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期末复习资料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一) 一般词语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当:对着。 2、户:门。 3、惟:只。 4、忆:思念。 5、十二:表多数,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确指。爷: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我们应该都听过或者看到过巾帼英雄的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一一、教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期末复习资料(5篇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期末复习资料一、词语解释:(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二)、古今异义:①卷卷有爷名爷:古义:父亲今义:即父亲的父亲②双兔傍地走走:古义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版
木兰诗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
-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试卷(精选5篇)
文言文一课一测(七下二) 班级_____座号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__ 木兰诗 ⑪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⑫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微课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2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木兰诗》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木 兰 诗 初中学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能够完整复述木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木兰诗》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木兰诗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一、教学设想 《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花木兰代
-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同步练习1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10课《木兰诗》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 燕山(yān) 辔头(pâ
-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木兰诗》理解性默写(合集五篇)
1.理解性默写。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⑵《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几句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
七年级下《木兰诗》课堂实录[本站推荐]
七年级下《木兰诗》课堂实录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叙事诗,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木兰建立赫赫战功,辞官归乡的故事。师:把过
-
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
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 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
-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15篇
南召县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电子讲课稿 修改、补充栏 课题:8.木兰诗主备:高辉 第4周 (3.26--3.30) 备课时间:2月27日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习题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8.木兰诗 A组 1.《木兰诗》是我国________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民歌,选自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的《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汇总50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50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篇一:木兰诗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目标1、了解“
-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评课稿《木兰诗》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陈老师上第一课时,她主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木兰
-
七年级语文上 2 《木兰诗》 人教版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