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禅师学做教师的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又一大作《跟禅师学做教师》,很是惊讶。因为谢云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他的网名“江湖一刀”那样,似乎更多的是血性、热情、诗意,甚至江湖义气,与谈佛说禅多少有些心性和智慧上的区隔。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却生出了许多感佩。这几年,他的确是下了“真功夫”:从禅门典籍中重新悟道,对教育、教学有了返本归宗又别开生面的发现。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开启,更是源于他对教育这一志业坚守的生命自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习得为师之道,还能学到为人之道,更能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现实,成就美好自我。
教师成长必先从心灵的觉醒开始。阅读谢云老师的这本新着,让人的心灵得以重新洗涤。在他的文字里穿行,阅读者如同伴随交响乐的节奏,在“禅心、智慧、知行、升华”中漫步;既不会腻于空谈心灵、缺乏实践之感,亦不会束缚于制式教条般的规章步骤。这实为当下面对教育变革而焦虑不已的教师重新寻回心灵活水时必读的一本好书!
从2001年毕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教师这个行业干了整整12年了。回想这12年的种种经历,我不得不问:我们看护好自己的心灵了吗?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大的、小的、深的、浅的。我想每一位老师的感受都会和我一样,那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坚守着自己的那艘小船了吗?在改革的劲风中,我们坚守住自己的那片花园了吗?
谢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这样写道:文化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就像一坛好酒。尽管动荡频仍之际,也有文化盛世,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打扰的从容与优雅,就像植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不被破坏和叨扰的生态里,才能根深叶茂,自称天地。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教育界的狂风暴雨,往往只能破坏水土,败坏风气。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地经营。
读着上面的这些文字,我深有同感。是啊,事物需要改进才更完美,但是,我们在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不能违背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它自身的生长原则。就如教育的变革,它需要的是教师心的侵润,需要的是静待学生生命成长的耐心,需要的是一种如陈酒发酵般的时间的酝酿,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一种敬畏;在敬畏之中,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恬然和淡定,从容与优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那种急躁和盲进!
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上出一节所谓的高质量的优质课,将一些名家大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去强行地按照她设计的教学环节往前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更有甚者,一节课反复地排演无数遍,甚至于每个问题都指定固定的孩子来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有自我吗?还有灵性的流动吗?
第二篇:跟禅师学做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一言,点亮心灯
--------《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又一大作《跟禅师学做教师》,很是惊讶。因为谢云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他的网名“江湖一刀”那样,似乎更多的是血性、热情、诗意,甚至江湖义气,与谈佛说禅多少有些心性和智慧上的区隔。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却生出了许多感佩。这几年,他的确是下了“真功夫”:从禅门典籍中重新悟道,对教育、教学有了返本归宗又别开生面的发现。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开启,更是源于他对教育这一志业坚守的生命自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习得为师之道,还能学到为人之道,更能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现实,成就美好自我。《跟禅师学做教师》是谢云老师继《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之后的另一本与佛学、禅宗有关的书。这位从不信佛、从未参禅的文学巨匠人,居然连续写了两本禅与教育的书,而且似乎仍感到意犹未尽,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文质老师听说后,也颇有些惊讶。不过读完这本书,文质老师却生出了许多感佩。并称赞谢云老师是下了功夫的:从 禅门典籍中重新悟道,对教育、教学有了返本归宗又别开生面的发现。
翻开书本,自序后便是目录: 第一章 像禅师那样修行:永怀一颗禅心
教育就是点亮心灯
禅,从一盏灯开始
教师就是“燃灯人”
心灯不能灭,心灯更要亮
哪个孩子不是好孩子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
鲜活生命,岂能预设标准
教育,就是让人通过教育变得更美好
每个孩子都是“天地间独此一份”
要爱,更要会爱
教育类似农业
教师的工作,就是播种
会爱,比爱更重要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人生的本质就是等待
等待,是教师最美的语言
一株野草也可能开出一片惊喜
能不能像母亲一样耐心守望
无限相信,就有奇迹
有坚信,才能更坚定
教师需要“勇敢”地相信
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样子
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深处
从自心出发,才能“明心见性”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好教师当与学生“以心印心”
始终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 “小声点儿,别让孩子们发现了
有童心,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孩子
童心就是“禅者的初心”
好教师应该始终是“长大的儿童”
你是你自己的解放者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你自己就是“铁壁”
从来没有救世主,“解放”只能靠自己
第二章 像禅那样参学:悟得满腹智慧。。
第三章 像禅师那样示教:育出万千花朵。。
第四章 像禅师那样精进:保持美好状态附录。。后记 禅能使教育更美好
单看目录,就能感受到写作者那颗血性之心已被禅化,变得更加柔软而又充满智慧!翻阅第一章的首篇教育就是点亮心灯。
