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认识乘法练习题
-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
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读作:×=读作: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4+4+4=4×□,□里填
A. 4B.3
3×5读作
A.3个5B.3乘5C.3加 -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一、判断 5+5+5+5写成乘法算式是4×5。 二、单选 4个6相加是 [ ] A.4×6B.6×4C.4+6 三、填空 6×3读作乘以,表示个连加。 3×6读作乘以,表示个连
-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一、填空 1、4个5相加,和是( ),乘法算式是( )×( ) 或者( )×( ) 2、判断。 1)2个6相乘的算式是 2×6=12。( ) 2)2和6相加的算式是2×6=12。( ) 3、填一填。 3×4=12,读作( ),表示( )个( ) 相加,3个4
-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1、找朋友,把朋友用线连起来. 3+3+3 5×2 5+5 2×4 4+4+4+4+4 3×3 2+2+2+2 4×5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 3 +3+3= 4+4= 6+6+6+6+6= 2+2+2+2= 18+18=
-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1.(1)3个2相加的加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 3+3+3= 4+4= 6+6+6+6+6= 2+2+2+2= 1+1+1+1+1= 2、按要求写出算式。 (1)3个2相加的和。 加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 乘
-
乘法的认识
乘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动手操作和语言表
-
认识乘法教案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
-
《认识乘法》教案
《认识乘法》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
20以内乘法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20以内乘法(含20)练习题 300题QQ:17032230
5×7= 7×7= 2×2= 9×13= 15×6= 11×3= 10×17= 19×14= 11×8= 14×13= 19×13= 15×17= 13×17= 1×2= 7×8= 9×18= 8×20= 3×16= 12 -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5篇模版)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第1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1 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 2、培养学
-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
-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南丹县第二小学韦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
-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实践中寻找到长长的加法算式可以变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会读写乘法算式。明确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
-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 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
-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及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
-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 -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西街小学 张梦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及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