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读后感(5篇范文)

时间:2020-04-23 05: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街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街亭》读后感》。

第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失街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失街亭》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马谡失街亭,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段故事。我从故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马谡是诸葛亮的幕僚之一,跟着诸葛亮学习了多年,专业知识肯定是很扎实的。但是他这个人刚愎自用,自命清高,放弃坚守城池的最稳妥的办法,在山上屯兵,企图像“下山虎”一样的气势杀退曹军。但是他失策了,被张郃围困,最后张郃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失街亭的主要责任肯定是马谡自己,但是还有一个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让马谡坚守街亭这么重要的要塞,就是犯了一个大错。刘备对诸葛亮嘱咐过,马谡不可大用,就是因为刘备识人。知道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能力的人。但是诸葛亮不知道怎么了,居然在关键的时候用马谡指挥这场战役,这是诸葛亮的失责,最后他也因此自降官职。这次失败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伐魏机会。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古人才说出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灵活运用知识,不能犯马谡的错。更不能一意孤行,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才会有此结果,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别人给你提出的这个建议可能就是避免你这次失败的宝贵意见,要有空杯理论的心态。

《失街亭》读后感2

自从看了《马谡拒谏失街亭》,我的心一直无法平静下来,面对读书这一问题,我却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好似迎刃而解一般。

街亭与柳城乃是汉口的咽喉,参军马谡毛遂自荐,愿去守街亭,并写下军令状,孔明让王平与马谡同去,抵之。马谡要把军队在山上屯军。王平劝他,而他却狡辩,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 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王平见劝不住,自带五千人马屯于十里这外,之后司马懿带兵拿下街亭与柳城,王平在半途中救下参军马谡。

说起兵法,马谡皆可了如指掌,玩弄于五指之间,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马谡却只有匹夫之勇,只对文章的字词加以背诵,却没有真正的对文章的精神加以参透。正如“失街亭”,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马谡只看见面前的好处,却忽视背后的惊险。也正如赵括一般,只知道纸上谈兵,并无真学实才。

看书!人人都会看;读书!人人都会读;背书!人人都会背。当你在辛苦中好不容易把书背了,却发现无法在生活中运用,这是多么可悲!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发现,不管是看书还是背书,不管您看得再多,背得再熟,如果对其精神不理解,也只是做无用功,看不如不看;读不如不读;背不如不背。

“人可以把书读活,也可以把书读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在看书,读书还是背书中,要根据你所新闻阅读的内容去思考,故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能理解文章的灵魂,能够和文章的主人公一起分享着欢乐,悲伤,愤怒……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让我们绝不能做一个像马谡一样读死书的人。

马谡,你就不要再转世投胎了吧!

《失街亭》读后感3

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失街亭》读后感4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

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

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失街亭》读后感5

三国演义中街亭一战,对蜀魏双方都止关重要,诸葛亮权衡再三,派参军马谡领兵去守街亭,谁知马谡却违反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轻敌自持,拒绝王平忠谏,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却要率路,致使蜀军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终于丢失街亭。

自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一时舆论纷纷:“马谡言过其实”、“徒有虚名”、“庸才”……真是众口烁金,马谡简直体无完肤了,但我认为,马谡虽然丢失了街亭,但他仍不失为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

街亭之战前夕,敌军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而街亭无城堡可据,要固守谈何轻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敢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却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

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果断请缨,这该具有何等的胆略,何等气概,又是多么的伟大!真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

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他处,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营。

莫非他不怕孔明按军法从事?非也,因为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不以个人生死荣辱而抛弃一片报国之心,马谡忠心可鉴,光照千秋!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不悔改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缚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来替自己辩护,更没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这一点徇私,而是堂堂正正的受刑,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继续父志,报效国家,也就“虽然亦无恨于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忠贞的爱国之志!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纯洁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气节,当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国,改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改革进行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甚至犯错误,我们决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改革,而应不断总结、改进和探索,中国才有腾飞的一天,这就是我们从街亭之失中由马谡人物得到的读后感。

壮哉,幼常!忠哉,马谡!这就是我的三国演义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6

街亭一战,对蜀魏双方都止关重要,诸葛亮权衡再三,派参军马谡领兵去守街亭,谁知马谡却违背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轻敌自持,拒绝王平忠谏,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却要率路,致使蜀军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终于丢失街亭。

自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一时舆论纷纷:“马谡言过其实”、“徒有虚名”、“庸才”……真是众口烁金,马谡简直体无完肤了,但我认为,马谡虽然丢失了街亭,但他仍不失为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

