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咏雪
-
七年级上册《咏雪》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咏雪》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咏雪》说课稿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
-
《咏雪》人教七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
-
《咏雪》课堂教学实录(七年级上册)
王金凤 组织教学: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有这麽多的老师到我们六中做客,大家高兴吗?那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好吗? 师:自古以来,雪以其洁白轻盈
-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入
《咏雪》教案教师 闫国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
-
《咏雪》人教七上5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模版]
《咏雪》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独立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四川省雅安市中峰乡初级中学程 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懂得学习文言文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第一课时)
《咏雪》教案设计 盂县四中刘建林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这是学生升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难度不大。从本文故事情节入手,可以使学生懂
-
七年级上册 咏雪 公开课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3.欣赏古代儿童的
-
七年级语文咏雪
《咏雪》教案 茶园九义校 陈治洪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培养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8)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人教新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SectionA1a-2d教案
七年级英语Unit1 My name’s Gina.1a-2d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基本信息教材分析 七年级英语unit1 sectionA,这部分首先通过图文将学生带人“上新学校,结交新朋友”的情境中,并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新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教师: 授课课时:10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咏雪[定稿]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
人教新版七年级古诗文(定稿)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