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摆脱贫困》读后感悟体会
《摆脱贫困》读 后感悟体会
北宋诗人吕本中在其所著《官箴》中提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在习近平所著《摆脱贫困》一书中曾对此赋予时代内容,强调为官应做到一要“清”,公正廉洁,两袖清风;二要“慎”,周密考虑,谨言慎行;三要“勤”,勤奋好学,刻苦上进。
“清”即清廉,当涵养“一品清莲”之美誉;“慎”即谨慎,当养成“敏事慎言”的习惯;“勤”即勤政、勤学,当拿出“刻苦上进”之魄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念好“清慎勤”三字经,用好这三字秘方,视为“仁者之德,为官之宝,从政之本”,真正做到为官一场、造福一方。
以“清”为美,即公正廉洁,两袖清风。“廉者,政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政机关是否保持廉洁,关系到党的存亡和人心的向背,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运。”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官吏是“廉官”的代表,如“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诸葛亮,“于物淡然无所好”的司马光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党员干部们更应擦亮廉洁本色,涵养最美品格,以“清”为美,以“廉”为荣,一要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二要牢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三要谨记“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四要做到“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牢记“三不”,即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取不义之
财。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思想纯洁,为人清廉,扭紧政治“总开关”,做到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
以“慎”为键,即周密考虑,谨言慎行。“以慎为键”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戒》,其意为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要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以行闯祸。所谓“慎”,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党员干部要多干为佳,少说为妙,要做到“敏事慎言”,要时刻明白自己是谁,规范自身的言与行,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不该打听的不打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讲作为慎于言的处事之则,主动做事、执着干事、细心成事。把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该做的全力做、可以做的尝试做作为慎于行的成事之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干部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勿当“无头苍蝇”,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到慎终如始、谨言慎行。
以“勤”为径,即勤奋好学,刻苦上进。“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所谓“勤”,即勤政、勤学。勤政就是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党员干部要干事,多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要抓好“做功”,做到位,以“实干之风”激起“昂扬之志”。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干”字上做文章,凝神聚力,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行列中去,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事、难事、大事、复杂事,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进姿态书写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鸿鹄之篇。勤学就是勤于学习、以学修身。“学者非必为仕,仕
者必为学。”党员干部当厚实知识储备,加强理论学习,饮好源头水、练就好筋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充电蓄能。要向先进人物学,主动赶先进、争先进、当先进,增强服务本领,提高知识水平,做为民路上的“勤快人”。
第二篇: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总书记于22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下基层,踏遍宁德的各个地方,体擦百姓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离贫困的艰辛历程。
摆脱贫困,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古代早有定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陶行知也说了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所以要真正测底摆脱贫困,首先不仅要转变一些群众的守旧观念,而且要带领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都在开展特色产品的发展,创立品牌,走出农村,让城市中的人可以拥有原生态的东西。在闲暇时可以带上家人去户外走走,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开展旅游业。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期好好发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好好干一把。发展旅游业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近期报道漳州的古雷PX爆炸的事件是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政府是获得了比较多的利益,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但是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经济效益增长,更主要是文化上要摆脱贫困。就现代大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跷课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他们经历了高中三年,在上大学之前人们幻想着大学就是玩,上什么课呢?其实,大学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就是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大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不懂得鉴别,也不善于更新知识,则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免毕业之后自己后悔。都说大学必做的事情:逃课、挂科。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这样做真的好吗?四年青春就让自己什么都不做给荒废了。大学不读书难道还等进了社会去读吗?这是不现实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打基础是需要下功夫的,要相信,今天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精神食粮。我觉得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还需要很多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怎么才能测底的摆脱“头脑中的贫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在我国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真正脱贫走向富裕。
第三篇: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党员应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5.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有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勇气;要大力消除贫困意识,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风肃纪,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彰显特色,加强机遇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和信念是我们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摆脱贫困,并非只是脱贫或者是脱离贫困线,正如***说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愿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勉。
第四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心得