街亭之战前夕,敌军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而街亭无城堡可据,要固守谈何容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敢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却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

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坚决请缨,这该具有何等的胆略,何等气概,又是多么的伟大!真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

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他处,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营。

莫非他不怕孔明按军法从事?非也,因为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不以个人生死荣辱而抛弃一片报国之心,马谡忠心可鉴,光照千秋!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不悔改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缚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来替自己辩护,更没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这一点徇私,而是堂堂正正的受刑,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继承父志,报效国家,也就“虽然亦无恨于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忠贞的爱国之志!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纯洁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气节,当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国,改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改革进行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甚至犯错误,我们决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改革,而应不断总结、改进和探索,中国才有腾飞的一天,这就是我们从街亭之失中由马谡人物得到的启示。

壮哉,幼常!忠哉,马谡!

《失街亭》读后感7

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

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假如周总理徇私情,照顾这些大司令员的面子,仍然让他们指挥,等到葛洲坝决了堤,再去“执法”,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我想起了我国现阶段的体制改革。领导同志也应从中得到启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面子。不能因六亲九眷再三请求,知心朋友慷慨陈词,就顾面子而不顾事业违心用人。我们只能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特别是那些与街亭一样“干系甚重”的部门,更应如此。否则,待到演出“空城计”,再“斩马谡”,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人们读《失街亭》的感受和看法写起,深入分析诸葛亮出差错的原因,再正面论述不留人情会出现的结果学得,出结论: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再联想到周总理不徇私情任人唯·贤制改革领导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于面子,应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点出写作目的。条理清晰,针对性强。

【《失街亭》读后感】相关文章:

1.失街亭教案

2.《失街亭》的教案

3.《失街亭》的导读鉴赏

4.失街亭课文原文

5.失街亭的散文

6.《失街亭》优秀读后感750字

7.关于《失街亭》的读后感

8.马谡失街亭的历史典故

9.《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第二篇:《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五年级:李昊洋

第三篇:《失街亭》优秀读后感75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我感受颇深。

街亭乃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大将司马懿重新得到重用之后,立刻率精兵强将直取街亭。诸葛亮得到消息,十分震惊。此时蜀国的主要将领不在身边,要叫他们回来抗敌已不可能,但也不能不派兵防守。于是他急忙召开军事会议,问谁能领兵去防守街亭?这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带兵驻守街亭。有人怀疑他的才能,他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还能守不住一小小街亭?”于是立下军令状,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派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防守。

马谡领兵到了街亭,急忙察看地形。在一座山上安营扎寨。他说:“兵书云:凭高而下,势如破竹”王平说:“假如司马懿把山团团围住,断绝水源怎么办?”马谡说:“兵及死地而后生”。王平反对他这样做,于是马谡分出五千兵马到别处安营,作为犄角之势。没过多久,司马大军潮水般涌来,果然不出王平所料,把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马谡指挥军队向魏军发起冲锋,可始终冲不出去,手下的兵将畏缩不前,马谡连斩数将也不奏效,最后终因山上无水,军心涣散,被魏军击败。这正像春秋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作战,结果血染长平,一败涂地。

可见不论干什么,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这正应了刘备临终前对马谡的评价,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由于诸葛亮用了马谡这样的将领,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可再一深思,失街亭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司马懿乃魏国名将,足智多谋,才华仅次于诸葛亮。即使马谡安营扎寨没有错误,也战胜不了司马懿。况且司马懿所领大军数倍于马谡,诸葛亮心里明白,手下没有强兵猛将,即使自己前去也守不住街亭,因此丢车保帅,牺牲一个无用的马谡而保全了自己的盛名,让马谡做了替罪羔羊。这正是高明的政治家阴险的一面。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我不过就演绎而演绎罢了。

第四篇:《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

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而本文在人物形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

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2.讨论分析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 3.《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同名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三国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失街亭》。

二、教学过程

(一)、大屏幕投影(晋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这是史料中关于这次战役的记载,通过与课文的比较,同学们不难发现,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我们的课文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生动,那么小说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其中的人物形象虽有较多的生活真实,但最终还是艺术形象,属于艺术真实。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了解小说是有虚构和加工的,经常通过设计对话、描写情态来丰富人物形象,引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通过语言、动作和情态分析马谡、诸葛亮形象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与数字“三”很有缘,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分归晋”,“三绝”(曹操的“奸绝”; 关羽的“义绝; 孔明的“智绝”)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东西吗?

