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年级模拟题
-
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题范文
---------------------- ----------------------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题B.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是硫酸C. 用过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
-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最终定稿)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二)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班级姓名考号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哂笑(shěn)挑衅(xìn)祈祷(qí)鳞次栉比(jié)....B.绯红(fēi)啜泣
-
九年级语文模拟题8(5篇范文)
自贡桃中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
语 文 试 卷 (陈丽樱)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阔绰.(chuò)皲.
裂(jūn)锲.
而不舍( -
2013年九年级思想品德中考模拟题 (10)
2013年九年级思想品德中考模拟题一、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
-
2014届九年级思品模拟题(二)
2014届九年级思品模拟题(二)说明:本卷为单项选择题,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开卷考试(只能带教材和笔记本)。全卷满分40分,考试用时40分钟。选择题 ( 一 )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 A
-
2013年九年级思想品德中考模拟题 (9)
2013年九年级思想品德中考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1分)
1.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20万军民以盛 -
2013年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 (53)
2013年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8分)
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的。 -
九年级思品模拟题(陈东霞)
试卷类型:A 二○一三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思想品德模拟试题 命题人:陈东霞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页。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
-
竹条实验中学2013年九年级英语模拟题
向师德楷模学习,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竹条实验中学杨 明清 阳春三月春意浓,执著杏坛乐无穷。为了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操,学校组织我们全体老师观看
-
模拟题
黑龙江省2011年初中升学考试模拟试题化 学 试 卷(全卷共六个大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Na-23Fe-56Al=27Cl-35.5Cu-63.5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
-
模拟题
人教版2011年小学语文毕业会考科模拟题(一)班级姓名分数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0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你按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恰当的答案。把序号填在[]里
-
一些模拟题
( 2014 •湖 里 区 模 拟 ) 下 列 关 于 安 全 用 电 的 做 法 正 确 的 是 ( A. 家 用 电 器 起 火 时 , 先 灭 火 , 后 切 断 电 源 B. 保 险 丝 熔 断 后 , 更 换 上 铜 丝 就 可
-
模拟题
模拟题: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栏目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汉字热现象,你怎么看?解析:习近平同志说过,“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
-
模拟题
模拟题: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栏目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汉字热现象,你怎么看?
解析:习近平同志说过,“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 -
(党课模拟题)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 1. ( )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 A.民主集中 B.个别酝酿 C.集体领导 D.会议决定 你的答案为:C,正确 2. ( )提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
-
商务谈判模拟题
商务谈判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地位平等是指双方在(C)上的平等。[A] 实力[B] 经济利益[C] 法律[D]级别 2、在商务谈判的进程中,往往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商务谈
-
2011大学语文模拟题
大学语文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论语是( a)散文集。
A. 语录体B 政论体C 纪传体
2.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战国时(c)人。
A. 秦国B 韩国C 楚国
3.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