语所深深打动。

以往听专家讲座也有收获,但是了解的只是专家的主要思想或总的思想体系,但是读了《做最好的老师》,我却为之震撼了。没想到李老师的“爱”的理念落实的这么细致,这么周到。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爱绝对不是真正的教育。评价一个老师是否是最好的,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育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一句句朴实而又渗透着智慧的言语,深深的感染着我。

说句心里话,我本想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做一下笔记,应付了事,但此时我有些惭愧,似乎亵渎了大师的心血。我此时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没读过的人,推荐给在教育战线上苦苦挣扎的同行们,推荐给豪气冲天的年轻教师们……

是啊,正如李老师所言,每一个孩子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想自由开放,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表扬,可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又有多少个孩子被冷落,又有多少个孩子把得到一次老师衷心的表扬当作一种奢侈?此时,我真心的对我教过的“差生说一声“对不起孩子们”,请原谅老师的狭隘与自私。

掩卷长思,虽然以一己之力改变不了现实,但我也不能再继续执迷不悟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同欢乐,同思考,让每一个被我教过的孩子都有一个全面的素质,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将来最起码我也可以骄傲的说:我读过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接收到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但却从没有通过各种渠道走进一个名人的心理,只是通过其事迹或名言、理念了解其表面,李老师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做人成才,可是如何培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难道我们只培养有素质的孩子?其实,所谓的“差生”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可在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教师整日在对家长和同事抱怨:某某某如何不可教也,一天说八遍,一点也不悔改,还与我闹情绪,真是伤心啊。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就是教师站在大多数孩子的立场看待他的言行,而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去为他着想,此时教师与孩子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导致费力不讨好。好孩子谁都会教育,有些好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个别),其实教育的真正的对象应该是所谓的“差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他们从内心深处的改变,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此,教师必须“蹲下去和孩子说话”,用心灵与孩子交流,与他们同喜同忧,同思考,真正从心理上走进孩子,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体现师生平等,孩子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才会收到效果。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虽然说起容易做起难,但如果总是站在岸边捕鱼,是永远也体会不到“渔者”的快乐的。

“老大”的反思

关于教育惩罚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可谓众说纷纭,自己从教十几年来对此事感悟最深。刚任班主任时由于一直崇尚武力解决,同学们听到我的名字真可谓闻风丧胆,因此,同学送我个绰号“郭老大”,五六年了,一直这顶“乌纱帽”也没摘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武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使师生关系对立,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通过阅读李老师的经历和感受,真的受益匪浅。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杜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 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但是成功的教育却不能没有惩罚。“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虽然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但现在却成了全校的“大班主任”,群体生活学生之间难免发生肢体或语言上的磕磕碰碰,如果在用武力解决,就算有十只手也解决不了。同时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在于学生的亲密接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对“严格”的教师只是精神上的一种惧怕,而非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当我试着改变自己的言行,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拥戴。一次是假。两次是假,可每一次每个学生都这样说的时候,我真的被感动了。学生也犯错误,但我用集体的意志,用民主的决策去处理日常出现的问题,省事省力不说,而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集体意志的决定。学生与教师享有一样的权利,教师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才是教育的实质所在。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是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时代民主精神。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感悟

从教十几年来,虽然没取得什么耀眼的光环,可在这小镇中我也经常以一名优秀教师的身份自居,因为我感受到了来自同事、家长、社会、学生的赞扬与认可,可自从读了李老师的文章之后,我才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肤浅。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学校德育主管领导,读了李老师的“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对照自己的工作历程,我的内心引发了巨大的震撼。

平时个人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教好学生读好书,教育差生会做人,虽然在此过程中也发现有很多好学生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面对这样的学生也曾经努力过,如谈话、日记交流、永眼神提示等,但也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探索。面对此种情况只是无奈的表示遗憾。人们经常授予我们“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也经常说,当今教育常常诞生一些高分低能的“尖子生”,可终究谁来负这个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一届届诸多的优生像流水一样从我们手中经过,我们又何时、用何种方式对“优等生”进行过何种锤炼。

此时,面对面的站在李老师面前,我在怀着一种崇敬的同时,内心充斥着更多的是惭愧!