从作者举的公案,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我再一次领略从心开始的重要性。对不久前刀哥的那句:只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体会更深。
教师一言,点亮心灯。教师只有永怀一颗禅心,做一个燃灯人,把学生的心灯点亮,后继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你再苦口婆心,也只是一厢情愿,干着急罢了。而且遇到阻碍,你的心灯不但不能灭掉,还应更亮,照亮自己,引领别人。这样,教育才会有微革命,汇聚更多同道,互相温暖,直至美好。教师成长必先从心灵的觉醒开始。阅读谢云老师的这本新著,让人的心灵得以重新洗涤。在他的文字里穿行,阅读者如同伴随交响乐的节奏,在“禅心、智慧、知行、升华”中漫步;既不会腻于空谈心灵、缺乏实践之感,亦不会束缚于制式教条般的规章步骤。这实为当下面对教育变革而焦虑不已的教师重新寻回心灵活水时
必读的一本好书!从1998年毕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教师这个行业干了整整17年了.回想这17年的种种经历,我不得不问:我们看护好自己的心灵了吗?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大的、小的、深的、浅的。我想每一位老师的感受都会和我一样,那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坚守着自己的那艘小船了吗?在改革的劲风中,我们坚守住自己的那片花园了吗?
谢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这样写道:文化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就像一坛好酒。尽管动荡频仍之际,也有文化盛世,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打扰的从容与优雅,就像植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不被破坏和叨扰的生态里,才能根深叶茂,自称天地。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教育界的狂风暴雨,往往只能破坏水土,败坏风气。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地经营。
读着上面的这些文字,我深有同感。是啊,事物需要改进才更完美,但是,我们在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不能违背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它自身的生长原则。就如教育的变革,它需要的是教师心的侵润,需要的是静待学生生命成长的耐心,需要的是一种如陈酒发酵般的时间的酝酿,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一种敬畏;在敬畏之中,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恬然和淡定,从容与优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那种急躁和盲进!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上出一节所谓的高质量的优质课,将一些名家大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去强行地按照她设计的教学环节往前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更有甚者,一节课反复地排演无数遍,甚至于每个问题都指定固定的孩子来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有自我吗?还有灵性的流动吗?篇二: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
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心的体会
伊宁县二中
黄军 老师人人都会当,但是想当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让家长信任的老师真的有点难,如果想让自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那就更难了。有时候真的不知从何做起才能向着这个方面去努力、去发展。今天学习了李凤老师的讲座,让我知道了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工作要有心。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学习心得体会
老师人人都会当,但是想当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让家长信任的老师真的有点难,如果想让自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那就更难了。有时候真的不知从何做起才能向着这个方面去努力、去发展。前天听了赵军校长的讲座——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我知道了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工作要有心。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要做一个有心人这一点也许每个人都知道,但怎么样做一个有心、用心的老师那还是值得去思考、去反思。“用心”它也是成为幸福
学做一个幸福教师的心得体会
老师人人都会当,但是想当一名好老师、让孩子喜欢,让家长信任的老师真的有点难,如果想让自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那就更难了。有时候真的不知从何做起才能向着这个方面去努力、去发展。今天学习了《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我知道了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工作要有心。
时,要让自已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欣赏者,并及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他们下次有更出色的表现。学习《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今天,通过对《教师礼仪》的学习,我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师的礼仪必须规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今天,通过《教师礼仪》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学习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今后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我将以教程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在个人修养、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学习与提升,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加强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意识,提升理念,探索方法。讨论与考试命题联系紧密的语文课练习设计的问题,探索如何在教学目标导引下来设计和实施课堂练习,提高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前置性练习:
