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栋生老师谈读书
王栋生老师谈读书
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堂,某种意义上讲是他的阅读史,读书越多,课堂就越自在。
2.读书多的教师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示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教师的阅读应当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3.读书是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它不应需要考勤等检查手段来保证。对于一个有读书追求的老师来说,他永远有阅读的时间。
4.如何拒绝平庸?一个老师他阅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5.学生有阅读积累,才能形成“经验”,才有“悟”的可能。不要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不要唯“参考答案”是从,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6.在一所学校,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教师是真正的读书人,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算是很幸福的了。因为在这里,他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他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他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
第二篇:王栋生(对于高考作文命名的看法)
王栋生:“现实”难以成为命题依据
2011-06-11 07:34 新京报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王栋生(杂文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应试狂潮引导学生背离了社会生活,而高考作文中那些观点尖锐,抨击时弊,见解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又经常的在观念保守的阅卷教师那里受到压制。
每年社会都特别关心高考,但是对高考考了些什么,除了学科教师和考生,一般人是不关心的,唯一感兴趣的是高考作文题。特别是部分省区自主命题后,有了十多道可以评说“一见高低”的题目,于是街谈巷议,说三道四,应有尽有。反正说归说,下手做一篇是做不来的,否则全民写作水平将大大提高。
新京报针对“你最喜欢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了一个民意调查。对2011年高考作文题,得分最高的是全国Ⅱ卷的“诚信”,认可率占被调查总数的18.0%,得分最低的竟是福建题,仅仅有0.4%;另有三四个省区的作文题竟然只有百分之一多一些。这个结果很可能与参与者的类型结构及分布有关。评价高考命题,和评价“春晚”不是一回事,这一调查数据也不大可能影响教育界以及命题组。比如,全国Ⅱ卷的“诚信”和2001年全国统一试卷的“话说诚信”过于接近,十年前的“高考佳作”还大量存在于各种教辅资料中;而一时颇受好评的上海题却是一道“重题”,———和一年前影响较大的某作文大赛题材基本相同。这些,接受调查的人可能不一定清楚。因此,究竟孰优孰劣,一时恐难作出评价。
语文教育界不主张以社会评价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这是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不了解高中教学状态、命题原则以及评卷标准,不了解阅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为什么不能考陈题,为什么要“出其不意”,为什么题目既要平易又要有利于体现“区分度”,等等。当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学以致用,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从这个意义而言,从调查参与者的选择也大致可以看出社会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期望。
调查数据显示,本次80%以上的受访者是经历了高考的。从他们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的涉世意识比较强,主张作文命题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也就是传统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今年的作文命题,有几个省区明显的有这样的主张,特别是课改实验区的题目“谈中国之崛起”,和时政“结合”得很紧,但以我的经验,此题未必好写;如果考生有真知灼见,那就得考验阅卷人的胆识和胸襟了,难。
以往每年的评论,也多主张“涉世”和“入时”,反对假大空官腔套话。但是,要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命题也不得不看目前教育界的现状。比如,2010年江西题是就“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发表看法,这个是个不错的题目,可是有评论作为社会事件,已有过比较广泛的社会评论,难以考查;也有观点认为,“对农村考生不公平”,认为农村学生不看新闻,信息量不及城市学生,等等。其实,在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的状态下,大多数(或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可以半年甚至整年不看报纸,虽然生活在家里,“家事”也能不问,至于“国事天下事”,也能事事不知。现今已难得在学生作文中看到“时事评论”,一些老师在阅卷时,仅仅因为学生文章中说了几件近期社会新闻,便倍感欣喜,认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认为“贴近生活”,从而产生好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应试狂潮引导学生背离了社会生活。而高考作文中那些观点尖锐,抨击时弊,见解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又经常的在观念保守的阅卷教师那里受到压制。
无论如何,逐渐开放的高考自主命题呈现了“十几朵花齐放”的局面,这是进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全国统一高考,到1965年中断(1966年至1976年,中国废弃了高考制度),有兴趣的读者如果了解那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可能会无比惊讶。比如1953年的“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等等,那简直不是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而是看“政治态度”了。假大空之风,由来已久。
1977年恢复高考,各省区自行命题,1978年起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直到2004年批准部分省区自主命题,其间作文题型出现过一些变化,也有过一些新意,但高考这个客观存在的“指挥棒”没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写作教学“走形”,也是事实。毕竟思想观念的束缚仍在,社会干预过多,命题人不得不谨慎小心,这些,就不是这篇短文可以说清的了。
第三篇: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
李镇西老师谈教师读书
-----《尴尬与自豪》
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
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这种不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问功底。万老先生在小学时便接触了大量的传统经典,而我是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差距,简直天渊之别。二是为人境界。有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精华的滋养,哪怕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人格也自成境界。我岳父那种善良、正直、坦荡、超然、淡泊,使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确有“纯粹的人”。三是现代意识。万老先生年轻时所处的时代,使他关于民主、科学、宪政、人权等意识非常浓厚,至今我和许多朋友聊的一些“启蒙”的“前卫观点”,在他看来都是最基本的常识。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是我和他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对话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捉襟见肘,而万老先生却游刃有余。