迷途知返犹未晚。我坚信凭着教育的一颗执着之心,面对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我内心深处的担子又重了些。

第五篇: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 读书报告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报告

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书,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

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吸民主、科学、个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哲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很多身处“迷茫”中的教师表示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就是李镇西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

(一)把童年还给童年

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想一想,如果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只留下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数不完的考试,学生还有什么高尚的情趣可言?学生就是要常常到大自然中去,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才能培养起高尚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和媒体,把社会阴暗面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期望训练孩子从小“看透”现实和处理现实的能力。但就是这样的教育中,孩子心中没有了蓝天、花朵、童话和梦想,变得成人化、冷漠和早熟,对什么都一副看透了、无所谓的样子。没有培养起善良和爱幻想的天性的孩子,还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吗,还是体会到快乐吗,还会保持不可侵犯的自己的精神家园吗?恐怕不会了。因此,要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不是说学校教育要回避现实,搞“乌托邦”。而是不妨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一些真、善、美。

(二)教育要教什么?教育要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教的是对学生没有用的东西,冷冰冰没有感情的东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教育要教什么?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李镇西在中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常常思考和感到苦闷的问题有4类: 关于“生”“死”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死后是否要到阴间”“人要是不死该有多好” 社会现象的问题。“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矛盾”“为什么社会生产发展了,但人和人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漠,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问题“每次回到家里,就觉得气氛压抑,感到很孤独” “同学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我该怎么办”

学习目标、生活目标方面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为考试吗”“我觉得学习越来越没劲,但看到别人都死啃书本,心里又很恐慌。”

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通过心灵的交流、感情的交融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是班主任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三)班级管理的良策是让学生自我管理

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老师在班级建立之初,就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学生集体的班级,不是“老师的”班级;班法、班规,是学生维护自己权益和规范自身言行的工具,体现的是学生集体的意志,而不是教师的“强权”和“铁腕”。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就有利于每个学生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李老师通常是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唤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大家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为了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优秀班集体,大家是否应该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要克服缺点,班级是否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就很自然地将“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对于一些看似非要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也可以尽量让学生提出来,比如问学生:“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处理?”学生往往会主动提出“希望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由此,纪律要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平等条约”。

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的管理呀,“后进生”转化呀 ,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我们有时脸色铁青声色俱厉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正是因为我们束手无策,我们没有达到境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真正好的老师会宽容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问题讲透.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是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下载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镇西谈语文教学111

    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 信息时间:2009-5-12 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 ――我的语文教育观 李镇西 作为我们国家“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是1977年冬天参加高考......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浓烈的过年气息随着爆竹声声而来临,千家万户都沉浸在祥和的年味中,到处可以看到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闲暇之余,我静静学习了 李镇西......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灵武市第一小学杨瑞娟在假期中,我抽出时间学习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书籍《做最好的老师》,这其中记载了他30年的教育教学精华。书中说到“......

    李镇西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用心做教育——李镇西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对于社会进步而言,教育当然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对教师和学生这一个个生命体而言,教育就是浪漫,就是温馨,就是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每一个教师......

    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学习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之感想 今学年学校给每位老师分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学到了很多,真正感受到一位有名望的老师是有思想、......

    读李镇西老师的

    让爱心与责任同行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中华路中学 陈虎 中C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个暑假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关于读书的话题 李镇西

    关于“读书”的话题 李镇西都说现在的教育问题颇多,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善于读书。按理说,教书人不读书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

    《李镇西谈养成教育》读后感(5篇模版)

    这是教育专家李镇西的又一本专著,与他以往的书不同的是,这回,他把焦点拉回自己的家庭中,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详细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启蒙教育、小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