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字多义专项练习卷
-
四年级上册“一字多义”练习卷
四年级上册“一字多义”练习卷1.端:①事情的开头;②平举着拿;③东西的一头;④端正;⑤项目。看,前端是2米多长的象牙。这回,他正端坐着,听爷爷讲故事。好客的主人端出食
-
文言文一字多义
1(ān)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又安敢毒耶 (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怎么) 多歧路,今安
-
一字多义[5篇范文]
复习卷(三)
给下列句子中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一、望:①向远处看;②盼望,希望;③名望,也只有名望的人。
1.由于今年风调雨顺,广大农民丰收在望。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 -
初中文言文一字多义
初中文言文一字多义 安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3)犹得备晨炊(
-
高中文言文一字多义归纳二
高中文言文一字多义归纳二 朝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 朝服衣冠 (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朝廷) 朝于齐(朝见,拜) 欲辟土地,朝秦楚(使动用法,使…朝见) 相如每朝时,常
-
三年级一字多义练习题和成语
三年级一字多义练习题 1、端:A、事情的开头;B、平举着拿; C、东西的一头;D、端正;E、项目。看,前端是2米多长的象牙。( ) 这回,他正端坐着,听爷爷讲故事。( ) 好客的主
-
文言一词多义练习(答案)
文言一词多义练习1.备①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周全 ②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③犹得备晨 准备 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②肉食者鄙 鄙陋、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见识短浅 3
-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专项练习卷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专项练习卷 1、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4倍少8人,比女生人数的3倍多24人,这个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2、修一条长200米
-
加减乘除混合应用题专项练习卷
加减乘除混合应用题专项练习卷
1、有6盘苹果,每盘有8个,还剩12个,原来有多少个?2. 同学们做操,每行站8人,站了8行,又来了23人,一共有多少人?
3. 学校体育室,有5盒羽毛球,每盒8个,借给 -
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爱 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 ③吝惜,舍不得。 ⑪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⑫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 )人。
-
一年级拼音标声调专项练习卷
一年级拼音标声调专项练习卷 班别:姓名:成绩:一、按要求给下面的音节标上声调。 第二声:shi zɑi jiɑnɡ ke ɡuo chenɡ zhonɡ 第三声:mei fen zhonɡ yue ti zhi ɡe 第四
-
期中考试练习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一)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踌躇( )绮户( )簸箕 ( )( ) 秫秸( )( ) 鬼鬼祟祟( ) 归省( )jī( )身咬文jiáo( )字 2、默写(11分
-
歇后语练习卷[大全]
六年级竞赛班练习题(歇后语) 一、把下面同组的歇后语用线连起来。 1.楼梯上打架 A.长不了 1.脚踏两只船A.愿者上钩 2.裁缝的尺子 B.装象 2.饺子破了皮B.互不相干 3.兔子的尾
-
名著练习卷
九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编写:俞仙台
名著知识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部分:
1.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 -
思想品德练习卷
测试卷(七年级思想品德下) 第2课 花季中的男孩女孩 练习卷 (全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45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
-
《税收管理》练习卷
《税收管理》练习卷 一、填空题 1.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环节有( 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 ) 2. 税务统计报表按报送时间划分,可分为( 月报,季报,旬报,年报 ) 3.属于抗税
-
常用歇后语练习卷
常用歇后语练习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1. 懒婆娘的裹脚布———— 2. 两股道上跑的车———— 3. 老鼠尾巴熬汤———— 4. 聋子的耳朵————
-
宏观练习卷[最终定稿]
【注意:答案按序号写在答题纸上,答毕后试题与答题纸一并上交】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1.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部著作是__________。A..亚当. 斯密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