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我的启蒙读物大多是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回想我自己的中小学时代,虽然是在“文革”中,但一本本或没有封面或残缺不全的“禁书”:《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实现我社会理想的途径。
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竟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开阔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降生于封闭的社会但成熟于开放时代,文革入学使我们知识结构先天残缺但经历丰富使我们人文素养相对厚实,少年受骗于极左路线但成年后依然理想不灭,不是老三届但有老三届们多舛的命运和坚忍的品格,不是新生代但有新生代们开放的胸襟和年轻的心态,尴尬而不狼狈,遗憾而不惭愧,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于漪们引领于前而年轻人激励于后,青春渐渐离去而激情依旧燃烧„„
我比较注意读四类书
1。教育经典:《别冷落了经典》
我曾经给一些青年老师推荐教育名著,他们往往说:“教育经典恐怕很难读懂吧?尤其是外国教育名著。再说了,现在什么时代了?那些过时的东西能解决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吗?” 这可能正是造成教育经典被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我要说,这种看法实在是对教育经典名著的一种严重误解。
教育经典名著真的“难以读懂”?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儿》,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是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老祖宗的著作里也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的答案,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创新,过去一些经典理论也需要充实、发展或修正。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的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需要读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书;但教师同时又被许多人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这“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则更多地取决于“灵魂工程师”们是否有上面所说的“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我最近读的书:《胡适还是鲁迅》《回眸苏联》《爱因斯坦传》《文坛风云录》《像少女一样》《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沧海遗珠》„„
4。校园文学
写中学生的和中学生写的书:《青春万岁》《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这些书,可以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第四篇:王荣生老师书目
(转)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
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
(一)推荐阅读书目
(一)王荣生编
语文学科基础
(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世生,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荣生,韩雪屏.编著.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二)文学理论 1.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M].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 3.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7. 5.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三)文章学
1.张寿康,等.古代文章学概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2.仇小屏.吕祖谦《古文关键》文章论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3.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叶圣陶文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陈满铭.章法结构原理与教学[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5.曾祥芹,甘其勋.文章学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四)心理学
1.【美】麦克德维特,奥姆罗德.儿童发展与教育[M].李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俄]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美]史迪芬·平克.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M].洪兰,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语文学习领域
(一)阅读与学习阅读
1.[美]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加]佩里·若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美中,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莫雷.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我国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顾晓明.阅读的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谢锡金,等.儿童阅读能力进展——香港与国际比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7.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二)写作与学习写作
1.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祁寿华.欧美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M].章熊,章学谆,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5.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美]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M].王德忠,张珣,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7.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叶黎明.语文科写作教学内容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9.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三)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J].上海:语文学习,2004(11-12). 3.【美】狄安娜·D.赛尔劳.公共演讲:门径与方法[M].朱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美】安德鲁·D·沃尔文,卡罗琳·格温·科克利.倾听的艺术[M].吴红雨,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美】查尔斯.J.斯图尔特,等.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
1.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北京:人民教育,2005(5):24-28. 2.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9):7-9.
