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古诗文素养练习题
-
古诗文练习题
古诗文练习题 (一)根据上(或下) 句填写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3、,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梦江南》) 4、人们常用唐代诗
-
古诗文练习题
《秋词》 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借“鹤”,在秋
-
古诗文分类练习题
古诗文分类练习题
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 -
初中语文古诗文练习题
46719678.doc 创建时间:2011-6-12 22:20:00 初中语文古诗文练习题 重庆市永川区何埂初中 杨奎 2011-06-12 共享 古诗文练习题(一) (一)根据上、下句填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
-
二年级古诗文素养测试题
二年级古诗文素养测试题
一.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括号内。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
六年级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
1 、 当你看到草原上生机勃勃的小草时,你会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远眺洞庭,平静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的辉映下,明亮而迷蒙,美丽的君山在其中,你不由吟道:“遥望洞庭山水
-
古诗文练习题(精选多篇)
1. 2. 3. 4. 5. 6. 7. 8. 9.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
-
六年级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对偶 )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反问 ) 3、白发三千丈,缘
-
语文古诗文素养竞赛试题
语文古诗文素养竞赛试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晚唐诗人骆宾王《咏鹅》一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
-
六年级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合集五篇)
古 诗 应 用 一、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对偶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反问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夸张 )
-
初中必备古诗文50篇 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必背古诗文50篇 练习题 1、《论语》十则: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2、《鱼我所欲
-
六年级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5篇
一、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对偶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反问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夸张 ) 4、危楼高百尺
-
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练习题
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练习题 1.从( )上看,应用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体式。 A.表现手法 B.表现主题 C.表现形式 D.写作重点 2.( )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和行文效率,
-
【中考】古诗文默写练习题(共5则)
中考古诗文默写练习题 1.《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
-
古诗文化、人文素养(古诗文歌吟经验交流)
古诗文化、人文素养
——古诗文歌吟活动经验总结
老城街道办事处新村小学马传胜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它以优美的意境、委婉的音韵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 -
2018年五年级语文素养考试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素养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成语的反义成语 (3分) 例:偃旗息鼓-- (重振旗鼓) 高瞻远瞩--( ) 单枪匹马--( ) 视死如归--( ) 二、填字使得所填的字前后都是成语 (8分) 1、谈笑风(
-
小学毕业古诗文、日积月累总复习练习题
35、孰为汝多知乎?解词:孰( )汝( )这句话的意思是: “ 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古诗文、日积月累练习题 ________________”。 1、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只要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一、三峡 【阅读训练】 1、解释加横线的词。 ⑴略无阙处⑵或王命急宣( )⑶虽乘奔御风⑷属引凄异⑸不见曦月⑹素湍绿潭 2、指出文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