案例说明: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练习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过程性练习:
案例说明:精到的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联系实际抒发胸臆,深刻感受到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
检测性练习:
案例说明: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检测性练习,相对于过程性练习,是为了巩固刚学的知识,检测新掌握的能力。语文课堂练习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等多方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要求,以检测各项目标的达成度。发展性练习:
案例说明: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发展性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获得自主体验的同时得以迁移和运用。而且,发展性练习除了有实践性,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需要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与能力,在较开放的实际的生活情境中,锤炼并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新课程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与课堂练习设计的研讨
无论是考评评价还是语文练习,我们以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导向,体现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来全面考查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积淀。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堂练习设计反思: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课堂练习,能使教师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线索明晰,板块清楚,重难点聚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断历练。也能促使教师做到精讲,有较多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
当知识与能力目标更加凸显,并且有语用情境中练习中学生经历了语言实践,在感悟、理解、评析文本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特色的过程中,言语生命力量得到了扩张,语文能力随之提升,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就有可能。
第三篇:读《跟孔子学做教师》心得体会
读《跟孔子学做教师》心得体会
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中我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做教师》这一章时,它犹如一簇灼灼燃烧的火焰,令我温暖,令我神往。众所周知,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老师的老师,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我坚信他一定会给我指点迷津。于是我以从未有过的专注认真读这一章。
这的确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来阅读的优秀读本。边读边品味,它让我走入了孔子的教学生活,目睹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精神。掩卷静思,有所感悟。
感悟
一、教育中我缺乏爱。孔子对教学的痴迷程度。环顾我的四周,即使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是啊,我们现在能有多少人像孔子那样热爱教学?想想自己以前也仅仅是把教学当工作,当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想法左右下怎么会对工作有激情?对工作产生爱?正是因为教育中缺乏爱,所以才缺乏工作热情,才会感到倦怠。真心真意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感悟
二、教育中我缺乏对学生‘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
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孔子并未说过“授之以渔”的话,但是他的教学行为,可以让我概括出,他是一位推崇“授之以渔”的教师。孔子在教学时,将自己的“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
孔子对教学的热爱,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那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第四篇:《跟鲁迅学立人》读后感
《跟鲁迅学“立人”》读后感
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林三燕
在东湖开发区“夏循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夏校长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跟鲁迅学“立人” 》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陶月梅所著,在这本书里,陶校长详细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故事及其教育思想。此外,她还深入研究了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并把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融入到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及发展中。当我读完这本书,了解到陶校长践行鲁迅教育思想的历程后,我发自内心地佩服陶校长。她是一位传承鲁迅衣钵的校长;她是一位充分挖掘鲁迅思想中的教育宝藏的校长;她还是一位努力“立人”的校长。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首先,它使我得以再一次更加详细地了解鲁迅先生,其次是鲁迅先生的“立人”教育思想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鲁迅先生说:“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所谓“立人”,就是注重人格的培养。