(胡少华)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有幸拜读了《摆脱贫困》这本书。此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宁德期间的讲话和文章29篇,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立足闽东实际,通过提倡弱鸟先飞、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高瞻远瞩、意切言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理论观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一是群众路线是根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所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书中所提到:1928年中国的希望视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因为国民党的陈旧腐败失掉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个执政党,若不能“察民之疾苦”,置百姓利益于不顾,是终究要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淘汰的。而要做到民心所向则就要做到“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要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则需要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苦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基本功。二是树立坚定的信念。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干部的基本功》《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篇 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注重学习的精神。如在《干部的基本功》中习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基本的只有两条:首先是党的领导;其次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种精神和信念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极高的站位。基层群体由于受狭隘的空间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众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存状况,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引导功能势在必行。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宣传工作落后的对策。三是务实为民是出路。《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习近平同志当年为实现闽东尽早摆脱贫困而孜孜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一贯的执政风格和理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反复研读,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为了让老区群众尽快过上美好日子,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公仆情怀;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倡导“四下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为了倡导勤政廉政的干事风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第五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一)闽江学院 王慧 福建省学联
在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要求,并认真学习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福建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面向全省大学生骨干征集学习微作品。今天为大家展现的作品,来自闽江学院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王慧,深刻的感悟,美妙的文字源于内心的感触~~
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时,针对闽东地区较为落后的情况,写著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说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于此,我想我们也正在做一件滴水穿石的事情,并且不以其小放弃努力,更不夸其大邀功论赏,默默埋头,历经八年风雨,那就是我们的“暖风”。
“暖风”全名为暖风支教服务队,起初是闽江学院法律学子自发组织的暑期义务支教团队,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在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的浪潮中已连续八年深入宁德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欢乐与温暖。很有幸的,我来到这么一个光荣的集体,受到师兄师姐为之勤勉奉献的熏陶,也去往山区,看望那里的孩子。
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绝不乏众多的义务支教团队,但这些队伍总是带着一些质疑声出现。“你们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什么?”“你们有怎样的资质为他们提供服务?”更有甚者,“你们不过是拿着学校的钱去旅游罢了。”我们去往大山的路途同样伴随着这些声音,而且在没有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也对自己保持怀疑。可是,真正的走进大山,看见孩子们欣喜的目光,那一刻就笃定的觉得,“这是来对了!”。
山里的孩子并不是像电视中演的揭不开锅,温饱都还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看到的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或是家庭不完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过年那几天能见到父母,有的孩子父母因疾病双双离世,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抚育和村子的帮助下,吃饭不成问题,但教育及心理引导都跟不上。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明显出现了极端倾向,在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习惯以暴力或其他形式放纵自己。我们虽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但每年定期的陪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都让这些孩子更多更好的接纳了我们,也接纳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孩子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也许我们的力量不如感动中国中的乡村老师,能送很多山里的孩子上大学,但我们每年暑期的到来,让他们能够享受知识与阅读的乐趣,感知自己美好的未来,已是我们滴水穿石中的小小一步。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所写,山区的基础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暖风”所秉承的一点坚持、一点服务,终将成为改变落后现状的一股韧劲。
习总书记之前在五四讲话中,向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出了“八字真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们的暖风正是笃实以行久的见证,八年来,无数激情迸发的法律学子抱着传递知识,传播理想的信念,去到宁德的大山深处。化困难为动力,真真切切的用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最后,引用中青评论员的话,为文章结尾。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的团结奋斗。暖风于心,笃实在行,希望暖风在不断吹拂山区孩子们的同时,也能托起青年学子笃实久行、诚恳奉献的风帆,让满载着青年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梦想的航船扬帆起航!
(作者:闽江学院 王慧)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二):摆脱思想贫困,做有为青年
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他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民,开拓进取,致力于摆脱贫困,创造了丰硕业绩,闽东创造了“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如今的闽东散发着光彩,锦绣河山大放异彩,闽东经济高速发展,灿烂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人民生活安逸富足,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更是让全国人民深深敬佩。
这伟大的历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仍存在着思想贫困的不足,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处处言难,不付诸努力,想起考研需要日夜苦读,便半途而废;想起就业难竞争大,便畏惧而不敢前行,自暴自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如不改变,我们如何成长成才,又将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我们要自立自强,要有时代使命感,肩负起身上的责任,要摆脱思想贫困,做一个思想富足的有为青年,追求美好未来。
《摆脱贫困》书中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深刻记得林跃鑫校长在2013年新生入学仪式上和我们说过:“宁德师院可能不能给你们像北大、清华那样的教育,但一定能给你们最合适的教育。”这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脑中。大学生应有的品格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健全之人格;梦想是前进的马鞭,是生活的动力。身为青年的我们,要有梦有目标,励志做有为青年,发挥青年人的力量。
做有为青年,我们要做到:
第一:敢于担当。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责任心,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才能做有为青年。
第二,勤奋学习。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精神状态。
只要我们有思想,有志气,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相信“人定胜天”,持之于恒,付出实践;只要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的意志,直面困难,相信我们的梦、闽东梦、中国梦都将熠熠生辉。
让我们摆脱贫困,做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宁师青年强则闽东强,中国强。让我们秉承“使命、责任、追求”的校训,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本文作者:宁德师范学院 高惠芬)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三)一、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