(此题以“三”切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另外可能有一定难度,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点拨,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情态等等。)

1、诸葛亮——抓住“三嘱”和“三哭”(1)“三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

★二嘱马谡:“司马懿非。。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归纳: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过渡: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2)“三哭”: 这个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呢?———(“三哭”)

★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伤心之泪)——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无奈之泪)

(“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悲痛伤心)

(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第三次 :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悔恨之泪)

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

——(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2、马谡——抓住“三笑”

★第一次:第一次是“马谡笑曰:‘。。。’”。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麻痹轻敌。)

★第二次: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师: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

(三)、当堂练习

1、在分析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后,我们一起来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可诸葛亮也有责任,用人不当;为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2、学生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本文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四)、拓展训练

★三国论坛:同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可能多种多样,设计这道题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文本中走出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而悟出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或叫对比分析法)。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布置作业(研究性学习)

本文是从《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中节选的。选文在“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件事之间,还有“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一节。课后阅读原著,然后比较分析选文和原文的异同,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一节课,我试图从研究性学习方面布置作业: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附:板书设计:

《失街亭》

(《三国演义>》-虚构情节设计对话描写情态

马谡“三笑”:

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

纸上谈兵

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狂妄自大 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麻痹轻敌

孔明“三嘱”:

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审时度势

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

知己知彼 说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

用兵谨慎

诸葛“三哭”:

挥泪斩谡—义同兄弟

执法严明

流涕而答—用法制胜

忠于蜀汉

大哭不已—恨己不明

严于自责

附:课后小结:这节课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通过语言神态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应该不难掌握,对”三”的巧妙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还是觉得本课的知识容量似乎不够大,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的不是那么多.

第五篇:《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逆向思维)——重点和难点

3、了解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 教学设想:

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学习重点

2、先让学生按常规读法解读课文,然后再突破传统的思维 学时安排:三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及《三国演义》,熟悉课文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卷首词)《三国演义》我们都熟悉,在这部作品中,罗贯中塑造了很多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曹操、周瑜、孙权、鲁肃等等。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详细见教师用书)

三、预习检测:

四、简述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五、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内容

二、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三、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四、总结: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五、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谨慎细心、严谨周到、足智多谋、赏罚分明、勇于自责 马谡:刚愎自用、盲目轻敌、死搬教条 第三学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中诸葛亮的失误 教学步骤:

一、复习: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谨慎细心、严谨周到、足智多谋、赏罚分明、勇于自责„„

二、本文诸葛亮形象新解

上面是按传统分析得出的诸葛亮的形象特点,其实,我们反思一下,发现这种说法有问题。讨论:

1、马谡是否最佳人选,诸葛亮清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驱使诸葛亮任命了马谡?

2、在任命马谡后的一系列部署,历来被人们所肯定,都认为是诸葛亮严谨性格的体现。你认为这些部署的实质是什么?值得称道吗?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统帅该如何选任重要将领?换了你,你会派谁去守街亭? 4.讨论1:

诸葛亮完全知道马谡不是最佳人选。他开始拒绝马谡的几句话已经表明了他信不过马谡。但是,只因他与马谡交情很好,抹不开情面,在马的一再央求下,只好任命他。因为要是用人放心,根本就不需什么“军令状”了。

所以这个决定草率、违心迁就,反映了诸葛亮的性格缺陷――优柔寡断,感情用事。讨论2:

后面的一系列部署实际上是一种补救措施。反映了诸葛亮在布防问题上没有抓住关键,本末倒置。如果将选好了,后面也就不用这么操心了。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值得称道。讨论3:

派王平、魏延都可以,就是不能派马谡。由此看来,诸葛亮并不是所谓的谨慎细心的光辉形象,而是优柔寡断,周而不密、主次不分,重末轻本、用人失察„„(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中,就是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并带着自己的头脑去品析,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创见。这是最可贵的。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学习精神。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真因为诸葛亮这个神化的人时时回到人间,才让大家觉得更真实可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三、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

下载《失街亭》读后感(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街亭》读后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 班级:中文系08级本科(1)班 姓名:廖一帆 学号:2008022014 【说课】 1《失街亭》出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2教学重点:理解......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重......

    《失街亭》读后感:孔明斩马谡谈起

    《失街亭》读后感:孔明斩马谡谈起浙江陈水松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

    失街亭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 2、通过鉴赏细节来概括人物的个性 3、归纳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教学中以......

    《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小编整理]

    《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张淞豪(3)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

    失街亭1范文合集

    教学课题:《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情节 2、 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

    《失街亭》教案(精选五篇)

    失街亭 《失街亭》【一】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

    《失街亭》教案(合集5篇)

    《失街亭》教案 一、 目的要求 1、 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 生动的语言3、 培养学生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