鲁迅特别注重儿童独立人格的培养。他认为,培养儿童人格的教育,要注重培养他们新生活的创作精神和勇气。家长除了培养孩子“纯洁高尚的道德”外,还必须培养孩子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他还指出,儿童必须具有健康的性格,即必须是健康、活泼、顽强、朝气蓬勃的,而绝不是那种“畏葸退缩、不太言笑,不太动弹”,“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奴才,也不是那种“飞扬跋扈,横暴冥顽,过度恶作剧的顽童”。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儿童教育观上。鲁迅先生著名的儿童教育三原则,即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为我们儿童教育者指明了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我们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懂得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要懂得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子女。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能够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儿童,最后做到真正的“完全解放孩子”。
鲁迅先生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在这段名言提醒下,我们广大的教师应该明白:在儿童教育中,无论儿童有多大的缺点,无论会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把儿童培养成“后起新人”为止。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陶月梅以鲁迅儿童教育观为指导,确立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育人体系。陶校长带领所有“鲁小”人奉行“立人”教育思想,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让教育归依童心,归依儿童世界。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陶校长为榜样,努力践行鲁迅先生的“立人”教育思想,谱写精彩的教育生涯。
第五篇:跟大师学写作(读后感)
跟大师学写作
——读《怎样写作》有感
万柳园小学武 辉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把毕生精力投入祖国的新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中,在语文教学方面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为良师益友。在《怎样写作》中叶老集数十年写作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写作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根源,精义迭出,其中很多见解让人读来感悟很深,受益颇多。
一、写作是生活本身
叶老认为:“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这种缘故可以为着自己的原因:“有了一种经验,一种意思,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标记,备将来需用的时候查考”;也可以是为着他人的原因:“有的必须向自己心目中的一些人倾诉,这才也提起笔来写文章。”写作绝不是无聊的笔墨游戏。这也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的目的是为着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思想不谋而合。所谓“情动辞发”,先有想法与经验在心里,再有文字的流畅表达,这才是作文的不竭来源。
而叶老进一步提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写文章,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和哑巴差不多„„”
可见,写作并不是高不可攀,高得不敢让人接近的。写作其实是件挺平常的事,一个人有着不同他人的生活经验积累,有生动的情感蕴蓄,他就能写出作文来。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对于写作积累素材是至关重要的。
二、写作不可无中生有
作文来源于自生活,文章的内容也可各色各样:“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感情,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不来,也可以成为文章”。但叶老始终强调一点:“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否则,“不仅会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还会影响到人的思想方面”。
电视访谈节目里有一句话足以让每个语文老师都反思良久:“中国孩子最早学习说谎是从学写作文开始的。”说实在,学生习作中的编造现象多少和语文老师对作文的正确理解有着一些关联。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更喜欢追求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通顺、妙笔生花,却并不关注文字中的生活是否真实,情感是否真实,那么学生的习作也必然日渐远离生活,纯粹为文而文。而脱离生活的习作练习,学生学到的最多只是文字的堆积,缺少的是一颗敏感的心与创造生 1
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能力,作文也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本着“诚实”的原则,也就是让学生有什么就写什么,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判断一篇作文好与不好首要的标准是文本是否有真切的意义。
三、写好作文要从两条途径入手
对于语文学习,叶老是这样认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既要在语文方面下功夫,也要在实践方面下工夫,两方面都认真地做,切实地做。”我写作尤其如此。如果只求学生有生活积累,用来表达的语言好不好无所谓,这样容易使他写出来的文章半通不通,使读者不甚了然,无从正确理解他的生活、他的想法;如果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了文字,作文自然水到渠成,也容易使美丽的文字下思想空洞,内容牵强。要使学生写好文章,还需要指导他们从生活与文字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使自己的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真切,另一方面也要多阅读,多积累词汇,能灵活运用文字这个工具,以便更好的表达与交流。作文教学功夫要下到平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平时加强小练笔训练,指导选材和组织语言,让学生先说再写,也可以写不同命题的小片段,只要坚持,积少成多,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老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要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每一篇文章,作者是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也就是体会作者的写法及写作顺序,到自己作文时也能做到思路清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渗透文章写法,使学生在作文时有据可循,这样教师在批阅作文或是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也会减轻负担,做到事半功倍。
《怎样写作》中,除以上几点外,叶老就作文写作过程中一些细小问题也提出他精辟的见解,如“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写作要写说话一样,力求自然”,“写作前要多想想,写作后要多读读”等,都让人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2011、8