3.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外**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5.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论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章熊.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韩雪屏.韩雪屏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二)语文教材论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付琼.文学教育视角下的文学选本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三)语文教学论
1.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就教育出版社,2011.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谭轶斌.阅读教学田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陈隆升.语文课堂重构——基于“学”的视角[D].博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四)语文评价论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英]阿兰·戴维斯.语言测试原理[M].任福昌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3.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李学铭主编.教学与测试:语文学习成效的评量[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语文课程资源
(一)语文通识资源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张鸿苓,等,主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谢谦,编著.国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丛书[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二)文本解读的优质资源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孙绍振.文本细读(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5.刘莉莉.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刘莉莉.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三)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
1.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本书介绍了于漪、宁鸿彬、朱永焱、时雁行、张富、林炜彤、欧阳代娜、洪宗礼、钱梦龙、徐振维、顾德希、蔡澄清、魏书生等13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思想。第一部分是特级教师的自述,第二部分精选一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展示。2.戴汝潜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999年。
其中中学语文有《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钟德赣中学语文反刍单元教学法》。3.邹贤敏主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丛书包括《于漪:追求综合效应》《钱梦龙:导读的艺术》《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张富:“跳摘”教学模式》。4.王荣生、郑桂华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该书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专家优秀课例的集中反映,汇集了1978—2005年间于漪、钱梦龙、魏书生、陈钟梁、张富、陆继椿、李镇西、顾德希、董承理、林炜彤、洪宗礼、郑桂华、黄玉峰、步根海、洪镇涛、余映潮、宁鸿彬、蔡澄清、徐振维、马骉、曹勇军、金志浩、王栋生、程红兵、韩军、欧阳代娜、胡明道、郭初阳、卢元、时雁行、陈日亮、王立根、潘凤湘、黄厚江等34位中学语文教学专家的34个课例,并加以评议。4.《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陆续出版。
该丛书是新时期语文名师的授课实录,目前已出版的有:《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袁卫星老师讲课》以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评课》等。5.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语文出版社自2007年起陆续出版。
展示了蔡明、胡明道、李卫东、赵谦翔、程红兵、程少堂、褚树荣、邓彤、黄厚江、李海林、李胜利、肖家芸、严华银、尤立增、余映潮、陈军、李震、王君、张玉新、董一菲等中学语文名师的语文人生、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推荐阅读书目
(二)王荣生编 语文教学设计
1.【美】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德】希尔伯特•迈尔.备课指南[M].夏利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美】Janice Skowron.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芠M].陈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皮连生.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美】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王荣生.“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系列讲座六讲[J].语文学习,2009(9.10.12),2010(1.3.5).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2.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3.3.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4.贵志浩.话语的灵性——现代散文语体风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努力[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1(9).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1.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2.【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M].主万,冯亦代,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4.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5.凌焕新.微型小说美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1.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倪文尖.新课标语文学本·现代诗歌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李翠瑛.细读新诗的掌纹[M].台北: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2006年.6.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剧本阅读教学设计
1.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虹.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周涌.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
1.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叶圣陶文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王荣生,倪文尖,主编.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马浩岚.美国语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4.【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5.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1.张中行.文言和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3.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5.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写作教学设计 1.夏丏尊.文心·文章作法[M].北京:经济日版出版社,2000.2.王鼎钧.作文七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王鼎钧.讲理[M].台北:大地出版社,2007..4.岑绍基.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5.5.[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原书名:多样性写作、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性学习)[M].张仁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雪梨.艾利斯.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M].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雪梨.艾利斯.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M].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安东尼·海恩斯.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M].杨海洲,杜铁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9.杰里来·哈默.朗文如何教写作[M].邹为诚,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1.王荣生,王志凯.