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致橡树舒婷教案
-
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
-
舒婷致橡树解析
舒婷 【题解】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
-
舒婷《致橡树》讲课稿
舒婷《致橡树》教案 10级 文学院中师(二) 郭仕棋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
-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
-
舒婷:《致橡树》的前世今生(大全五篇)
舒婷:《致橡树》的前世今生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
-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
【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 -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2课时) 语文组:李铮峥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
-
《致橡树》教案(推荐)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感受作品所抒发的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爱情观。 2.使学生了解这首诗象征的表现手法并欣赏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
-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
-
《致橡树》教案
致 橡 树 舒 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
-
《致橡树》教案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
-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文莉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 教学重难点: . 1.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 -
致橡树教案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
-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
-
《致橡树》名师教案
《致橡树》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二、方法指导 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
-
《致橡树》教案打印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的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