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李明洁.口语交际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英】斯科特·索恩伯里.如何教口语[M].邹为诚,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美】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王文秀,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1.洪宗礼,等.外**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丛书第五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美】约翰逊(Johnson, D.& R.).合作学习[M].伍新春,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李雁冰,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1.倪文锦.普通高中选课与学习指南·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惟粤,王土荣.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优秀教学实例选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邱道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曹勇军.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吴欣歆.高中语文选修课选择性的实现——执行课程层面的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11.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及基本技能 1.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6版)[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美】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 Kim 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德】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理论篇)[M].冯晓春,金立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美】Marylou Dantionio,Paul.C.Beisenher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美】伊冯娜·金茨勒.新教师最佳实践指南[M].贺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课堂教学的现场调控行为及技能 1.【美】伊冯娜·金茨勒.新教师最佳实践指南[M].贺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美】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 Kim 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陶志琼,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美】Gary D.Borich.教师观察力培养——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M].么加利,张新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语文教学中的媒体使用
1.祝智庭,等.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美】Norton.P,Wiburg K.M.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吴洪健,倪男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美】Judith Haymore Sandholtz, Cathy Ringstaff & David C.Dwyer.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M].宋融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美】Gray R.Morrison & Deborah L.Lowther.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顾小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语文教学评价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博里奇,汤伯里.中小学教育评价[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波帕姆.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艾瑞森.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M].徐士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语文学业评价 1.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阿特,麦克泰伊.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石连洋,李小梅.中国名师作业设计[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5.胡庆芳,等.美国学生课外作业集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王荣生老师讲座感想
王荣生老师讲座感想
王王英 12010120 中本121
在昨天的讲座上,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每次写教学设计,或是制作PPT,我都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打在心里,根据框架去填充内容,我会考虑学生对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反应,以我自己的想法去忖度学生的思维,实在是非常死板的。在学校里制作的教学设计,仿佛有一个套路,可以贯穿整个语文课堂,如果是讲小说,就用三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手法、顺序和语言;如果是议论文,设计的思路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
仿佛已经形成这样的脑回路,而事实证明,这些方法也确实很好用,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学的。然而王荣生老师打破了这个传统,他问我们议论文怎么上?正确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是怎么样的,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怎么能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呢?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的方法应该视学生情况而定。
在讲到阅读教学的时候,王荣生老师举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例子。这篇课文我没有学过,但我做过它的阅读理解,我觉得这篇文章不难,既没有深奥难懂的字词,也没有深刻蕴含的意义,主题也非常的突出。然而当王荣生老师将文章中的句子用黄颜色标出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了。因为我自己觉得文章简单不代表学生也觉得文章简单,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来说,他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如果我自己觉得文章简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不知道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那即使我对文章理解再深刻,于我的学生而言,也是没有作用的。王荣生老师将文章中需要讲解的地方标出来,一处处进行分析,并联系杏林子的身世,最终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意义。
在下午的讲座中,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授了作文课的授课技巧。我意识到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不是写不好,而是不愿意写。这一点确实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因为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是极其喜欢写作的,所以我没有想过学生会不愿意写作。王荣生老师提出学生写作的两大问题,即不愿意写和写不好。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都比较安稳和单调,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情发生,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又不加关心,一旦写作,就会发现没有素材,没有来自生活的素材,也就没有合适的写作内容,另一方面,虚构的能力也不足,很容易露出破绽。在写作技巧方面,语言表达有困难,具体表现为写不具体和写不生动。王荣生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给我们,即哪怕是吃一个苹果作为写作教学的内容,教师的指导也应该是从头到尾贯穿整个过程的,拿到苹果教师就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咬下第一口,就应提醒学生记录下感受,而不是等学生将苹果都吃完了,才要求学生提笔写作。写作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小优优的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我们要教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小优优的日记该怎么回信我也思索了一会,觉得确实很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写作课堂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而王荣生老师的讲解,又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周末去听讲座,于我而言,实在是有些不乐意的,然而,有幸和这么多老师一起上课,我真的觉得很开心,然而最让我高兴的是,从王荣生老师身上学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让我觉得收获颇丰,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